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houghts-為何要念研究所(博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oughts-為何要念研究所(博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恭喜怡靜/士捷正式成為臺大教師

他們將於2023年2月1日上班!!

我認為【臺大教師】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之一,可以做一輩子

  • 沒有天花板,可以盡情發揮(教授的等級/階層/境界差異極大*)
  • 自由度極高,且可整合教學、臨床與研究專長
  • 具有獨立OT博士班,是全世界OT學系少有
  • 挑戰的部分,詳其它blog

他們準備頗久的時間,碩士、博士+博後,總共超過8年的時間**

  • 先準備研究功力/成果【碩博班6年,平均每週五天,每天約10小時】,他們的八大研究核心能力成長與著作,詳其它blog 【新聘助理教授-研究成果公開演講】--- 研究室之光!!
  • 加強英文寫作與演講(應有50次以上3~5分鐘英文演講),怡靜還有出國擔任博後一年
  • 再補充教學與臨床經歷,(他們之前即擔任學系之兼任助理教授)
  • 平時建立良好的形象與人際關係

可以算是我終身的主要成就之一

  • 教育英才
  • 他們皆以極優異的成績通過臺大醫學院的審查
  • 我交棒的時候到了,最慢後年(2025)即不再收研究生
*教授的等級,如院士、教育部講座教授、特聘教授、還在努力教授、等著退休的教授【至少5級】,所以助理教授還有諸多成長的空間!!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碩士生或申請者能看多廣/多遠

為何要念【臺大】【職能治療碩班】?

你想學甚麼? 所學可以應用多久/多廣?

2年碩班的學習夠嗎?

臺大可以給你甚麼?

碩班可以給你甚麼?

我的看法是【職能治療碩班】因為只是2年課程設計,即使你再努力,二年不吃不睡,你的所學(廣度/深度)一定有限,也無法有多少應用價值。你一定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碩班畢業生進入/回到臨床後,碩班所學很快就無用武之地。所以關鍵在於後續,你如何規劃!!

若要規劃,一定要擴展視野,【臺大】提供那些優質、國際級的課程!? 【臺大】【職能治療碩班】有哪些國際級師資/專精何在? 你為何要念【臺大】【職能治療碩班】? 關鍵在於師資與課程,你有好好做功課? 可以回答上述問題?

如果有困難,歡迎找我!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知識量之差距: 大學生 vs 研究生

昨晚有點意興闌珊去參與【電資學院與醫學院的AI交流】
因為不太確定能夠聽到甚麼,值得去嗎?
反正也沒甚麼事....

這次是【學生之成果報告】選修二院AI學程學生之分組報告
含高年級大學部學生以及碩博班學生

每組4~6位,每組大致都有二院學生,也有碩博班生...
每組準備時間約只有6周

成果令人驚艷... 幾乎是小型AI應用研究成果了...

主題基本上都是醫學院博班生的小研究(如:AI應用於燒燙傷面積估計、提升影像判讀效能)
報告內容包含:文獻回顧/評論、AI算則/模型訓練、以及結果呈現與討論

天啊,內容相當深入/豐富!! 
報告的台風佳(面對二院教授/院長喔!!)
這些學生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令人想要挖角!!

上述成果的主要條件如下:
首先要有充分/扎實的醫學知識以及文獻閱讀/批判能力,還有一些AI技術/研究經驗

就醫學知識言,大學生、碩班生 vs 博班生 -- 差距甚大!!
文獻閱讀/批判能力差距亦大
所以基本上是由醫學院博班生主導... 其他協助之
大學生與碩班生只能擔任助手因為知識量差距實在太大!!
這是多年累積(我想至少是3~5年大量閱讀、經常討論甚至實務歷練)所造成的差異

好好讓我們的學生接受如此衝擊,應是我後續教學需安排的內容!!

