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社會功能之評估與介入

如果社會功能是 psych OT 主要的治療目標,那 psych OT 應該有很多研究題材!

最近我因為擬發展評量「中風病人」 social function 題庫,加上跟松德院區OT合作時,恩琦發現「Social Functioning Scale」,還有蠻多社會功能評估工具是為 psych 個案發展的。。。我就請名容彙整評量 social function  之基礎資料:包含 social function 之定義以及相關量表之評論。

目前我們發現:
1.  social function 之定義「迄今」尚無共識
2. 學術上相關評估工具測量範疇之歧異性大
3. 國內相關工具相當有限

如果「社會功能是 psych OT 主要的治療目標」,由於上述的「社會功能」概念分歧與且評估工具仍在初步發展階段,所以個人推斷: psych OT 對於 社會功能的介入,一定還在起步階段。

如果研究人員的任務是解決「臨床」問題,那「社會功能之評估與介入」應是OT很好的研究題材。原因有三:1. 「社會功能之評估與介入」議題重要且跟OT高度相關;2. 國內還在起步中,研究題材多元且可深入(從評估、介入到流行病學研究);3. 以我們團隊現有的「心理計量以及CAT基礎」切入,將可作為未來「介入」、「流病研究」及「臨床使用」之基礎。

歡迎有心的熱血青年加入!!



從PROMIS架構來看, social health (function) 夠複雜了吧!!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我的合作者 這個月寫2篇論文

one of my collaborators (以下簡稱cc)
1篇是BBS (單向度)的 individual person level responsiveness,已完成初稿英文修改,預計月底前,共同作者的意見,皆能給 cc。
另1篇是 Fugl-Meyer motor test(多向度),目前已快完成初稿。
主要分析與繪圖,在業太與菀薈協助下,cc 自行完成之!

cc 這學習、分析與寫作速度,是我遇過最佳的研究人員之一。


image source: https://encrypted-tbn1.google.com/images?q=tbn:ANd9GcRQTsJOV5LEay4G8WGaMPWw8yceXAr5P1SEqPBee-loAFGS9gu8

我想 cc 之高效率寫作的關鍵條件如下 5點:
1. 掌握關鍵議題(重點)找關鍵人物(如業太、菀薈及本人)盡快澄清
2. 備妥 model papers
3. 很清楚各論文 sections 之寫作重點,再跟本人 Skype 確認
4. 快速寫出各 section 之初稿,交給本人
5. 如果老師2-3天沒有回應,就問候老師(Skype and/or e-mail)。。。

以上請大家確認,也請補充!

image source: http://faculty.uoit.ca/hughes/Writing/TheWritingProcess.gif

cc 友情客串,補充如下:

「有鑑於寫作時容易掉進樹林,繞來繞去找不到路,或是有時會坐在電腦前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提醒初寫者有效率的寫作:
1. Top-down策略: Overview first, then details.
2. 著重於抓住文章與各段落的main idea,不是main idea的也就不是重點,不要太拘泥著墨,花時間在上面,等到時機成熟,自然也會被解決。」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讀博士的過程與後續

『也許讀博士 (PhD) 曾經是很多人的理想。在此,為了讓一些曾考慮過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朋友可以「三思而後行」,特意列出一些各位可能有過的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分野,以免大家最後「恨錯難返」。』
詳:博士讀不讀?
感謝成大新進老師分享這個 blog post.

還沒讀的要看,正在讀的要看,取得 PhD 的也要看。

讓您更清楚 PhD 的酸、苦、辣,還有後續應有的「客觀」「現實」的期待!!

雖然該 post 提到「甜的」「倒吃甘蔗」的部分很有限。

我之前 po 過「當教授的好處」。。。

「一清二楚之後」願者上鉤

若有比 PhD 更好的選擇,也請分享!

