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英雄所見略同

只是別人腳步快多了,以「虛擬實境」評量執行功能的評估工具已發表(至少1篇)了:

Raspelli S, Pallavicini F, Carelli L, Morganti F, Poletti B, Corra B, Silani V, Riva G.
Validation of a Neuro Virtual Reality-based version of the Multiple Errands Te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s.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2011;167:92-7.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下午至為恭醫院擔任「研究督導」

主要任務有三:
1. 瞭解對方之需求。理論上是:協助進行研究、發表論文。但如何分工與分享!?
2. 研究相關之教學。今天的主題為為測量誤差簡介(含 test-retest reliability, MDC 等),以柏森的論文(SDMT & DVT test-retest reliability)為例說明。
3. 研究計畫主題交流。

任務後記錄:
下午主要的過程是相互瞭解/學習
我請他們(5位治療師)思考提出短期(有時間性)的需求 [以滿足],以及建立共識提出長期需求(含研究方向/個人專長/單位特色之經營)。
亦請他們每週空出時間(我建議至少2小時)閱讀研究方向相關之文獻


其它記錄:
可評估之病人數:
        急性病房,病情穩定者,約40位。
        慢性病房,約400床,但接受OT者約150位。
        故預計可進行認知評估者約120位。
昔日病歷記錄:
        最近數年皆已病歷電子化,褚氏三寶之資料大多齊全,院方亦可提供其它資料(如社工/心理師評估之資料)


下次時間 Jan 18.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小兒)年輕教師之臨床經驗累積

OT是臨床科系,年輕教師之臨床經驗,若跟(小兒)資深臨床治療師比較,那在短期間(2-4年內)都跟不上的。

在學生面前亦然,年輕教師之授課內容,大多以理論/教科書(甚至翻譯)為主。內容較為生硬,學生不易吸收。

因此年輕教師短期間在臨床治療師及學生間之個人聲望不易建立。

最佳的因應模式為整合臨床、研究與教學內容(也就是臨床研究與教學之內容必需一致)
另外需針對「臨床經驗」的罩門而突破之 「臨床經驗」之累積以「觀察」「互動」「經驗」及「適性應對」為主
臨床治療師最大的罩門在於因為臨床花在每位個案的時間有限,亦缺少長期之資料收集,因此不易累積深入(全面)之歷練。

個人認為年輕教師突破之道有二:
1. 深耕學理基礎(臨床OT較少時間好好讀書)
2. 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臨床OT很少使用)
這二者若再與教學及研究結合,輔之1-2年相關領域的臨床經驗,個人相信年輕教師即能建立聲望。
且由於整合臨床、研究與教學內容,並大量/長期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個人研究之基石亦已同時建立。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model papers 的另一功能

模仿其研究題材/架構,也就是訂定研究題材與撰寫論文之範本。
如最新出爐的論文:Modifying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grading system through Rasch analyses 特點:
1. 臨床與學術多數人熟悉的評估工具 MRC muscle power testing;
2. 重要發現(e.g.,Disordered response-category thresholds, ordinal to interval-level values)
3. 大樣本(尤其是特殊樣本) (但這點就很難模仿了,因為資料難以取得)
以上等於發表於 high impact factor 期刊 (Brain)!

平時多「蒐集」model papers, 並加以分類。對於未來論文題材之擬定以及論文撰寫、甚至教導學生,皆有助益!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本土研究議題 之 後續 II: 將[順從度] 改成 [參與度],並提出評論與研究議題

考量姿誼的建議 ([若以個案為中心] 的考量,「順從度」過於 clinician-centered,加上相關問卷的名稱,我將 [順從度] 改成 [參與度]。
近年來相關問卷的發展,還在起步的階段。
The Pittsburgh Participation Rating Scale (2004)
The Hopkins Rehabilitation Engagement Rating Scale (2007)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ngagement Scale (2006)
The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2009)
還有理論模式的提出:
"A Proposed Model of Engagement in Medical Rehabilitation (2010)"
愈來越熱鬧了!!

評論與研究題材:
1. 目前「參與度」問卷之特點為皆由 "clinician" 評量,欠缺 patient-reported 角度。
就「參與度」之定義,應包含 clinician and client/family. 因此目前問卷之執行方式與所得結果顯有偏頗。
未來發展自己的工具時,可考量加上 patient-reported perspectives. 或驗證 clinician-reported vs client/family-reported outcomes 之差異。亦可考慮加上「第三者」之觀察(旁觀者清)-- 當成 gold standard.


2. clinician-reported 參與度問卷之先天問題為不易驗證 inter-rater & intra-rater reliability, 因為 clinicians 皆評量自己的個案, 其他 clinicians/raters 不易介入與評估(或將造成低估 inter-rater reliability)。
或許只能設計由「研究助理」從旁觀察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個案之參與度評估,但這只能驗證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tra-rater reliability 因為皆為同一 rater,驗證結果一定高估。

3. rater effect (或 inter-rater disagreement)將影響「探索影響參與度因素」研究之內在效度,因為研究者必須依賴「多位」clinicians (raters) 同時一起進行個案參與度之評估,才能收集大量之樣本數。
若 rater effect 為隨機 (random errors),因應之道之一為提高樣本數即可克服。


4. 目前的研究皆以「復健參與度」為主,未各別設計OT/PT參與度問卷及探究OT或PT之參與度。

以下是Sep. 01, 2011之草案:
擬跟中山醫學大學呂文賢老師合作國科會計畫
呂老師是「新人」,第1次研究計畫可採用隨到隨審(一輩子只有一次),也就是可以隨時可向國科會提出計畫。
主題暫訂為「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將改成 [參與度])之研究:評估工具之發展與相關因素驗證」
此3年計畫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1. 發展「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將改成 [參與度])」評估工具
2. 探索影響「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改成 [參與度])」之因素
3. 探索「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改成 [參與度])」之臨床效用(是否提升滿意度與職能表現)

研究架構如下:

相關研究題目包含上述幾種 「參與度」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驗證/比較,以利提升發展相關評估工具之經驗。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搜尋/確認 model papers

1. 以特定主題 檢索相關文獻
2. 確認該領域之專家(您找到的文獻之中,至少有5篇是他/她寫的),您可排序找出文獻最多的作者
3. 好好讀文章/判斷選擇之
另外您也可檢索該文獻被引用的次數,以協助確認。
同時您也可瞭解該主題,國際上之著名學者。


以CAT之發展為例:
我在 PubMed 找到約1,000篇(涵蓋一些不相關之著作, but, it's ok)
再以第1作者,且每頁200篇呈現之(從PubMed display settings 設定之),很快即可找到超過5篇之作者。
我找到 Choi SW, Dumas HM, Haley SM, Hart DL, Jette AM, Lai JS, Wang YC 等7人撰寫超過5篇CAT之發展與應用論文。

其中 Dumas HM, Haley SM & Jette AM 三人屬於同一研究團隊(諸多共同著作,但寫最多CAT論文的 Dr. Haley 已於今年7月仙逝
Hart DL & Wang YC 二者亦然(應是師徒或老闆/ post doc)
Lai JS & Wang YC 皆為台大OT系友
Looks interesting!!

最後就是好好精讀。一般而言,同一作者之論文內容,重複性高。所以您可以讀得很快,即可選定2-3篇 model papers!!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最新認知功能CAT之發展實例

將現有傳統認知評估工具CAT化,並確認其心理計量特性與效率。
Wouters H, van Campen J, Appels B, Lindeboom R, Buiter M, de Haan RJ, Zwinderman AH, van Gool WA, Schmand B. Does adaptive cognitive testing combine efficiency with precision? Prospective findings. J Alzheimers Dis. 2011; 25: 595-603.
心理計量OK,但效能提升有限。主因是受限於原問卷之項目。

發展題庫及CAT:
Lai JS, Butt Z, Zelko F, Cella D, Krull KR, Kieran MW, Goldman S. Development of a parent-report cognitive function item bank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exploration of its clinical utility in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J Pediatr Psychol. 2011; 36: 766-779.
結果不錯,只是 parent-report cognitive function 之適用性仍待驗證。 if ok, 可考慮應用於中風病人或嚴重認知損傷者。發展者是我同學(賴金雪博士),所以取得原始項目與合作,應可期待。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第 500 篇 blog 文章--兼談研究能力之培養與研究方向之選擇


轉眼之間,已達 500 篇!!

此篇內容,除了給自己「慶賀」,也持續「傳道」、「授業」、「分享」。。。

就以跟怡靜討論未來「研究能力養成與研究方向訂定」為主題,當成第 500 篇 blog 之主旨:
以下是怡靜的紀錄(有色字是我的補充):

  1. 能力培養:研究所(碩博班)階段的首要任務,須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及次要能力。核心能力意指基礎/關鍵的研究專長,如:心理計量、IRT等;次要能力如應用核心能力於不同領域之能力,如認知、FIFE、PRO等。當然還須培養其它重要的基本能力,如統計與表達能力(含英文演講)。

2. 研究之切入點(短期之研究主題):先找出有興趣的領域,挑選該領域之一小部分作為切入點,如認知領域可先以注意力或記憶力等其一面向作為切入點。FIFE領域可先以depression、自覺功能等其一面向作為切入點。
訂定切入點後,應先理解該面向的相關理論架構,並設定該面向之PubMed搜尋策略,定期追蹤近幾年並更新最近的研究成果。
因為國內相關面向之評估工具相當不足或測量誤差大,故皆可以評估工具的驗證/發展、臨床應用及優缺點比較作為短期研究之題材。

3. 長期研究計畫(方向)與能力培養:宜逐步建構自己的研究藍圖(或解決臨床問題之 model [或是建構佳苓分享的 "enablement theory"]),並組織團隊(包含各領域的專家),一步一步地實踐研究藍圖。過程仍先以發展良好的評估工具作切入,逐步驗證及修改研究藍圖。如以世代追蹤研究,再以RCT研究驗證於臨床上實際應用該model之成效,以確實解決/改善 model 相關之臨床問題。

另外,研究人員對於研究主題之選擇,甚至研究能力之培養,相對於臨床瓶頸之廣度與深度,皆有其侷限性。也就是單一研究人員之研究主題與研究能力皆有其不足(或專長有限),難以解決大部分之臨床瓶頸(因為多數臨床瓶頸之難度過高,但個人能力有限)。然而若能養成「合作能力」與「領導能力」(plus上述所言之「學術研究能力」)即能建構研究團隊、結合各種領域之專家,才足以挑戰、克服臨床瓶頸。

就(您的)團隊而言,年輕研究人員先前所選擇的短期研究主題(或研究所學生選擇之研究題材),僅是培養基本/核心能力的必經歷練。後續的長期計畫以及團隊合作,才是解決臨床問題 與 向上提升 的關鍵!
也就是研究新手毋須過渡在意短期的研究主題為何,因為就長期而言(或解決臨床問題所需之能力)皆有不足。培養核心與基本的能力,對於新手才是關鍵。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為恭醫院(OT)玩真的

正式聘我為「研究督導」協助臨床OT進行研究
鐘點費為1600,每月一次3小時,亦提供車馬費。
今年12月開始。
他們也添購了一些認知測驗。

雖然我之前已發表了國內外數篇 schizo 個案之評估工具心理計量驗證論文,但大多是客串的。
這次的舞台/演員皆已備妥

所以我要正式踏入 schizo 個案之認知評估工具心理計量驗證與發展了!!
初期計畫(第1-2年)為:
1. 驗證 PDT/FDT 之信效度並建構 norm
2. 驗證認知評估工具之練習效應
目前考量的認知評估工具包含: PDT, FDT, SDMT, DVT, WCST, 褚氏注意力測驗等。
另亦考量新加坡發展的「注意力」與「記憶力」電腦測驗。
中期計畫(第3-5年)為:
1. 探索與排除影響練習效應之因素
2. 建構本土認知評估工具及常模
to be continued...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各地 演講

今天在高醫分享研究心得。
會後跟蘇主任討論未來撰寫「認知功能CAT」之NHRI計畫 這是最近一個月以來,一直在各地散播 CAT 的種子以及壯大研究團隊的努力縮影。
包含中山醫學大學、新竹東元醫院、成大(含學系及臨床OT)以及高醫等。
進展當然緩慢
但這是持續應該要做的事
因為我相信: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至少是[分享]還有[鐘點費],何樂而不為!!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週日 研討會個人演講內容之焦點

主題大致是:本土OT研究議題之選擇與突破
1. OT的核心議題是「提升職能成效」
2. 須先認清現況(如果歐美OT對ADL的成效是 small, 這對臺灣OT的啟示為何!?),如下圖所示:


3. My way of solution: 掌握影響個案職能表現之因素,全面介入,才有可能「持續」「有效」提升個案之職能表現。如下圖所示:


Note: 1. 今天早上才完成這張圖, ha ha!!
2. OT 須投入多少時間與人力,始能看到「上圖架構」之驗證與提升!?
3. 還有更 smart 的架構嗎!?