Note: 知識量差距之關鍵來源---時間投入(每週至少20小時)//嘗試錯誤//高手交流(跟指導教授定期討論至少可以撐30分鐘[時間多寡之關鍵:準備與問題]--含口頭報告後的video討論) 每年(52週)若40次討論 ,持續2年應有小成,持續4年應有不小成就!!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陸科技部祭6萬月薪搶我年輕學者 教部:擴大彈薪範圍

 8月起,我「被加薪」,加薪辦法就是這則新聞 陸科技部祭6萬月薪搶我年輕學者 教部:擴大彈薪範圍   所提的「彈性薪資」

我被加薪的金額  聽說是一個大學助理的薪資,等領到加薪時,一定請客!!

很高興這麼老,還被加薪,或可因此不被歸類為老賊....ha ha 

學系老師有數人,都被加薪... 

他們主因是「教學」and/or「服務」傑出被加薪... 我這二方面,除了自覺帶出數名傑出研究生/博士(但這未被計算)其餘乏善可陳....

我是依靠論文品質與數量 被加薪... 依靠 「多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00次篇數(品質指標)」,這方面我可說是笑傲江湖... 詳 SCOPUS....ha ha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培養核心能力/競爭力,才是王道

以研究而言,核心研究能力,如下圖:


其中多項能力是從事任何工作的「一般」或「通用」核心能力,也是基礎能力或競爭力。
如閱讀、溝通、寫作、時間管理與建構團隊。

學習上述核心能力的關鍵在於環境、方法與毅力。

環境包含提供學習(教導/諮詢/高手切磋)與試誤(改正/學以致用)的機會。
方法包含掌握基本原則、持續練習/試誤以及高手切磋(避免單打獨鬥、閉門造車)。
毅力剛開始來自於「興趣」(樂[志]於學習)與「信仰」(不好好學習何來能力/終身學習),之後「應」來自「正向回饋」(看到成果/享受成果),之後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收穫的良性循環。

上述若能達成,也就是「好的環境」「好的方法」「持續學習」,至多2~3年,必能「看到成果/享受成果」。
若持續4~6年,那一定具備相當的能力與競爭力!!

臺大研究所基本上提供很好的環境,也教導方法。只要你具備毅力、持續學習,完成博班考驗,一定具備相當的核心能力/競爭力,且這些能力跟你一輩子!這才是王道!!也是向上提升的關鍵基礎!!



以目前臨床而言,學習環境如何? 教導我們多少方法? 有高手切磋/團隊作戰?

Note: 以「核心研究能力」搜尋此 blog,可獲致更多元/深入的論述。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攻讀博士的疑惑與澄清

OT學生或研究生對於「學術研究」之於他/她個人或OT專業之重要性,常瞭解有限。或是面對選擇「研究所」或投入「臨床」之抉擇,也常感困惑。常造成老師需要苦口婆心的說明,頗花時間。故寫下OT學生或研究生對於學術研究之重大及選擇工作或念書疑惑之Q&A,以協助學生找到最愛!
Qs:
1. 臨床經驗對於學術研究很重要嗎?
A. 具備1-2年的臨床經驗,對於從事學術研究之深度和廣度,的確有所助益。至少未來收案,若有昔日同事的協助,可比較順利一點。然而,臨床經驗容易補強,但研究經驗卻難補強。尤其若投入過多過長的時間在臨床工作,多少會壓縮到投入研究的時間,也會進而影響終身學術生涯的成就與境界。
雖然有些人擔心臨床經驗不足,不易發現研究問題。事實上,重要的研究議題來源廣泛,從事臨床只是其一的途徑,例如用心閱讀當代的論文、參與學術研討會等,皆能獲取重要的研究問題。而且找時間跟臨床人員好好聊聊,或進行深入訪談,即能輕易取得臨床相關的研究問題。若具備3~5年扎實研究經驗者,大至皆可找到許多臨床研究題材,而且主題深入。

For example, 好好看以下2篇論文,就有很多/很重要的研究題材,可做一輩子!
1. Gutman SA. Research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ion. Am J Occup Ther. 2008;62:499-501.
2. Mackenzie L, et al. International occupational therapy research priorities. OTJR (Thorofare N J). 2017:1539449216687528.

