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houghts-研究生的學習模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oughts-研究生的學習模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AI輔助教學:9月起的課程大幅採用

下個月(2025年9月)我將教授二課程:大二「論文導讀」以及碩一「文獻彙整與評析」

將大幅採用生成式AI協助「導讀」「解惑」「評析」「彙整」論文,以及「命題」還有「評分」

生成式AI的應用,以 My GPTs 與 NotebookLM 為主!

AI的用途:學生可應用生成式AI協助補強基本知識(含論文結構、研究議題相關、研究方法相關[含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等]以及閱讀與寫作相關之知識)。老師將提供基本知識/主題範疇(考試重點之一),於課堂大致講解或解惑,學生宜針對自己的學習目標自行練習/測驗。 

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目標(老師提供與學生自行設定:Bloom taxonomy + 論文各章節之學習目標),但老師會要求基本目標(詳下------ 後之說明)這與學生成績連結。

我的教學目標有二:一、強化基本知識;二、提升學習目標層級(以 Bloom taxonomy 言,至少達到 Remember(如回答選擇題,成績可 PASS),一些 Understand(回答簡答題,成績可到A-;外加一些 Apply, Analyze [成績可到A], Evaluate [回答選擇題];一點點 Create [回答選擇題])。

所有考試皆同時提供中英文版本(因為翻譯的效能高,母語學習之效能較佳,但仍保留英文)

--------------------------------------------------------

1 Sep., 上完第1堂課之後,我再用My GPTs,以協助學生複習!

這GPT內容分二類:

一、重點複習與解說

二、測驗,包含三種:選擇題、簡答題以及費曼式問答。

詳: https://reurl.cc/89Yg9j 

--------------------------------------------------------

以下是 ChatGPT 協助生成的學習目標

表:論文各章節之Bloom 層級學習目標

論文章節 Bloom 層級 學習目標範例
Title / Abstract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的主題、研究對象與主要變數
Understand 能用自己的話簡述研究目的與主要結論
Analyze 能辨識摘要中研究方法與結果的關鍵資訊
Introduction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問題與主要背景理論
Understand 解釋研究動機與理論框架
Analyze 分析研究缺口(gap)與研究假設之關聯
Evaluate 評估研究問題是否具備學術或實務價值
Methods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設計類型(RCT、橫斷面研究等)與樣本特徵
Understand 說明研究流程、變數操作方式與分析方法
Apply 能用該方法設計一個類似的研究框架*
Analyze 判斷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的契合度*
Evaluate 評估方法的有效性、偏差風險與可重複性*
Results Remember 能指出主要的數據與統計檢定結果
Understand 解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Analyze 比較不同組別結果,找出趨勢或差異
Evaluate 評估數據與研究假設的支持程度
Discussion / Conclusion Understand 能指出作者如何連結結果與文獻、理論
Analyze 分析作者的解釋是否合理,是否有遺漏解釋的可能性*
Evaluate 評估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Create 基於該研究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或改良設計*
References Remember 能指出引用的關鍵文獻與核心作者
Understand 說明引用文獻在本研究中的角色


---------------------------------------------------------------------------------------------------------

整體課程設計原則

  1. AI之雙重角色定位

    • 作為導師(Teacher AI):說明、引導思考、反問

    • 作為考官(Examiner AI):出題、模擬病人/臨床情境、評分。

  2. 學習循環

    • 學習(Learning) → 練習(Practice) → 測驗(Assessment) → 回饋(Feedback) → 鞏固(Consolidation)

  3. 結合 OT 專業情境

    • 病例討論(case-based learning)

    • 文獻閱讀與批判(journal club)

    • 治療方案設計(intervention planning)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給我的研究生(還有我自己)的一些提示

1. 您想學什麼:請考慮你的興趣/目標還有需求。

你的興趣/目標是你自己的,請自己列出來!也歡迎跟我分享!!

你的需求,請考量你應該具備/學習哪些核心/基礎知識/能力,才能達成你的興趣/目標。歡迎參考八大核心研究能力-欠缺這些能力,您應該無法追求興趣,達成目標。

2. 您預計投入多少時間:以未來半年為例,列出您可以投入的時間。如平均每週可投入幾個小時(或幾個半天)。

你必須要知道:一個全力投入的研究生,就跟上班一樣,每週40小時,沒有寒暑假!這時間/投入的要求只是低標!!培養專業級的競爭力,絕對耗時費力! 