Your comments and querie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第2隻 CAT !?


早上收到 Arch Phys Med Rehabil 主編來函,接受 "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stroke patients "一文。

這隻 CAT (CAT-FM) 並非自己從小培養,而是利用既有(項目多)的量表建置。

4 年前已用 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 發表過 short-form Fugl-Meyer test (共10 題),4 年前這篇論文(item parameters)也是目前這篇CAT 論文的基礎。

今年稍早自己設計的 motor item pool 經俊宏分析後,無法形成有效的題庫,也就無法建置自己培養的 motor CAT。

So 下一步路有三條:1. 利用 multi-dimensional IRT model 整合  CAT-FM, Balance CAT, and ADL CAT 以更提升效能(含精準度與效率);2. 增加 motor 項目 以提升 CAT-FM 之效能;3. 重新建構 motor CAT. 因為資源有限,只能3選1 !!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新手彙整論文之 Q & A

Q1:我覺得自己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判斷文章重點,於論文寫作課程中已了解各段落之重點架構。但仍常受到作者的寫作內容,而侷限自己彙整文章的佈局,總覺得作者交代的內容應該都要呈現出來。
 A: No. 腦袋要清醒也要有判斷力,不要被作者(尤其是 junior authors and poor writers)誤導了。 
每篇論文之重點其實不多,您掌握到,也彙整之即可。 否則到處都是重點,反而未能凸顯重點。
您需養成批判與選擇的能力,才會茁壯。
先掌握論文各 section 之重點 (norm),應用/評論之。若不確定,即跟老師討論。
作者的論點您若全部吞下去或缺乏批判力,將來您自己寫論文時,將會不知道究竟要寫那些重點!!

 Q2:若作者漏掉重要的架構,自己也不知如何作補充。 
A:那是作者的問題。新手在此階段毋須替作者補充,但您須確認作者是否真的遺漏重點(或跟老師確認),以確認是作者問題還是您的閱讀問題。

 Q3:需要練習彙整幾篇論文? 
A: 至少10篇,以確實掌握論文各 section 之重點,也同時練習論文寫作。因為您已掌握到論文結構與重點,也利於提升閱讀論文之效率。

檔案搜尋軟體 Copernic Desktop Search

立窈 blog 提到的,雖然我沒用過。 詳:http://smallove.pixnet.net/blog/post/10301630 我目前都用 Google 的 desktop search,我已滿意。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批判能力的養成

I. 看看經典的批判性文章,如清大彭明輝教授之 blog
*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9.html

* 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literature-survey_18.html

"PS" 我看恩琦 blog 後,連結過去,才看到這些值得推薦的內容。

11/19 補充下列 2 點:
II. 批判論文之優劣:1.掌握/學習論文評析方法;2.掌握/學習論文寫作原則 (norm) 。掌握上述二項能力,即可應用於論文批判。判斷是否為 model papers.

III. 自曝其短:跟高手討論或投稿(越好的期刊通常審查者越高竿),被高手修理後,也可學習到批判能力!

「覺得自己總是怎麼做,都做不好」

研究生或助理,尤其是博班生,或許常會覺得「無論如何努力,或多回修改」,總是還有亟待改善的地方,或不符老師的期待,真是沮喪!!

這是層次的議題:我對博班生的要求當然較高,且「知識」「表達能力」具有多重層次。
您自認為已達8分或9分,在高手眼裡一定打折扣。
自我感覺良好不夠,還須經得起高手批判,不是嗎!?
況且,越修改越好不是嗎!? 所以這也是學習/向上提升的機會!!

您需確認老師(或別人)的意見您是否明確掌握、接受並且完成修改,這也是您的學習效率!
若您未能明確掌握,則必須徹底澄清!!
若您未能瞭解/接受老師或他人的意見,則需切磋討論,直到達成共識!!
後續您是否能夠「精確」完成修改,還需尋求給您意見者之肯定,您務必確認之!!

追根究底才是學習/成長之道!!

自行努力,寫好論文(7-8分)不難。
但若欲做到高手眼中的8分,就不簡單了!
無論如何,掌握重點/效率,跟高手切磋,確實澄清,勤加練習!!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恭喜怡靜 金榜題名

碩班甄試榜眼!!

我已經提醒她,可考慮(準備)直升博班!

康莊大道,勇往直前!!還有老師/同學為伴,互相提攜!!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評估與治療何者優先?

臨床上,很明確,一定是評估先於治療,否則難以對症下藥。
 臨床專家不可能治療技術很好,但評估能力(評估工具)不怎麼樣。
也就是一個醫療人員欠缺良好的診斷/掌握個案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全面的評估工具與能力),治療技術有可能好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的順序亦然嗎?
研究人員,尤其OT的研究人員如此稀少,該先投入療效驗證?還是先發展評估工具??

 這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嗎??
1.療效的特定性:絕大多數治療模式無法對於所有病人皆有同樣效果,也就是特定治療模式只適用於特定病人。就跟數學原理能否成立,皆只適用於特定假設之下。也就是最佳治療模式只適用於特定個案。欠缺全面精確的評估,難以確認特定治療模式對於那些個案最有效(或無效)。
2.大雜燴治療的效果有限:因為缺乏「特定性」,除了少數個案剛好成效佳,但其餘不佳,綜合(平均)成效當然不佳。
3.實踐實證醫學的第一步為掌握病人的問題,也就是先做好全面精準的評估,始能應用實證之治療指引。否則如何媒合最佳的治療模式!?
4.個別化治療:沒有二個病人是一樣的(geno- and pheno- types 皆不同),若欲發展最佳治療模式必先確認(評估)個案之差異。這也是療效驗證的演進過程,從粗到細。療效的最佳化,也就是找到最佳的治療模式適用於特定的病人。
5.即使目前欠缺有效的治療模式,評估也不枉然。即使費時費力地全面/深入掌握病人的個別特性,就跟癌症末期一般,醫療人員又能如何?事實上若能確定(如:中風肢體動作復原希望渺茫,或SCI之癱瘓肢體難以復原),可免醫病雙方欠缺 insight 白努力又浪費醫療資源。對於(中風/SCI)病人與家屬或更可能轉向至「ADL訓練」。也讓研究人員確認特定病情之恢復瓶頸與挑戰。
 6.掌握預後建立個案之病識感:醫護人員的角色並非只讓病情痊癒,尤其OT面對的個案通常藥石罔效。若能全面/精準評估,即使難以治癒疾患,但可準確掌握預後,以利病人/家屬建立insight, 及早調適。
7. 外國評估工具適用性有限,但外國治療模式卻可引進。評估工具之發展(尤其是第3代)如同開發/驗證治療模式一般費時費力。我們的研究資源有限,宜集中資源發展第3代評估工具,做好充分掌握個案特性的準備。之後再引進國外初步驗證有效之治療模式,即能跟上腳步。這如同臺灣學界之藥物研究規模有限(已比OT大上百倍),難以開發出臨床藥物,卻可引進國外已證實療效之藥物,再經臨床試驗即可一般。反之,因為評估工具之欠缺,難以區辨病人之差異,療效驗證必然很快遇到瓶頸。此時,還是須要「等待」精準/全面評估工具的誕(蛋)生。

所以這非雞或蛋的問題。

第2代評估工具難以在臺灣生存,無法貢獻於臺灣的臨床。臺灣OT的研究資源相當有限,必須集中人力與資源發展第3代評估工具,始能奠定「實證醫學」與「個別化醫療」之基礎。力量分散或未能針對關鍵瓶頸、長期努力,必然徒勞無功。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評估工具的世代交替


第1代評估工具大都為描述型評估工具,特性為快速簡便,且容易解釋。然而因為分級簡略,無法量化個案之功能,且誤差大(精準度低)。
第2代評估工具可量化個案特性。通常題目越多越精準,但施測費時。除了歐美等先進國家具備充分醫療資源,始有能力全面推動各種功能層面皆使用此世代之評估工具。
第3代評估工具可快速精準評估個案功能,也就是具備前2世代評估工具之優點。然而發展費時費力。




對中風病人的 motor assessment 而言 如果說 Brunnstrom staging 是第 1 世代評估工具 。
Fugl-Meyer motor test and STREAM 是第二世代 (S-STREAM and S-FM 可算 2.5 代 ) 。
但第 2 世代的評估工具一直無法在台灣完成「世代交替」,因為太冗長,人力/時間不足,加上醫院評鑑要求「快速」「全面」評估,以致於在台灣的臨床,第2世代的評估工具幾乎被淘汰了。
另外,第2代評估工具雖然具備量化分數,但數據不易解釋。所以在臺灣,第 2代評估工具僅研究人員熟悉,因為研究必須採用。但這也造成教學、臨床與學術的脫節,因為三者採用的評估工具不一致,難以溝通/連貫。
美國等先進國家,因為醫療資源充裕(也就是醫療費用昂貴)的臨床與學術領域,現以第二代評估工具為主。
CAT 是第 3 代評估工具,但何時可能完成「世代交替」?
如上,第2代評估工具難以取代第1代評估工具,那有可能逕跳至第3代嗎? 我們要等多久??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為恭醫院合作計畫的後續

週一在恩琦的協助下,推薦為恭OT採購 認知相關評估工具。

週二早上拜訪精神科 劉智民醫師,請他協助認知相關測驗於 schizo 之驗證與發展。
劉醫師可協助確認診斷之簡單方法與用藥紀錄,並協助教導 CPT & WCST 等之施測。
未來我將研究計畫寄給他參考/審查,以利順利推動。

Note: 1. 劉醫師是在上週五院務會議時,剛好坐在我旁邊,我主動跟他聊起。 他跟我一樣 1994 年進入臺大工作。
2. 診斷或用藥或許謝正熙醫師也可幫忙。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比利時推出「飛馬計畫」吸引國外博士後研究人才

預算總金額暫訂為200萬歐元,預計在未來三年(2012-2015)試辦提供 30個三年期 與 59個1年期的國際博士後研究員應聘名額,開放給各國與各學門有意到比利時開拓或延續博士後研究生涯的青年博士後人員申請。 詳http://stn.nsc.gov.tw/view_detail.asp?doc_uid=1001031001&kind_no=A10

研究的辛苦與期待

研究生,甚至助理,皆可感受到做研究真是一條艱辛的路途。
碩班學生或助理也許還在觀望,試試水溫。
博士學生,可能因為沒有退路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努力,希望能夠早一點看到畢業的曙光。。。
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短期考驗」並非人生(職業生涯)的主戰場 或 最終考驗

如果一個人具備批判與選擇能力,則每個人的主戰場可以自由選擇(含選擇臨床或學術研究之叉路;或取捨進入研究後之不同研究主題;或選擇不同工作環境),初步十字路口的選擇對一般人已是難題。
但即使初步選擇正確或符合您的志向,但後續的考驗才是嚴峻,才是主戰場。
可怕的是,如果選擇錯誤,過了一段時間(如5-8年)或上了年紀(如40-50歲),若加上基礎不足(或團隊不大),就難以回頭!!

