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主題-A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主題-A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善用多種 AI 以優化研究流程

優化的研究流程:

1. 初步方向發想:

   使用 ChatGPT 進行腦力激盪,提出研究構想的雛形。透過其語言處理能力,可以快速探索潛在的研究議題或框架。

2. 文獻檢索與確認:

   - 使用  Perplexity 進行初步文獻檢索,獲取關鍵資訊及其引用文獻(必看)。 

   - 在檢索過程中,將結果與傳統資料庫(如 PubMed 或 Scopus)對照,確保檢索結果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這有時間時再投入。

3. 文獻彙整與摘要:

   - 利用 NotebookLM 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摘要,快速獲取研究的核心內容。

   - 同時標記關鍵細節或有疑慮的部分,於利後續核查。

4. 構想修正與迭代:

   - 基於文獻整理的內容,重新審視研究構想。再次利用 ChatGPT,進一步改善研究方向與假設。

   - 若研究方向發生重大改變,可返回第2步重新檢索相關文獻,確保新的方向基於充分的文獻支持。

5. 語言修飾與結果表達:

   - 在構想基本成熟後,使用 ChatGPT 提供文本修飾建議,以提升學術語言的專業性與可讀性。

   - 針對其修飾內容進行批判性審查,確保每句文字符合學術標準,並且不誇大。

6. 交叉檢查與確認:

   - 在每個階段進行交叉檢查,例如由 Perplexity 提供的文獻是否經得起學術標準的檢驗,NotebookLM 的摘要是否捕捉到關鍵資訊。

   - 保持對最終研究構想的查核,確保AI工具自動化處理的結果符合預期並確保品質。必要時找高手確認!

7. 自動化流程探索(可選進階):

   若研究工作頻繁且重複性高,考慮透過工具的 API 將檢索、摘要和修飾過程串聯起來,建立一個自動化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減少手動操作的時間成本。

---

工具特點強調:

1. Perplexity:

   - 提供快速檢索並連結引用文獻,適合建立方向和擴展知識。

   - **改進建議**:搭配學術資料庫使用,以避免偏倚或資料覆蓋不足的問題。

2. NotebookLM:

   - 擅長根據資料生成摘要,適合快速整理重點。

   - **改進建議**:摘要結果需與文獻全文對比,避免忽略上下文或過度簡化內容。

3. ChatGPT:

   - 多功能性強,適用於構想生成、提供評論與修飾文字。

   - 改進建議:對其回應須保持批判性,確保符合學術標準。批判力不足者,宜找高手確認。

---

預期成果:

- 整體效率與成果提升達 **5~6 倍**。

- 減少資料處理時間,將更多精力集中於研究設計與批判性分析。

- 提升研究文字表達的專業性與清晰度。

- 維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讓工具真正發揮輔助研究的潛力。

這樣的流程既保留了工具的核心優勢,也融入了更高的嚴謹性和可靠性,適合學術研究者作為長期工作的框架。

以上內容由 ChatGPT 協助生成!我的效率提升至少5倍!!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Perplexity 的定位與價值

特點:

  • 除了觀點(依據文獻所彙整之觀點),還附上參考文獻(可直接線上連結)
  • 可指定文獻資料庫/範疇,中英文皆可
  • 且含及時資訊

用途:

  • 快速精準查詢文獻,也可確認文獻來源與文獻正確性

     如「請查詢醫療人員同理心介入之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以英文撰寫的論文」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qing-cha-xun-yi-liao-ren-yuan-wmjzvffMRO63.LaGQiC.Vw 

     Perplexity 一定會提供幾篇很相關/且可直接連結/查閱的文獻

  • 查詢您的想法/觀點之佐證文獻

     如「我覺得有些OCSE研究中,考官的inter-rater reliability不佳,您同意嗎?若同意,請提供英文文獻,且實證層級高的文獻,以證實前述想法」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wo-jue-de-you-xie-ocseyan-jiu-fu87WABxTVK60MzVHzuFXA

然而文獻或有疏漏,因為有些全文資訊Perplexity無法搜尋/查閱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建立SP的新方法

將「訪談逐字稿+個案資訊」交給 ChatGPT分析其回答問題的特質,再依據這些特質與資訊作為模仿個案(擔任SP)的素材。如此,我們可以快速生成類似真實病人的SP。

之後可加上聲音(我們已有錄音檔/逐字稿)

5~8年後加上人形機器人

如此一 對話特質+聲音+舉止都有了

絕對可以做出數個超級SP!!

