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以個人的角度來看,老師的學生都已經夠努力了,其實可以不用再push她們更努力,只要提點她們要往哪方向努力,學生的壓力應該可以減少許多,也相信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老師和老師的學生們都加油喔^^
回覆刪除我最近也在積極地上課學習如何指導學生,
回覆刪除昆士蘭大學有提供這樣的一系列課程給有興趣的指導者,
目前上到前三分之一而已.
大致上就是討論到指導者要跟學生建立良好溝通(如溝通老師的對學生的期望和學生對老師的期望),
接下來就是建立互信...即時回應...讓學生容易找得到人...了解學生差異性和適時調整指導風格...給予建設性的意見(以正向口吻)...
當然還可以提供自己攻讀phd的經驗或快畢業的學生提供經驗,
這樣容易讓初學的學生了解phd是什麼東西.
以上就是今天我剛上完課後的知識,現學現賣一下嚕~~
我自己也常想是否不同世代的學生觀念差異之大,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回覆刪除上世代的學生,對未來很有憧憬,對自己要求甚嚴,人際關係多限於所學專業領域,如說很有團結力或團隊精神,倒也不是,而是非常在意別人的想法與看法 (例如我自己)。
下世代的學生,對當前很有想法,對自己自負甚高,交朋友方式增多人際溝通無礙,如說很有創造力或頭腦靈活,倒也不是,而是非常害怕失敗自我感覺良好。
* 現今的電視廣告上,常播放JUST DO IT,要敢展現與眾不同的自己。
我很感動老師所提 「學生學習成效有限」、「學生壓力大」,這是愛之深責之切,學生明白老師傾心指導與教授的用心;「個人的特質使然,堅持某些機車原則,學生卻難以體會/改善」、「調適無方未能因材施教」,老師有個人特質與雄厚的專業實力,這是學生所真正期待,學生總覺得老師身上有挖不完的寶藏,這也是為何眾多學生們皆希望由老師指導其學術研究。
經個人淺見了解與省思後,我想老師所提的瓶頸,如能在「溝通方式」多著墨,或許其它部分都可同時迎刃而解。就像上次一樣利用下午茶的機會與同學們聚會聊聊學術以外的事,利用不同主題拉近彼此的溝通模式,就像教會的聚會,彼此分享最快樂的事情。
學生壓力大...我想蠻多時候來自於達不到老師的預期,卻又摸不清著力方向的無助
回覆刪除如大家說的這與雙方溝通都有關囉,老師的期望與學生的期望如何達到共識?
老師是望學生青出於藍,所以有高期待 (如果讓老師對自己沒有期待,這是學生自己要檢討XD)
只不過學生有些基礎(如讀書方法、時間管理等)還待加強,且一般較沒信心(吧?),所以期望通常設的比老師低,在追趕期望落差的過程中,難免就會有些疲累產生。
其實很多時候老師的用意都是為學生好的,老師也許可以直接說明呢 :) 因為我們有時候想不到那麼遠...
再者,我是覺得學生自己也有責任了解及培養做研究的態度,過去的學習經驗讓我們習慣依賴學校老師,學習被動了點...這可能也是老師會比較費心的地方吧...
最後實驗室如何營造良好的討論氣氛...下午茶其實還是個好點子 :P 若可以放鬆一點,一步步慢慢來就好了~
以上是個人淺見~
我贊同佳苓的建議,適當的指引學生朝哪個方向,可以減少學生的壓力,以此老師和學生良性互動,應可提升。
回覆刪除另外,每個人(包括老師和學生)都有不同個性,要如何配合或溝通良好,真的需要花點時間,彼此磨合。
昨天於汪老師的演講中提及"團隊合作",她甚至說到每個人有不同的磁場,要互相了解和包容,真的很難!!
前面幾位都說得很詳盡了,而且針對「溝通」多有著墨。
回覆刪除在此僅提供一個建議。
如果設計「溝通情形檢核表」(確認雙方討論的品質)與「會談前檢核表」(讓學生確認自己是否備妥討論所需的資料),
幫助雙方瞭解自己已做到了什麼、還有哪些可以努力,
或許可以提升溝通效率。
1. Karine & En-Chi: 我通常會告訴學生那裡有問題,但大多不會提供自己的看法。抓到問題,不就有方向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培養,也可以培養。老師若給你解決方法,短期有效率,長期卻沒效能。如果老師沒幫你抓到問題或給你建議,學生當確認之。
回覆刪除2. 姿誼& all: 通常討論之前,我會建議學生寫下來擬討論之議題,事後一定要記錄重點於部落格。只是做到的學生很少。
啊... 是我沒寫清楚 XD
回覆刪除我完全贊同老師的引導式教法喔,不直接給答案,因為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與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面提到的比較是指老師採取的作法的"用意",比如學習(工作)內容、方向規劃、進度設定等,只是建議老師可以再多分享一些老師的經驗與想法、會有某些要求的原因等,這樣學生會更明白老師的期望,也相對更能體會。
當然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學習怎麼"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問題要勇敢與積極地澄清。如果都悶著不說,老師當然也不易瞭解學生在想甚麼。
希望這樣有更澄清一些想法,及有正向回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