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學術之路:倒吃甘蔗

學術功力的層次,如果分成3級:基礎(國內級)、進階(國際級)、高階(世界級)。
每級約需8-10年的學術功力養成,依據投入*、環境、天份及一點運氣決定能否進階!

第1級是入門/摸索階段,較為辛苦,常抓不著重點,事倍功半(或三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60-80%的碩博班學生,即使畢業了,在此就困住了,無法晉級**。基本研究相關能力(批判文獻、尋找研究問題、撰寫論文)於此養成。毅力是此階段的關鍵。

第2級是成長期,關鍵在於研究團隊的建立與持續的投入。我想約5-15%的碩博班畢業生,可達此級。這時工作較為紮實,付出與回收大致成比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第3級是夢幻期,功力高超,天馬行空,成功率雖低,但成就非凡。我想不到1%的碩博班畢業生,可達此級。關鍵在於團隊中的人才多寡與向心力。[此級是個人憑空想像,看看就好。]

* 個人認為每週至少3天,每天至少8小時。碩博班時期,容易超過這些時間,但效率低。博班畢業後,除非擔任 post-doc, 否則投入時間急速降低。但事實上,博士後3-5年,才是學術生涯的關鍵時期。國內大學給予新聘教師過多的教學與行政負擔,快速了結這些新人的學術生命。
**基礎級門檻:平均每年需以主要作者,發表一篇論文(國內外皆可)。超過3年皆無主要論文,那十之八九,就 game over 了。國際級:平均每年需以主要作者,發表至少一篇國際著名期刊論文。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如何快速/有效「擷取」臨床經驗

許多OT學生或剛畢業生,踏入研究前,皆曾思索「臨床經驗」對於「研究」的重要,包含尋找「研究」議題,以符合臨床/OT需求等。

我試著計量「臨床經驗」,以下的題目或可評量之:

您可找臨床工作5年,10年,15年者,必須能夠跟您坦承說明者,諮詢他們以下問題:
A. 跟治療相關:
1. 近3-5年來,最有心得(最有治療成效)的治療模式/對象為何?
2. 其效果如何?療效指標為何?約有幾位有效個案之實例?
3. 該治療模式,有無可能更有療效,或縮短療程? 如何達成之?

B. 治療師遭遇之治療難題,可當成未來之研究題材。
1.哪種診斷/哪種問題最難處理,若處理不好將影響預後。如中風職能治療時,哪種(些)問題最會影響OT的療效?請窮舉之。
2.臨床上常遭遇的瓶頸有哪些?持續多久了?
[Note: 臨床專家所遭遇之難題/瓶頸,如果您無法克服,那您會比他們有成就嗎??]
C. 與評估相關:
我想就不用問了,看看「測量誤差」就知道了。

我相信,30分鐘之內,即可有效「擷取」1位治療師數年之臨床經驗。 您可每年找幾位治療師聊聊,保證事半功倍,臨床經驗大增!!研究議題一堆,10輩子都做不完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研究型大學大學部教育的重新定位」閱後 Q & A

王秀槐(2009,12月)。研究型大學大學部教育的重新定位:美國卡耐基金會博爾委員會報告的啟示。臺灣高教研究電子報,40。檢索日期 2010/02/25,取自https://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f_s_num=299

以下是姿誼的Qs and My responses:
1.台大的定位
(1)台大目前的定位是屬於和種類型的大學?若是研究型大學,是否應鼓勵所有學生繼續就讀研究所?
Re: The NTU is a research intensive university. Yes, we're encouraging the undergraduates to pursue postgraduate studies, although the outcome is modest so far.

2.教學內容與品質
(1)現有之教學評鑑方式為何?是否合宜?成果是否足以做為教師升等之依據?
Re: Not too bad. Hard to improve. So just for reference.


(2)一對一指導對需大量研究的教師是否難以負荷?是否會使學生變成研究助理?
Re: It's an ideal situation. We're far from that situation.

