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學術研究素養」 vs 生涯規畫

一般學生(大學部或研究所)對於「學術研究」之瞭解大多有限
嚴重影響是否選擇「研究」當成志業
也影響念研究所之心態以及長期發展

怡靜是我大學的導生,大學期間常聽我念「研究」的經,她分享一些經歷及看法,詳:

研究素養_近兩年之體悟


之後可考量開授「職能治療學術研究導論」1學分,上課8~9次,每次一位教師 2小時。
邀集學系6-8位教師分享其研究經歷與成果(每位教師 2~3小時)亦可加入研究室見習。
之前我在此 blog 提過開設類似選修課程「OT研究入門
主要開給大三同學,預計三年後是最佳開始的時機,因為那時他們的學分數減少許多。

另可發展「研究識能」問卷。。。。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找不到助理與 post doc

完全沒有OT應徵,這是數年來最慘澹的!!
可能因為應屆畢業同學需要 PGY 訓練吧!!
還是有其它原因!?

有三位博士應徵,但專長皆不符合。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CPDT 之改良

濟成(為恭醫院)報告CPDT之再測數據,結果跟義大差不多,信度與隨機誤差皆不甚理想。

所以該改良了!!

改良的方向包含濟成提出的:
1. 因為隨機出題,如果連續二點位置間隔較大者(如間隔2~3),比間隔小者(如間隔1~2),其難度較高。所以必須調整隨機出題模式,需控制連續出題時之二點間隔。
2. 觸控螢幕之敏感度有時不穩定,可考慮改成 iPAD 施測。 if so, 需請人撰寫 APP。
3. 停止施測規則可考慮由每題錯誤2次,提高為3次。但缺點是施測時間就增加了。
4. 部分指導語稍嫌冗長,可精簡之。
其它,待考慮!
另外,可增加施測次數,如2次或3次,以平均值作為最後分數。

以上請給建議。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Aim high, consistently prepare & then enjoy 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

臺大所提供的環境與我目前的工作內容,讓我「樂在其中」
「自由度」或「自主性」是我最享受的部份
在臺大的工作中至少有8成的內容與時間,都是做我想做的事!!
這何其有幸!!
關鍵有三:
1. 臺大的教學負擔較低,而且課程內容絕大部份與我的專長(研究)相關。
2. 臺大OT具備碩博班,學生素質高且投入!
3. 我很早就升等教授且擔任過系主任,所以授課時數與行政工作皆最低。
以上,也讓我自覺「勝任愉快」「游刃有餘」!

很多研究生(畢業前後)不敢以臺大為目標,主因進入臺大之門檻與升等之門檻(準備與壓力)皆高,擔心自己跨不過也爬不過。後來就選擇其它環境,以為可以比較「勝任愉快」,至少壓力較低。
但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因為在不佳的環境中:「備課負擔多」「行政事務多」又「缺乏優質的碩博班」,那如何好好投入研究、繼而升等呢!?甚至可能連好好撰寫研究計畫的時間都沒有!!
if so, 那真是「錯誤的第1步」(源自誤解與錯誤的決策)!!
數年之後,極端者,研究作不出來,危及教師評鑑,工作都可能不保!!
一般者,很辛苦(因為環境不佳,必然辛苦)通過升等,因被折磨個半死,對研究失去興趣。。。
只有很少數可順利升上教授,但因缺乏博士班,所以可分享研究經驗的對象(或培養學生)有限,甚至可能因為學校之教授人數有限,因此必須負責諸多行政任務/主管,造成後續研究時間(能量)有限,也因行政事務多,排擠研究時間。。。

及早 aim high 並且好好準備(紮實的研究功力與具備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時機到來時(臺大OT教師出缺時),就是您的機會,享用一輩子!!只是有此想法且踏實履行者,僅有少數。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就地取材 + 調適能力 -- 研究所的學習重點以及畢業後研究方向

一般學生念研究所或畢業後進入研究職場,對於研究方向的選擇大致有二:1.以自己的興趣(專長)為主;2.以環境(或指導老師)所提供者為主。

自己的興趣當然很重要,只是絕大多數人,必須依賴「環境」提供滋養,始能成長茁壯。
個別博士已培養的專長當然很重要,只是如果沒有環境的支持,也很難發揮。
一般博士養成過程中,專長培養不易,即使3-5年之專長養成,仍難以達高峰。因此若要剛畢業的博士學習新領域,或將原專長放到櫃子裡,都是難題。

最理想的情境是「適材」「適所」,也就是個人能找到符合專長施展的環境。但這種情形/機會實在不高。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個人已培養的專長難於工作環境施展,大多因為軟硬體資源不足。此時研究者若未「判斷清楚」「及時調整」,過了幾年,一定抱怨環境不佳,徒呼奈何!

