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houghts-臨床現況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oughts-臨床現況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臨床 vs 研究 之難題 (之前的見解,還有生成式AI的分析)


臨床
研究
情境
個案歧異性大
複雜較難駕馭
除非建立明確專長,否則難以挑選病患。大多是通才,難以深入
既深且廣,不易選擇
研究人員需要學好多種能力(詳八大核心能力),還有屢敗屢戰的精神,才能駕輕就孰。之後即可選擇戰場,長遠規劃研究主軸
入門與進階
入門容易進階難,且不易運用學理與科學方法,主因為個案差異大,理論與現實有距離。
好處是如果滿足現況,壓力少
研究之入門與進階皆不易,但比較有跡可尋,且短期看不到成效,需要長期作戰
功力可累積,逐漸深厚!
團隊
常單打獨鬥,各做各的,鮮有交流
易受主管(機關)從上而下之影響
通常團隊作戰,但你須要具備「領導」、「被領導」、「合作」的能力
團隊大小差異甚大,領導人為關鍵
能力養成
隨著時間與閱歷,只要用心,可自動累積臨床經驗
但臨床經驗因為病人個別化差異大,且難應用科學方法,故經驗是否有效難以確認
研究經驗,因為在操控的環境下,且可套用嚴謹方法,因果關係比較容易看清,因此經驗/能力比較容易累積
須持續嘗試錯誤,才能應用於「複雜」的臨床情境
潛在威脅
u  醫學研究進展快速,大學所學容易過時,且因未具備研究能力,故難以追上最新進展
u  實證醫學嚴重衝擊臨床經驗之價值
u  人工智慧的應用勢必取代部分醫療人力
競爭對手來自全世界,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競爭勢將更為劇烈
March 13, 2015 首稿
Aug. 21, 2017 修改 

Jan. 14, 2025 Claude AI 分析如下:

我會從多個面向來比較這兩種職業的難易度:

工作/任務可選擇性:
- 職能治療師:選擇性相對較低,因為必須根據病人的需求和狀況提供服務,較難拒絕或選擇個案。工作內容主要由病人的康復需求決定。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選擇性較高,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研究方向和主題,也可以決定要探討的特定人群或議題。

學習環境/機會:
- 職能治療師:學習機會較為實務導向,主要透過臨床經驗累積和在職訓練提升技能。可參加繼續教育課程,但受限於工作時間安排。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有較多專業進修機會,可參與學術研討會、工作坊,進行跨國交流。能夠深入鑽研特定領域,但需要主動尋找資源和機會。

評估/檢查工具的數量與精準度:
- 職能治療師:主要使用標準化的臨床評估工具,工具數量固定且有限。精準度受限於工具本身的信效度。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可以開發和驗證新的評估工具,使用較多元的研究方法和儀器。需要考慮研究工具的信效度,並持續改進測量方法。

可自行掌控的時間:
- 職能治療師:時間較不彈性,需配合醫療機構的門診時間和病人預約。工作時間較為規律但自主性較低。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時間安排較具彈性,可自行規劃研究進度。但常需要配合研究計畫期程,趕寫報告和論文時可能會很忙碌。

可運用的資源:
- 職能治療師:資源主要來自醫療機構提供的設備和材料,受限於預算和規定。但臨床資源較為完整和標準化。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可申請研究經費,使用學術單位的設備和資源。但需要積極爭取經費支持,資源的取得較不穩定。

團隊合作強度:
- 職能治療師:需要與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醫療團隊密切合作,且直接面對病人和家屬。合作強度高且即時。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主要與其他研究人員、指導教授合作,也可能需要與臨床單位配合。合作方式較為彈性,但溝通協調的複雜度可能更高。

補充比較面向:

工作壓力來源:
- 職能治療師:壓力主要來自病人康復進展、臨床決策的即時性、以及與病人家屬的溝通。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壓力來自研究成果的產出、論文發表、經費申請,以及研究創新性的要求。

專業成長路徑:
- 職能治療師:發展方向較為明確,可朝向專科治療師或管理職發展。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發展空間較大,可以選擇學術研究、產業研發或政策研究等多元方向。

從整體來看,這兩種職業各有其挑戰性,難易度的判斷需要考慮個人特質和興趣。職能治療師的挑戰在於臨床實務的即時應變和人際互動,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則面臨研究創新和資源取得的挑戰。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看長遠一點。。。臨床與學術之路

以10年為單位,往前看!