(3)日前新聞報導提及中國大陸欲提升學術發展,積極挖角台灣資深教授,您對此有何想法?
Re: Better researchers are always looking for better working environment. 良禽擇木而棲,不是嗎?最好的球隊會盡力去找(挖腳)最好的球員。臺灣的職棒,留不住最佳的球員。日本亦然。 科學(職業球隊)無國界。相對地,如果您有足夠(國際級)的能耐,您想去哪裏工作,皆能如願!
 
3.對TA的期待與支援
(1)目前TA多被要求監考、批改考卷、計算成績、處理教材,與此處提及的教學TA很不相同,且教學、備課對研究生為不小的負擔。您有建議的解決方式嗎?
Re: 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分配好時間,盡力就是。

4.對大學部學生的期待
(1)對學生的表達能力甚為重視,目前是否有系統系的培訓方式?
Re: No. Fragmented.

(2)是否希望以雙主修的方式,加強跨領域的整合?
Re: A personal selection. Can do that at any stage.

5.其他:
(1)何謂學習型社群?同一類的學生用同樣的資源和方式學期?或是透過分組報告方式,結合各類學生?
Re: More like the latter.

(2)有時,好奇心有時候並不足以使研究議題成形,是否仍以「重要的」、「有價值的」研究議題優先為佳?
Re: All OK. Consistency is a key.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澳洲參訪心得後記

我並非悲觀,但必須知道自己所面對的困境
否則只有「忙」與「盲」!
 
老師難以突破瓶頸,並非關鍵
學生早點知道,才有機會

英雄出少年
江山代有人才出
沒有狀元老師,但有狀元學生!

Note:知足常樂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

澳洲參訪心得三:小教授的大瓶頸

OT已有不少正教授,國內外皆然,但能更上層樓,成為大教授/國際知名學者,就極其有限了。
主要瓶頸有3:
1.研究主題之 impact/achievement 有限
2.研究團隊太小(至少需包含 PIs, post-docs, doctoral students, master students, RAs,各有數位,加總後,至少15位)
3.投入(累積)時間(能量)不足

此3瓶頸中,以「研究團隊」之規模,最不易突破,也是最關鍵的瓶頸。主因在於研究人才(有志於投入研究的OT)不足,且短期內不易改變(詳參訪心得一)。

以上若未能突破,我們將只能看到一堆小教授 [升等教授容易,成為大教授就很難了]。。。

Note:
澳洲幾位教授及其網址:
UQ Sylvia Rodger 2009 http://www.uq.edu.au/uqresearchers/researcher/rodgersa.html
UQ Jenny Strong 1997 http://www.uq.edu.au/uqresearchers/researcher/strongj.html
U LaTrobe & Mellbourne Leeanne Carey http://www.latrobe.edu.au/occtherapy/Staffhttp://www.latrobe.edu.au/occtherapy/Staff/Carey_L.html  http://www.nsri.org.au/neurorehabilitation.htm
U Sydney Anita Bundy http://www.fhs.usyd.edu.au/occupational_therapy/staff/academic/bundy_a.shtml#Qualifications
國內教授::
成大施陳美津2000
台大謝清麟2003
高醫蘇純瑩2007
高醫張志仲2008
長庚吳菁宜2008
台大林克忠2009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澳洲參訪心得之二:如何提昇國內OT學生「終身」投入研究之意願

一般而言,大三之前,應是關鍵。

大三大四的課程內容,以準備臨床實習為主,而且相當忙碌,造成學生無暇探索自我以及思索生涯規劃(或探索研究生涯是否適合自己)。大三、四的課程內容也影響學生喜好「臨床導向」的教師以及臨床教師,或以他們為學習模範。志向決定後,短期內,除非受到更大衝擊,否則不易更動。

相對於歐美澳OT學生入學前,大多已立志於從事臨床OT。國內學生,由於聯考/晚熟等因素,較慢決定生涯走向。因此大一大二之時,應該還有機會,讓學生瞭解「研究」之於OT的意義以及研究對於推動臨床進展/進步的關鍵地位,藉以 提昇學生「終身」投入研究之意願。