一般真人扮演的SP,應該會失業了。


以上請 ChatGPT改寫:

請將以上的概念,改寫成更完整/詳細:

在職能治療領域中,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使用已被廣泛應用於教學與評量中,以提升學生的臨床技能。傳統上,SP是由訓練有素的演員扮演,以模仿特定的醫療狀況。為了進一步提高SP的實用性與真實感,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該方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創建更加精確和多樣化的SP。

首先,本方法涉及收集與分析訪談逐字稿和相關的個案資訊。這些資訊將提供給ChatGPT,一種先進的語言生成模型,用以深入分析病人在對話中展現的特質,如語言模式、情緒表達和反應速度。透過這種分析,我們能夠識別出病人對話的關鍵特徵,這些特徵將被用來訓練SP,使其更加真實地模仿特定病人的行為和語言表達。

其次,為了增強SP的真實感,我們將加入病人的聲音資料,這些資料來自於事先錄製的音頻文件。通過對這些音頻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捕捉到病人的聲調、語速和情感波動,並將這些聲音特性整合到SP的訓練中。

在未來5至8年內,我們計畫將這一方法擴展到使用人形機器人作為SP的實踐。這些人形機器人不僅能模擬病人的語言表達,還能進一步複製其肢體語言和其他非語言行為,如姿勢、眼神交流和手勢。

通過結合對話特質、聲音和肢體語言,我們能創造出「超級SP」,這些SP將在醫學教育和研究中提供無可比擬的價值,使得傳統由人扮演的SP可能會逐漸被這種更高科技、更高仿真度的SP所取代。此方法不僅提高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也為未來職能治療及相關醫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生成式語言模型AI(例如ChatGPT)在標準化病人(SP)開發中的應用潛力非常大,可以從多個層面提高SP的訓練效果和真實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應用潛力:

1. 增強對話的真實性

生成式語言模型能夠學習和模仿特定個案的語言模式,包括語法結構、詞彙使用、情緒表達等,從而生成符合特定病患特徵的對話。這對於提高SP在模擬訓練中的對話真實性非常有幫助,使得臨床訓練更加接近真實的病患互動。

2. 模擬多樣化的病患行為

AI可以根據不同的臨床情境和個案背景生成多樣化的對話反應,這有助於訓練學生應對各種不同的臨床情境。此外,AI模型還可以模擬不同病症進程中病患的語言和情緒變化,增強SP的情境適應性。

3. 提供即時反饋和適應性學習

生成式AI可以在模擬訓練中即時分析學生的問答,並根據學生的表現調整對話策略,從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和即時反饋。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臨床技能的快速提升非常有利。

4. 無限擴展的訓練場景

利用AI,可以生成無數種基於真實病歷或臨床研究的模擬對話,無需額外時間和人力成本來訓練演員。這使得教育機構能夠提供更廣泛、更多樣化的訓練場景,以應對日益多樣化的臨床需求。

5. 降低成本與提高可訪問性

通過AI生成對話減少了依賴專業SP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複雜或少見病症的模擬訓練中。這不僅可以降低整體訓練成本,還可以使得這種高質量的臨床溝通訓練更加普及,提高教育的可訪問性。

6. 支持跨語言和文化訓練

生成式AI的語言和文化適應能力使其能夠支持多語言的臨床溝通訓練。這對於多文化背景的醫療機構尤其有用,能夠有效訓練醫療人員應對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病患的交流需求。

通過這些應用,生成式語言模型AI在標準化病人開發領域提供了一系列創新工具,有望顯著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生成式語言模型AI,如GPT系列,擁有多種先進的特質和功能,這些使其在標準化病人(SP)開發和臨床溝通訓練中特別有價值。以下是一些關鍵特質和功能:

1. 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NLU & NLG)

  • 理解多層次語境:AI能夠理解複雜的語言輸入,包括隱含意義、情緒語氣和專業術語。
  • 高質量語言生成:能夠生成流暢、自然且語法正確的回應,這些回應不僅語言上合適,而且情感上符合人類的交談模式。

2. 大規模數據訓練

  • 基於廣泛數據學習:AI模型通過學習大量的文本數據,獲得對人類語言的深入理解,這使得它能夠適應多種交談情境和話題。

3. 高度適應性

  • 個性化對話:模型可以根據用戶的輸入(如病患的病歷、情緒狀態等)調整其回答的風格和內容,提供個性化的互動。
  • 跨語言能力:支持多種語言,能夠進行跨語言的溝通訓練。

4. 實時反應與互動

  • 即時回應生成:AI可以即時生成回應,使得模擬對話更具互動性和連續性。
  • 情境適應:能夠根據對話情境的變化(如話題轉換、情緒變動等)動態調整回應。

5. 可擴展性和可持續性

  • 應對多種情境:AI模型可以被訓練來應對從常見到罕見的各種醫療情境,包括特殊病症的對話。
  • 持續學習與更新: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據的累積,AI模型可以不斷更新和改進,以反映最新的醫療實踐和語言使用趨勢。

6. 統計分析和模式識別

  • 識別語言和情緒模式:可以分析大量對話數據,識別出特定病症或病患類型的語言和情緒模式。
  • 數據驅動決策支持:生成的分析結果可以支持教育者和臨床專家在訓練和評估中作出更精確的決策。

這些特質和功能使生成式語言模型AI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工具,能夠在標準化病人開發和醫學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訓練的效果和效率。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臨床技能/研究核心能力】密集訓練//回饋

*臨床技能若能密集訓練--教學/考試+練習+回饋..... 多次練習&回饋... 