Image source: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BK05QmuAlfiq-z-HSJPonfByAwtiML9pZvicRbN-erV7w1iQyfxvfI3DSt93_580AsNnNoX7STQe7OPDwz-_Z7Mr8_1CqTPbDMGocpQr0sHF_CE5VAJnQagkcbI5a1F5DlNS1_ZzOZ4g/s1600/Road+to+PhD.jpg




Image source: https://encrypted-tbn2.google.com/images?q=tbn:ANd9GcSQbodZXuvk334nAFYmAnPNUZMBamMduqEcHnyx06SDHnuZwHK-

PS: 早上,我給該文意見如下:
「攻讀 PhD 確是「磨練」基礎能力的過程,取得 PhD 之後,也不「保證」飛黃騰達。
因為「磨練的時間(通常4-6年)還不夠久」,所以還未能「完全獨立」「振翅高飛」。
然而,攻讀 PhD 以及學術之路,就像「倒吃甘蔗」,酸的/苦的/辣的都嘗過了,才會「苦盡甘來」。
還好這過程中有很多休息站,「獲得博士學位」會讓您高興/成就一陣子,之後若能獨立寫出好論文,又能「成就」一下,再來就能「升遷」。。。。
腳踏實地、堅持到底、步步高升
若加上良好的「研究環境」「高手切磋」,可不美好!!」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大樹下的 宿命與突破

如果您的指導教授是屬於大師級(一棵大樹),他/她的學生便會受到以下的質疑:

* 在 X老師大樹下顯得一點特色都沒有,只是在完成老師的夢想
到任何地方應徵工作,都會有同樣的問題(短期 [至少5年8年] 不易跳脫老師的陰影/也不易變成大樹 [在樹下/旁不易,在遠方更是困難])
* 未來如何形成一棵大樹(不受原大樹陰影的影響)

還好
* 也有老師認為其實以剛畢業的博士就有這樣的研究質量,其實已經是棵大樹

以上是我認識一位博士畢業生的應徵/面訪經歷,其指導老師為大師級。
以下是我的看法:

大樹下因為陽光不足,沒有另一棵大樹生長的空間
如果種子獲得(學到)成為大樹的遺傳密碼(核心能力),種子可以飄揚(有二處可以選擇落腳)找到適當的環境:
落在附近,可以跟原大樹形成聚落、森林
落在遠處,可以成為另一棵大樹,再形成另一座森林

Just takes time!
博士畢業後,及早想清楚,make your FINAL decision. 堅持到底!
路遙知馬力!!


Image source: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94/267262028_2b69248249.jpg


"PS 1" 我認為:研究生尋找指導教授還是要找大樹,否則不易獲得(習得)成為大樹的遺傳密碼(核心能力),也不知何為養成大樹的環境。除非基因突變又落在肥沃的土壤
"PS 2" 如果我的「遺傳學」及格,就我目前所知:通常突變基因的結局是「夭折」
"PS 3" 如果您選擇落在遠處,您未來的學生,很高的機會將跟您一般,選擇落在遠處。基因、宿命使然
"PS 4" 如果您沒找到「適當」的環境,除非您可改變環境,否則就會 game over.
"PS 5" 如果我的「職場社會學」及格,想改變環境的人,就我所知,通常「 失敗收場」。
"PS 6" 以上是疫苗,看過者,即已接受疫苗施打。若有不良反應者,請回應。

Nov. 2020 補充:要成為大樹,核心能力與環境(博班)應是主要條件。但成為大樹過程,除了努力扎根,也會遭遇風雨(甚至颱風/雷擊)。要抵擋,除了盡量茁壯,最好是養成森林(這也為何需要博班/生)....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研究主題取向與投稿期刊取向

我選擇 IRT/CAT 的臨床運用,所以投稿「臨床期刊」。
臨床期刊的 editors, reviewers & readers 不熟悉 IRT/CAT的方法學,所以我必需寫出至少能夠讓 editors & reviewers 瞭解的IRT/CAT的方法。
深入才能淺出,這也是教學/溝通的最高境界。

相對的,如果我之前選擇 IRT/CAT「方法學」,那我就須鑽研方法學的問題,投稿在「方法學/理論」的期刊,面對不同的挑戰。

一個人要橫跨兩邊,因為興趣與資源(如臨床資源)不同,所以不太可能。然而「團隊」就有可能,團隊中有人可以鑽研理論,有人可以投入應用!!