3. 您的方法或與策略為何?

請列出培養核心/基礎知識/能力(或達成目標)的方法。若無好的方法,以及團隊(高手)協助,效能絕對低落。

4. 養成記錄的習慣:

記錄與修改上述3項,且定期與我討論進展與困難。

*1~3應於一個月內記錄之(新進人員),若可,請與老師分享

*至少每週記錄主要投入之學習事項/進度與困難,以及投入時間。紀錄能力/定期紀錄,也是核心能力的訓練/呈現(寫作能力與時間管理)。

----------------------------------------------------------------------------------------------------

以下是我跟 ChatGPT Canvas 討論後的結果(我做一些調整/修飾):

「給我的新進研究生(還有我自己)的提示」

此文件是一份針對新進研究生所設計的基礎學習與自我管理方案,也是我自身一同回顧、計劃與成長的參考模式。本方案合併「自我探索/認識」「目標設定」、「時間管理」、「學習策略」與「總結反思習慣」之基礎元素,以下分項說明之:

【1. 為什麼是我?】 請思考:我是怎麼成為我的?我的特質是什麼?我過往的學習和經驗怎麼幫助我到現在?我的優點為何?我的不足之處為何?我所處的環境與我期待的未來有什麼聯繫?

【2. 我想學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 請自由列出你的興趣與目標,我很歡迎你和我分享! 並思考:為了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需要培養哪些核心知識與技能?這是你的學習「需求」。您10年後想待的工作環境為何?有無特定明確的機構具備前述工作環境?擬成為該機構員工條件有哪些?這些條件應該跟你的學習目標一致!

【3. 我有多少時間?我會如何分配?】 請估計未來半年能夠投入學習的時間,例如每週可使用幾個半天或幾個小時,並進一步配合上述目標進行時間配置。

【4. 我會如何學?我的策略是什麼?】 請列出你打算用來培養核心/基礎技能的方法,如:知識更新、讀書方法、學習工作坊、群組討論、實做與高手交流。 可依目標性質选擇其中符合的路線,例如成閱讀文獻能力,則建議進行「自讀計劃 + 討論 +報告(書面或口頭)+取得高手回饋等」。

【5. 我有養成記錄習慣嗎?】 養成「學習/記錄」習慣,可使用格式化記錄表,包含:

  • 本週學習項目與投入時間

  • 重點與困難

  • 學習成果與自我反思

  • 下週指定目標與要做的事

【6. 我有和指導者緊密從動討論嗎?】每月至少一次討論、評語與釐清困擾。這不僅是進度報告,亦是反思與解惑的好機會。

【7. 我能堅持嗎?有那些成功的關鍵?】 學習絕不是短跑/衝刺,而是經營、堅持與監測的長跑。持續執行上述第1~6項,鐵杵磨成繡花針。

--------------------------------------------------------------------------------------------------

每週紀錄範例

【第____週】

  1. 本週學習目標(與學習需求對應) ■ ■

  2. 本週實際執行項目 [項目名稱] + [執行內容] + [時間投入預估(小時)]

例: ■ 閱讀《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roposal》 第1~3章,抄記重點與批注,投入2小時 ■ 與老師討論研究題目之「經典文獻回顧與評析」,投入1小時

  1. 成果與反思

  • 學習結果:

  • 成功之處:

  • 遭遇困難(例:時間分配不完善、學習方法不適合等):

  • 自我評估(一語評論,如我認為這週執行成效為___分):

  1. 下週學習計劃 ■ 預定閱讀/撰寫/執行項目 ■ 預定討論或檢核主題 ■ 本週未解決之困難,需繼續解決者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博班生 研究功力進展 檢核表


  1. 無明確研究題材,且持續超過2個月
  2. 欠缺研究計畫的撰寫題材,且未執行任何研究計畫,持續超過1個月
  3. 缺乏撰寫稿件的題材,且持續超過2個月
  4. 超過半年未進行學術相關演講或報告
  5. 超過一個月沒看到令你有感的期刊論文
  6. 好幾次覺得老師講得沒道理,卻無法說服老師
  7. 超過合理的時間(3週)沒跟老師好好討論
  8. 進度停滯,且持續超過1個月
  9. 功力停滯,且持續超過2個月
  10. 研究團隊中,沒人瞭解你
  11. 看老師的 blog 覺得很無聊
若有上述任何情境者,請盡早找我或薛老師討論。

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解決!!