若能如此,理論上--臨床知識/技能--應可快速養成!!

*AI SP + AI考官---虛擬回饋或真人回饋,如何整合!? 可透過不同組合,再比較之!!

【衛教/諮商、訪談式評估、溝通技巧等】如介紹OT、BI評估、同理心、出院計畫、DNR... 都可以玩一玩!!

OT/PT/Nursing/Physician, 

UGY/PGY

以下簡介研究流程以巴氏量表評估為例,ABC三步驟:

A【講義/教材製作】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部分:

1. 評估者向個案說明評估ADL/失能之緣由並邀請個案接受評估

2. 評估者評估各項目【可再細分:評估時間範圍、評估概念、評分(尤其是具有 partial dependence 項目)】【需準備常用巴氏量表版本,以供評估者使用】

3. 評估者向個案說明評估結果

4. 評估者向個案說明後續可能處置

*我們宜先制定上述四部分概念說明/講義,以當成後續(專家與 ChatGPT)評分與回饋之依據。且這些說明/講義內容宜先與專家確認。

B【教學模式設計:皆遠距/視訊教學】

傳統教學/考試 + ChatGPT 輔助教學 (僅SP) vs 傳統教學/ChatGPT命題 + ChatGPT 輔助教學 (SP+考官)

Google Meet 錄影

預試:至少找3~5位考生測試

C【教學成效驗證:皆遠距/視訊

Google Meet 錄影

正式:應該可以很快,1~2周內完成

每組至少20人,2周之後再測/追蹤



#研究核心能力

寫作能力比較難,因為牽涉基本知識、閱讀能力、批判能力,不僅只有寫作而已。

統計知識--應該不難--AI自學/AI考試

其他:

PPT設計也大概僅有格式修改建議....


以下是跟 ChatGPT 對話:https://chat.openai.com/share/383c12cc-fd8c-4bd2-8adb-a51f82c1d3ee

您的研究構想看起來相當全面,著重於利用高頻率的練習與回饋來提升臨床技能。以下是對您的研究構想的整理與擴展:

研究目的

探討透過高密度的訓練與回饋,結合人工智慧模擬病人 (AI SP) 與 AI 考官,來加速臨床知識與技能的養成。進一步比較虛擬回饋與真人回饋的效果,以及不同教學組合的成效。

研究對象

  • 目標群體包括職能治療 (OT)、物理治療 (PT)、護理 (Nursing) 及醫師 (Physician)。
  • 參與者階段涵蓋大學部學生 (UGY) 及研究所及專科醫師 (PGY)。

研究設計

Step A: 講義與教材製作

  1. 評估者向個案介紹評估活動日常生活 (ADL) 失能的原因,並邀請個案參與。
  2. 評估者使用常用的巴氏量表版本進行詳細評估,包括評估時間範圍、概念及具有部分依賴性的項目評分。
  3. 評估者向個案解釋評估結果。
  4. 評估者討論可能的後續處置。

Step B: 教學模式設計

  • 比較傳統教學與考試,加上 ChatGPT 輔助教學(僅模擬病人 SP)與傳統教學結合 ChatGPT 設計的考題和輔助教學(模擬病人 SP + AI 考官)。
  • 使用 Google Meet 進行錄影,以確保遠程教學與評估的進行。

Step C: 教學成效驗證

  • 初步試驗:邀請 3-5 名考生進行教學與評估的測試。
  • 正式評估:於 1-2 周內快速完成,每組至少 20 人,並於 2 周後進行後續測試與追蹤。

預期成果

  • 比較不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成效。
  • 評估 AI 輔助教學與真人回饋相結合的效果。
  • 為臨床技能教學提供創新的遠程教學方案。

此研究設計有助於確認密集訓練與回饋結合 AI 技術在提升臨床技能方面的實際效果,並可能對未來的臨床教育方法提供重要的指引。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同理技巧訓練--邁入介入實證!!

同理心的定義難有共識!!

我們對於「同理技巧」的概念與執行流程,我們大致已形成內部共識,甚至評估工具稿件也已完成投稿!!