Note:
1. 目前的「臨床機構」大多是拼業績的血汗之地,if so, 那是『葬送理想的墳場而非追求理想的戰場。就跟博班畢業生選擇在教學型大學任教,卻想要做好研究一般,因為環境所限,注定遙不可及。
2. 博士後,各階段之向上提升要點,容後陳述。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恭喜宇佑的論文 被OT學會雜誌接受刊登

題目為:「中風病人自覺職能治療照護品質問卷—PROTS發展:向度與題目編製 」
我想此篇論文將是未來想發展問卷者的重要參考著作
至少我的學生與助理,一定會詳讀!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參與「醫學資訊聯合研討會」

週日一大早趕到台中,報告15分鐘的 web-based ADL CAT
與會者約只有10位,因為主辦者將約50篇口頭報告論文分成10個場地同時進行。
主要報告者,如同國內學會,皆以研究生為主。
所有報告之回饋與討論有限,相當可惜。

較大的收穫是聽 keynote speech, 由 IBM 的研究員,分享 IBM 研發的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BM 將打敗西洋棋手的砲口,已轉向至「醫療專業人員」。他們經由 multi-center累積大量的臨床資料與長期追蹤,已具備初步實證,證實該系統相當可靠。
該系統所累積之資料,甚至也可建議個案那些醫師治療那些疾病之成效較佳(相對而言,也知道那些是蒙古大夫)。

IBM是富可敵國的公司,投入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之成果令人驚艷,其規模也令人讚嘆!!未來的醫療模式,令人期待!!

該演講 90% 的 slides 皆以精心繪製的圖示為主,令人相當佩服!

偶而開開眼界,才不會變成井底之蛙!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為恭醫院的合作計畫

個案 以慢性 schizo 為主,超過300位。

他們每年編列預算(雖然不多)以購買評估工具
 staff 可以協助「例行」收案
還幫我編列「督導」費用
天上掉下來的。。。。


該院應是發展與驗證「認知評估工具」之絕佳場所
目前我想到的研究方向有三:1.「認知評估工具」之學習效應驗證,2.常用認知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驗證,3. 我們發展的評估工具之可行性與心理計量驗證。 1 & 3 將優先考量。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Good news & Bad news

NHRI 通過計畫公布了:

汪老師發展 DD 之motor & ADL CAT 計畫通過了。 So great!!
我的計畫沒有通過,只好明年繼續努力了!!

2年前也曾發生過,我協助他人的NHRI計畫通過了,自己的沒過。歷史又重演!

不過還是很高興CAT團隊的計畫獲得NHRI support!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國科會補助 博班畢業生 海外進行 post doc

請參考 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申請案 。
博班生可申請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至海外進行研究。

國科會之主要目的為:提升國內博班畢業學生的「國際觀」與「競爭力」。

另外,您也可申請其它國家(政府)所提供的 post doc 機會。
2年前我就曾獲得澳洲政府的 post doc 經費補助。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post doc 的工作那裡找

在臺灣 post doc 與 學校教師一般廉價
因為聘任 post doc 所需預算不多,因此最大的好處是:多數研究人員皆有能力聘任 post doc
所以博班畢業生基本上很容易找到 post doc 的工作

不論大學教師、醫院或醫師、研究機構(如國家衛生研究院)或政府單位(如衛生署、國健局)等,皆可聘任 post doc

然而主要問題在於 "post doc" 通常騎驢找馬,只要一有機會就轉進了。也因此很多人(包含個人)不想聘任 post doc, 因為若不能聘任超過 1 年,post doc 之實質貢獻相當有限。

所以不論有無公開徵聘 post doc, 您可以準備CV,跟潛在的合作教授洽詢/自我推薦。如果您的能力(寫計畫與論文)受到肯定,專長領域亦能彼此互補或增益,且能承諾至少工作1年(甚至更久),我相信機會一堆。而且更重要的是,您可專職研究,省卻大學教師一堆行政、教學與服務工作。

另外,您如果英文能力良好,也可應徵國外之 post doc....

所以「實力=競爭力」就是一切!!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博班生出路的最後拼圖

博士後研究員若不是最終的選擇,在擔任 post doc 同時可先找一所學校擔任「兼任」助理教授,6年後(因為兼任之年資折半計算仍可提出升等為兼任「副教授」,再6年可提升等為兼任「教授」

這段兼任期間除了可以投入研究,也可累積教學經驗。 任何時候學校有正式缺時,即可以傑出的研究成果 + 教學經驗,申請成為正式教職(若已成為兼任副教授(或教授),則可逕提聘為「副教授(或教授)」)。

"PS" 1. 基本上各校極歡迎「兼任」教師,因為不佔缺,錢少(甚至只給微薄的車馬費),又可減輕教師之教學負擔,何樂而不為。
2. 各校會幫兼任教師申請教育部頒發之「兼任教師」,不過有些學校是隔年再向教育部提出。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寫作與閱讀功力

昨天「論文寫作」課程強調「寫作」與「閱讀」相互激盪,功力倍增!
寫作功力若提升,閱讀功力則隨之。
閱讀的重點為「抓到重點」「瞭解精義」,寫作的重點為「先掌握精義」「再呈現重點」,所以二者功力相輔相成。
閱讀時「掌握主題句」,寫作時「善寫主題句」,即能效率倍增!!

另也強調「批判」能力的養成,判斷作者的「寫作功力」與本身的「閱讀功力」。只是同學的二項功力,仍待提升,始能具備基本的批判能力。否則不是良寙不分,就是自我感覺良好。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學術功力三階段

1. 碩博班功力養成期:3-5年的投入,事倍功半,但後期漸入佳境。
2. 博士後茁壯期:5-8年,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0-15年可升教授。
3. 教授後夢想期:經營團隊、實現理想。從 D 咖教授起步,提升境界/層次。

年輕人如果覺得遙遠,那就看不到/體會不到「學術境界」的提升。

to be continued...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跟一位美國 OT post doc 交流

post doc 第2年

1. 關鍵時刻:需決定往研究或教學路線(若決定往教學,就難以回研究了。若決定往研究,就需找「環境」)
好的研究環境有二:研究型大學 與 post doc
研究型大學的條件,除了研究資源還應有「博士班」,且教學負擔少。

2. 茁壯時期:post PhD 3-5 年內,我們僅能看出他/她的「學術潛力」,所以不易比較剛取得博士學位者間的「能力」差異。但 post PhD 6-10 年後,我們已不看潛力,只比實力(成果/競爭力)。

3. 建議:持續待在研究環境,繼續培養實力,隨時可選擇更好的研究環境。或俟研究型大學之教師退休,位置出缺後,即能(以超強的競爭力)取得。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PROMIS 影響到美國 復健界了!?

10月 APMR 期刊的 supplement 刊登一系列 PROMIS 緣起與應用論文
之前 APMR 是 Rasch 專家的大本營, PROMIS 採用 2-P model,一直格格不入。

或許受到 NIH 大力推廣 PROMIS 的影響,難以阻擋。APMR 那些 Rasch 專家 大概有點難受。

我最近改寫 ADL CAT (採用 2-P model), 快完成了, 後續投稿 APMR 就可試試水溫了!!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撰寫部落格的時間少了

回來10天了,少寫些 blog。
可能是因為大家較常見面、討論問題,就省卻「書面交流」。
最近看到博班生的 blog 內容與篇幅皆有實質增加,令人欣慰。
若尚有可提升者,應是彼此的交流。
但或許同學已「自顧不暇」如何它顧!?
無論如何,即使匆忙,仍須停下腳步,撰寫心得與想法於 blog。
更須欣賞他人的 blog, 也進行交流,相互切磋!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擬於大學部開授「職能治療研究入門」選修課程

背景:
本系深負培養OT研究人才之職責,然大學部甚少研究相關之課程。一般學生對於「學術研究
」瞭解有限,甚至學生從本系畢業後,對於學系老師的研究專長所知有限。這些現象嚴重影響OT研究人才之培養,也影響OT之發展。因此擬於大學部開授「職能治療研究入門」選修課程,以讓學生初步瞭解研究之價值與特點,同時瞭解學系教師以及國際上OT學者之研究歷程與成果。

課程內容:
1. 簡介研究之於職能治療的意義 (1-2 次課)
2. 介紹研究人員之能力養成與生涯 (1-2 次課)
3. 介紹學系老師與國內外主要OT學者之研究 (11 次課)
4. 見習2-3位老師之研究室/計畫 (2-3 次課)[含見習與討論]
5. 訪談2位博班生(含當初如何決定就讀碩士及博士、目前之研究主題與挑戰、未來展望等)

課程目標:
1. 讓學生瞭解學術研究之於OT專業發展之關鍵地位
2. 讓學生瞭解學術研究人員之養成歷程、挑戰與成就
3. 讓學生瞭解學系教師與國際著名OT學者之研究主題與貢獻
4. 讓學生透過見習實驗室或研究計畫之執行過程,以瞭解研究實務。
5. 讓學生透過訪談博班生,以瞭解研究生之心路歷程與展望。

* 擬與全系老師合開(若有老師不克參與,則介紹其它OT學者之研究)

* 為方便學生修課,課程將於下午第9及10節開授

參考佳苓、怡靜等人的意見,課程名稱或可改為「職能治療研究介紹」。
以大三為主要授課對象,授課時間擇於下學期空檔時間(非8-9節)。

To be modified...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為恭醫院之合作計畫

由中山陳主任介紹
醫院之病人主要為慢性精神病患
我們擬以認知評估工具之評量為主
擬請 staff 協助收集資料
擬申請院內研究計畫

另有復健部,昨天討論時,還有2位 research PT 參與(其中一位還是黃靄雯老師的碩班畢業生),主要職務以研究為主,相當特別。亦將考慮如何合作。

以上臨床治療師參與/投入研究的主因,可能是教學醫院評鑑,要求治療師必須發表論文或海報。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OTD vs PhD

就個人所瞭解:OTD 成立之主要目的有二:1. 提升臨床OT之專業能力; 2. be a doctor.

然而個人認為臨床OT的瓶頸,或是整個專業的瓶頸,皆在於OT之研究人力與水平提升緩慢。
因為目前的「實證醫學時代」,各醫療專業皆已體認:研究/實證是專業/個人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故「臨床OT之專業能力」主要依賴研究人員「發展出更好的評估工具以掌握個案的問題/設定治療計畫」、「提出更好的治療理論與積極實證」。
如果OT現況是「工具不良/不足」「理論/實證皆缺」,那「臨床OT之專業能力」如何提升??
If so, OTD對於第 1 個目的之提升必然有限,那樣的 doctor 將有名無實。

另外,雖說OTD可提升一些「研究功力」,然著實有限,因為研究功力的單位是「5-8年」,OTD難以跨越此門檻,而且若回到臨床,因為身份還是治療師所以能「投入研究」之時間有限,不易提行研究功力/執行研究計畫。

另外OTD 與 PhD 會有排擠效應,越多人念 OTD 就少一些人念 PhD, 對於進階研究人才的培養,將造成影響。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臺大PT學系已於 2013 年開始招生 DPT... 我們可觀察到成效如何。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暑期最佳 blog 寫作獎

學生部份:恩琦
助理部份:怡靜
Congratulations!
玉雲會給予獎勵!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的閱讀心得


正解: 研究功力培養的關鍵,也是Newton's first law (慣性) 的應用而已。

這個暑假,我讓幾個博班生,幾乎沒有假期可言。我持續鍛鍊他們的研究相關功力(養成慣性),我想他們的功力應有進展(如果學生沒有如此感受,可要反應阿!!)。
再過一段時間,希望能夠鐵杵磨成繡花針(換個角度想,學生如果是鐵杵的話,感受如何阿!?還好學生是磨杵者,只要持續(養成慣性),用對方法,功力就有進展!!)。 Newton's first law works!

圖的部份原發表於 2011/4/12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還在累積經驗之中

ADL CAT 先投 Stroke 不到一週就被退稿,原因是內容非為該期刊的 priority.
隔約一週後,再投 NNR, 約10天也被退稿,原因是評估工具相關論文,需有 responsiveness and utility. 雖然CAT的 utility 高,但 主編/編輯 沒興趣,也沒辦法。
上述二期刊負責之編輯皆未送出審查,所以皆無 reviewers's comments.