澳洲參訪心得之一:為何澳洲OT投入研究的人數不多且年紀大

吸引澳洲高中生從事OT的主因,是受到臨床OT的內涵所誘導。也就是大多數澳洲OT學生的志向是從事臨床OT。事實上,歐美國家的OT學生,大致也是如此。
志向如果決定了,就不易改變。
相對的,另一個原因是,OT缺乏傑出的研究人員,可作為高中生(以及大學OT學生)的生涯模範。
臨床OT薪水頗高,研究人員之入門不易(需完成 PhD)且職缺不多,可能也是原因。
上述原因可能造成,一些OT投入臨床一段時間後,碰到瓶頸也賺了一些錢之後,再念研究所。只可惜,年紀偏高了,學術潛力下降了。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An important meeting with 陳定信 教授

1. 建構 PRO題庫及CAT之重要性:對病人及醫療人員皆有益。主題非尖端研究但屬必要,而且我們必須自行發展,無法依賴國外問卷或題庫。
2. 擴展至癌症病人的 PRO CAT,以擴大 impact 以及經費爭取。
3. 召集同好:包含 Oncologists, nurses. 向鄭安理教授約時間遊說。
4.向衛生署/國健局/董氏基金會/陶聲洋基金會爭取經費。可向張上淳教授(衛生署副署長)說明爭取。
5. 研究主題以跨診斷之共同 concern 之 domains為起始,如 fatigue, pain,  depression, anxiety。若以特定診斷之 domain,將來會有概化或需再驗證的問題。

確定此方向後,至少努力 20年吧!年後的重點:找 oncologists!!

找永齡基金會?

Note:1.  the meeting took for only 25 mins.
2. The subtitle might be: 小教授請教大教授
to be continued...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ADL/IADL 研究方向

可能由於 ICF 的影響,近期可看到許多 participation 評估工具不足的評論論文。
台灣就更不用說了, ADL item bank (actual performance & perceived difficulty*) 或可解決此問題。
同時也須加緊探索 ADL/IADL 是否為 同一建構 (unidimension)。

* 有些作者對於ADL有更細的分類,如 Jenny 的整理:
Ability is referred as what a person can do (in relation to ADL tasks) in a standardized context.
Capability is referred as what a person can do (in relation to ADL tasks) in his/her daily environment.
Actual performance is referred as what a person actually does do when performing the ADL tasks in his/her own environment.
Perceived difficulty in performing ADL tasks is referred as the individual’s reflection of their subjectiv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level of difficulty in performing specific ADL tasks.
因為 actual performance & perceived difficulty 為 outcome indicators, 故先發展之。其它2者,重要性與發展難度過高(因為不易標準化),短期內,不投入。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A summary for my sabbatical leave

1. According to my PhD supervisor (Prof. Jake Najman, a well-known social epidemiologist), a researcher should develop and carry out, at least, a big study. The bigger, the better. The results (achievement or value) can be accumulated as time goes by. As my cousin's new motto: "Go big or go home!" Thus, my CATs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addition, I have to try to develop the micro and macro views (thoeries) of assessment  for both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2. Try to further collaborate with Tammy, like the development of stroke knowledge item bank.
3. Return to Brisbane soon to play my role as a father.
4. Strengthen my body.
5. Practice listening & spoken English.
6. Keep the blog alive and reorganize my blogs.
to be continued...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The advantages (strength) of the US: "the greatest engine of innovation that has ever existed"

Friedman made his comment about American innovation in a New York Times column in 2004. He added it's a result of a multitude of factors that can't duplicated: "extreme freedom of thought, an emphasis 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 steady immigration of new minds, a risk-taking culture with no stigma attached to trying and failing, a non-corrupt bureaucrac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nd a venture capital system that are unrivalled at taking new ideas and turning them into global products."

see more at: A burst of growth and an iPad: the US is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