同理概念決定介入之基本架構/理論基礎


工具是發現問題與介入/回饋的依據,也是成效指標


團隊也有諸多逐字稿、已整理出之同理情境、評估數據(同理技巧問題)、回饋重點與經驗!!

加上模擬練習機器人【這幾個月密集訓練 My GPTs,已可設計SP與考官,且表現不錯!!】 ,可讓考生充分/有效率練習/接受回饋。




整合上述條件,我有充分的信心:同理技巧訓練必有大成!!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介紹職能治療」研究,還是比賽!?

約今年5~6月-將邀請實習結束之學生,向ChatGPT扮演之SP說明OT以及OT可以幫他/她什麼?

具體任務/分工:

1. 設計SP-預計設計4~8位SP,每領域至少1位SP。【榆函/宣佑/聲】*

2. 測試。【庭/昀】+【榆函/宣佑/怡晴/沛綺/柔潔】**

3. 設計評分原則。【姿誼/孟真/安如/聲】**

4. 設計ChatGPT依據評分原則評分考生。【榆函/宣佑】**

5. 設計教案:協助教導考生如何介紹OT以及OT可以幫他/她什麼【設計教案/video】【姿誼主負責//聲】***

6. IRB【怡晴】*

7. 參與獎金【怡晴/玉雲】*

8. 將同理情境、評估以及回饋(?)加入「介紹職能治療」訪談中【怡晴//姿穎】(選)

9. 溝通技巧評估【怡晴】(選)

10.昔日實習生逐字稿之內容分析--實習生介紹OT內容之分析(傳統方法 vs ChatGPT)【聲/宇馨】*

11.訓練 ChatGPT 向SP解釋OT【玉正/怡晴】*

*第一階段任務【解釋一般性OT--依據個案特質】

**第二階段任務【以個案需求/問題,解釋OT--以現在需求/問題為例說明之(非未來,因沒時間,難解釋)】

***第三階段任務【Q&A,尤其是個案還有哪些問題/擔心的事。結尾在提到外來都歡迎找我們】


請惠賜意見


應該也歡迎--畢業生參與!!


SP 特質:

1. 明確的診斷、病情資料與個人資料

2. 對復健的期待/困惑(跟OT的相關性,這恐不易很快釐清)【部分與OT服務不同--聲/穎/安如/孟真/芮/芳潔??】定位於跟OT介紹/服務相關(病情與預後可當成次要或非必要,以免過於複雜)。

3. 可主動詢問:釐清不懂之詞彙/概念,主動提出想瞭解的問題

4. 可適當總結考生之解釋(當考生要求時)


OT介紹內容(考生任務/指引):

針對特定個案介紹OT/釐清困惑-主要內容如下:

1. 一般性OT介紹(必)

2. 針對個案之OT介紹,含考量個人特性、個人需求以及後續需求(必)

3. 確認個案理解/必要時再釐清(必)

4. 針對個案預期(想法)有誤之處【與OT服務不同】,給予回應【同理技巧】(選)


相關研究議題:

1. ChatGPT (vs Character AI) 作為SP之效能初探

2. ChatGPT (vs Character AI) 作為考官之效能初探:評分與回饋

3. ChatGPT 分析逐字稿之效能初探

4. ChatGPT (vs Character AI?) 解釋OT之效能(vs 畢業生)--衛教機器人

5. ChatGPT 輔助溝通/同理技巧之評估與介入(回饋):成效驗證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2023 年度報告 -- AI 應用研究進展與困境

從2018投入迄今,已滿5年。加上去年投入的 ChatGPT 主題,團隊投入的人力/資源,有增無減。

研究成果: 3 篇論文,皆排名於 Q1

  1. Development of a 13-item Short Form for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 Scale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2. Development of a Berg Balance Scale Short-Form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3.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ions of Children's Performance of Coloring, Origami, and Copying Activities With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3論文之同質性偏高,顯示我們的能力/資源限制(「分析/應用能力」以及「資料庫之質與量」皆不足)。短期間不易突破,但應值得繼續努力提升分析/應用能力,以及找尋與累積資料庫之質與量。

研究計畫:

  1. 發展中風患者動作、平衡及行走能力之人工智慧評估系統【2023年結案】
  2. 發展認知評估之人工智慧系統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執行中/2025年結案】
  3. 提升職能治療師/實習學生以個案為中心之決策效能:從傳統方法過渡至人工智慧【執行中/2024年結案】

    3計畫之執行/完成率偏低,主要困難在於資料(庫)累積太慢。或可期待恭宏的AI認知收案。

    自行累積的教學資料庫,生理領域已暫停(因人手不足),心理領域慢慢進行中。心理領域另有OSCE(李P)/大三團體帶領(陳P)以及大四實習團體帶領(李主任)之 video,持續累積中。「團體帶領之教學、帶領以及評估」應是下一階段之重要研究議題。

    另取得 PANSS 資料,已完成稿件, R1 審查中。

資料庫取得:

        取得國家級資料庫-WHODAS 2.0 ,含數種診斷,且有追蹤資料。2024年應有稿件完成。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QUIC 問卷終於定稿了

大型語言模型AI(如 ChatGPT)使用之需求與使用經驗的問卷設計,我們已努力數個月,修改多次! 