週日(出遊前一天)再投 Archives P & R, 週二就收到編輯來信說,他們使用軟體發現該稿件40%跟 Balance CAT 論文重複,他建議我修改,需低於10%後再投。我在週三利用短暫時間回覆編輯,提出 Balance CAT 是我們自己的論文,只是運用同樣的方法。。。。
編輯回覆:1. 稿見刊登後的版權屬於期刊而非個人;2. 不論內容,只要  exactly the same WORDS 就不行。

目前的決定是擇期好好修改稿件再投 Archives P & R (回應姿誼與啟文的意見)。

這些投稿經驗(包含後續更改稿件避免重複),雖然苦澀,讓我成長(包含寫作功力)!!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恭喜恩琦完成 SF-36 稿件的投稿

撰寫論文的功力,除了不甚可靠的天分,主要依賴練習與討論,才能逐漸提升。
就跟博班學習/成就曲線一般,前幾篇(3-5篇)都很困難,三分耕耘一分收穫。

論文相關概念(含統計)之澄清與文字表達、如何凸顯重點與研究價值、如何解釋不甚完美的數據(基本上絕大多數的研究結果 like real life 都不完美 )、邏輯連慣、英文寫作還有學術寫作慣例等,是一般入門者之最痛(還有跟謝老師討論,也應很折磨)。

寫作功力提升的途徑就是:「日寫一段」、「高手討論(過招)」、「快速來回」、「死去活來(就跟海綿一樣,被擠乾了,再吸收)」。。。

Note: 最後一段之括弧內註解,乃參考姿誼的意見後,再加上之補充。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跟一位30幾歲副教授 (a rising star) 聊天

* 如何兼顧家庭與研究:須明確切割時間(工作與家庭分流),且抓到工作與家庭之重點,則研究與家庭可以兼顧。如高醫汪老師。

*如何提升研究層級:1.找到長期投入的研究方向,且具備 significant, clinical impact 之研究方向;2. 建構研究團隊(含合作團隊與研究生,如鼓勵大學生念研究所、碩班生念博士班、好好磨練博班生);3. 積極爭取研究經費,招納人才。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FIFE 相關研究計畫

1. OT knowledge 測驗與立即衛教,將採用姿誼設計的版本*,於復健部住院 registry 執行(考慮 Jenny, 姿誼或怡靜 執行)
 2. 思考 Stroke knowledge 是否仿照辦理?
3. 宇佑設計之「OT照護品質問卷」已初步完工,稿件亦已完成,擬邀請姚開屏/呂文賢/陳美香/薛猗平老師給建議,確認後,將由映汝於中山收集資料(週一二或四五)。台北由宇佑及依兒負責。 

* 已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收集50位個案/家屬資料,結果大致如預料,個案/家屬之OT知識程度不高。最特別的發現是個案/家屬OT知識與中風時間長短無關(也就是OT治療時間再久,也不會影響個案/家屬的OT知識)。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進階心理計量課程--論文寫作

延續1年來的課程,這學期以論文寫作為主。

課程內容:1. 澄清心理計量概念與相關問題討論(若有的話),2. 修改稿件之相關心理計量之段落,以學習/觀摩論文寫作。

授課方式:1. 先討論/澄清參與同學每週提出之1-2個問題(若有的話),2. 討論/修改同學提出之1-2段相關段落(已寫好,中英文皆可,含參考文獻。以自己最近撰寫的稿件為主)。上課時請同學準備3-5張投影片,於3分鐘內,以英文簡介擬討論之稿件內容。討論時,中英文皆可。

課前準備:相關內容(上述問題與書寫段落)請同學於授課當天12:00之前,以 Google share docs 分享師生(請使用我的 Google 帳號  clhsiehntu@gmail.com)。各段落之主題句請以 underline 標示。若有可能請準備2篇 model papers(PDF檔或紙本),置於自己帳號目錄,必要時再分享。


請自備 Notebook (或向玉雲借 Notebook ), 以利討論與紀錄(Google share docs & blog)。


課後作業:上課後,請於隔天晚上12:00之前,將問題與討論記錄於 blog。 段後內容修改前後亦請張貼,並陳述主要修改重點。

參與同學:博一及博二同學皆參與(立窈除外),其他同學與助理 自由參加。

授課時間:10月第 1 週開始,經 Jenny 協調後,訂於週四下午 5:00 - 6:40 授課。每位同學20-25分鐘

授課地點:系館 422 (恩琦確認可無線上網)。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Dr. Stephen M. Haley 仙逝

He is one of my model scholars.
復健領域發展最多 CAT 的學者
我常引用他寫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個案變化 >MDC 代表 significance at individual level)的文獻
7月中旬因血癌過世
今天逛 美國 PT 雜誌(9月份)才知此訊息。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如何擴展研究議題之深度與廣度:以認知功能評量為例


* 探索與投入中長期研究議題
* 建構3-5年期,甚至更長期,研究計畫

前提:
1. 確定擬投入研究議題之臨床與學術價值 (value)
2. 確定擬投入研究議題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或可至少全力投入5年)(interest)
3. 確定擬投入研究議題是否有充裕可收集之研究對象或資料來源 (feasibility & value [研究對象越多,價值越高])
4. 瞭解擬投入研究議題目前國內外之最新進展與瓶頸 (methodology)
5. 必要時能夠結合相關專家以深入或擴展研究議題 (teaming)
前4點皆操之在己,宜再找資深教師或指導老師確認之。
第5點可能有點依靠緣分,但也須靠自己努力跟他人分享與合作。

深度方面:
以克服當前瓶頸為主要切入點,若能應用嶄新技術更佳。您必須掌握核心方法學或技術(如發展評估工具之能力,或最新之方法/技術)。(methodology)
如利用「虛擬實境」與「電腦適性測驗」發展認知評估工具,以突破目前國內缺乏合適的認知評估工具,也可突破目前全世界缺乏良好且快速執行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 (universal value)
您可列出可能之研究主題:如發展全面性認知評估測驗組(battery) 及篩檢工具 (screener),全面驗證其心理計量特性與臨床實用價值。再藉由上述成果發展短版評估工具,並驗證其心理計量特性與臨床實用價值,以提升臨床實用價值。

更深入的議題,以上述計畫進行時所遭遇的困難或不甚完美之處進行攻堅突破。如虛擬實境或電腦適性測驗題庫,有無不足之處(實際發展工具之過程與結果,皆可發現諸多不足),若有,能否克服之,if so 即可更深入。

另外有無相關但更新的「虛擬實境」與「電腦適性測驗」技術或理論,可供應用,以提升認知評估工具之實用性與心理計量特性

上述研究議題需要至少5-8年全力投入(每週至少32小時),始能完成初步成果。
初步成果完成後,您可考慮更深入或擴展廣度。

廣度方面:
如以拓展臨床應用為取向
如將上述評估工具應用(或需修飾)於不同個案族群、甚至不同地區(從台灣至大陸、新加坡)
或以發展「治療模式」為取向,由評估結果設計治療計畫,並驗證成效。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為 慶麟 感到興奮

慶麟(業太的師兄,曾擔任我的 post doc)將接下高雄 中山大學 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主要任務之一 (本人大力推薦) 是將「教學評量」CAT 化
此任務深具學術與實務價值
學術方面至少有二:1. 提升「教學評量」暨「教學」效能(從評量結果找到改善教學之道);2. CAT 相關題材研究
實務價值至少有二:1. 提升學生填寫評量之效率;2. 推廣至全國各校
慶麟可領導一研究小組(含 post doc, 碩士級助理,碩博班學生約5-8名),約於2年內發展與測試問卷並建立CAT。所需經費不多,我想校方即可支持,且該中心也有年度經費。本人樂於擔任諮詢顧問。
主要優勢為:大量資料收集容易,因為學生每學期皆須填寫「教學評量」問卷。
具有初步成果之後,可於明年申請整合型計畫。
未來題庫申請智慧財產權。。。。

簡言之,慶麟將掌握「大量持續的資料來源」及「研究經費」,只要好好規畫與推動,可將「教學評量」「教學效能」之研究與實務向上提升!!

Sounds perfect!!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本土研究議題 之 後續 I

目前稿件收到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及回饋
也讓我思考下一步論文寫作,如提出「全面性的治療架構」以整合相關研究議題!
相關架構大致如下:

Your comments or questions are appreciated!

每日一字

「需」要之後多接名詞,而「須」要之後則多接動詞。

感謝怡靜提供的訊息!!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本土必要之中風病人OT研究議題

初稿終於完成l了,邀請各位以追蹤修訂或註解方式給予建議。
如前所言,若能於10之內(8月31日晚之前)給予 critical or constructive comments  (via e-mail),我將請他/她擔任共同作者(約3-4位)。
擬看全文或有意給意見者,請在此下載檔案目前成大老師已給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據之修改成 R1 版這幾天,依兒/恩琦/薛老師/侯醫師等已給建議,我也修改成 R2版如果還來得及,請各位使用 R2版,給我意見。 If not, no worries. 
摘要:
        OT遭遇的臨床瓶頸通常盤根錯節,需要結合眾人之力、長期投入,始能逐步解決。學術研究藉由科學方法解決臨床瓶頸。然而國內OT研究資源有限,我們必須深思在有限研究資源的條件下,如何長期歸劃研究計畫之取向,以有效解決我們遭遇的臨床關鍵瓶頸。
        我們認為國內OT最主要的研究主題應是本土絕對必要的研究議題,且該研究議題可能受到文化國情等特殊因素影響,其它國家研究人員未能代勞,或其它國家類似研究成果難以直接概化應用至國內。所以國人僅能自行投入研究該議題或瓶頸,否則該臨床瓶頸,勢必難以突破。
        本文以中風病人相關研究為例,作者說明本土必要之中風相關的OT研究議題,以供研究人員選擇研究議題之參考。我們認為本土必要之中風相關的OT研究議題有二大類:一、治療相關:OT對於亞急性中風病人之治療理論與成效驗證、ADL/IADL 之訓練理論與成效驗證、外籍看護工對於中風個案之ADL/IADL獨立之影響等;二、評估相關:評估工具之發展(如IADL、認知評估工具、個案/家屬OT滿意度與順從度等)。以上建議議題或屬主觀,然而這些研究議題皆牽涉關鍵之OT臨床瓶頸,必需依賴國內OT研究團隊長期投入,始能克服相關之臨床瓶頸,提升臨床效能,造福中風病人。


關鍵字:中風、職能治療、研究議題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這兩天投了3篇稿件

有點像低潮之後的高潮,起伏過大了些!!不太健康。

ADL CAT & CAT FM 投 Stroke
CADL 投 JRM
我想每篇被接受的機率約一半, we will see the results in about 1-1.5 months.

JRM & Stroke 皆可推薦3名審查委員,依據經驗,主編通常會從中找1名審查委員。
JRM & Stroke 皆依照刊登頁數收費,$$。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跟蘇純瑩主任合作發展:「虛擬實境適性認知測驗」

預計申請明年NHRI計畫

目前只欠東風:缺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合作團隊,先考量成大(因高醫與成大地利之便)
若可找到虛擬實境團隊,可先合作將現有認知評估工具「虛擬實境化」,以呈現 preliminary results.

國內復健領域使用VR技術者包含榮總莊天佑醫師,陽明王瑞瑤教授,成大馬慧英老師及徐永玟老師。將跟他們聯絡,以取得相關經驗。

2022: 這後來未持續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歡迎 立窈 加入

她在職,臨床經驗豐富,是少數 clinicians 曾發表SCI論文:
Weng LY, Hsieh CL, Tung KY, Wang TJ, Ou YC, Chen LR, Ban SL, Chen WW, Liu CF. Excellent reliability of the Sollerman Hand Function Test for patients with burned hands. J Burn Care Res. 2010;31:904-910.

