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教師升等

對蠻多老師而,壓力頗大
就我瞭解,OT最多就提3次,就過了【不包含未提或放棄的】
這歷程當然辛苦
但絕對值得
因為好戲還在後頭
關鍵在升等之後,對於研究的熱忱/執著是否還在!?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修改研究計畫

最近忙著修改科技部計畫
有些是【被拒絕的計畫】修改再投
還好可以看到審查意見

這也是增強功力/補強計畫的機會
也可以看得到之前計畫/寫作的不足

有些審查委員蠻細心的,令人佩服
但仍有些意見,不甚合理。這些意見就需要補充多一點的說明,以讓後續審查委員,若有同樣問題,不至於再提出同樣評論。

計畫或稿件修改過程,或接受高手評論,都蠻辛苦的。但若欠缺這些接受評論/修改歷程,則個人要成長/突破,就變得機會渺茫。因為我們難以看到自己的缺點,也大多懶得修改/自我感覺良好。

Note: 科技部研究計畫的通過率約 40%,通過的計畫中,能有重大發現/突破、可寫出好論文者,相當有限。可從每年OT/PT/復健科醫師所發表論文的數量與品質即可知曉。
所以好好看看審查意見且加以修改,應有助於提升計畫成果之水準!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psychometrics vs clinimetrics

最近學生評析一篇以 clinimetrics 發展之評估工具
我也趁機再 review "psychometrics & clinimetrics" 二者之異同
如上圖所示: 二者主要差異在於項目與向度之關係
依據 psychometrics 發展之工具,項目與向度之關係必須符合 reflective model 或測量同一概念之項目必須具備單向度。
clinimetrics 則是以 formative model 為基礎(如 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 Glasgow coma scale 由專家挑選主要指標/影響因素)平評估工具之項目毋須具備單向度。

驗證方法之差異,主要在效度方面:psychometrics 強調建構效度(單向度)或同時效度;clinimetrics  則以內容效度為主。故後者較為主觀,也難以取得共識。

我們團隊長期採用 psychometrics 發展與驗證評估工具,這符合學界的主流與趨勢。但遇到如 stroke knowledge & OT knowledge 這些內容幾乎都是以 formative model 為主,就很難依據 psychometrics 發展工具(如OT knowledge之內容含蓋諸多向度,但發展多向度的OT knowledge測驗,不但很難[如理論上難以定義具有哪些向度],也不實用)

學生評析的論文是發展 activity & participation 評估工具,作者邀請專家發展 activity & participation 項目(也就是內容效度)。然而activity & participation二概念本就模糊,ICF的定義也難取得共識,故學術上對二者的概念與定義一直有爭議。作者當然有辦法在一小群專家中取得共識,故可發展出activity & participation評估工具。但其內容要取得其他學者之認同,或諸多實證支持,皆不容易。

換個工具討論此議題, MMSE 內容組成,我認為偏向 formative model。大多數學者不在意它的所有項目是否為單向度。我們主要在意它的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因為 MMSE 簡單好用,且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大致良好。另也缺乏強力對手,因此我們使用MMSE將近半個世紀,還在繼續使用它!

簡言之,我覺得 psychometrics 還是王道。有些概念(如 OT knowledge)若不易發展出單向度或多向度之測驗,或可用 clinimetrics/formative model發展。但研究者須充分證實其反應性與區辨能力[實用價值],且需多加使用(發表論文),取得知名度之後,較能被接受。

以上請惠賜意見!

Note: 1. 有關 formative & reflective models 之概念  可參考我之前的 post
2. 此 post 在南澳(墨爾本)旅途之中完成

References:
de Vet HCW, Terwee CB, Bouter LM. Current challenges in clinimetrics. J Clin Epidemiol 2003;56:1137–41.
Streiner DL. Clinimetrics vs psychometrics: an unnecessary distinction. J Clin Epidemiol 2003;56:1143–5.
de Vet HCW, Terwee CB, Bouter LM. Clinimetric versus psychometric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J Clin Epidemiol 2003;56:1146–7.
Streiner DL. Test development: two-sided coin or one-sided Mobins strip? J Clin Epidemiol 2003;56:1148–9.