初步證實其內容效度與表面效度良好!

研究團隊成員已達成共識:接受此版本!!

後續將進行全國性網路調查,預計10月中旬開始!

非常期待!!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ChatGPT 之教學/操作測驗準備--芻議

ChatGPT 之教學/操作測驗為後續相關研究的關鍵之二,故擬召集人馬準備之!!

主要目標為有三:

  1. 設計核心功能操作PPT
  2. 拍攝核心功能操作之教學 video
  3. 設計核心功能操作測驗

適用對象:初學者,以操作技巧為主要教學/測驗目標。

核心功能預計有8,簡介如下:

  1. 「產生文本」。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完成各種長度的文字語詞、句子或段落(包含構想、大綱或整篇文章)之內容。例如:草擬信件內容、產生課程大綱、撰寫廣告文章、撰寫讀書心得等。
  2. 「修改既有文本」。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對既有文本進行修正、簡化、增補或改寫(包含語氣、結構或格式等)。例如:修改既有信件語氣與用詞、編修文章等。
  3. 「分析、摘錄重點、或匯整文本」。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分析文章中文字、語句、意涵或語氣,擷取重點,或比較與綜合多篇文章的內容。例如:分析文字所含的情緒分析、進行重點摘要、比較不同文章的整理或觀點比較等。
  4. 「尋求資訊、建議或知識」。指詢問大型語言模型AI特定問題,或請AI說明、解釋、演練特定的知識,以獲得資訊、建議或學習知識。例如:詢問什麼是黃曆、詢問面試注意事項、進 行模擬面試、詢問與腹瀉相關的小兒疾病。
  5. 「制定計畫的目標、步驟、時程與注意事項等」。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制定一項計畫的特定目標、執行步驟/時間、以及注意事項等。例如:制定讀書計畫、旅行計畫、減重計畫、工作計畫等。
  6. 「學習語言或翻譯」。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學習單字、詞彙、文法、會話等,或將一種語言的文字翻譯為另一種語言。例如:查詢詞彙意義及用法、學習餐桌上常用的英文用句、學習常用日文打招呼用語、翻譯一段日文為中文等。
  7. 「撰寫、修改或學習程式碼」。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撰寫、修改程式碼或學習程式語言(包含Python、R、MATLAB、C++等)。例如:請AI撰寫可以產生特定統計圖表之Python程式碼、請AI修改無法正確執行的C++程式片段、詢問AI特定程式片段的意義或執行邏輯等。
  8. 「休閒聊天」。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AI進行以休閒為目的之對話。例如:跟AI談論生活休閒話題、分享心情、進行角色扮演遊戲等。

上述各功能對於初學者擬分成3~4層級,預期教學目標為達成初學者第3級。詳細層級能力描述,待各負責人擬定後再議定。


預計參與者:朱玉正博士【協助 4「尋求知識、建議或知識」】、游硯婷博士【協助 5「制定計畫的目標、步驟、時程與注意事項等」或4】、劉醫師【協助 7「撰寫、修改或學習程式碼」】、王怡晴小姐【協助 1「產生文本」與 2「修改既有文本」】、李沛綺小姐【協助 8休閒聊天】、賴俐瑩小姐【預計協助 6學習語言或翻譯】、陳柔潔小姐【協助 3「分析、摘錄重點、或匯整文本」】、陳宣佑先生【待邀請/確認】、謝東穎先生【OK,待分工】、藍千雅小姐【OK,待分工】以及本人【預計負責 ChatGPT操作通則】

預計每人/每周之準備時間至少4小時

預計執行方式:視訊會議 (Goofle Meet: https://reurl.cc/p6WnQe )//每周約50分鐘,預計每周討論4功能(各功能10分鐘)
建立 Line 群組以利平時交流
預計開始時間:約15天後,同時排定議程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人才、專業 + 資料

人才、專業 + 資料 + 團隊 = 專業持續向上提升,也是臨床OT科室建立特色的關鍵!!