所以新進研究人員的「調適能力」,便是關鍵。他/她必須很快找到環境所提供的最佳研究資源/題材(就地取材),也必須學習必要的新專長(可能需要2-3年,看似頗長的時間,但相對於學術生涯,實屬短暫!!),以便充分應用現有資源(發揚光大)!

一般研究生常有自己的興趣,因此就(只)想作自己有興趣的題目。然而一般研究生由於經驗與研究方法皆不熟悉,因此往往難以看到自己有興趣之題目的瓶頸與根基,也就是常常以 top down 的 approach 想直接「探索」有興趣的題目。另外,研究生的興趣不見得是指導老師的興趣或專長,若研究生「堅持」,往往因為得不到老師的支援,自己也因經驗與準備不足,難以達成目的。以致於絕大多數堅持(只)作自己有興趣題目的研究生,其結局都不甚良好(如研究所之後就不再做研究了)。

對研究生而言,最理想的情境是:自己的興趣剛好有「學有專精」的教授可指導之。但這種情形/機會實在不高。

所以研究生「認識指導老師的專長」以及「調適能力」便是關鍵。他/她必須很快找到環境(指導教授)所提供的最佳研究資源/題材(指導教授之專長),也必須積極學習指導老師之專長(如果指導老師有10年的功力,一般學生至少須要花3-5年的時間才能掌握8成以上的功力!),以便在研究所階段學到「最佳」的功力,成為第1專長!之後的「調適能力」詳上3段新進研究人員的「調適能力」。

也可參考我之前 post 的文章「研究主題『以學生為主』或『以老師為主』」

以上,請惠賜意見!

Note:
1. 研究人員於「就地取材」之前,應是慎選「環境(機構或指導教授)」。之後便是「落地生根」。如果剛畢業時沒有在理想的環境工作,那只能繼續準備「研究成果」,再俟良機。
2. 若延伸此主題,臨床人員(就地取材)最大的資源有二:臨床個案與病歷,所以只要好好應用之(修改與累積病歷記錄),研究不但簡單可行,成果必定豐碩。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彰化OT公會的在職訓練課程:臨床人員如何有效率執行研究計畫與發表論文

我週日去授課,人數還不少,共有50幾位

地點就在八卦山下,我高中母校(彰化高中)旁,頗有回家的感覺!

課程內容我已相當熟悉,只是 5 小時的課(中間午休70分鐘),蠻累人的!還好鐘點費合理。

下午的課程,竟然只有少數同仁在對抗瞌睡蟲。

看到幾位以前的學生(含來過台大實習的學生)甚至助理,倍感親切。

絕大多數臨床的同仁對於研究可謂「一籌莫展」,包含不知如何訂定「研究題材」。有些同仁覺得壓力很大,尤其在繁重的臨床業務之外,還要發表研究成果,真是艱辛。

我想關鍵在於OT臨床同仁所受之研究訓練過少,亦甚少參與研究。欠缺研究相關之核心知識又缺乏研究實務經歷,因此造成「起始」「推動」「發表」步步皆艱辛。

這些臨床人員難以訂定研究題材,應該可給有志於研究但卻想去臨床工作尋找「臨床」研究題材的學生,一些啟示!!也就是說:臨床做久了,也難以找到合適(有價值且可行)的研究題材!!

另外,我跟他們分享「病人參與度」的研究,竟然獲得不少回應,令人意想不到。我還真期待他們未來可使用「參與度問卷」於臨床執業上!! Will see it soon! 看看未來1~2週收到幾封 索取相關資料的 e-mail 就知道了!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桃療(或署立醫院)OT可申請之研究計畫

除了院內研究計畫約7-10萬(較無名額限制)
另可申請「衛生署」計畫,每年8月中旬申請。
若是教學醫院,每家醫院每年可申請6件,每項計畫上限為50萬。
一般OT較吃虧之處為研究成果較少,故評比分數較低,除非「院內」列為重點支持對象,否則可能在院內排不到優先順序,就不能申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