10年後,2030年二月,我已滿65歲,一定退休。
所以我早已開始調整角色與工作重點  (詳其它 blog posts)。

臨床工作的瓶頸,在大學畢業時,我大致可以看到 --- 工作10年的治療師就很難突破【治療技術、成就感、職級與薪水皆然】,早已到天花板。
剛畢業時,我對OT還有興趣,就選擇出國進修。。。(詳其它 blog posts)

OT若分成【學術】&【臨床】二路線  (90%以上投入臨床),
【臨床】之關鍵以【技術】為主;若評估/治療技術卡關,那就停滯,成就感、職級與薪水皆停滯。

【學術】之關鍵以【創新】為主。若無法創新,解決問題,那就停滯,成就感一定停滯。

【技術】於實證醫學的世代,以【既有實證】以及【持續實證】為主。實證主要來自專業、長期投入之研究團隊,各專業皆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但長期以來,全球OT之研究人員少 (比例很低),團隊更少。
很少人/很少團隊 長期磨劍,哪來新技術 (武器) 可供臨床人員打仗。
因此 既有實證有限,持續實證緩慢。
臨床人員所仰賴之技術,就容易用完了,也少有新的技術可以學習。。。一招半式,能闖蕩江湖多久?

臨床經驗呢!? 以【實證】觀點,一問就結束 --- 有數據嗎? 有實證嗎? 【確認一下(臨床經驗)之數據】,故事就結束了。

若已投入臨床者,還是有出路的。。。如何提升臨床專業技能,詳其它 blog posts
只是很少人做得到,因為血汗環境、單打獨鬥、動機弱。。。
但想改變,就一定要做,且需要長期(至少十年)才有成效!!

學術呢?
十年寒窗無人問

十年的功力,應該是具備獨立研究【創新】能力之助理教授或副教授。以培養自身研究功力為主。找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開放學習】為關鍵。其它詳八大研究核心能力 posts.
再十年,應該是具備【突破】能力之正教授。以建構團隊為主。【工作環境】以及【成果分享】為關鍵。
另十年,我覺得是投入【傳承】之講座教授。以造育英才為主。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隨緣。


簡言之,你可以看到10年後,你在哪兒?競爭力多少?
20年後,你在哪兒?競爭力多少? 30年後呢?

培養關鍵競爭力(核心能力)才是王道!!
能力的培養,以學習環境/心態為關鍵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臨床人員學習/專業能力養成 之困境 [以及突破]

於臨床學習的主要管道有二: 經驗與知識

經驗來自專家的分享或自己的經驗逐漸累積/內化
知識來自文獻,再於臨床應用,變成經驗吸收/學習/內化

然而,臨床的經驗,因為欠缺 持續與完整 評估與記錄,也少追蹤,故資料/資訊不全。且個案歧異性大,影響變化之因素複雜,難以排除。so 這些經驗難以淬煉或經得起學術驗證,也就是因為不確定,故難以吸收/應用。

專家的分享對於臨床人員,大多是點綴式,難以持續/深入,故難以成氣候。

臨床人員對於學術文獻,一則難有習慣持續閱讀,且難讀懂,更難以應用。。。所以少看文獻,也看不怎麼懂,如何吸收新知呢??

我較能看懂文獻(7~8程內容)【包含研究方法之評析與資料解讀(因為作者常誇大)】,是在副教授之後了。。。。

「臨床人員專業能力」最簡單直接的測試為:邀請臨床人員就其專長演講,我們打成逐字稿,再請其確認。。也可邀請專業人員直接撰寫下來!
各位覺得一位10年的治療師,其逐字稿的長度/字數有多少??
若5年後,再邀請其演講,同一專長之內容,能增加多少?

另一造成「臨床專長」難以持續深入的原因,來自上級單位的干擾。上級單位首長,想任事者-必推出(要求)下屬(OT)執行/投入團隊任務,治療師必須配合之。如A首長要求OT投入甲任務。然而首長的任期通常有限(很少超過 6 年,如台大醫院最近5任院長2004~2020,任期皆未超過5年),過幾年,B首長要求OT投入乙任務。.... 配合首長推動任務者,必然持續轉換專長!!5~6年左右的專長,應該還很難立足。我覺得10年磨一劍,較能確保專長。[Added. July 7, 2022]

以上,誰能突破!?