因為工作之故,她能投入之時間有限(每週約 8-16小時)。第1學期只修一門2學分進階獨立研究,目前學習重點為:搜尋/閱讀/彙整文獻。

研究方向暫訂為 "pain assessment" 閱讀文獻以 "pain assessment" & "psychometrics" 為主,所以學習重點亦以二者為主。

暫訂每週碰面或 Skype 討論一次。

有限的時間,辛苦地尋找曙光。。。除了歡迎她,請大家協助她。
她的 BLOG 已開張:http://liyaow.blogspot.com/ 敬請多交流!!

"PS" 個人認為 pain assessment 也是本土研究議題,且國內長期投入者有限。pain assessment 應用對象多元,極具潛力!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在 雲端 合寫論文

昨天建議姿誼日寫一段稿件,再請她於 Google 雲端分享。
早上收到她的分享通知後,我就興沖沖到文件分享區,欣賞學生的稿件,也給一些建議。
so far so good!!
只不過好像不能使用 Endnote (Web) !? who knows?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上 雲端 討論

由於 Skype 更新後不易使用 Gogrok,也由於 Outlook 於學校新郵件系統不甚相容,加上個人大量使用 blog. 所以這次來澳洲幾乎全面採用 Google 的雲端工具:
g-mail, blogger, calendar, upload/backup files, 今天開始採用共享文件跟學生討論與同步紀錄 。
只是 blogger 有時無法連線,其它大致良好。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研究之路的態度:積極主動

保持熱情 (passion) 與 耐心 (patience) 是從事學術研究必要的精神與態度。
日寫一段、主動找高手切磋等,若難以「養成習慣」也要「提醒自己」「硬著頭皮」,否則難以形成「良性循環」,效率難以提升。
找些「研究夥伴」互相勉勵/支持,也是關鍵,研究之路毋須獨行!!

"PS" '從事臨床工作也需要 熱情 (passion) 與 耐心 (patience) ,否則個案/家屬蠻無辜的。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5. OT對於亞急性中風病人之治療理論與成效驗證

多數成人生理OT之工作場域在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一大部分之治療對象以亞急性個案為主。然而亞急性時期的病人及其家屬之病識感,嚴重影響個案對於職能治療之期待。如多數病人發病初期,因為對於疾病之瞭解有限,因此大多期待「回到從前」,而未能接受疾病所造成之損傷(impairment)以及失能(disability)。也因此造成目前成人生理OT的主要治療重點之一為神經損傷之復健,而非傳統OT的失能復健或代償。所以OT若欲於亞急性中風復健獲得病人與其它專業之肯定,我們必須提出OT對於亞急性中風病人之治療立場與理論,再加上持續的療效實證,以修改理論並確定最適用之對象與時機。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投稿動機的低潮

至少2篇稿件基本上已經完工,但被我 hold 住快2個月了,一直沒投稿。
主要原因是個人近期之動機低落,提不起勁投稿,就一直拖延。或許是豐收(每年發表多篇論文)日子過太久,已不知沒論文的艱困日子。
這有點危機(中年危機)!? 至少在我的 career 旅程中,這是第1次。
還好,我有許多其它「研究相關事務」沒有中斷,如繼續跟多位 collaborators 配合修改稿件或研究計畫,指導學生與助理撰寫論文或執行研究計畫。
自己還是繼續「日寫一段」,以維持寫作功力。。。

這或許也是轉機(邁入中老年、角色變換的轉機),讓我深思「助人撰寫論文是否為快樂之本」,或是一種重要成就來源。If so, 這或可呼應「錢花在「利他」比「利己」更易獲得快樂。」(助人寫論文比自己寫論文容易獲得快樂!?) 詳: Dunn EW, Aknin LB, Norton MI.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2008;319:1687-8. & Aknin LB, Sandstrom GM, Dunn EW, Norton MI. It's the recipient that counts: spending money on strong social ties leads to greater happiness than spending on weak social ties. PLoS One. 2011;6(2):e17018.

先 好好協助我的學生、助理寫論文/研究計畫吧!!還有 collaborators!! 那又回到我「指導學生」「經營團隊」的功力了。。。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研究生的暑假

1. 精神與體力 的 refreshment (好好體會研究的精神與價值,如何培養核心能力,也要好好運動/流汗)
2. 時間規畫(除了投入既定之任務,也要補充之前的不足)
3. 善讀文獻、日寫一段
4. 與高手多交流
5. must have a nice time!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4. 發展必要的本土評估工具 (IV)

e. 生活品質問卷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 或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OL, HR-QOL)議題,從上世紀末期迄今一直是醫藥衛生領域的顯學。中風病人諸多健康向度因為長期深受影響,所以 QOL 或HRQOL對於病人相當重要,如何提升中風病人之 QOL 或 HR-QOL一直是很重要的臨床及研究議題。

全球 QOL 或 HR-QOL 問卷超過數百種,然而幾乎沒有國人自行發展的QOL 或 HR-QOL 問卷。QOL 或 HR-QOL問卷項目深受地域文化影響,所以國外QOL 或 HR-QOL問卷引進台灣時,翻譯過程大多進行文化調適 (cultural adaptation),再驗證問卷之心理計量特性。然而諸多國外QOL 或 HR-QOL問卷之部分向度應用於本土民眾之信度偏低,不適於臨床使用。另外,國人對於 QOL 或 HR-QOL之定義或有不同,皆可能造成適用於國人QOL之範疇或項目不同。因此國人必須自行發展QOL 或 HR-QOL問卷,始能設計出符合國人使用、信度良好適於臨床使用之QOL 或 HR-QOL問卷。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核心研究能力之測驗

前幾天,我勉勵一位在美國當 post doc 的 OT 趁年輕,積極培養核心研究能力。
她很想瞭解 how?
我就快速發展一份「核心研究能力問卷」
內容主要有 3:
1. 自評核心能力
2. 自評研究哲學之認知
3. 研究成果(含研究團隊)

我請她填完之後,寄回給我,我就能「對症下藥」給她建議

詳細問卷內容如下:

研究能力:
自評分數(0-10分)代表能力高低
資料檢索 (PubMed or Medline)

解讀常見統計概念

解讀進階統計概念(如多變量)

-以統計軟體分析常用統計

以統計軟體分析進階統計(如多變量)

論文評論能力

撰寫研究計畫能力

撰寫論文能力

規畫/執行短期研究(1-2年)之能力

規畫/執行長期研究(3-5年或以上)之能力

團隊合作

時間管理

研究哲學:
自評分數(0-10分)代表瞭解程度
研究的精神/意義/價值

–Researcher as a career (對研究人員/大學教授之「職業」內涵瞭解)


主要成果:
1.      您的主要專長為何(請註明已投入(養成)之時間(以半年為單位)):
2.      跟您合作超過2年(平均每月需書面或口頭討論一次)且有研究成果(期刊論文或研討會論文)之人數:
3.      5年發表之期刊論文:

最後二個問題:
1.      5-8年後您最想擔任的職務為何?be specific. (如到BU擔任教職,且工作內容以研究為主)

2.      您最想執行的長期研究主題為何?您認為需幾年可完成?


 有興趣填寫問卷者(最好是已取得博士學位或已擔任研究相關職務者),可下載問卷,填妥後可 e-mail 寄給我,我很樂意給您建議。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4. 發展必要的本土評估工具 (III)

個案/家屬OT滿意度與順從度評估工具

職能治療長期以來皆強調「以個案為中心」,因此個案/家屬滿意度與順從度皆是服務品質指標。個案對於OT之滿意度與順從度,皆會影響個案配合OT之程度,進而影響治療成效。然而國內外皆欠缺妥善發展且心理計量特性良好之個案滿意度與順從度估工具,因此OT之服務品質難以量化,同時亦因欠缺來自個案之回饋,可能影響臨床效能之提升。

滿意度與順從度之評估工具發展,深受國情文化等特性影響。因此國人必須自行發展相關評估工具,始能設計出符合國人使用的OT滿意度與順從度評估工具。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與游子瑩博士的交流

她想發展手功能篩選工具,對象可能為一般嬰幼兒/小孩。
若以題庫/CAT施測可提高效能,亦可藉由題庫及IRT之特點,發展紙本,以便普及。
啟文已發展「手技巧」評估工具,宜一起合作發展。
但手功能之評量難題包含如何區隔「單手」或「雙手」(或慣用手 vs 非慣用手)功能以及如何區隔「動作」與「功能」之概念差異。
仍待討論確認。

"PS" 游博士曾跟我合作發表 Rasch 應用論文,發表於著名期刊 Spine.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跟康琳茹博士的交流

剛出爐的博士,剛於「樹人」就職。
黃藹雯老師介紹的,我對於她未來 career planning 的建議是:
1. 可主動尋找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機會,對象為60歲以內之教授/副教授,研究成果佳且專長可互補者。也可於我回台北後,找時間跟我碰面討論。(博士後研究員可主動洽詢,好的研究團隊通常「求才若渴」)
2. 培養競爭力(含研究成果)以利爭取研究型大學之教職(很快就等得到的)。
3. 將來可跟我們一起發展 小兒 CAT。
我的建議很直接吧!!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跟啟文喝咖啡

到 Brisbane 一個月,因為我東忙西忙,才跟啟文第1次碰面(搭公車才15分鐘)。
在他住家附近 Coffee club 招待我喝咖啡
跟他交流發展小兒 CAT 之團隊計畫,也邀他一起參與。
建議他選定可「長期發展之研究主題」,從基礎研究做起,長期累積。
也需經營研究團隊,一起努力!
以王榮德教授的哲學言,To lead a research group is to serve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啟文最近撰寫研究計畫擬調查澳洲昆士蘭地區小兒之 participation 狀態(詳他的 blog: http://ocatpickup.wordpress.com/) 剛好最近認識一位PT 康博士(今年8月至樹人任教)專長是participation 之 measurement. 後續或可一起合作。
啟文強烈感受到萬事起頭難,這屬常態。如 我回台第1篇 SCI 論文,也花了3年才刊登出來。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又被退稿了

"The diverse use of ADL measures in strok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years 2005-2009" 稿件
被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退稿,審了將近4個月,負責主編第1次碰到 Kenneth Ottenbacher
正面的意見很少,看來要好好思考 what's wrong...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4. 發展必要的本土評估工具 (II)

b. ADL/IADL 評估工具

ADL及IADL項目深受文化影響,尤其是 IADL 項目。目前中風病人常用的IADL評估工具如Frencahy activities index 及 Nottingham Extended ADL scale,皆有一些不適合國情之項目,如園藝、維修汽車或房屋、寫信等。若使用這些評估工具將造成低估個案之 IADL 功能,也可能遺漏個案之 IADL 問題。因此依據國人習性發展ADL/IADL評估工具,始能克服上述問題。

另外,理論上, ADL/IADL 概念可細分為執行能力,平常表現以及自覺困難等三種。由於不同ADL概念各有其價值(如評估執行能力可掌握個案實際操作ADL/IADL項目之困難,有利於治療師設計治療活動;評估平常表現可確認個案之真實獨立程度,以呈現治療成效;評估自覺困難有利於治療師掌握個案可以執行但有困難之訓練需求)。目前國際上顯有 ADL/IADL 評估工具兼顧評量上述ADL/IADL概念,造成臨床與研究評估 ADL/IADL 之限制。因此未來國人發展 ADL/IADL 評估工具時,宜同時發展不同概念之 ADL/IADL 評估工具,藉以全面掌握臨床與學術ADL/IADL評量之需求。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擬開授大學部選修課程「「職能治療之個人與國際發展」

學分數: 1 或 2 學分

課程簡介:
* 介紹特定國家之OT發展史,以開展同學之國際視野並掌握專業發展史。[約佔1/2 - 2/3 課程(含同學分組報告約2次)]
* 介紹或訪問資深職能治療師及學校教師,讓同學瞭解臨床職能治療師與教師之生涯發展,以利同學進行生涯規畫。[約佔1/3 - 1/2 課程(含同學分組報告約2次)]

課程目標:
瞭解特定國家之OT發展、里程碑與挑戰
瞭解特定國家之OT學制特點與展望
開展同學之OT世界觀
瞭解特定資深職能治療師之生涯發展歷程、成就與挑戰
瞭解特定資深大學職能治療教師之生涯發展歷程、成就與挑戰
提供同學OT生涯規畫/發展之典範

課程內容:
1. 課程簡介
2. 台灣OT發展史/里程碑介紹
3. 影響台灣OT發展之人物介紹
4-7. 特定國家之OT發展介紹
8-9. 特定國家之OT發展介紹(同學)
10-12. 資深治療師 生涯發展分享
13-14. 資深大學教師 生涯發展分享
15-16. 資深OT訪談分享(同學)
17. 課程總結與討論

評分:課程參與、口頭報告(期中與期末)與書面報告(期中與期末)。

Note:
各國發展方面:選擇性介紹特定國家之OT發展(相關資料可向各國OT學會或公會索取),也可請同學分組準備介紹一個國家OT之發展報告。
國家方面可選台灣、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英國等。除了英國,目前皆有認識者可協助蒐集資料,或介紹(或受訪)。 但宜涵蓋不同體系(如美國/英日/台澳)之介紹(這點是成大老師的建議)。
Jenny & En-Chi could help a lot on this aspect.