2. 教職缺有限,等我念完 PhD,已找不到好工作(待遇、福利、環境、發展潛力)了?
A. 基本上,取得PhD學位後可應徵教職,也可擔任純粹之研究工作,如博士後研究員。因為國內教職缺可能有限,但研究員的職缺國內就很多。且研究員也能在適當時機轉往大學擔任教職。[Note: 國內OT相關的研究員職缺,以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居多,許多老師徒有研究經費,卻聘不到博士後研究員。]
*國內諸多大學之OT教師,約於2022~2025年將開啟一波接一波的退休潮,將有許多教師缺額。屆時您準備好了嗎?
倘若您本身的英文能力不錯,也可往國外發展。近年來,已有不少國內培養之博士,前往海外就職的例子。先進國家之教學與研究的工作機會很多,待遇、福利、環境、發展潛力,一般而言,比國內好很多。

3. 念完碩士,獨立研究能力夠嗎?
A. 不夠。因為一般碩士僅有2年訓練,研究資歷不足。除非本身繼續努力,加上工作或研究環境允許(如有經費與時間),同時也有資深研究員指導,否則難以養成獨立研究的能力。放眼目前台灣的臨床工作環境,並不具備上述條件。故僅念完碩士,後續似無養成獨立研究的機會。

4. 為何需要念到博士? 未來如何?
A. 修完博士學位,始能完成「基本」之研究訓練,畢業時,較能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畢業後較有可能進行獨立研究。博士訓練後所具備的能力(如研究設計、資料分析、論文評論與寫作),一般而言,比碩士提升許多。因此就生涯規畫而言,博士之發展潛力相當高,如爭取國內外之教學/研究工作機會、成為國際知名學者,並可獲得相當不錯的待遇。另一重點是「自主性」「自由度」比其它專業/行業,多太多了!!

5. 我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甚至擔任教授嗎?
A. 如果你有良好學習態度、英文能力和個人毅力,再加上一點機運(如研究進展順利、碰到良好的指導教授)。加上全力投入,應能於3-5年完成博士學位。

升等到教授,除了上述條件,還須具備爭取「持續且充分的研究資源」與建構「研究團隊」的能力。若能持續努力,博士畢業後約10-15年左右,應能升等為教授。此時您在國內應已具備一定的學術名聲,甚至在國際相關學界也有知名度。

6. 一定要很有興趣念書,才念研究所?
A. 不一定,如果你很想解決臨床問題,或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想獲致良好的工作機會,皆可成為念研究所的動機。當然進入研究所之後,您就要念很多書了。
事實上,念研究所也能養成讀書興趣。如果書本/論文中之知識,您能融會貫通,獲取實用知識。或因閱讀論文而養成批判能力,如看到臨床問題的癥結。您就會很有興趣念書了。不過若想具備如此的功力,研究所的訓練是必要的。

7. 研究難? 還是臨床難?知難而退?
A. 基本上二者都很難,差別在於臨床人員之時間有限,資源有限。但研究人員較有充裕的時間,且具備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只要持續努力(未知難而退)加上團隊合作及一點機運,較有機會解決臨床或學術上的難題。

8. 念完PhD,年紀大/學歷高,不利婚姻?
A. 念完PhD,年紀較大/學歷高,判斷力與擇偶標準隨之提升,就此而言,更能選擇佳偶。而且因為工作好,具備維持家計的根本能力,所以應有利於婚姻與家庭。

9. 到國外念PhD,會很花錢嗎? 如何爭取獎學金?
A. 是的,至少需要2-3百萬的學費及生活費。但可及早準備爭取獎學金,主要方法如下:1. 努力爭取優秀的大學及碩士成績;2. 及早參與研究計畫,並發表研究成果(如研討會論文發表或期刊論文);3. 提升英文成績。學校或指導老師通常將獎學金給最有學術潛力的學生,以上3項是主要的判斷標準。 其他詳啟文的經驗分享。

10. 完成碩博士學位約需幾年?
A. 全力投入約 4-6 年可完成。兼職的話,就很難估計了。通常拖越久,越難。可毋須在意多久?宜在意功力/成果是否持續提升!!