知道者,請通知我,我重金邀請來我們團隊演講!!

若未能突破上述困境,則臨床功力/專業能力難以提升,貢獻/價值/成就/薪水亦然。


臨床人員的努力方向/方法【突破上述困境之途徑,下文於 2018年9月13日發表於此 blog】

建立或提升治療師專長是唯一的方向
專長的主要基礎有二:知識與技術

以下就「治療師個人」與「OT單位」論述之。
以個人而言,及早立定專長是關鍵!以生理OT而言,如上肢動作/功能復健、ADL訓練、認知復健、平衡訓練或副木等。除非你想當一個通才(如家醫科醫師),否則臨床人員宜擇一當成終生之專長。若以台大OT而言,那此治療師的臨床專長/能力應是全台最強!!其它醫院的治療師至少是該區域最強!!

強化專長知識與臨床技術之關鍵,除了自己努力,跟學術專家合作是絕對必要。甚至組成興趣團體,持續交流最新知識與技術。單打獨鬥之成效有限,也難以持久。學術專家之研究領域若跟治療師之專長領域吻合或相近,則雙方必是天作之合、相輔相成!!

若以單位而言,宜組成專長小組(避免治療師孤軍奮鬥),定期交換知識、臨床應用與心得。每年舉辦(或協辦)該專長之研討會,以跟全國專家交流。甚至找國際專家/學者交流。

以上若能執行超過5年,則治療師有專精,單位有特色!

目前推動專長培養的困境包含臨床人員未正視「專長培養」,或有專家認為OT重視全人,不適宜培養專長/次專長。總之,我看不到有任何臨床單位長期致力於推動「特定專長」或「通才」之培養。我知道有不少個別治療師懷抱理想,也努力一陣子,但似皆後繼無力。至少我難以看到臨床專長(兼具知識與臨床技術)突出之輩(可讓我在旁學習超過一年的深度)。各單位或個別OT何時會好好思考、提出具體/良好的「專長培養(特定專長或通才)」養成辦法?

事實上,我曾將上述方向/方法提供給數個臨床單位參酌,也承諾親自協助或提供學者專家名單。。。無奈落花有意。。。。我多情了!!

Note:
1. 個人暫不評論目前的再教育(含OT1~OT4或PGY)課程內容。
2. 「評估實習學生/治療師的專長(知識與技術)」是我未來的研究重點之一,有興趣者跟我一起努力!!
3. 最近有好好看我 blog 者,應知道我是在具體回應最近的訪客意見。事實上,這些意見,我早就跟他們講過了。。。。想做的人有限,堅持的人更稀少了。。。。有比治療師專長與成長更重要的方向嗎???若我的方向有誤/方法不可行,歡迎切磋!!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助理收案 或 臨床同仁收案

正式的研究,幾乎都是【助理收案】。因為助理可全力投入,易接受完整訓練,對於研究結過比較沒有期待(客觀),所以效能與品質較高。但缺點是跟個案不熟,不易找個案。

【臨床同仁收案】最大的優點是跟個案熟悉,個案較易配合。但臨床同仁之時間有限,意願難測。對於研究結果,如研究生收案,易有主觀期待【如希望看到好的結果】,可能影響品質。所以效能與品質,較難掌控。

若經費充裕或研究題材佳,我會選擇【助理收案】,以掌控品質。若可再邀請臨床同仁合作,協助介紹個案,則可提升效率。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臨床人員 如何 提升研究功力/貢獻

心態上,須先誠心接受 【研究】對其【臨床與專長】之價值
實務上,須加入研究團隊,長期投入
最好具有碩士學位,或是備妥基本統計與研究設計之基礎,亦須具備英文閱讀與書寫能力。

以上,再跟臨床實務結合,持續投入於團隊的研究。最後才能【臨床】【研究】與【教學】一併整合與提升!

