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快速撰寫1篇論文之主題選擇與要點

主要關鍵在於:研究者必需確認研究之主旨及其價值(也就是論文的靈魂)。在這之前,研究者須熟悉相關之資料分析方法,也找到幾篇 model papers.

就我的經驗,如以下三類論文:
1. 心理計量方法學之應用:如 MDC 之驗證(含 inter-rater & test-retest)、 Rasch analysis 之應用(含單向度及多向度)、 individual responsiveness (使用 IRT 或 MDC)以及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或比較。前二者我近年來,約發表了至少20篇論文,其中包含至少10篇排名15%以內的期刊(如果是國際上常用量表,則機會高)。可查閱/參考我的著作目錄。

2. 發展短版量表:可使用 IRT 或 CTT,技術難度較高。近年來,我約發表了至少10篇論文,因為創新性高,又具備臨床價值。所以大多可以發表於排名15%以內的期刊。

3. 關聯驗證:臨床變項或人口學變項之間的關聯,大多不易確定。所以只要掌握到值得「驗證」或「熱門」的題材,也具備足夠的樣本數可以運用多變量分析,那就萬事具備!只是,關聯不代表因果關係,價值有限。除非研究者掌握特殊議題,否則不易發表於好的期刊。

另一關鍵是「評論」,也就是研究者必需評論迄今文獻之不足(凸顯不足並解決之 [如心理計量特性欠缺、量表冗長、關聯不明等]),即能強化從事該研究的理由與價值。

以上這些研究題材或論文撰寫成果,對於新進研究人員之意義在於「練習資料分析」與「論文寫作」之能力養成,也是學以致用。對於短期內需要「發表」論文者,應能解除燃眉之急。

承上二段落「評論」及「練習」,絕大多數臨床研究無法一次解決問題(也就是一個臨床研究不可能徹底解決所研究之議題),所以您的研究只能「更確定」或「添增證據」而已,您可能覺得貢獻有限。但事實上,您的努力(證據)會讓事實(真相)更凸顯!這也是在您練習寫作時,結論須肯定研究結果之貢獻(否則就沒價值了),但也須保留(因研究限制或概化困難),不能誇大。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如何增進個案的「OT知識」或 「健康識能」

上述原則,似可用在許多「溝通」或「教學」上。
前 3 steps 蠻花時間在「面對面」的互動/溝通。
後 2 steps 須花時間在「準備」(備課)!

第 1 步驟 "Speak" 未來宜改成「溝通」且是多媒體,依據個案之喜好與時間選擇。
第 2 步驟 "Teach back" 可輔以 CAT 評估之,且需長期追蹤,以確保知識水平!

Note: 這圖示蠻有創意的!乃連結美國 The Health Literacy Institute at St. Vincent Charity Medical Center 網站之圖示。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國內OT學校之教員人數

依據姿誼之統計,目前共84人(含專科學校)。
就個人所知,OT學系(科)仍有教師缺額者包含長庚、仁德與樹人。若加上這些缺額,可能未來國內共有90位OT學校教師。

若加上相關科系,如復健諮商、早期療育等,未來共有100位左右之學校教師。

這顯示:國內OT學校之教員人數成長速率已趨緩和。然而,未來10-20年,最可期待的,仍是「中國大陸」或「歐、美」等國。有心者,好好準備!

Note:
1. 姿誼補充各校OT之教師人數如下。

台大:11人
中山:11人
成大:11人
高醫:9人
仁德:8人
輔大:7人
長庚:7人
義守:7人
樹人:5人
其它學校:8人
2. 依據臺大的標準:一個具備「學術競爭力的系所」最低師資人數為18人!!也就是說,若人數不足,則難以承擔「教學」與「行政」工作,難以具備足夠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投入研究。OT 距離此標準遙遠,且多數學校已無機會「正式增加」師資名額,所以只能自求多福!!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近 30 年國內OT之論文數量分析


圖:近 30 年國內OT(296人)論文數量之成長趨勢

2000年之前,國內OT論文總數量相當有限,每年中英文論文總數皆未超過 40 篇。圖顯示:論文總數於2003 迄今,經歷一段快速成長期,2008年起,中英文論文總數已超過 100 篇。
近10年來,論文數量成長之原因主要為研究生及學校教師人數增加,也就是研究人口,大量成長。然而,圖亦顯示:中文論文數量從2003 年迄今雖有成長,但2007-2011最近4年之數量呈現起伏狀態,似乎成長無力。原因可能有二:一、研究人員數量(含研究生及教師數量)已接近飽和;二、研究人員之水準提升,改以英文撰寫論文為主。從 2006 年起,英文論文數量明顯超過中文論文數量,且差距日益明顯。然而英文論文的數量,可能隨著研究人口成長趨緩,亦將不再快速成長。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是否選擇「研究路線」之考量 與 後續重點