11. AI 的時代,念博班之意義/價值為何! [2024新增]
A. AI之應用與創新更需要博班人才!因為受過研究訓練者,較能應用與創新,以提升 AI 之應用價值。另一關鍵是念博班後,較能學有專精,至少在特定專精領域,不被AI超越!!

12. 博士或做研究所需能力是天生的?[2024年底新增]
A. 如統計、研究設計、寫作、甚至閱讀等核心能力,幾乎都是(可以)後天學習,只要努力,至少不會差。我覺得都是「磨練而來」,也就是數次「討論」+「磨練」+「學以致用」即能獲取上述能力。我沒看過天生會統計、研究設計者,也沒看過天生會寫的,尤其研究需要諸多背景知識,絕非天生!

以下是博班學生所補充之問題及我的回覆:

1. 博士和碩士的差別在哪?只差學歷嗎?能在博士學到什麼?
A: 主要的差別在於對研究所投入的心力與時間,也就是獨立從事研究的用心與時間。因為在博士班訓練時,對於研究議題探索之深度及廣度,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皆有更深入的探究。另外,基本上碩士與博士對研究的投入時間差很多,相對的,二者之研究功力就有差距。因此目前一般大學師資的門檻皆定位在博士畢業。

2. 花了大把時間唸完博士,薪水沒有比較多?
A. 一般而言,薪水比較高,未來發展潛力/成就感更高。

3. 教職工作需兼顧研究與教學壓力大,不易生存?
A. 這是競爭力與成就感的問題,只要您及早培養核心能力(即研究能力),將來自然漸入佳境,倒吃甘蔗。否則剛好相反,惡性循環。

4. 研究真的幫得到臨床個案嗎?還不如在臨床治療個案來的實際?
A. 臨床確可立即服務病人,但碰到難題還是要等研究人員(或最新的研究成果/實證),才能解決。如豬流感或疫苗開發,只有期待研究人員解決! 研究功力也可視為【解決問題】與【學以致用】的能力,功力高加上團隊合作,就能夠幫助個案,且影響深遠(較高的境界如國際上皆採用你建議的方法或評估工具)!

5. 出國唸和國內唸博士有何差別?競爭力有差嗎?
A. 主要看環境與指導教授,如果可以判斷二者的優劣,即能了解差異。只是一般學生,難有這種批判力。競爭力的差異主要在於研究功力(成果)的不同,目前國內博士班的(成果)要求,不比國外低,因此短期競爭力不錯。然而長期競爭力就不一定了!

6. 基本的臨床經驗與技術對新任教師在教學上很重要?例如,能適時引用具體實例加以講解?
A. 具備多年的臨床經驗,對於教學的確有所助益,尤其是大學部的臨床課程。然而一般大學皆有附設醫院,教師至臨床兼任的管道暢通,因此臨床經驗容易補強。但研究經驗卻難補強,尤其教師若未能長期投入於特定研究議題,通常對於該議題之掌握不易兼具廣度與深度,因此授課不易深入淺出,亦常跟不上最新之進展。尤其近年來研究進展之步調比以前加快許多,實證知識不斷更新,畢業一段時間後的治療師常覺得 out of date.

7. 臨床經驗有助於碩博班學生事先預期個案的表現及反應,評估研究議題的可行性,及預先思考可能遭遇問題之解決方案?
A. 剛開始的確有些幫助,但是碩博班學生之研究設計與遭遇之問題,通常跟臨床經驗有一段差距。因此臨床經驗之助益,其實有限。另外碩博班學生可以藉由「嘗試錯誤」或「請教他人」的方式,即可彌補臨床經驗之不足。而且投入一段時間之後,碩博班學生對於特定的臨床問題,因為密集投入,反而具備充分的臨床經驗。

感謝啟文/佳苓/中珮/成大老師之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