人才培訓的重點包含本職學能+研發能力+溝通能力,除了獎勵/評等辦法,另一關鍵為邀請國內師資遠距教學,可大幅提升師資廣度與可行性。

研發的關鍵,除了上述人才培訓的重點,關鍵在於「資料庫」的建置

  • 就「教學醫院」言,資料庫有二種:1. 臨床評估/治療(病歷)資料庫;2.「UGY與PGY之教學(影音)資料庫」
  • 臨床評估/治療(病歷)資料庫,主要是例行評估工具需使用國際知名評估工具,定期評估/記錄、並輸入介入目標、介入內容等於(電子)病歷紀錄,即可自動形成臨床評估/治療(病歷)資料庫。最可行的方式為列入UGY與PGY教學,由學生/員定期執行之,再由臨床教師督導之,以提升品質。【另一關鍵為呈報健保申報的OT資料,如何逐步更改為國際知名評估工具】【Note: 目前國內臨床OT科室之病歷/健保申報資料幾乎皆非國際知名評估工具之數據,故資料品質有限,殊為可惜!】
  • UGY與PGY之教學(影音)資料庫之建置辦法,宜包含回饋與評分辦法,一併列入教學/訓練內容。有關錄影對象與次數,可以立意抽樣錄影即可。如每個月錄影一次各種評估、介入、作業、報告等。錄影後需找資深教師觀看/評分,列出優缺點,再給予學員深度回饋。
團隊的組成,宜包含臨床與研究人員,定期討論、分工/分享、相互支援。

臨床人員主負責建置與維護資料庫以及責教學;研究人員協助規畫,協助教學、準備研究計畫、分析資料、與發表研究成果。

以下是 ChatGPT 協助說明與 plugin 的繪圖--

提示:您是一位教學醫院的資深研究人員,你想說明教學醫院之教學資源可轉化為研究資源,概念如下:教學資源 = 研究數據 = 研究資源 = 研究題材 = 研究成果

請簡要說明之,皆須與UGY與PGY教學相關。/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tGPT:

在教學醫院中,教學資源可以被轉化為研究資源,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教學資源:這包括了UGY(Undergraduate Year,本科生【Note: 實習學生】)和PGY(Postgraduate Year,研究生【Note: 畢業後學員】)的教學資源,如課程內容、教學材料、實驗設備、臨床實習等。【Note:臨床實習之訪談、評估與介入等】

研究數據:這些教學資源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例如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方法的效果、臨床實習的結果等。這些數據可以被用來進行研究。

研究資源:這些研究數據就是研究資源,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各種研究,例如教學方法的改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等。

研究題材:這些研究可以產生各種研究題材,例如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等。

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題材最終會產生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可以被用來改進教學資源,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這就是教學資源如何被轉化為研究資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UGY和PGY的教學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提示:您是一位醫學院教授,請協助說明以下概念:人才、專業 + 資料 = 持續向上提升!!

人才培訓的重點包含本職學能+研發能力+溝通能力

研發的關鍵,除了上述的人才培訓,關鍵在資料庫的建置

就教學醫院言,資料庫有二種:1.臨床評估/治療資料庫;2.教學(影音)資料庫

GPT:  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將人才、專業知識和資料結合,以實現持續的提升和進步。讓我們來詳細解釋一下:

人才:這是任何組織的基石。在醫學院的背景下,人才可能包括醫生、護士、研究人員、行政人員等。這些人才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並且需要持續學習和進步。人才培訓的重點包括本職學能(例如,醫學知識和技能)、研發能力(例如,進行醫學研究的能力)和溝通能力(例如,與病人和同事有效溝通的能力)。

專業知識:這是人才能夠有效工作的基礎。在醫學院的背景下,專業知識可能包括醫學理論、臨床技能、研究方法等。專業知識需要透過教育和培訓來獲得,並且需要透過持續的學習和實踐來維持和提升。

資料:這是決策和改進的基礎。在醫學院的背景下,資料可能來自兩種主要的資料庫:臨床評估/治療資料庫(包含病人的醫療記錄和治療結果)和教學資料庫(包含教學資源,如講座錄影、教科書、研究文章等)。這些資料可以用來評估和改進臨床實踐,也可以用來教育和培訓人才。

當我們將人才、專業知識和資料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實現持續的提升和進步。人才可以使用專業知識和資料來改進他們的實踐,專業知識可以幫助人才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資料,而資料則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和改進我們的人才和專業知識。這是一個持續的循環,可以帶來持續的提升和進步。

以下是 Bard 的說明【新輔具】:

以下是關於「人才、專業 + 資料 = 持續向上提升」的概念說明:

人才是任何組織的關鍵資產,優秀的人才能夠為組織帶來創新、效率和競爭力。專業是人才的基礎,優秀的專業知識能夠讓人才在其領域做出卓越的貢獻。資料是人才的工具,優秀的資料能夠幫助人才做出更好的決策、解決更複雜的問題和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醫療領域,人才培訓的重點包含本職學能、研發能力和溝通能力。本職學能是指醫護人員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例如解剖生理、病理學、藥理學等。研發能力是指醫護人員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臨床工作。溝通能力是指醫護人員能夠與患者、家屬和其他醫護人員有效溝通,並建立良好的關係。