Feinstein AR. An additional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metrics. Ann Intern Med 1983;99:843–8. [Feinstein 首先提出 clinimetrics]

Whiteneck G, Dijkers MP. Difficult to measure constructs: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concerning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9 Nov;90(11 Suppl):S22-35.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瓶頸

我常犯錯。。。
比較離譜的,即使超過10年,也常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我要感謝合作者/身邊的人之包容與耐心

投稿亦然,常被退稿、評論、指指點點
有些時候,尤其心情不佳時,還不想看

還好,不會一直腦充血,總是會靜下來
再好好思考、正向思考,就能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瓶頸
修改/調整之後,就能成長

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瓶頸/失敗,貴人/好人/高手才會給我這樣的經驗【問題/失敗】
這也是我喜歡學術研究的原因之一:貴人/好人/高手很多,我能珍惜/把握多少,完全靠我自己!!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SDM 的研究場域、對象與創業機會

之前認為一般血汗醫院的醫療人員已經夠忙了,實在難以推動SDM
所以覺得私人/不以健保為主的私人機構,應該是較合適的研究場域

換個角度,從個案出發,教導個案/家屬如何爭取/執行 SDM,應有龐大需求與一定成效,即使血汗醫院也難以阻擋。 if so, 個案SDM需求/期待的調查應是開端研究,後續接著RCT【針對需求高者為對象】,以快速凸顯SDM之成效。

上述如果OK,則創業(商業)的機會【協助個案提升SDM與醫療滿意度/成效】,就呈現出來了!! 我想一般民眾對此需求高,且一輩子都會持續接受相關服務,所以市場/需求一定很大。但競爭力/門檻/專利/智財權何在,以免輕易被超越了。

或許可以開個課程 -- OT的創業機會
課程內容可包含
創業的條件與機會
事業的長期發展
個案討論
學生報告【創業形式與瓶頸】

可找商學院/法學院老師合開

歡迎惠賜意見
含研究構想、創業機會 與 開課 三大領域

Note: 有創意就有機會,至少包含研究、商業與教學!! I love my job!!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研究計畫案的執行 與 必要變更

理想上,如果寫得很好,IRB通過後,依據計畫內容所描述之程序執行,一切OK。

但這是理想,也就是常非如此順利。小改是稀鬆平常,大改也是常見。如跟凱旋合作的一項計畫,我們前後更動數次,光是修改與IRB來回審核歷時超過一年。早已超過原預定完成的時間。

因為研究的本質就是【創新】【做沒人做過的事】;另外,因為是新計畫,所以基本上不太可能寫得很好,執行時,就會暴露不足,必須變更,否則窒礙難行或前功盡棄。

另有很多難以預料的事,如工具設計/執行困難、臨床單位的配合困難、助理人力/經費不足【這些幾乎每個研究都會遇到】。

有些時候你還會遇到,別人已發表相關論文,你不改也不行。

所以我寫過的研究計畫,幾乎沒有不修改的;甚至越大型的計畫,修改越多,因為變數更多。

雖然修改不少,甚至延宕時間,但事實證明:我最後大多成果豐碩。

這也是我多年累積的調適能力與實戰經驗。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稿件 自動排版 雲端系統

最近一篇稿件被國際著名出版社 Elsevier 之期刊接受刊登,隔天即通知我校稿。
那有這麼快的!!
上網之後發現原來他們採用【雲端自動排版系統】,跟本只需 5 分鐘,即可排版完成!!
而且我校對/修改的內容,也可很快【自動修改/排版】,除了少部分內容,還是需要【人工修訂】。所以效率驚人!
另可立即下載校正後,排版好之PDF檔。

My goodness!! 太有效率了!!

另外,有多少人會因此失業!?

就跟自動駕駛一樣,將來 多數 計程車司機、公車司機還有卡車司機,都將失業!!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研究生學習模式之調整

Learning by doing and sharing! 應是研究生較佳之學習模式,也是能否【學以致用】的關鍵。

有些經典圖示,如下列學習金字塔。或最近的顯學【翻轉教室】,都是需要學生充分投入。

研究生需要費些力氣,調整過去課堂學習之模式,否則學習效能勢必低落,也難以學習致用。

若能確實做到【課前預習/掌握重點與難題】【課時注意聽講/難題部分/及時請教老師釐清】【課後複習】,效能必佳!!