每周至少投入 2~3 個半天。
若上班時間不足,則下班/周末/休假期間補上。
若可以做到,則3~5年可以進入一個領域,另 3~5 年可以成為該領域中,國內的專家(參與發表5~8 篇論文,其中至少2~3篇是第1作者)。
再 5~8 年可以成為國內排名在前面的專家(參與發表5~10 篇論文,其中至少2~3篇是第1作者)。
再 5~8 年在國際上或有知名度(參與發表5~10 篇論文,其中至少2~3篇是第1作者)。對於臨床與教學將有些實務影響力。

我知道這很難,也是目前臨床人員研究功力,甚至臨床實力,難以提升的瓶頸

有捷徑嗎?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臨床治療師對於評估工具的真正看法

應該是:
1. 使用評估工具大多只是應付,對於治療沒有實質貢獻
2. 評估費時,沒人真的想做
3. 目前的評估工具爛透了,跟治療師的經驗沒得比
4. 健保給付點值低落,且評估報告費時撰寫。若以業績/時間考量,治療師當然不選【此點乃參考淑君的意見】

如果我們無法發展或推出一些【真的有用】【快速】【比臨床經驗更強】的評估工具,那就跟目前的評估工具一般,在臨床人員心理的想法:爛透了!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臨床人員對於評估價值 的 認知

淑君直言,用途/價值有限。。。至少他們同仁心裡的話是如此
只有 COTES 他們有定期使用,其餘就由治療師自行決定【這是我本周一才知道的】
桃療、凱旋、八里也一樣
但 COTES 有不同版本

以上,對我而言,雖然/竟然,此時才知道!! 面對現實/有 insight 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關鍵

所以,如何提升同仁對於評估價值的認定。。。是未來的主要目標之一!

以下是某位臨床專家的意見:
1. 大家都用~經驗~來與其它專業溝通
2. 健保看的紀錄是活動紀錄,評估的紀錄沒有限定要做哪些
3. 個案的復原相當緩慢而且重複發病,治療成效見人見智...影響因素眾多...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共享決策與衛教 之後續方向與考量

二者可以解決下列臨床之問題??
1. 個案需求與治療師目標不一
2. 個案對OT/疾病預後之瞭解有限
3. 個案建立病識感之時間冗長,且我們對提升病識感之相關機制瞭解有限
4. 可提升臨床品質與效能?

* 目前臨床之困境
1. 人力/時間有限
2. 執行共享決策之方法未明確
3. 衛教內容不足/不佳
4. 衛教形式不一

影響後續研究能否順利之因素
1. 治療師瞭解共享決策與衛教之重要性嗎?
2. 治療模式與預後預測之實證確定程度
3. 實證呈現共享決策與衛教二者之效能
4. 有無跟治療師長期合作

評估向度/變項:
1. 問題:個案需求與治療師目標之一致性(與影響因素)、個案對疾病與OT之認識程度、病識感
2. 影響因素:age, education, family support, days after onset
3. 成效指標:主要成效如問題變項。次要指標包含滿意度、治療目標之達成度、生活品質
4. 中介因素:參與度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發表論文是臨床工作者的出路 !?

醫學中心是如此
大醫院也是如此

如果想要發展專長、凸顯專長、精進專長也是如此
如果想要升遷也是如此

目前的臨床人員難以凸顯專長,也難以持續進步,卻很容易遭遇瓶頸/停滯不前。

臨床人員想更強,必須透過【論文發表】,才能取得醫學界的信賴,OT的未來才會更有願景

雖然【發表論文】不是【臨床人員】唯一的出路,但絕對是王道!!

以上是我跟一位大型醫院院長交流後的共識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認知評估工具公司/企業

Cogstate 是其一 ,如她的網頁標題: Leaders in optimizing the measure of cognition
 http://cogstate.com/

主要評估工具有8種
COGSTATE BRIEF BATTERY
COGSTATE SCHIZOPHRENIA BATTERY
COGSTATE PRE-CLINICAL ALZHEIMER’S BATTERY
COGSTATE ALZHEIMER’S BATTERY
COGSTATE BRAIN INJURY BATTERY
COGSTATE DEPRESSION BATTERY
COGSTATE MULTIPLE SCLEROSIS BATTERY
COGSTATE EARLY PHASE BATTERY

我們的認知評估工具的未來呢??
如果會被大量使用(最好如此),那誰來負責相關事務??