就個人而言,就是選擇方向,整合(領導)與被整合(被領導),做好自己,建立自己的專長,再加上團隊合作!!

以上,您如果覺得太玄(遙遠),請提出澄清。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如何面對不佳的數據,尤其是自行發展的評估工具

Jenny BI-3 的 CFA 分析一直得不到好結果,這對新的評估工具(BI-3)是蠻大打擊的。CFA結果要寫成好的論文是蠻難的(新量表之心理計量如果不好,只因當然是設計問題)。之後我建議 Jenny 改用 Mokken analysis, 至少 unidimensional construct 可獲得支持,結果大致如此!!這對後續論文的撰寫與發表,可謂打了一劑強心針!! Jenny 也因此學習了 CFA & Mokken analysis之分析! 多虧李晏與佳苓的協助!所以 Jenny 未來可寫一篇 BI-3 效度分析(包含建構效度與收斂效度,甚至預測效度)。

至於為何 CFA 與 Mokken analysis 分析「unidimension」之結果不同,就待有心人去探索了!!

恩琦分析 「社會功能量表」,發現個案填答完成率不佳,數個次量表之內在一致性不佳。還好這不是自己發展的量表,否則蠻難「推薦」給他人的。寫論文時,可以評論,建議使用者留意,也可提出修改方向。所以,雖然數據不佳,解釋得當,也可發表論文。只是這量表是中文版,數據不佳,只能投國內期刊了!

比較麻煩的是,自己發展的量表如果數據真的不好,那就麻煩了。包含目前怡靜協助的 FIFE 問卷,內在一致性差。這時大概只能猜測問題所在,修改或增加題目,再測試了!!FIFE 的初步結果,還是可以發表。至少在國內研討會!

我以前發展 item bank ,也失敗過幾次。包含 motor function, ADL perceived difficulty... 目前皆放在電腦資料夾冰窖裏。。。

我們必需嘗試瞭解/記取失敗的原因,修改量表項目後再嘗試,下個版本一定更好!!
從失敗的經歷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比成功的經歷,還多!!關鍵在於:找到問題,繼續測試!這也是「研究的本質之一」,也是挑戰與成就的主要來源!!也是研究功力提升的過程!!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Occupational Gaps and its assessment

"Occupational Gap" is defined as the gap that occurs between "what an individual wants and needs to do" and "what he/she actually does."

Dr. Eriksson 提出此概念,亦發展 Occupational Gaps Questionnaire

最新幾篇文獻,還蠻有趣的:
Eriksson G, Aasnes M, Tistad M, Guidetti S, von Koch L. Occupational gaps in everyday life one year after stroke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life satisfaction and impact of stroke. Top Stroke Rehabil. 2012;19:244-255.
Bergstrom AL, Guidetti S, Tistad M, Tham K, von Koch L, Eriksson G. Perceived occupational gaps one year after stroke: an explorative study. J Rehabil Med. 2012;44:36-42.

避免「電腦使用過久」之職業病

我的 cervical spondylosis, 應該是肩頸被我濫用20年的結果。 

敬告各位:除了,不宜持續使用電腦(絕不超過30分鐘),必需適當休息。

  肩頸肌群放鬆運動, 就當成點心吃吧!

 留得肩頸在,不怕沒論文寫 (不怕論文寫不完)!