Source: https://larrycuban.wordpress.com/2016/01/16/zombie-ideas-again-the-learning-pyramid/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香港理工大學OT教師缺

有2個位置
啟文提供
目前有3位台灣OT老師在那任教(啟文,林宗瑩與王淑美)
也是有6年條款【主要評量指標為校外研究計畫與10篇論文】

謝謝啟文的修正,20 篇論文!! 因為OT在香港申請校外經費不易,澳洲/美國亦然。所以2項指標皆不易達成,能存活者,唯有強者!!
另外,這也可預期該校未來一直會有OT教師缺。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推動 SDM/client centeredness 的最佳機構/單位

這在忙碌/低廉的台灣主要醫療體系以及健保制度,恐難推動
因為推動 SDM 需要諸多準備與時間(如衛教、溝通、瞭解個案之價值觀)
client centeredness 需要 holistic assessments, 也需要很多時間
另外要做好 SDM/client centeredness,也需要有推動EBM的能力
結合SDM/client centeredness + EBM = 最佳醫療(成效/效率/滿意度)

所以,最佳機構/單位何在!?或許自費復健診所,甚至中國大陸(復健多為自費),因為強調客戶為中心以及成效。

下一步可跨出去找自費復健診所,協助他們做衛教!?應比在台大醫院推動衛教/SDM,更有效能!?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擔任雪梨大學教職的系友

世界名校 University of Sydney
我們的系友陳昱瑋擔任教職詳網頁
他的著作以小兒領域為主,在澳洲就讀 PhD 期間發表將近10篇論文
第1作者論文有5篇,相當難得,很有潛力!!

只是在澳洲OT之研究經費與人力皆有限,他必須克服這些先天弱點。

Note: 澳洲大學聘任剛畢業的 PhD 多以 Lecture (相當於台灣的助理教授)聘任,之後晉升 senior lecture (相當於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相當於教授), professor (相當於講座教授),這教授職級系統跟英國/紐西蘭類似…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遇到難題/瓶頸時,你有可靠的諮詢對象/團隊嗎?

個人能力有限,難題/瓶頸難免

遇到難題/瓶頸,若不急,最好先找高手切磋一下
重要的事,通常不急,也急不來。你也不能拖延,讓重要的事變成急事,那就很難處理或壓力很大。

學術上的問題,不乏有專家/高手可以請益。至少投稿時,就會遇到了。最好,你的團隊裡就有高手,較有機會跟國際級的高手切磋! 你就可以更上一層樓!!

非學術的難題/瓶頸,你有高手可以諮詢嗎?

跟高手切磋/請益,除了心態需 open/坦誠, 還須好好準備,很快就可以得到好的建議。

我很幸運,有諸多高手/貴人可以請益,他們一直拉拔我!!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研究生為甚麼【一開始】會很辛苦

要學的東西很多,且都有一定的難度
如8大核心研究能力,要學習/磨練多久啊!?
然而研究生的【起始能力】有限,且若未全心投入,時間也有限,那需要更長久的時間與堅強毅力,當然就更辛苦。。。

我當研究生時,約每二週跟指導教授討論一次,每次約20~30分鐘。討論的主要內容為: 進度、困難以及後續方向。
進度一定是以寫作的方式呈現,主要是學位論文之稿件。跟指導教授討論完後,我通常必須於一周內完成,一週至少投入20小時。再跟學校的英文編輯顧問約至少1個小時討論/修改,回家後再趕快修改,以便在跟指導老師討論3~5天之前,送到老師辦公室。如此老師才有時間好好看/給意見。。。
討論與後續也是辛苦的地方。。。我艱辛投入20小時,指導老師可能事先花半個小時給意見【通常是滿江紅】,再用20分鐘跟我面對面交流。指導老師通常不費力氣,卻又讓我要再修改。。。這是學術功力的差異,但這也是為何我要遠渡重洋的原因之一!!

這樣辛苦//努力的過程,2~4年,功力/境界就會提升一個層級。研究生自己可以感受得到,他人/學弟妹也可以感受到功力的差異。如果你有2~3個2~4年的功力/境界,你就會蠻有成就感了!! 你的實力也慢慢扎實/累積/提升了!!