另外,Focus On Therapeutic Outcomes, Inc. (FOTO) 也是可以仿效的對象【謝謝怡靜的提醒】。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 LOTCA ,我一直很感冒,LOTCA之心理計量特性差,又有文化差異、評估的內容很難用也難以跟其他專業人員溝通。台灣OT竟然一直買來用。。。近來又有 DLOTCA版本,台灣人又要集體【理盲】買來濫用。。。

開設公司/創業,這當然是不同於【學術研究】的事業
但隨著我們團隊發展的工具越來越多,相關工具的【管理/授權使用】【維護】【甚至推廣】【後續修改/研發】,皆需耗費不少人力/資源。
我應該沒有能力,投入此事業。
但我必須提醒團隊成員,此一議題,將來必須著墨/難以避免。

* 此公司的目標之一  可負責設計復健機構的電子病歷,之後可藉由病歷研究,將所有資料調出分析。以目前我們的研究經驗與成果,生理與心理OT之電子病歷可先投入之,之後再擴展至小兒OT、社區、職評、PT/ST。
* 之後,亦可考量【整合 evidence-based 資料庫】提供治療 programs【建議與實質內容】


http://maruhi.heteml.jp/programs/vsmt/vsmt_e.html a visual-spatial short-term memory test
免費,但安裝系統是 win 7 ,我想是因為2010發展時的作業系統之故
Maki, Y., Yoshida, H., & Yamaguchi, H. (2010). Computerized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 as a supplementary screening test for dementia. Psychogeriatrics10, 77-82.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臨床人員如何從事研究與論文發表之進修課程

有鑑於臨床人員,在忙碌的臨床服務之外,發表研究成果之需求與壓力與日遽增。 職能治療學會秉於服務會員之責任,研究發展委員會特別為臨床人員開授基礎與關鍵的「研究能力」養成課程,以提升會員從事研究、解決臨床問題、發表論文之能力。 

學會研究發展委員會擬開授相關課程,以協助會員順利推動研究、發表論文。
1. 如何訂定可行又有價值的研究題目 
2. 如何撰寫研究計畫 
3. 如何有效率檢索以及閱讀論文 
4. 如何撰寫與發表論文 

上述課程之重點內容與目的說明如下:
1. 協助學員找到未來可以發表論文的研究方向與題材(單篇以及系列題材),我們將為臨床人員介紹如何「就地取材」以在日常臨床執業中,找到合適的研究題材、簡易可行而且符合學術價值。
2. 執行研究計畫必須動員人力與物力,因此臨床人員必須申請研究經費的奧援,以免人財二失。我們將闡述研究計畫撰寫之要點,如凸顯研究計畫之價值、如何兼顧研究方法之強度以及可行性等。以期提升研究計畫獲得推薦(通過)的機率。
3. 論文檢索與閱讀之效能,是吸收新知與從事研究的基本功力。我們將跟學員分享高效能的論文檢索方法以及論文速讀法,以期提升吸收知識與推動研究之效能。
4. 發表論文是跟同儕分享研究成果的最佳管道,然而撰寫論文卻非易事。我們將介紹論文撰寫要點,包含論文大綱之架構、圖表設計、段落寫作、主題句撰寫與修辭等,逐一舉例說明。亦將說明投稿與回覆要點,以期提升稿件被接受刊登之機會。 

以上課程擬於2013年上半年擇期於週六下午 1:30 ~ 5:30 授課
北中南區個別舉辦
將由本人以及邀請之專家/學者一起講授。 

對於研究的入門者(如碩班學生與碩班畢業生),上述課程也相當適合,因為課程內容主要為基礎與關鍵的「研究能力」養成。

 以上內容敬請賜教!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小兒)年輕教師之臨床經驗累積

OT是臨床科系,年輕教師之臨床經驗,若跟(小兒)資深臨床治療師比較,那在短期間(2-4年內)都跟不上的。

在學生面前亦然,年輕教師之授課內容,大多以理論/教科書(甚至翻譯)為主。內容較為生硬,學生不易吸收。

因此年輕教師短期間在臨床治療師及學生間之個人聲望不易建立。

最佳的因應模式為整合臨床、研究與教學內容(也就是臨床研究與教學之內容必需一致)
另外需針對「臨床經驗」的罩門而突破之 「臨床經驗」之累積以「觀察」「互動」「經驗」及「適性應對」為主
臨床治療師最大的罩門在於因為臨床花在每位個案的時間有限,亦缺少長期之資料收集,因此不易累積深入(全面)之歷練。

個人認為年輕教師突破之道有二:
1. 深耕學理基礎(臨床OT較少時間好好讀書)
2. 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臨床OT很少使用)
這二者若再與教學及研究結合,輔之1-2年相關領域的臨床經驗,個人相信年輕教師即能建立聲望。
且由於整合臨床、研究與教學內容,並大量/長期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個人研究之基石亦已同時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