個人發展方面:選擇性介紹特定 職能治療師 與 教師 之生涯發展,亦可邀請特定臨床或學術專家分享個人之OT經歷。
可請同學分組介紹一位資深OT之生涯發展報告(錄影或遠距視訊訪談)。
人選包含褚增輝/蔡宜蓉等理事長、呂文賢老師、張瑞昆主任、林克忠主任、曾美惠教授、吳菁宜教授、張志仲教授、蘇純瑩教授等。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任務導向訓練之應用

Task-oriented training 策略有5項原則 (即5Rs),分別為:
(1) Relevant: 訓練的設計須以個案為中心,選擇對個案而言有意義且重要的活動,並鼓勵個案主動參與;
(2) Randomly ordered:練習順序隨機安排,以加強個案對於活動之記憶與概化能力;
(3) Repetitive: 以大量重複性之練習,協助個案精通特定任務所需之技巧;
(4) Re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task: 由技巧的獲得及大量的練習開始,漸漸朝向重新整合各個活動要素,由簡單到複雜,達到重建整體任務的目標;
(5) positively Reinforced: 提供即時正向回饋以增強個案之學習動機,訓練過程中逐漸以口頭正向鼓勵取代實質報酬,促使個案最終自主完成任務的能力。
以上摘錄/修改自 佳苓 的 dissertation's proposal.

Task-oriented training's 5Rs應可適用於「研究生」之核心能力養成。
目前我執行欠佳的部分應是第5個 R!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4. 發展必要的本土評估工具 (I)

評估先於治療,未能做好評估,則難以充分掌握個案問題以及需求。執行實證醫學的第一步也是做好評估充分掌握病人之問題。然而國內臨床成人生理OT長期一來一直無法推動標準化、完整的評估工具於臨床普遍使用,以致於全國四、五十年以來所累積的龐大病歷資料,因為欠缺標準化評估工具且未例行使用,竟難以進行學術研究分析。因此國內成人生理OT之評估工具亟待徹底改革,方能充分掌握病人問題、奠定擬定治療計畫之基礎、以及部分呈現治療效能。


以下將說明各種本土必要評估工具之發展之原因以及方向:


a. 認知功能


認知功能影響中風病人之學習能力甚巨,同時也影響職能治療教導個案之成效。因此對於可能罹患認知功能損傷之中風患者,如何有效、全面地評量/掌握個案之認知功能,也就影響職能治療之效能。


國內成人生理OT最常用的認知評估工具包含MMSE以及 LOTCA。然而MMSE是篩檢工具,無法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認知功能評估。LOTCA 雖然評估較完整深入的認知功能,但 LOTCA 的架構與諸多認知理論架構不同,造成評估結果難以跟其它專業溝通。而且 LOTCA部分題目具備文化特性(如打字機、西洋梨),並不適於國人使用。諸多研究證實認知功能深受文化影響,1-3  諸多學者呼籲必需發展特定文化(culture-specific)之認知功能評估工具,始能敏銳地掌握不同文化背景個案之認知功能。因此MMSE與LOTCA皆難以滿足臨床OT之需求,目前國內成人生理OT之認知評估工具亟待大力提升。


認知評估工具之發展題材多元,包含各種認知組成 (component)(如各種不同注意力、記憶力及執行功能)評估工具之發展、全面性認知評估測驗組(battery)之發展。另外,由於學術界對於認知及各組成之理論尚無一致定論,因此認知評估工具之發展也可驗證相關理論,甚至發展最新理論,理論與評估工具二者相互驗證與修改,始能發展出最好的特定文化認知功能評估工具。

References:
1. Gutchess AH, Indeck A. Cultural influences on memory. Prog Brain Res. 2009;178:137-150
2. Haun DB, Rapold CJ, Janzen G, Levinson SC. Plasticity of human spatial cognition: Spatial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ovary across cultures. Cognition. 2011;119:70-80
3. Karim S, Minhas HM, Bhattacharya S, Sein K, Nayar B, Morris J, Nizami A, Minhas F, Burns A. The symptomat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1;26:415-422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恭喜菀薈

跟我們合作的第1篇論文 (A comparison of responsivenes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wo balance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即將被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接受刊登(只剩幾個小問題需要修改)。

從開始寫作,到被接受刊登,從去年暑假期間到今年夏天,將近1年。

曾投過 NNR 但很快就被拒絕了,因為主編沒興趣。

本來的題目以 Balance CAT 為主,後來審查委員認為文中比較 Balance CAT & PASS,建議修改改題目及相關內容。我們就順應委員的意見而修改題目及其它。

第1篇總是辛苦,將來也常是最值得懷念的。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研究生的論文題目訂定:「以學生為中心」或「以老師為中心」

學生的考量包含「興趣」「難易度」「何時畢業」「學到什麼」等
老師的考量包含「可行性」「價值」「未來發展」「本身研究方向」等

「興趣」「價值」較為主觀
「難易度」vs「可行性」看似一致。但因學生與老師的「經驗」「專長」不同,因此看法常迥異。也就是學生對於未知的領域通常會「擔心、懼怕」,老師通常也會「守成、執著」。

「學到什麼」「未來發展」皆有點遙遠
學生通常求時效,不耐琢磨;老師覺得學生需要奠定紮實的基礎也要有願景。

我想:達成交集的關鍵在於「知情同意」與「個案(學生)自主」,也就是「充分溝通」後,由學生決定之。

然而「師生溝通」猶如「醫病互動」,常因「地位不對等」或「未能充分表達與傾聽」難以達成有效、雙向溝通。

如果上述達成交集的方式是最佳模式,那有效、雙向的師生溝通(充分表達與傾聽)便是關鍵!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充分表達」「毫無保留」,老師除了「諄諄教誨」也必須「傾聽」與「尊重」。所以掌握重點,一起努力、互相提攜吧!!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3. ADL/IADL 之訓練理論與成效驗證

提升中風病人之ADL功能獨立是OT的主要任務之一,1 然而影響ADL功能獨立之因素相當多元。諸多研究已證實:年齡、姿態控制、動作能力、認知功能、個案/家屬動機(或文化因素)、家庭支持程度等皆可能影響ADL功能。2, 3  ICF 架構也提及影響活動(activities)與參與(participation)的因素相當多元(除了上述因素,還包含環境因素)。因此單一治療重點(如僅強調練習或動作能力訓練)將難以適用於所有個案,更不易持續提升ADL訓練效能。而且國內情況特殊,除了文化因素對於國人ADL獨立之價值觀以及看護工皆會影響ADL訓練成效。我們亦需以「個案為中心」為臨床推理與ADL訓練之思考主軸,全面掌握個案之需求。亦需提供個案與家屬充分的病情預後與復健資訊,以執行知情同意與個案自主(這也是訓練個案功能獨立的成效指標)。以「個案為中心」的考量始能提升個案之順從度與ADL訓練成效。因此國內OT需以個案為中心發展多元ADL/IADL 之訓練模式,再加上持續的實證療效研究,以修改ADL訓練模式並確定最適用之對象與時機。

進階的研究議題包含:驗證OT提升ADL/IADL之後,能否接續提升個案以及家屬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或更全面之生活品質。目前國內學者林克忠及吳菁宜等投入上肢動作復健,初步結果呈現上肢動作之恢復能提升ADL/IADL ,亦能提升部分層面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4, 5 上述成果雖未能涵蓋各類型或不同嚴重程度之中風病人,亦欠缺半年以上之長期成效驗證,相關成果誠屬可喜。後續巨觀、包含全面介入ADL/IADL影響因素,以期提升個案以及家屬之生活品質之治療理論與機制仍待建立與驗證。

References:
1. Legg L, Drummond A, Leonardi-Bee J, Gladman JR, Corr S, Donkervoort M, Edmans J, Gilbertson L, Jongbloed L, Logan P, Sackley C, Walker M, Langhorne P.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oblems in person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fter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trials. BMJ. 2007;335:922
2. Veerbeek JM, Kwakkel G, van Wegen EE, Ket JC, Heymans MW. Early prediction of outcome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Stroke. 2011;42:1482-1488
3. Meijer R, Ihnenfeldt DS, de Groot IJ, van Limbeek J, Vermeulen M, de Haan RJ. Prognostic factors for ambula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the subacute phase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 Rehabil. 2003;17:119-129
4. Hsieh YW, Wu CY, Liao WW, Lin KC, Wu KY, Lee CY. Effects of treatment intensity in upper limb robot-assisted therapy for chronic stroke: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1;25:503-511
5. Wu CY, Chen CL, Tsai WC, Lin KC, Chou S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elderly stroke survivors: Changes in motor impairment, daily functioning, and quality of lif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7;88:273-278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2. 本土必要之中風病人 OT 研究議題

ditto: 我將每週寫一類關鍵研究主題,歡迎各位給予建議。經常能夠給予"critical comments"者,我將邀請其加入共同作者。只是作者人數以不超過3人為原則,由個人裁決之。以上(critical comments & senior author 決定作者)也是國際學術社群決定論文作者/排序的主要方式之一。

背景與目的:


學術研究是解決臨床瓶頸的科學方法,如同實證醫學的潮流,帶領臨床專業進入以實證為依據的評估與治療指引。因此世界各國的不同醫療專業無不大力鼓吹學術研究,突破臨床瓶頸提升臨床效能與病人福祉

學術研究之所以被醫學界信賴,關鍵在於嚴謹的科學方法。由於方法嚴謹,也造成執行學術研究的條件與門檻,尤其若欲具備當代「實證醫學」的標準,其要求標準相當高(如RCT、 雙盲、大樣本、長期追蹤)。否則研究結果常因研究設計瑕疵造成研究結論不確定,如此之研究論文不易為國際學術社群接受。所以國際學術社群常以研究團隊的格局,爭取大量研究資源、且長期投入關鍵研究議題,以期解決重大臨床瓶頸。

國內OT研究資源有限,包含研究人力、可投入時間與經費皆相當不足,若跟其它專業比較亦是相形見絀。尤其是國內的研究人員幾乎都是兼職 (part-time)研究的大學教師,這些教師扣除教學與行政服務時間後,能夠投入研究之時間著實有限。所以在研究人力有限之下,所有OT能夠投入之時間,能夠爭取之經費,能夠執行之計畫自然受限。因此國內OT必須深思在有限研究資源的條件,如何歸劃研究計畫之取向,以有效解決我們遭遇的臨床瓶頸。否則自由開放的研究發展,將因為資源不足,投入程度受限,而不易看到具備臨床效用的研究成果

OT遭遇的臨床瓶頸通常盤根錯節,需要結合眾人之力、長期投入,始能逐步解決。因此我們認為國內OT研究人員必須結合成團隊,慎選研究主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主題應是本土絕對必要的研究議題,且該研究議題可能受到文化國情等特殊因素影響,其它國家研究人員未能代勞,且其它國家類似研究成果難以直接概化應用至國內。所以國人僅能自行投入研究、克服該瓶頸,否則該臨床瓶頸,勢必難以突破。

中風病人為成人職能治療的主要治療對象,因此本文以中風病人相關研究為例說明本土必要之中風相關的OT研究議題相關研究議題皆牽涉關鍵之OT臨床瓶頸,若有OT研究團隊長期投入,始能克服目前相關之臨床瓶頸,提升臨床效能,造福中風病人

主要參考文獻:
毛慧芬,楊政峰,謝清麟:臺灣地區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學術研究活動及趨勢調查。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 1999;24:286-92。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博班Journal Meeting 的準備 及 參與

報告者:
1. 慎選論文(主要考量內容與個人所需之相關性)
2. 及早發現/解決問題(尤其是大問題,找專家/原作者討論*,雙管齊下;必要時再查相關文獻,但不宜過多,否則時間不夠用)
3.及早撰寫論文彙整,尤其是主要架構之掌握,與PPT準備並行之。
4. 盡早將論文PDF寄給所有參與者。
準備越好,學的越多越深入!