所以早一點認識上述【萬事起頭難】,有 insight, 脫過 2 層皮之後,就會漸入佳境/倒吃甘蔗!!
相對的,如果 長時間 停留在【一開始】的階層,8大核心研究能力停滯不前,就一直待在地獄裏,苦啊!!

你可以不脫皮,那層皮就用一輩子!!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耐心 校對

上個月費力改版的教科書3個章節
一校時,已修改一些錯誤
因為即將送印,出版商本來不擬二校
但我主動要求二校
還是發現錯誤,有些是我的疏失,有些是排版人員的疏漏

耐心/毅力!!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留個紀錄

"A PROMIS Measure of Neuropathic Pain Quality" 之前想做的,老美已達陣,且只需5項目

Value Health. 2016 Jul-Aug;19(5):623-30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鐵杵磨成繡花針

8月份,預計完成4個中小型研究計畫,改寫3個書籍章節,目前都接近完工
feel great!

這是一個 researcher 寫作/update 新知/開創 (擬定與修改研究計畫) 的必要歷程
也是學術功力的累積歷程
當然不容易

但我依然未熬夜/未加班
接送小孩/打球/ gardening/ managing worms farm 一樣不少
還是少了一些,少看了影集/news...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一周內寫3個研究計畫,還需繼續努力

1. 多向度功能評估工具之驗證
2. 臉部表情辨識
3. 還有共同決策
對象都是中風病人
時間蠻趕的,還好有沛綺可以協助準備IRB,我要開始編列預算了。。。

另外,發現我來澳洲所申請的研究計畫,法國人已經做出來了
"Bouniols N, Leclere B, Moret L.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shared decision making during the patient-carer encount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ools. BMC Res Notes. 2016;9:382."
這領域的進展快,我們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後。。。概念、理論、工具、成效驗證與理論/機制修改完全落後,而且我們有多少條件可以在臨床執行與研究相關議題!?

這群法國人 review 工具之後,擬依據最新理論/實證,並配合法國醫療情境,以發展是合法國之共同決策評估工具。
我要發展適合國人的共同決策評估工具嗎? 還是驗證與改良現有工具!?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國家級研究團隊研究

「46歲的浙江東陽人潘建偉,是國內量子通信的領軍人物。從2000年左右開始,潘建偉就陸續把學生送到多個實驗室。「比如,陸朝陽去了劍橋大學卡文迪實驗室,陳宇翱去了德國的馬普所,張強去了史丹福大學,張軍去了瑞士,陳宇去了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2011年前後,所有學生全部如約回國。除了團隊外,國內多年來的航天基礎也給我們這個領域幫助很多。」潘建偉說。」
2000~2011超過10年,所有學生全部如約回國。。。not easy at all. 加上「航天基礎」,難怪他們可以發射「中國第1 首顆量子衛星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已發表 200 篇期刊論文

最近不小心看到自己的論文篇數,已悄然超過200篇【超過120篇 JCR SCI/SSCI 收錄之論文】
這是22年以來,從1994第1篇期刊論文算起
我的青春投注 還有 合作者的貢獻,最為關鍵
最近幾年,研究生的投入,更加快數量的累積
論文的主軸以心理計量為主,尤其是近幾年【升等教授之後】,更是如此【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如果我沒怠惰,也有研究生繼續陪伴,再200篇,應該只需要12年。

Note: 我的青春投注,【這麼多假日】與 【學術研究的樂趣】可作為註解。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研究成果的分享

原則上,由資深作者(指導老師)安排
因為資深作者最瞭解共同作者之貢獻程度
雖然這可能主觀,但因資深作者最有經驗,故亦最客觀
資深作者需負責一切成敗,含團隊之聚散,因此都會全盤考量,以利團隊發展

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對於作者資格之標準:
「•對論文構思、設計、資料取得及資料分析和解讀有重大貢獻。
•撰寫論文草稿並審慎嚴苛的修改論文內容。
•確認最後要發表的論文版本。
此三種狀況皆須符合才得以稱之為該論文之作者。

取得研究經費、資料蒐集及一般性地監督研究團隊並不構成作者的資格,即使是身為系所主任或中心負責人也不符合作者的資格。」

引用來源:如何決定論文之作者順序

上述資格與貢獻之判斷,投稿之前,資深作者皆了然於胸,故能做決定/安排。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學術研究 的 樂趣

來自甜美的果實:如解決問題、升等、發表很好的論文
來自小確幸:突發奇想的創意獲得證實、意外的發現、發表小論文
不論意外驚喜或精心營造,只要用心、扎實投入、加上時間累積,這些樂趣(甜美果實與小確幸)就會持續到來

當然有挑戰與失敗………但這讓上述樂趣更加昇華!

