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主題-Other Protocol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主題-Other Protocol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跟某一臨床單位的合作成果


從2012起,迄今合作發表14篇論文,其中包含9篇 收錄於 SCI/SSCI 論文。
我想這對一個OT臨床單位而言,這研究成果絕對是空前!

1.         Lin GH, Wu CT, Huang YJ, Lin P, Chou CY, Lee SC*, Hsieh CL. A reliable and valid assessment of sustained att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e computerized digit vigilance test.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18;33:227-237.
2.         Chou CY, Huang CY, Huang YJ, Lin GH, Huang SL, Lee SC, Hsieh CL. Comparison of construct validity of two short forms of 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PLoS One. 2017;12:e0188478.
3.         Chiu EC, Hung TM, Huang CM, Lee SC*, Hsieh CL. Responsiveness of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 2018;260:338-342.
4.         李士捷.... 李淑君*, 謝清麟比較中風病患姿勢評估量表及短版於復健住院者之反應性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016;34:37-52.
5.         成冠緯謝清麟吳明宜李淑君*, 夏榮輝留淑婷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活技能:個案自評和職能治療師評估的差異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016;34:73-89.
6.         Yu WH, Chen KL, Huang SL, Lu WS, Lee SC, Hsieh CL. Intrarater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hierarchical balance short form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6;97:2137-2145.e2132.
7.         Lee SC, Tang SF, Lu WS, Huang SL, Deng NY, Lue WC, Hsieh CL.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f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 2016;246:725-729.
8.         賴冠宇唐世芬陳安如陳明輝李淑君謝清麟職能治療病歷功能之重要性與達成度調查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015;33:206-221.
9.         李淑君尤菀薈邱恩琦鄧乃瑜謝清麟精神病患者生活品質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最小可偵測變化值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015;33:132-148.
10.       Chiu EC, Lee Y, Lai KY, Kuo CJ, Lee SC*, Hsieh C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ating scale iii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LoS One. 2015;10:e0130702.
11.       Chiu EC, Lee SC*, Kuo CJ, Lung FW, Hsueh IP,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of executiv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LoS One. 2015;10:e0142790.
12.       謝清麟林郁芬侯孟貞李淑君唐世芬中風病人職能治療之病歷資料分析與改良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014;32:269-280.

13.       邱恩琦李恭賢胡世睿鄭名容李淑君*, 謝清麟社會功能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心理計量特性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012;30:136-152.

還有
Huang SL, Lu WS, Lee CC, Wang HWLee SC*, Hsieh CL.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n the Lawto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n Community-Dwelli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m J Occup Ther. 2018;72:7205195020p7205195021-7205195020p7205195027.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松德研究構想書

感謝松德同仁的協助,還有恩琦、恭宏以及士捷各負責協助一項計畫,我也幫忙一計畫【發展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功能評量表第四版與初步測試】
共有 4 件

這是學術單位與臨床合作的可行模式之一
資源、團隊、成果與後續應用同時成長!!

期待!!

後續8月底跟義大醫院的合作計畫,大家繼續努力!!
目前怡靜與貞儀已各自完成一份計畫了。。。
有興趣者,請跟我聯絡。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合作機構之研究計畫申請


2013 合作機構之研究計畫申請

機構
時間
金額及備註
松德(衛生局統籌款自行研究計畫)
1月初構想書
3月中計畫書與修正表(通知)4月中旬上網遞交
可聘研究助理
2013 申請2
松德(院內預定研究計畫)
7月下旬構想書;
9月中計畫書與修正表
11月初IRB
12月底IRB通過含)
10萬元以內
2013 申請3
中山奇美
7月下旬
可聘研究助理
50
2012 申請/通過1
2013 申請/通過2
桃療(院內計畫)
隨時可申請

2013 申請1
桃療(衛生署計畫)
8月初
50萬以內,但人事費用不超過1/3
2013 申請1
義大
8月底
30萬元之內
2012 申請/通過4
2013 申請2
新店慈濟
8月底
20萬元之內
2013 申請1
*臺大醫院也有類似「院內」或「院外」合作計畫,金額可達100萬,但因為只能申請耗材,因此實用(申請)價值有限。
*還有澄清醫院。。。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疼痛」相關研究主題

6/6:與神經科謝松蒼教授(專長於 neuropathic pain之神經生理機制探討)討論,記錄如下:

  1. 謝教授認同我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語詞/本土問卷發展/疼痛機制探討)之臨床與學術價值。疼痛語詞與問卷之發展,未來可應用於華人地區。語詞與問卷發展可協助探索「疼痛類型」與「疼痛機制」。個案主觀之疼痛感受應與生理損傷呼應。然目前國內尚無完整/明確的疼痛語詞(也因此欠缺國人適用的疼痛問卷),影響醫病溝通、難以掌握疼痛類型與變化,也影響疼痛機制之探究。
  2. 他建議可從 cervical spondylosis (or HIVD) 造成之 neuropathic pain 開始探討語詞(LBP 的 pain 較複雜)。或是從臨床上明確外觀變化(如 arthritis,但非 neuropathic pain)開始,較為單純。
  3. 臺大語言學研究所 蘇以文教授,因為本身疼痛問題,對於「疼痛語詞」相當有興趣,後續應可協助語詞研究(如一般常用語詞之定義,甚至重新定義,或定義語詞)。
  4. 後續語詞或本土問卷之發展,若需客觀之生理評量,謝教授應可協助。
  5. 我跟饒紀倫醫師/徐瑋勵老師討論後,彙整明確之未來幾年之研究主題後,再請謝教授指導。
5月底:想關研究主題修改如下:


  1. 臺灣人(醫療人員、一般人與個案)之疼痛語詞探索 (基礎研究,有利於醫病溝通與工具發展)(以國語為主(因為台語終將式微))
  2. 發展疼痛評估工具(可先驗證常見之疼痛問卷之心理計量特性,現有評估工具之測量誤差一定很高。之後,等語詞收集完後,即可發展適於國人的疼痛評估工具)
  3. 發展主要(常見)疼痛類型之標準產生法,以利臨床應用(校對病人之疼痛語詞使用,以提升醫病溝通效能;亦有利於語詞研究)
  4. 主觀疼痛類型之鑑別診斷能力驗證(有利於臨床人員確認診斷與後續治療)
  5. 常見特定疾病之疼痛類型與嚴重度變化之長期追蹤 (建立疼痛 profile有利於預測預後與臨床決策)
  6. 前5主題有一定成果之後,有助於探討「疼痛機制」(學術與臨床價值兼具)[[確認疼痛類型與生理機制(個案主觀陳述 vs 生理損傷或特徵,如 image finding)]]
1, 2 & 3 是基礎研究,必須先做。
5 需與臨床合作長期收集資料






4/9:團隊人才之徵詢上,已找到2位PT老師與1位治療師,還需復健科醫師,以協助確認診斷。

4/7:
最近半年來,由於個人的「疼痛」經歷,對於「疼痛評量與應用」之相關主題,有更深刻的想法,至少有6大主題:
1. 疼痛類型之鑑別診斷能力
2. 特定疾病之疼痛類型與嚴重度的變化與影響因素
3. 臺灣人(醫療人員、一般人與個案)之疼痛語詞探索 [慢速進行中]
4. 發展疼痛評估工具(可先驗證常見之疼痛問卷之心理計量特性,SEM一定很高。之後,等語詞收集完後,即可發展適於國人的疼痛評估工具)
5. 發展主要疼痛類型之標準產生法,以利臨床應用(校對病人之疼痛語詞使用,以提升醫病溝通效能)
6. 前5主題有一定成果之後,有助於探討「疼痛機制」

3, 4 & 5 是基礎研究,必須先做。
2 需與臨床合作長期收集資料

現況簡介:目前臨床以 0-10 VAS為主,研究時,常用 VAS + 問卷。然2者之MDC偏高,造成臨床應用困難。且因國情差異,問卷之有效性仍待實證與修改。

個人經歷:中文之疼痛語詞有限,每人之疼痛語詞也有限


上圖為 一種 簡易手持 algometer (痛覺計)可用以計量造成疼痛之最小壓力

待續。。。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跟蘇純瑩主任合作發展:「虛擬實境適性認知測驗」

預計申請明年NHRI計畫

目前只欠東風:缺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合作團隊,先考量成大(因高醫與成大地利之便)
若可找到虛擬實境團隊,可先合作將現有認知評估工具「虛擬實境化」,以呈現 preliminary results.