還沒進來者。。。
還在考慮/觀望 者 。。。
「研究路線」剛起步,還在「試水溫」「確認」者。。。
以下的問題,或可提供一些線索(尤其是覺得「天分」很重要者):

如果自覺分數很高(我想是極少數人),只要持續努力,加上環境、一些機運以及領袖特質,應可成為一位國際著名之學者。[關鍵:天分/特質(包含 leadership等) + 努力+環境支持]

如果自覺分數為中--中高(我想人數應不少),只要持續努力,加上環境、團隊及一些機運,至少可成為一位國內著名之學者。[關鍵:團隊+努力+環境支持]

如果自認分數不怎麼樣(我想人數也不少),那就需要好好考量是否合適走這條路。。。如果還是要選擇這條路。。那就要很努力,至少培養特定專長(如之前所提的8大核心能力),加上配合團隊 運作,應該可以有不錯的工作與成就。[關鍵:勤能補拙+團隊合作!]

簡言之:天分+努力 以及環境,可以成就傑出學者。 
一般平凡人士,只要(長期)努力培養專長+團隊,也可造就不錯的事業

comments/questions are welcome!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 impact


這是研究成果(論文)品質的指標,也是研究人員追求的成果。
具體而言,若有impact高的研究成果/稿件,則論文可被 high impact factor (IF)期刊接受刊登,所發表論文將來被引用之次數將相當可觀。
OT 或臨床復健領域的研究成果,因為過於特定及應用(也就是研究議題不夠基礎,影響層面有限),所以不易提高論文之 impact.

由於上述因素,復健領域的學者,就我所知,目前無人獲得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因為該獎 主要的評審標準就是 impact! 包含論文所發表期刊的 IF(低標應是 10, 復健相關期刊,歷年來最高難以超過6), 以及申請者所發表論文被引用之次數(低標應是 100, 我被引用最多的論文不到 90次,這已是OT研究人員中,就個人所知,最多的1篇)。

我認為如果我們擬提高研究成果的 impact,以下為努力方向:
1. 找到可以長期投入的研究方向,以便累積「被引用次數」。若能持續 10 年以上,則之後的研究成果之 impact 也會提升。也就是基本上(短期內)放棄投稿 high IF 期刊,除非您想投入「動物實驗」或其它基礎研究。
2. 上述的例子,包含建構應用 macro 或 micro theory (如認知理論/影響健康識能之因素/影響職能表現模式), 長期驗證(含因果關係之確認與模式修改[包含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 {exploratory}, RCT {confirmatory}],以及發展評估工具),持續修改及驗證 theory。
3. 領導團隊或建構學派(師生以及團隊)長期投入特定主題(如 2 所提)
4. 發展臨床及學術領域中,常被使用的評估工具(如 Barthel index, MMSE)
5. 提出新的「方法」(如資料分析/心理計量方法),之後常被使用。如之前 Dr. Hobart 所提出的 individual responsiveness 分析方法,或是個人之前提到的 MDC ratio (day dreaming)或是今天看到的一篇論文:"Unfolding the phenomenon of interrater agreement: a multicomponent approach for in-depth examination was proposed" JCE 2012:1016-1025.

實例補充 2. a. Dr. Gary Kielhofner 於 1980 提出 MOHO (a macro theory) 領導團隊/建構學派,發展/驗證所需之評估工具,驗證/修改 MOHO. 時間長達 30 年,他甚至還來不及進行幾項 RCT 就仙逝了。後續就看他的門徒,如何接棒了。有興趣者,可持續觀察。
b. Dr. Haley 發展 PEDI, 從傳統測驗至 CAT,曾獨領風騷一段時間。可惜天妒英才,因癌症辭世。後續也看他的門徒及團隊,如何推廣 CAT。請持續觀察。 我之前寫過幾篇有關 Dr. Haley 的 posts 詳: http://atriptouq.blogspot.com.au/search?q=haley

Note:
Dr. Kielhofner 1980 發表 MOHO (刊登於 AJOT) 論文,迄今(July 21, 2012)被引用次數為 93 (WOS 資料庫) 。看來我被引用最多的論文 (2002發表於 Stroke),明年即能超越 Gary 了。
Dr. Haley 1990 發表 PEDI (刊登於 Physical Therapy) 論文,迄今(July 21, 2012)被引用次數為 137 (WOS 資料庫)
Bland-Altman plot 的原始文獻發表於 Lancet 1986, 迄今被引用的次數是 20,332次,也就是每年超過 750 次!!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稿件修改與討論:善用追蹤修訂與註解