今天一早,改了一篇論文(小成就),想到一些研究題材(小創意),下午及傍晚努力完成NHRI的海報與PPT,最後欣賞之,自我感覺良好。一個一個都是我的小確幸!

這些小確幸多了,累積了,就有甜美果實掉下來。。。。我很幸運/幸福!!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不好),如何撰寫

心中有印象 Dr. Hobart 寫過類似論文
就上PubMed查查
竟發現好多篇,而且發表在很好的期刊:
1. Hagell P, Tornqvist AL, Hobart J. Testing the SF-36 in Parkinson'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reporting rating scale data. J Neurol. 2008;255:246-254.
2. Cano SJ, Thompson AJ, Bhatia K, Fitzpatrick R, Warner TT, Hobart JC.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Short Form 36 in cervical dystonia. Mov Disord. 2007;22:122-126.
3. Baron R, Elashaal A, Germon T, Hobart J. Measuring outcomes in cervical spine surgery: think twice before using the SF-36. Spine (Phila Pa 1976). 2006;31:2575-2584.
4. Hobart JC, Williams LS, Moran K, Thompson AJ.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after stroke: uses and abuses of the SF-36. Stroke. 2002;33:1348-1356.
5. Hobart J, Freeman J, Lamping D, Fitzpatrick R, Thompson A. The SF-36 in multiple sclerosis: why basic assumptions must be tested.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1;71:363-370.
6. Freeman JA, Hobart JC, Langdon DW, Thompson AJ.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a key factor in outcome measure selection: the 36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in multiple scleros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68:150-156.

難怪是我的 model scholars 之一!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員工/學生旅遊合照

台大梅峰農業實驗農場 2016年7月底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臨床經驗 vs 標準化評估工具

臨床經驗的優點在於個人之認知學習、記憶與彈性
優秀臨床人員的經驗的確比一般或運用少量評估工具評估果較有效率/精確
但臨床經驗容易到達瓶頸,不易提升。無法提供明確數據與累計,且臨床人員之間的經驗差異頗大,不易交流/傳承
且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大多無法提供【數據】也難以被具體描述(撰寫下來,如果你願意花時間訪談臨床人員之境厭,即可得知,所謂經驗之具體內容大多相當鬆散),這在實證醫學的時代,欠缺說服力。

標準化評估工具之優點在於按部就班,可以提供明確數據與累計。使用者之間容易交流,工具本身可以不斷修改/演進。但較為死板,剛開始沒有效率。

所以如果個案需要評估多種層面,亦須追蹤評估(包含記錄),則評估工具一定 優於 臨床經驗。

如果評估工具可以快速且精準,則 perfect!

所以誰能掌握/改良評估工具,使其快速且精準,若又能涵蓋多種層面,最終一定是贏家!!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研究生涯 各階段發展之關鍵

剛開始懵懂期 (博士畢業之前),凡事較為困惑。
此時能否  踏踏實實  培養8大核心研究能力,至為關鍵。
除了自我努力,跟指導老師 and/or 學長姊的典範學習也是關鍵!