*至遲於報告一週之前, e-mail 給作者澄清大問題。個人建議  It's a must. 藉此掌握作者的看法,也藉機練習英文。一舉數得!

其他參與者:
在聽報告之前,至少花1小時,閱讀摘要、方法及結果。並列出問題以待澄清。
沒有預習,沒有準備問題,則參與成效有限。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初學者與博班生論文彙整之重點

初學者博班生
論文挑選簡單入門model paper
閱讀重點掌握重點深入瞭解與批判
閱讀重點學習研究設計、主要資料分析方法之功能
與資料解讀;並琢磨研究結果之臨床意義
批判研究方法與結果解釋
撰寫重點掌握重點,練習用自己的文字表達,
而非翻譯;語意完整明確
掌握重點;語意精簡明確
撰寫重點學習學術表達慣例*、段落撰寫#前後連貫、一氣呵成
* 專有名詞(先中文再括弧英文)、縮寫(僅第1次出現時需要。若文內不常用[e.g., 小於3次]則不用縮寫,若使用之則用到底)、去口語字(e.g., 來、了)
主題句開門見山,前後句意連貫,結尾有力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1. 外籍看護工對於中風個案之ADL/IADL獨立之影響

我正在寫一篇論文,有關台灣OT,無法仰賴國外學者,必須國內OT進行的關鍵研究議題,否則將難以突破目前之臨床瓶頸。


我將每週寫一類關鍵研究主題,歡迎各位給予建議。經常能夠給予"critical comments"者,我將邀請其加入共同作者。只是作者人數以不超過3人為原則,由個人裁決之。以上(critical comments & senior author 決定作者)也是國際學術社群決定論文作者/排序的主要方式之一。

        外籍看護首要的任務即照顧失能個案之日常起居為主。民國98年3月底之調查數據顯示:國內之外籍看護工已將近17萬人,所以我們經常於醫院或診所看到外籍看護工照顧中風病人。這些外籍看護工除了保護個案的安全,經常協助個案執行ADL/IADL,也就同時讓個案之ADL依賴程度增加。另一方面,或許因為外籍看護的存在,也促使個案/家屬對於ADL訓練之需求降低。因此外籍看護工可能嚴重影響中風個案之ADL獨立程度。


       相關研究議題包含:「外籍看護工對於中風個案ADL/IADL獨立之影響」、「外籍看護工對於中風個案/家屬ADL/IADL訓練需求之影響」、「個案聘任外籍看護工時,OT如何訓練個案之ADL功能」以及「如何提升外籍看護工執行居家個案照顧技能」等。

References:
馬財專 ; 余珮瑩。外籍看護工現況之探討。就業安全。2009;8:104-110。
王方。福利體系與長期照護難題--外籍看護工問題帶來的省思。就業安全。2008;7:97-101。
何宜蓁 ; 徐菊容。提升外籍看護工執行居家個案照顧技能正確率之方案 。長期照護雜誌。 2010;14:75-87。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研究團隊/資源的擴展

中午跟一位新竹地區醫院的復健科主任聚餐,他那邊主要的個案是DD孩童。
所有之後小兒團隊,若有須要,即可安排之。

另外他竟然專長於「針灸」,這是台大復健部一直沒有/不會投入的領域。

跟我相關的是「疼痛」「酸痛」的CAT發展,之前雙和醫院的復健科醫師已找我協助翻譯與驗證國外疼痛量表,未來若有博班生投入,即可形成 Pain CAT 研究小組(clinicians + doctoral students)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發展認知評估工具必備之核心知識


還須要那些相關知識??
What're the model papers?

備妥基本功力,準備起飛

碩博班學生剛開始基本功力有限,投入任何研究相關事務,總覺得事倍功半。
俟基本功力茁壯後(it may take at least 2-3 years),如資料檢索、論文閱讀與彙整、資料分析、研究設計等,即能進入「建構研究計畫」「資料收集」的階段,也就是準備起飛的階段!
這階段最擔心「研究設計瑕疵」造成難以彌補的問題,也擔心資料收集時間冗長,但青春有限。

實際上,毋須擔心。
因為沒有跌倒,就學不到最佳的經驗/能力。
青春就是要花在最值得投入的地方(培養實力/競爭力)。
沒有跌倒/爬起的多次歷練,難有紮實功力!
各位皆知:我被退稿的經歷最多了。。。。屢敗屢戰,修正錯誤,更加茁壯!!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發展評估工具的難題

至少有三:
好工具發展不易(好工具的標準至少包含簡單好用且心理計量特性良好)
長期維護/更新不易
難推廣於臨床與研究中使用

多位的意見提及推廣至臨床的方法,大多可行。
只是如何讓其它研究團隊/人員使用,也是一大挑戰。
自古文人相輕,研究人員亦然。
尤其因為國人發展的評估工具,國外臨床及研究人員不易接受,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之數量不多且衷情外國月亮。這些因素造成國人發展的評估工具,在國際上不易被接受,知名度/impact也難提升。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歡迎怡靜/映汝擔任助理

皆是我導生,彼此應算很熟悉了!
怡靜未來將接替林郁芬的職位,雖然復健部的認知評估內容將做大幅度調整。
映汝將協助宇佑的個案OT經驗訪談,還有姿誼的OT/STROKE knowledge 訪談。
7月底前,先協助修改 FIFE 問卷之修改,以供大三大四使用。另加上表格設計,以將訪談結果提供治療師參考。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發展太慢的困境

OT專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博士班教育」,才能培養優秀的研發人才,繼而克服臨床的困境與瓶頸。
然而國內的高等教育,已有人高喊「博士教育泡沫何時破滅」
這也是OT發展太慢,原已跟不上主流學門的發展,又碰到國家教育困境與經濟發展瓶頸,所遭遇的雙重困境。

之前台大OT發展過慢,分系太遲,又加上人為因素,因此學系教師人數少了3-4位。
繼因太遲設立碩士班,且因當時國家財政已現窘境,所以凍結人事成長。以致於台大OT設立碩士班時,又少了爭取4-5位教師名額的機會。
以上是台大OT/PT高達7-8位師資名額差異,也是全台大師資人數最少的系所,之遠因。

目前台大/成大OT博班,才成立不久,尚未強壯。但國家教育與財政的問題已更加惡化(今年國科會計畫之通過率已低於3成,且經費額度降低),我們的博士教育也必將受到「經費不足」而牽累。

先天發展遲緩,繼又遭逢國道中落。命運坎坷,勢難避免。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CAT 的計分方式

IRT 的分數為 standardized scores, PROMIS 的輸出分數轉換為 T scores。
之前 Balance CAT, S-STREAM, S-FM, & ADL CAT 我皆選擇線性轉換後的 0-100 (或 0-10).
然而考量線性轉換必須考量絕對的 0分 及100分,但ADL/IADL 不易有絕對的0分 及100分。
所以仿照 PROMIS 我將 ADL CAT 的分數輸出改成 T scores (mean=50, SD=10)。

這一改,又要麻煩俊宏與明昆許多青春了。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博班生的暑假計畫

請同學自行提出「暑假期間」擬加強提升之重點能力與目標(2-3項),請於6/26前於自己的 blog 提出。

個人認為基本的訓練如 model papers 的彙整,進階/整合能力的訓練如「資料分析」與「論文撰寫」皆可考慮。

Your opinion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研究團隊網頁

隨著博班生的放榜,我們的研究團隊更加茁壯。
團隊的規模有點樣子,似乎該是設計團隊網頁的時候了!!
內容包含:
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人員,博班生,研究助理簡介
各研究人員之研究主題與成果
近照
.....
Your input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認知功能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團隊

除了之前提過的林鋐宇老師,蘇純瑩老師。
成大張玲慧老師目前 參與 失智症門診,上週碰面一談,她認為目前極為缺乏「認知評估工具」,但發展困難。
輔大幾位老師也很有興趣。
所以「認知評估工具之發展團隊」正在形成中!!
恩琦有很多夥伴了!!
研究對象的選擇: schizo + mild dementia + stroke,這些研究對象之人數實在龐大!!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恭喜菀薈

正式進入博班!!
同之前給畢業生的贈言,也是給她(還有其他博班同學)8 字:
願景(3-5年內完成博士學位,未來15-20年 成為教授及OT一流學者)
學習(克服自己不足/盲點,紮實養成核心能力)
耐心(百折不撓)
團隊(合作/分享)

祝福 菀薈 及 所有博班同學 「茁壯」「學有所成」!!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運用雲端計算實現全面性醫療照護

2011年台灣國際醫學資訊聯合研討會徵求論文
主題『運用雲端計算實現全面性醫療照護 Realize the Vision of Integrated Healthcare by Cloud Computing』
會議期間 11/5 & 11/6
地點:靜宜大學

跟OT相關主題包含: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Learning  in Healthcare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Medical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and Expert Systems
Training, Educa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投稿截止: 6/15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大學畢業生的困惑 與 關鍵

畢業季節到了,大學生對於畢業後的去向,大概是最惱人的。
有幾個方向(願景)?自己的最愛為何?那些基本(核心)能力需要培養?需要的時間多久?
這些想清楚了,應該就能做決定了!
若還不清楚,找個高手好好徹底問清楚,不用多久時間的。

對我而言,最困難的是:難以讓學生提升「願景」與「層次」
次難的是,難以讓學生「踏實」地培養基本(核心)能力
沒有願景,也沒有紮實的功力,只能做白日夢。
5年8年過去了,往事就不能回頭了!