若>=3項,就拉警報囉!!

請針對 項目內容/處理方式  惠賜意見!

2012 年的 blog 寫過指導教授的基本責任,詳 http://atriptouq.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html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研究生學習模式之調整

Learning by doing and sharing! 應是研究生較佳之學習模式,也是能否【學以致用】的關鍵。

有些經典圖示,如下列學習金字塔。或最近的顯學【翻轉教室】,都是需要學生充分投入。

研究生需要費些力氣,調整過去課堂學習之模式,否則學習效能勢必低落,也難以學習致用。

若能確實做到【課前預習/掌握重點與難題】【課時注意聽講/難題部分/及時請教老師釐清】【課後複習】,效能必佳!!

Source: https://larrycuban.wordpress.com/2016/01/16/zombie-ideas-again-the-learning-pyramid/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給研究計畫/論文稿件建議之等級

等級
內容
範例
初階(A)
大學畢業者應具備此能力
可讀性(別字、不通順或不易閱讀、標點/斷句、冗長句子、代名詞之語意不清)

格式(含文中引用格式、縮寫慣用寫法、字型、圖表標題位置)
中英標點符號混合使用
英文拼字錯誤
有無使用 Endnote
文獻的位置在標點的前或後
英文字使用英文字型,且須統一
排版(含參考文獻之格式)
段落縮排、分頁不當、期刊名稱(縮寫或全名不一)
指出重複/贅述之處

指出口語用詞
「來」、「兩」
指出段落過長或重點過多

指出段落主旨不清

中階(B)
碩士畢業
文法修飾
時態、單複數
刪除不相關或多餘之內容

指出不連貫(不相關)之處

指出欠缺結語之段落

寫作修改(句子層級/釐清與突顯語意)

高階(C)
博士 
指出錯誤概念或內容不足之處

指出宜補強之重點/討論議題
研究發現之臨床或學術價值(implications)
寫作修改(段落層級/重點修改)



作者本身也須留意本身寫作問題之【等級分布】
A級錯誤應盡量避免(可自行製作 check list,完稿之前再檢查一次)
B級錯誤跟學習效能有關,錯誤1~2OK,但不宜有第3次的錯誤。若同樣錯誤超過2次,宜紀錄之,提醒自己。
C級建議可協助你釐清概念、增廣見聞、觀摩寫作,最能夠讓人成長。然而如果錯誤概念、內容不足或寫作修改過多,對於博士候選人也是一大警訊。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就地取材 + 調適能力 -- 研究所的學習重點以及畢業後研究方向

一般學生念研究所或畢業後進入研究職場,對於研究方向的選擇大致有二:1.以自己的興趣(專長)為主;2.以環境(或指導老師)所提供者為主。

自己的興趣當然很重要,只是絕大多數人,必須依賴「環境」提供滋養,始能成長茁壯。
個別博士已培養的專長當然很重要,只是如果沒有環境的支持,也很難發揮。
一般博士養成過程中,專長培養不易,即使3-5年之專長養成,仍難以達高峰。因此若要剛畢業的博士學習新領域,或將原專長放到櫃子裡,都是難題。

最理想的情境是「適材」「適所」,也就是個人能找到符合專長施展的環境。但這種情形/機會實在不高。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個人已培養的專長難於工作環境施展,大多因為軟硬體資源不足。此時研究者若未「判斷清楚」「及時調整」,過了幾年,一定抱怨環境不佳,徒呼奈何!

所以新進研究人員的「調適能力」,便是關鍵。他/她必須很快找到環境所提供的最佳研究資源/題材(就地取材),也必須學習必要的新專長(可能需要2-3年,看似頗長的時間,但相對於學術生涯,實屬短暫!!),以便充分應用現有資源(發揚光大)!