在醫療領域,資料庫的建置是研發的關鍵。臨床評估/治療資料庫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並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教學(影音)資料庫可以幫助醫護人員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並提高臨床技能。

總而言之,人才、專業 + 資料 = 持續向上提升。在醫療領域,優秀的人才、專業和資料能夠幫助醫護人員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以下是一些關於資料庫的具體示例:

臨床評估/治療資料庫:可以存儲患者的病歷、檢查結果、治療方案等信息,幫助醫護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並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教學(影音)資料庫:可以存儲醫護人員的講座、手術錄像、病案解析等信息,幫助醫護人員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並提高臨床技能。

資料庫的建置和應用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醫療質量。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也是距離... 學術進展與臨床/專業期刊的距離

之前我們寫AI應用的論文,被AJOT的審查委員質疑,這樣的論文臨床OT難以消化.... 還好還給機會修改,【我的回應是AJOT是全球OT的領導性期刊,應該刊登甚至推廣新科技應用論文,以領導全世界OT】,最後被接受了。

最近恭宏在AI應用的方法學上有些突破性的應用,投到APMR,3個月後,僅有一句子的審查意見:There is a high volume of AI and Deep learning manuscripts submitted, and not sufficient capacity to review these articles. 被退稿了。沒等到任何建設性意見。也沒辦法怪主編,因為他們人才庫【這是指全世界復健領域的專家喔,APMR是有這樣人才庫】不足!!

這是:學術進展與臨床/專業期刊的距離...

只能改投!!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輝達(NVIDIA) CEO 黃仁勳 台大畢業演說全文六重點

2023-05-27 12:05 經濟日報/ 記者 陳苓/即時報導

1.【輝達的目標:幫助才華洋溢的人投入一生志業。】

2.「每一家公司和你們,都必須學習運用AI的好處,在AI的共同導航下,做些不可思議的事

3.【以謙遜之心面對錯誤,並尋求幫助,拯救了輝達。這些特質對聰明又成功的人來說,特別困難,一如在場的畢業生。】

4.【輝達在茁壯的歷程中,經歷了苦痛,但要實現願景,一定要經歷苦痛。】

5.【對聰明又成功的人士來說,撤退並不容易,但是能夠做出取捨是成功的核心。】

6.「用跑的,不是用走的」,成為「獵食者,不是被獵食者


以上六點,我覺得我已實踐一段時間了,就繼續努力!!

1. 培養傑出博班生

2. 發表AI工具... 運用 ChatGPT...

3. 投稿/經營團隊

4. 寫計畫、投稿//被拒絕//修改稿件

5. 取捨研究主題//轉向教學研究

6. 領跑多年....

 自我感覺良好!!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ChatGPT 對於臨床人員的協助

I asked her: provide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for an occupational therpist to improve stroke patients' func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he replied:

As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working with stroke patients, here are some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that can help improve their func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1. Assess the patient's functional abilities: Start by assessing the patient's 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This will help you identify the areas where they need the most help.
  2. Set goals: Collaborate with the patient and their family to set realistic goals that are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and time-bound (SMART goals). These goals should be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3. Implement task-oriented training: Implement task-oriented training that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his involves practicing specific task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patient's daily routine.
  4. Use adaptive equipment: Use adaptive equipment such as grab bars, raised toilet seats, and shower chairs to assist the patient with perform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5. Work on motor and sensory re-education: Work on motor and sensory re-education to help the patient regain movement and sensation in affected limbs.
  6. Provide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 training: Provide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 training to help the patient with memory, problem-solving, attention, and spatial awareness.
  7. Offer psychological support: Offer psychological support to the patient and their family to help them cope with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stroke.
  8. Encourage the patient to practice independently: Encourage the patient to practice independently as much a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and independence.
  9. Provide home modification recommendations: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home modifications that can make it easier for the patient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t home.
  10. Collaborate with the healthcare team: Collaborate with the healthcare team to ensure that the patient receives comprehensive care that addresses all of their needs. This includes working closely with physical therapists, speech therapists,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 further asked: traditional Chinese please

She replied:

作為一名職業治療師,如果要提高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下是一些干預指南:

  1. 評估患者的功能能力:首先評估患者的能力和限制,這將有助於確定他們需要最多幫助的領域。
  2. 設定目標:與患者及其家人合作,設定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和時間限制的目標(SMART目標)。這些目標應集中於提高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
  3. 實施任務導向的訓練:實施任務導向的訓練,集中於提高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這包括練習對患者日常例程非常重要的特定任務。
  4. 使用適應性設備:使用適應性設備,如抓手、升高馬桶座和淋浴椅,協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5. 進行運動和感覺再教育:進行運動和感覺再教育,幫助患者恢復受影響肢體的運動和感覺。
  6. 提供認知和知覺訓練:提供認知和知覺訓練,幫助患者記憶、解決問題、注意力和空間意識。
  7. 提供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及其家人應對中風的情感影響。
  8. 鼓勵患者獨立練習:鼓勵患者盡可能獨立地練習,提高他們的信心和獨立性。
  9. 提供家居改造建議:提供家居改造建議,以便患者在家中更輕鬆地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10. 與醫療團隊合作:與醫療團隊合作,確保患者獲得全面的護理,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這包括與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密切合作。

Asked: provide standarized measures for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to assess stroke patient's func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plied:

As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there are several standardized measures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a stroke patient's func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hese measures include: Barthel Index (BI): This is a commonly used measure to assess a patient's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t includes 10 items, such as grooming, bathing, dressing, feeding, and toileting.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The FIM is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that assesses a patient's level of disability in areas such as self-care, mobility, and cognition. It includes 18 items, and the scores range from 18 (total assistance) to 126 (complete independenc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The MRS is a measure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that assesses a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daily activities. It includes 6 items, and scores range from 0 (no symptoms) to 5 (severe disability). 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COPM): This measure is used to assess a patient's self-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daily activities. It includes an interview with the patient and uses a scale of 1-10 to rate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of Motor and Process Skills (AMPS): The AMPS is a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that assesses a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daily activities. It includes 16 standardized activities, and the scores are based on the patient's ability to complete the task safely and efficiently. Kitchen Task Assessment (KTA): The KTA is a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that assesses a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complex daily activities, such as meal preparation. It includes 17 tasks, and scores are based on the patient's ability to complete the task safely and efficiently. These standardized measure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guide interven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for stroke patients.

Asked: provide user guidelines for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to use the Barthel index

Replied: The Barthel Index (BI) is a commonly used measure to assess a patient's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Here are some user guidelines for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to use the BI:

  1. Assess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Before administering the BI, assess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This will help you determine if the BI is appropriate for the patient, and if modifications need to be made to the assessment.
  2. Explain the assessment to the patient: Explain the purpose of the assessment to the patient, and let them know what activities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assessment. This will help the patient feel more comfortable and understand what is expected of them.
  3. Observe the patient performing each activity: Observe the patient performing each activity included in the BI, such as grooming, bathing, dressing, feeding, and toileting. Record the patient's level of assistance required for each activity.
  4. Use standardized scoring: Use standardized scoring for each activity, based on the patient's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e scores range from 0 (dependent) to 10 (independent).
  5. Calculate the total score: Calculate the total score by adding up the scores for each activity. The total score ranges from 0 (completely dependent) to 100 (completely independent).
  6. Interpret the results: Interpret the results of the BI by considering the patient's level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level of assistance they require for each activity. Use the results to guide interven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7. Reassess periodically: Reassess the patient periodically using the BI to monitor their progress and adjust intervention planning as necessary.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BI is just one measure of a patient's func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should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assessment tools and clinical judgement.

Asked: provide common errors that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uses the Barthel index Replied: As with any assessment tool, there are some common errors that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may make when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BI) to assess a patient's func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Here are some examples of common errors:

  1. Not considering the patient's cognitive status: The BI assesses both physic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it'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patient's cognitive status when administering the assessment. If the patient has cognitive impairments, modifications may need to be made to the assessment or additional assessments may be necessary.
  2. Not observing the patient performing the activities: The BI requires the therapist to observe the patient performing each activity, and it'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observations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If the therapist relies on self-report or assumptions about the patient's ability, the results may not be accurate. Failing to use standardized scoring: The BI has standardized scoring for each activity, and it's important to use the correct scoring for each activity. If the therapist uses subjective scoring or modifies the scoring, the results may not be comparable to other assessments.
  3. Not considering the patient's environmental context: The BI assesses the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a specific context, such as in a hospital or rehabilitation setting. It'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patient's environment and daily routine when administering the assessment, as this can impact their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4. Not considering cultural factors: The BI may not be appropriate for all patient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t's important to consider cultural factors when administering the assessment and to modify the assessment as necessary to ensure cultural sensitivity.
To minimize these errors, it's important for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to be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BI and to use it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cess that includes other assessment tools and clinical judgement. Therapists should also ensure that they are using the assessment tool correctly and that they are considering all relevant factors when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對指導老師也有很大的幫忙!!

只是有了 ChatGPT 學生還需要老師嗎?? 或需要付多少學費? 天啊!!!! 這只是第一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