Image source: http://www.lifewithalacrity.com/images/evolution.jpg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指導老師的意見「僅供參考」

學生如果問老師的看法,尤其是研究主題,老師的看法永遠「只供參考」。老師當然會有看法與依據,但 BE YOURSELF. 可參考以前的 POST:
跟老師的意見不同從ㄧ個特別角度看,這是好現象,代表你有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有些時候,你的看法會比老師高明。這也是你會青出於藍的機會!!
你先想清楚自己看法的依據,再找時間,好好了解老師的看法與依據。如果你還是難以接受老師的看法,你可以提起勇氣,跟老師說明自己的看法與依據,再聽聽老師的意見。最後如果你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就Believe in yourself!! 勇敢地跟老師講,您想試試自己的想法是否行得通!
老師的看法?還是你的意見!?師生見解不同是常態,通常[事前]難以確認哪個見解較為高明。如果你依據老師的看法去做,最後並未成功。你的確可以怪罪老師,但你也需瞭解自己為何沒有更高明的想法,或未能說服老師??
基本上你若接受老師想法/意見了,老師的意見就變成你的想法了,所以你ㄧ定要了解老師的看法之依據為何?如果你沒有更好的想法,或有想法但未能說服老師及堅持自己想法,那你只能心態上/與實務上將老師想法當成(變成)你自己的想法!!毋須三心二意,優柔寡斷。下定決心,才是關鍵。最後即使失敗,跟老師討論一下,掌握原因,爬起再戰。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若不能掌握原因,並徹底改善!

記得:如果您接受了「老師的看法」,那「老師的意見就變成你的想法了」!!
另外,老師絕不會「強迫您」接受老師的見解,尤其您不瞭解老師的想法 或 您堅持其它想法之時。
也請瞭解:老師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您的「批判能力」(批判老師的見解)「作自己的主人」必需負責!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跟老師(或指導教授)說不的方式

1. 先瞭解完成任務的時限,如果您的時間/能力,難以達成,就參考以下2點,明確說明之。
2. 如果會影響其它任務,則務必一起討論之。請明列其它任務與預計完成時間。
3. 如果未具備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能力,則明確提出,需時間學習,可能影響完成時限。


                        影像來源:http://rlv.zcache.com/just_say_no_sticker-p217301451621411733b2o35_400.jpg

如果已接受任務,就盡力完成之。
過程中,若已知無法於時限內完成,則務必盡早通知老師,並說明您困難,以尋求老師的協助或延緩時限。 以免延宕日問,也造成自己壓力過大。

Note: 老師(指導教授)一定會努力「激發您的潛能」,也希望您能「使命必達」。但這是理想,如果您真的有困難,「誠為上策」!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assessing social health (function)

http://www.nihpromis.org/images/domain_framework3.gif

PROMIS 的 social health 架構蠻複雜的!

定義也複雜:

Social function is defined by PROMIS as involvement in, and satisfaction with, one’s usual social roles in life’s situations and activities. These roles may exist in dyadic or family relationships,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 work responsibiliti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Social function has also been referred to with terms such as role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A conceptual division of social function into “ability to participate” and “satisfaction with participation.”

依據名容的檢索,評量 stroke 病人的社會功能,大都是 HRQOL 的次量表,還看不到單獨為中風病人設計的「社會功能量表」。
 Schizo 的「社會功能量表」就比較多。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埋頭苦幹」的危機


最近我的研究生「輪流,一個接一個」一直埋頭苦幹,很認真,值得嘉許!
然而,
卻忘了其它重要任務
卻忘了跟其他合作者溝通/交流

這已不是特例,那系統問題何在!?沒找到,沒解決,就會一直發生類似問題。
可能是任務困難,老師又緊迫盯人,研究生只好「埋頭苦幹」。。。

圖片來源: https://encrypted-tbn1.google.com/images?q=tbn:ANd9GcQ1HQsM5hq2rhsIEIs5zhehWIksMwfGmOpoVtIUUqSunIsjjQvS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的本質之一)

依兒及恩琦去心湖坊輸入/檢查褚氏ADL量表時,恩琦發現OT使用「社會功能量表」。
當時恩琦本著,若這時依兒多輸入這量表阿資料(反正費時不多),未來就可多寫一篇論文。
但我那時覺得,我們資料已經很多,若再分心,恐分散焦點/研究方向,得不償失。
那時我不忍心「潑恩琦冷水」,就先看看那份恩琦找到的「社會功能量表」,部分內容如下:

我一看,真傻眼:「排版錯誤」不只一處,諸多「設計不良」這樣的量表,OT還在大量使用中!!!