國內復健領域使用VR技術者包含榮總莊天佑醫師,陽明王瑞瑤教授,成大馬慧英老師及徐永玟老師。將跟他們聯絡,以取得相關經驗。

2022: 這後來未持續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之合作案

今天跟陳老師討論,結論如下:
1. 協助指導學生,進行合作計畫。
2. 在台中收案,陳老師可協助蒐集資料 並 協助掌握臨床資源,如個案數等。
3. 相關計畫案如:a. 短期記憶力、注意力測驗可用於中風病人、一般成人、精神病人等。以及如何克服學習效應等。
     b. OT knowledge & OT 治療經驗可用於中風病人、家屬、一般成人(大學生?)
     c. 3-aspect BI 之應用?
     d. video rating?

2022: 這後來未持續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過年後之研究計畫

1. 上下肢動作錄影之 video
病人皆有前後測知錄影,預期這些病人會有進步。目前已超過50份。
相關研究計畫包含 MID, clinician's VAS/Likert's inter-rater & test-retest reliability, validity & responsiveness. [可考慮找大同OT/PT合作]

2. Balance short forms 之反應性與預測效度 [目前已收集73人] [侯醫師主筆、菀薈分析資料與整理表格]

3. cognitive CAT 之發展,與香港 Yip 合作。

4. Fugl-Meyer CAT 之 field testing

5. Balance CAT, short forms & ADL CAT 之 inter-rater & test-retest reliability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台大醫院小兒OT之合作案討論

可行研究方向:
1. 修改PEP-3,以更精簡
2. 建構ASD家長-治療師溝通平台,以提升醫病溝通效能
3. 修改臨床現有評估工具

我的想法/取向為哪個研究方向最能長期累積成效,就選擇那個方向。

另思考助理如何協助他們臨床事務,一方面增加助理的臨床經驗,另一方面使他們更能投入研究。

今年再投醫院的研究計畫,新人及一般計畫案,以爭取資源。

過年後,再由 雯忻 召集討論。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明年的 NHRI 計畫

主要研究目的: 探討以個案為中心的職能治療提升中風病人 ADL 及 HRQOL 之成效。
特定研究目的:
1. 發展中風知識電腦適性測驗,以快速評估個案家屬對於中風之認知程度
2. 發展中風知識適性教育系統,以快速提升個案/家屬之中風相關知識
3. 發展[職能治療]知識電腦適性測驗,以快速評估個案家屬對於OT之認知程度
4. 發展[職能治療]知識適性教育系統,以快速提升個案/家屬之OT相關知識
5. 驗證以個案為中心的職能治療提升中風病人 ADL 及 HRQOL 之成效。
研究架構如下:

簡要說明: 因為提升個案家屬對於OT與中風疾病/預後知識,是推動以個案為中心/設定實務治療目標的前提。因此必須先完成1-4特定研究目的,方能有效推動以個案為中心之治療模式,進而提升醫病關係、順從度、滿意度,最終提升ADL&QOL。

To be continued...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堂弟 謝醫師又想寫論文了

桃園榮民醫院精神科醫師,週六來找我,共識如下:
1. 找紀邦協助整理他的資料,確認追蹤時間(3個月、半年、及一年)之資料輸入與校對,並彙整各評估工具於各時間點之完成份數
2. 找博班學生,協助撰寫稿件[每週6-8小時,約半年至1年]。稿件題目以所收集資料之心理計量驗證(CTT & IRT)為主,謝醫師並協助支助博班生研究津貼[每月1萬元]。稿件由博班生主筆,我協助指導。博班生擔任第2或第1作者,視貢獻決定。
3. 謝醫師每月至少來台北或 Skype 討論一次進展。順利推動後,開設部落格,定期紀錄/討論進展。

Note: 稿件題目如: The PHQ-9 (或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使用於 abusers 之心理計量特性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競爭對手

跟慶麟合寫  EORTC QLQ-C30  之多向度 Rasch 分析, 但剛查到學者發展/發表  EORTC QLQ-C30 之CAT。
1. 感慨自己/團隊的速度慢
2. 還好我們的方法稍有不同,雖然將來也是想朝 CAT 邁進。

Note:
1. EORTC QLQ-C30 應用於癌症病人。
2. 分析的資料來自於陽明大學的老師。之前她來台大演講,我看到她的資料量大,已跟她合作發表一篇 EQ-5D 心理計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