一般研究生常有自己的興趣,因此就(只)想作自己有興趣的題目。然而一般研究生由於經驗與研究方法皆不熟悉,因此往往難以看到自己有興趣之題目的瓶頸與根基,也就是常常以 top down 的 approach 想直接「探索」有興趣的題目。另外,研究生的興趣不見得是指導老師的興趣或專長,若研究生「堅持」,往往因為得不到老師的支援,自己也因經驗與準備不足,難以達成目的。以致於絕大多數堅持(只)作自己有興趣題目的研究生,其結局都不甚良好(如研究所之後就不再做研究了)。

對研究生而言,最理想的情境是:自己的興趣剛好有「學有專精」的教授可指導之。但這種情形/機會實在不高。

所以研究生「認識指導老師的專長」以及「調適能力」便是關鍵。他/她必須很快找到環境(指導教授)所提供的最佳研究資源/題材(指導教授之專長),也必須積極學習指導老師之專長(如果指導老師有10年的功力,一般學生至少須要花3-5年的時間才能掌握8成以上的功力!),以便在研究所階段學到「最佳」的功力,成為第1專長!之後的「調適能力」詳上3段新進研究人員的「調適能力」。

也可參考我之前 post 的文章「研究主題『以學生為主』或『以老師為主』」

以上,請惠賜意見!

Note:
1. 研究人員於「就地取材」之前,應是慎選「環境(機構或指導教授)」。之後便是「落地生根」。如果剛畢業時沒有在理想的環境工作,那只能繼續準備「研究成果」,再俟良機。
2. 若延伸此主題,臨床人員(就地取材)最大的資源有二:臨床個案與病歷,所以只要好好應用之(修改與累積病歷記錄),研究不但簡單可行,成果必定豐碩。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博班課程之書面報告 與 投稿

博班課程之作業(書面報告),如果準備良好,可以投稿學術研討會,甚至學術期刊。

然而同學要有心理準備,學術期刊之要求標準最高、學術研討會次之、作業要求標準較低。

也就是,同學若有投稿的計畫,則需投入相當多的時間,也需準備長期抗戰。

畢竟,deadline 到了,作業交出去了,就有分數。投稿則不然阿!

So, 投稿當然好,充分準備/抗戰是必要的!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學術相關概念於部落格之記錄

學術概念/知識之吸收,有不同層級:
1. 看得懂/聽得懂
2. 講給別人聽,別人可以聽得懂(不是僅懂表面喔,老師常遇到僅聽懂表面/沒問題的學生。如果請她/他講給你聽,就露餡了。)
3. 寫下來,別人看得懂
執行 2 & 3時,才知道自己[看懂/聽懂]的程度。
所以有關學術概念/知識於部落格之記錄,各位可將參考文獻放一邊,自己獨立寫,否則邊看邊寫,多數在翻譯,不是您真正掌握的概念!
另一種做法是,閱讀後,隔幾天再寫,也不能再溫習參考文獻,就更能確認您還掌握多少概念了!!

Have a nice practice!!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學術之路:倒吃甘蔗

學術功力的層次,如果分成3級:基礎(國內級)、進階(國際級)、高階(世界級)。
每級約需8-10年的學術功力養成,依據投入*、環境、天份及一點運氣決定能否進階!

第1級是入門/摸索階段,較為辛苦,常抓不著重點,事倍功半(或三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60-80%的碩博班學生,即使畢業了,在此就困住了,無法晉級**。基本研究相關能力(批判文獻、尋找研究問題、撰寫論文)於此養成。毅力是此階段的關鍵。

第2級是成長期,關鍵在於研究團隊的建立與持續的投入。我想約5-15%的碩博班畢業生,可達此級。這時工作較為紮實,付出與回收大致成比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第3級是夢幻期,功力高超,天馬行空,成功率雖低,但成就非凡。我想不到1%的碩博班畢業生,可達此級。關鍵在於團隊中的人才多寡與向心力。[此級是個人憑空想像,看看就好。]

* 個人認為每週至少3天,每天至少8小時。碩博班時期,容易超過這些時間,但效率低。博班畢業後,除非擔任 post-doc, 否則投入時間急速降低。但事實上,博士後3-5年,才是學術生涯的關鍵時期。國內大學給予新聘教師過多的教學與行政負擔,快速了結這些新人的學術生命。
**基礎級門檻:平均每年需以主要作者,發表一篇論文(國內外皆可)。超過3年皆無主要論文,那十之八九,就 game over 了。國際級:平均每年需以主要作者,發表至少一篇國際著名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