恩琦聽到我上述評論之後,驗證這量表的想法就消失殆盡了!!

然而,我卻產生不同的想法:這樣量表,還讓OT繼續使用,真是浪費時間/人力。

所以我就建議恩琦,那就寫一篇「負面」論文,告訴OT「社會功能量表」的問題。目前恩琦已分析部分結果,詳: http://chiuenchi.blogspot.com.au/2012/08/sfs-82.html
結果就如我的猜測:漏答率高!

後續有人想發展新的社會功能量表嗎!?可以發展 CAT for measuring social function!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恭喜菀薈的稿件獲得 "Physical Therapy" 期刊 major revision 的機會

稿件題目為 "Responsivenes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Hierarchical Balance Short Form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PT期刊在復健領域之知名度及影響力高。
PT期刊審稿以嚴謹著稱(也就是意見經常一堆),所以也是投稿者學習/成長的園地。

期待菀薈好好把握茁壯的機會!!

Note: PT 期刊刊登我的論文數,目前8篇。國內復健相關人員論文刊登於PT雜誌之篇數排名,我應是名列前茅。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選擇研究題目的考量 -- 興趣 或 實務


以興趣為主,跟著自我感覺走,一般認為是最好的開始!至少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興趣,如何走得下去!?能夠持續多久?

然而,一般研究入門者有興趣的議題,通常非「基礎 議題」。也就是入門者因為經驗/能力不足,常常看不到關鍵/基礎議題。
如一般治療師/個案重視「療效」,因此最想探討「療效」與「機制」。

但探討療效與機制的「基礎」及「關鍵」在於「理論」及「評估工具(含實驗室儀器)」。而非「臨床療效驗證」。

質言之,影響職能表現(OT最重視的療效指標)的因素眾多,如果欠缺「理論」,也缺乏評估工具可以掌握影響因素,將造成療效的驗證,不易深入,也不易全面地掌握影響職能表現的因素,也就無法全面地介入。也就是很快就遇到瓶頸或成效有限。

這時候需要回到基礎,建構理論以及評估工具。甚至進行「觀察」描述型研究,以探索可能影響因素與協助建構理論,以利後續之療效驗證。

若未能回到基礎議題、解決基本議題(建構理論、發展評估工具),則難以突破瓶頸。研究也很快就告一段落了,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難以深入徹底地確認療效機制,或是確認最佳之治療模式與適用對象),遑論如何「提升」療效。如果沒回到基礎,那興趣之路大概就結束了。

選擇研究題目,必需兼顧「基礎」及「切入點」,必需規劃長遠的研究議題與策略!

這是一條比較辛苦的路,且短期間看不出「傲人」的成果,也不易受他人(尤其是局外人/行外人)之肯定。除非您的腦袋很清楚,知道自己各階段的定位與投入重點,否則不易持續、也抓不到長遠方向。

然而,如果您真的抓到「基礎」及「關鍵」研究議題,而且按步就班培養基本能力,一段時間(5-8年),養成紮實的基礎能力之後,即能突破、起飛!!

若能持續下去,則「興趣」就會產生了,因為您會嚐到別人沒有的甜頭,您的功力會讓您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關鍵議題。這時候,您會對研究,覺得非常有趣!!

所以,入門者以興趣為主的考量,如果沒有從基礎能力培養起,可能難以為繼。以實務為主的考量,至少實用/務實。後續因為「基礎紮實、漸入佳境」就會產生興趣的!!而且是一輩子的興趣!!

另外(Sep. 4, 2020 補充),如彭明輝教授所言:碩士階段不太重要,因為「你再喜歡的研究題目,到頭來都會恨它,因為經歷了學習,所有能力的提升,都伴隨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