1. 學生務必使用追蹤修訂,以讓老師確定您的修改之處。 
2. 如果一些追蹤修改,學生若已確認無誤,則可接受之,以利版面清晰。
3. 對於老師的註解,必要時,給予回覆或澄清,以利交流。
4. 老師給予的註解,請勿刪除,否則老師只能從頭看,也不知您對於老師見有何看法或修改。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再談國科會廢除 RPI


RPI 最大的好處就像大學聯考,大家有個統一標準,可以努力。也可謂是「齊頭平等」。
然而學術研究如果有「統一標準」,那就跟工廠的「標準作業流程」一般,可以大量生產,但難以創新/提升品質。

我們也看到國科會的調整與努力,推出RPI之後,幾乎1-2年就調整一次RPI計算標準,想努力提升公平性與兼顧品質之提升。然而不斷地更動計分標準,搞得老師與助理/甚至跟隨的機構,一併調適最新辦法,可謂牽一法而動全身。就跟之前國科會更動「傑出獎」一般,也是搞得諸多學校的「獎勵辦法」跟隨調整。

我們醫學院也可謂上述RPI/傑出獎更動頻繁的受害者(或可說是「盲目」跟從,自找麻煩),前陣子醫學院的升等論文計分方式(醫學院比國科會的RPI更早提出/執行,但計分規則不同)擬向國科會看齊,以便統一計分規則,以避免不同計分歸造成困擾。目前國科會擬廢止 RPI,這讓上述醫學院的提議,我想已變成「進退兩難」。

上述變動的「標準」,對於新進教師所造成的困擾,相當嚴重。因為他們需要升等,需要爭取研究經費!他們就跟拼大學聯考一般,然而面對考試科目與內容不斷調整,一般新進教師對於「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甚至研究方向擬定仍不甚明確。如此飄忽不定的標準,新進教師對於升等/爭取計畫皆難以應對或窮於調整。

還好我個人早無升等壓力,對於新進研究人員或我的學生,只能勉勵他們「回歸從事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堅定研究方向」「持續發表系列論文」,即能修成正果!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Health Literacy (健康識能)


Health Literacy 之定義為「對基本健康資訊及醫療服務的取得、理解、應用的能力」。
health literacy之翻譯包含:「健康知能」、「健康素養」、或「健康識能」等。
health literacy 跟病人之行為及健康狀態相關,當然也影響衛教之成效
國人已發展及應用健康識能評估表,或許我們團隊也需要跟進。

相關網站:中文健康識能評估表的發展 -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Health literacy 之組成可包含:knowing when to seek health information; knowing where to seek health informa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rtiveness; literacy skills; capacity to process and retai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skills.

References:
1. Berkman ND, Sheridan SL, Donahue KE, Halpern DJ, Crotty K. Low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n Intern Med. 2011;155(2):97-107.
2. Chinn D. Critical health literacy: a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Soc Sci Med. 2011;73(1):60-7.
3. Jordan JE, Osborne RH, Buchbinder R. Critical appraisal of health literacy indices revealed variable underlying constructs, narrow content and psychometric weaknesses. J Clin Epidemiol. 2011;64(4):366-79.
4. Powers BJ, Trinh JV, Bosworth HB. Can this patient read and understand written health information? JAMA. 2010;304(1):76-84.
5. Levasseur M, Carrier A. Do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need to consider their clients' health literacy for 
effective practice? Clin Rehabil. 2010 Aug;24(8):756-65.
Note: 前4篇論文皆刊登於著名期刊!!第1&4篇刊登於 the Big 5 Medical Journals.


Dr. Wen-Pin Chang (張文彬)

高醫 OT 畢業 (2000)
2008年取得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的 PhD
目前在美國 Creighton University OT 任教,擔任助理教授。
詳其網頁:http://spahp2.creighton.edu/Details.aspx?netid=WCH63911
他是姿誼協助我調查國內OT著作時發現的新學者。。。
我已寫信邀請他,撰寫在美國任教與研究之經驗,以跟國內OT分享。
期待!
Note: 隔天就收到張博士「驚喜」回信,看來有機會看到張博士跟我們的分享了!!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認知復健發展:專家推出軟體 幫助恢復記憶

Prof. Merzenich召集 50 位科學家,研發幫助恢復記憶的電腦軟體。
他表示:40 萬名腦部受傷與喪失部分記憶的患者使用後,都顯示出記憶增強的效果。
詳: http://www.positscience.com/


Smith GE, Housen P, Yaffe K, Ruff R, Kennison RF, Mahncke HW, Zelinski EM. A cognitive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principles of brain plasticity: results from the Improvement in Memory with Plasticity-based Adaptive Cognitive Training (IMPACT) study. J Am Geriatr Soc. 2009;57(4):594-603.

Gross AL, Rebok GW. Memory training and strategy use in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ACTIVE study. Psychol Aging. 2011 Sep;26(3):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