週一 (5/30) 台中 一行

跟陳美香老師及其學生討論
A. MID 相關研究
B. 如何降低注意力測驗之學習效應

MID 研究主要是針對我們已拍攝81位個案,前後測之動作與行動(STREAM)錄影帶,且病人自評 VAS & Likert-like 15-point scale
故可請不同資歷之OT/PT以 VAS & Likert-like 15-point scale 評量這些 videos
1. 可估計治療師之 MID, 2. 比較個案及治療師之MID差異, 3. 比較個案及治療師之評分差異, 4 比較不同資歷 clinicians 之評分差異, 5. 驗證簡單 VAS 評量動作與行動能力之可行性, 6. if 5 works, further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會後紀錄:

暑期學生協助 interview 個案/家屬瞭解 OT 程度以及想要瞭解哪些?[請姿誼協助準備]
將台大通過NHRI之 IRB 之資料傳給陳美香老師,以便申請中山之IRB。
濟成週三報告,期能決定題目,並於暑假完成 proposal
婕琳擇期開始 rating videos, 之後再決定題目。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回覆審稿意見之重點

「回覆審稿意見」是我認為最難但最重要的過程。
先確認個別審查意見之屬性:
1.審稿者認為不足[但非錯誤]之處。(minor comments)
2.審稿者發現作者疏忽或小錯誤(如文法錯誤)。(minor comments)
3.審稿者認為作者的作法有疑義,需要修改或解釋。(major comments)
4.審稿者認為作者的作法錯誤,應該修改。(major comments)

1 & 2 逕行補充[且留意前後是否通順]或修改之。
3 & 4回覆原則如下:A.開門見山,簡單說明立場/澄清疑義,以讓審稿者快速釐清疑義。B.列出修改之處。C.除非審查者的意見,真的有誤,否則盡量接受審稿者的見解。D.如您覺得審查者的意見有誤,您需婉轉說明,且「引經據典」解釋清楚,且立場需堅定。[除非您很有把握,否則不建議採用此項]。

* 若不同審查者有類似意見,宜一併處理。
個別審查意見之屬性確認後,3 & 4 最好先跟指導/資深老師討論確認修改方向後,再動筆。
* 若不同審查者有不同意見,一定需跟老師討論。

建議先寫 response letter,跟指導/資深老師確認後,再修改至稿件,最後 response letter 可能還需再修改,以因應修改至稿件後,是否前後通順。

參考文獻:Guyatt GH, Brian Haynes R. Preparing reports for publication and responding to reviewers' comments. J Clin Epidemiol. 2006;59(9):900-6.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小兒篩選量表之 Rasch 分析、論文題材 及 研究計畫 構想

黃靄雯老師的資料,5 domains: gross motor, fine motor, social, language, and cognition. 皆是 dichotomous response.
初步 Rasch analysis 符合 infit & outfit 標準約10-20題

後續分析/論文撰寫構想如下:

1. multi-dimension Rasch modeling能否提升screening 效能 (vs raw scores 之效能)
2. multi-dimension Rasch modeling能否簡少題目(各約6-8題)且維持screening 效能 (vs raw scores 之效能)
3. multi-dimension Rasch modeling能否提升此工具為 outcome indicator 效能 (vs raw scores 之responsiveness) 含實地測試
4. 如果上述OK,發展multi-dimension Rasch modeling之CAT (vs raw scores 之responsiveness) 含實地測試(screener, outcome indicator, efficiency)
5. 補充題目,以改良測驗之效能

後續 1, 2, 3 初步完成後,可將 4 & 5 寫成國科會計畫。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博班生的焦慮 與 應對

1. 提不出看法,源於無法學以致用。所學不精,或未能大膽使用。 學生可以參考所學理論之應用文獻,並舉一反三,試用於自己相關的情境。

2. 缺乏創意,沒有想像力。 學生可以多讀、多思考、多跟高手切磋

3. 表達能力欠佳,未能提綱挈領,凸顯重點,前後連貫。 Practice makes perfect! 若有高手切磋,將更有效率。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溝通的藝術

傳道、授業、解惑,讓我經常需要跟學生「溝通」或「說教」。「溝通」的成效取決於學生的部分,也就是我需留意者,有4:
attention
comprehension
acceptance
retention

未來測驗/教育 OT knowledge, 上述 4 點關連重大。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週四高雄之旅記錄

汪老師討論未來之小兒CAT發展規畫,包含人才、團隊及研究計畫。
汪老師可協助未來之計畫及稿件撰寫。並討論以汪老師現有資料,Rasch model fitting 好者,寫一篇CAT論文,由俊宏協助分析。預計6月備妥資料,7月初完成初步分析。7月初開始撰寫論文。

蘇老師合寫 認知功能 (memory?) CAT 之發展計畫,明年投 NHRI。

大同 OT 開始執行 ARAT test-retest reliability 計畫,OT 美筠主負責。
士峰的 Biodex vs short-form 已完成約20位,將繼續收案。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543 (台語發音)

週一的進階 seminar 跟碩班同學鼓吹「繼續念博班」,跟博班同學勉勵「3-5年的磨練,始能修成正果」。

我又一直講這些 543 (台語發音)。。。

一部份人聽了覺得「好苦」未來真的找得到好工作嗎?」「我有老師那麼厲害嗎?」

我只能說,沒有好好磨練,沒有紮實的功力,沒有好的方法(「用對方法」),沒有支持團隊,當然很苦。
一定是經過一番磨練,才能博士畢業,誰都一樣。 否則畢業後,沒有實力,如何找到好工作,又如何把握住好工作??

事實上,博士後的日子值得期待,教授後的日子,更精彩。至少更敢於作夢,也持續築夢成真!


Note: 我不甚厲害,只是「專一心志」「持續努力」而已。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研究人員的特質為何?

這是 Jenny 提出的問題,我在網路上找到以下蠻貼切的描述:
“The researcher should be a creative and highly motivated individual, a good problem solver who sees problems as challenges to be overcome rather than avoided.
They should be able to work as a member of a team and to take direction.
They should also possess excellent oral and written skills,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easily, effectively, persuasively on the phone and in writing.
Proven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a multidisciplinary academic background, good visual sense, demonstrable interest in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basic word-processing skills are advantageous.”
More at: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are_the_characteristics_of_a_good_researcher#ixzz1LoVt2duk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一位香港教授 返台 的學術行程

6/20(一) 中午後抵達桃園機場
下午   台北  4-6pm  AA學長論文討論
晚上   台北  謝清麟教授/陳柏熹教授聚餐
晚上   搭高鐵去嘉義,下榻中正大學(致遠樓)
                 
6/21(二)本日老師在中正大學
早上   中正大學  9-10點 BB論文討論,10-11點 CC學長論文討論
中午   中正大學  DD 學長論文口試
下午   中正大學  EE 學長論文討論
晚上   陳淑英老師、蘇雅蕙老師聚餐民雄鵝肉饗宴,餐後再搭高鐵去高雄,下榻西子灣飯店)。

6/22(三)
上午    中山大學  中山研究生座談(施慶麟老師高統課學生為主)
下午    中山大學  FF論文討論
晚上    鄭英耀教授 邀大家聚餐,下榻西子灣飯店

6/23(四)
上午    中山大學  鄭英耀老師研究團隊(測驗編製與發展議題研討)
下午    中山大學  施慶麟老師研究團隊
晚上

6/24(五) 上午
午後搭高鐵至桃園搭機回香港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帶大學生投入研究 需要耐心

他們:
1. 心理準備好了嗎(包含大量閱讀原文論文、面對/克服困難)?
2. 基本能力有多強(閱讀、溝通、資料檢索、基本統計還有寫作)?
3. 對研究(生涯)的認識有多深?
事實上,碩班學生對於這3項條件,都還有距離,未準備妥當。那還論大學生?

然而,「帶大學生投入研究」是我認為目前OT界「最重要」的事,因為目前OT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研究不足」造成「進步遲緩」,而研究太少源自於「研究人員不足」。 我早已深受影響,實在不想下一代的研究人員,依然受困於此。

Note: 以上是對於早上成大老師與佳苓對大學部學生分享研究生涯,但回應有限的省思。而且暑假快到了,我今年還是如期、無人數限制地舉辦「暑期研究營」?我會不會白費力氣了!?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好的研究人員可以培養,優秀的研究人員就要天分了

Good researchers 的特質包含:持續吸收研究主題相關之知識、長期研究特定主題、具備(或學習)批判能力、習於解決問題、努力做研究、習於聆聽他人(含審搞者)之意見、合群。以上的關鍵在於學習、養成習慣與環境,相輔相成。
Excellent researchers 的特質:除了以上 + 天賦(創意與領袖特質)。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基本/核心研究能力培養

論文寫作能力,如陳為堅教授的16字箴言:「就地取材」「善讀文獻」「用對方法」「日寫一段」

統計與研究設計能力,如李文宗教授所言:
(一) 看paper時仔細研讀Materials and Methods的部分,並進行批判
(二) 流行病學(研究設計)與生物統計學(資料分析)能相輔相成,融會貫通
(三) 除了數學公式及推演外,善用各種方式以瞭解統計方法
(四) 具備基本統計套裝軟體(如SAS, SPSS)之實際操作執行能力
(五) 留意新發展的研究設計與統計方法,嘗試應用於自己的研究中

時間管理能力,如汪宜霈老師的分享:確認目標/優先順序(定期檢討),化整為零,及早準備,善用時間。

功力持續提升的關鍵:除了持續努力,提升學習效率與時間管理,再加上跟高手切磋,持續投稿跟國際高手切磋!

These rules are not complex. Practice makes perfect!

Note: 以上為回顧 blog「博班生最關心的事」以及本學期邀請外賓演講重點。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主要研究路線

  • 首重發展中風病人全面性的電腦適性測驗,還包含適性衛教教材。
  • 發展評估工具時,也釐清相關概念(如 ADL之多層面概念及其臨床意涵),同時發展新的評估工具(如多層面 Barthel index)
  • 再驗證特殊介入之成效(如OT/stroke knowledge 測驗及衛教之成效)。

Note:
1. stroke knowledge 之於OT的主要意義,包含如果個案/家屬對於中風特性及其恢復沒有 insight 則他們很難接受中風後的 disability, 進而難以接受 ADL training.
2. 衛教題材是 sabbatical 以來,陸續開展的研究題材。主要受到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以及Tammy 發展 stroke knowledge & 教材的影響。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指導學生的功力

這是關鍵能力,影響團隊茁壯甚鉅。
目前主要的瓶頸包含「學生學習成效有限」(這或許是必然,急不來)、「學生壓力大」、「溝通效能不甚良好」,這三者也互相影響,造成某種程度的惡性循環。

我也帶過不少人了,有些是我個人的特質使然,堅持某些機車原則,學生卻難以體會/改善。有些是我「調適無方」未能「因材施教」。

相關人士,請惠賜意見。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英文(論文)寫作功力之提升

除了練習,日寫一段,還需要專業editor(或母語為英文者)定期給建議。
這花錢又花時間,可是若未這樣做,孤軍奮鬥,一定進步緩慢,且會養成不良寫作習慣,將來很難改。

我在碩、博士期間,甚至這10幾年來,英文研究計畫及稿件撰寫,皆有專業 editor 協助修改,偶爾還會被評論「英文太差」。
相對而言,如果沒有專業 editor 協助,結果不就更可怕了。

事實上,我對自己的英文寫作,頗有心得與信心。但加上英文editor的修改後,更專業!!
所以這錢與時間的投資,值回票價!

這就跟統計分析一般,我對自己的統計概念、軟體操作、資料解讀,也可說自我感覺良好,但我還是會找統計專家當共同作者,以提升層次!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不上不下的感覺

5年5百億,台大每年獲得30億。
最近第2期(second wave)開動了。
有獎勵,但起碼條件大致是國科會傑出獎得主。我5-8年內,毫無機會。
有研究計畫可申請,但條件大致有三:1. 新進教師,2. 45歲以下有成果又有潛力之教師,3.如上獎勵之研究傑出教師。
1,2,3 我皆不符合。。。慨!!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認知評估工具的發展

這是超過10年,需要多人合作的龐大的計畫
目前人力嚴重不足
這幾年發表幾篇注意力相關測驗之測量誤差論文,未來需著力克服「學習效應」,否則臨床使用時,將難以排除「學習效應」所造成的影響(重複測量造成分數的提升)。
發展電腦化/適性測驗,應也是克服學習效應的方式之一。
正式測驗前,多給個案練習,應也是可行的作法。只是如何判斷「足量的練習」,仍須實證,且各種測驗形式,所需練習的數量,應該不一,實在複雜。

將跟吳建德老師合作發展電腦化注意力測驗,考慮申請台大醫院之研究計畫,以增取資源。

還有林鋐宇老師,仍待持續聯絡。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我的標準。。。

今天收到合作者告知論文被接受刊登的喜訊。
令人驚奇的是,事實上,我對合作者的修改意見,並不滿意,也給了一些意見。但合作者可謂不甚理會我的意見,逕行投稿,且很快就被接受了。
so 真是雙重驚喜!!
對我而言,這樣的事並非新鮮,昔日也曾發生過。
簡言之,期刊的審查 [刊登] 標準,實無定論。努力/勇敢嘗試,是必要的條件
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我對修改稿件內容的評論是對的,那就難怪期刊論文的水準參差不齊,讀者宜自行留意阿!批判能力就是關鍵了!!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君子遠庖廚」以解釋 為何「家務事」項目 具有性別 DIF

可是好好再看 孟子梁惠王: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好像有點勉強。。。
再找一些實證囉!

以下的圖,各位應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