之後進階期,工作家庭混雜一起,容易迷失方向。
工作(研究)環境、能否抓到研究方向、善加管理時間並營造(或加入)研究團隊,是為關鍵
8大核心研究能力有無繼續提升為關鍵成效指標,也是能否晉升教授的關鍵

後續是自由期(升教授之後),也是研究興趣的考驗期,也可能是研究成果的萎縮期或豐收期。路遙知馬力。。。。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復健治療 功能評估工具 溝通會議

這是健保署 於上週五召開之會議,結論大致如下:
1. 各專業所提出的量表不限數量,可以和其他專業重複,但建議以免費使用的為先
2. 收集期間三個月,意即三個月後會再開會,呈現各專業想提出的功能評估清單及相關工具資訊
3. 功能評估如果確定,之後的對應審查(評估申報)標準亦會隨之更改
4. 此措施不會以「功能進步未達標準」做出核刪,會仿相關方案,如申報值達標準者加成獎勵或未達標準時減少支付。實施時程未定
5. 提高評估的給付

It's a good move for 健保 & 相關專業,甚至學術研究!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臨床人員 如何 提升研究功力/貢獻

心態上,須先誠心接受 【研究】對其【臨床與專長】之價值
實務上,須加入研究團隊,長期投入
最好具有碩士學位,或是備妥基本統計與研究設計之基礎,亦須具備英文閱讀與書寫能力。

以上,再跟臨床實務結合,持續投入於團隊的研究。最後才能【臨床】【研究】與【教學】一併整合與提升!

每周至少投入 2~3 個半天。
若上班時間不足,則下班/周末/休假期間補上。
若可以做到,則3~5年可以進入一個領域,另 3~5 年可以成為該領域中,國內的專家(參與發表5~8 篇論文,其中至少2~3篇是第1作者)。
再 5~8 年可以成為國內排名在前面的專家(參與發表5~10 篇論文,其中至少2~3篇是第1作者)。
再 5~8 年在國際上或有知名度(參與發表5~10 篇論文,其中至少2~3篇是第1作者)。對於臨床與教學將有些實務影響力。

我知道這很難,也是目前臨床人員研究功力,甚至臨床實力,難以提升的瓶頸

有捷徑嗎?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以傳統評估工具建構短版工具或CAT 取代 發展 新CAT

建構各向度之CAT,耗時費力
且是新工具/題庫,一般人難以熟練
這也是 Balance CAT & ADL CAT 不易推廣的原因之一

或許以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 從傳統評估工具的項目中選擇 model fitting 項目,藉以建構短版工具或CAT,是較快途徑
因為這些項目較少,且臨床人員已孰悉一些甚至多數工具,故容易接受
即使需要修改傳統評估工具之項目,技術上也做得到
至少可免除【重新建構向度題庫】之時間與困難,臨床人員或使用者也無須學習全新且數大大之題庫。所以除非有絕對的必要 (如現有工具太差),否則不再投入龐大資源發展新CAT。

也就是我們可以從美國/台灣的中風復健治療指引所推薦的工具中,各向度皆挑選一工具(約10~15向度/工具),大量施測後,即可建構各向度之model fitting 版、短版與CAT 版(題庫是 model fitting 版之題目) 。
model fitting 版項目/資訊較多,可於初評使用,以利於深入掌握個案特質/病情與擬定治療計畫。
短版與 CAT 版可於 follow-up & DC 使用,以提升效能。若有必要再施測model fitting 版。

也就是說,之後,我們毋須費力發展新題庫的CAT,只要從現有評估工具(無版權者)為題庫即可。Balance CAT & ADL CAT 也不用推廣了。

Note: Balance CAT & ADL CAT 不易推廣的原因之二: 因為只施測少數項目,能夠提供給臨床人員資訊與價值有限,僅提供 outcome scores, 但對於治療計畫擬定或個案問題掌握所需之資訊,CAT難以提供。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學以致用 提升OT效能

問題:個案需求/目標常跟治療師理念不同,如圖所示高達7成的個案與治療師的目標不甚符合。


解決方案:提供可行之衛教方案,以期提升個案之 insight 以及對OT之瞭解,克服上述問題,提升OT效能。


預計於2016 July 開始於台大生理OT,由實習學生以團體衛教模式執行

預計一年後,可探究成效! Let's see!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臨床治療師對於評估工具的真正看法

應該是:
1. 使用評估工具大多只是應付,對於治療沒有實質貢獻
2. 評估費時,沒人真的想做
3. 目前的評估工具爛透了,跟治療師的經驗沒得比
4. 健保給付點值低落,且評估報告費時撰寫。若以業績/時間考量,治療師當然不選【此點乃參考淑君的意見】

如果我們無法發展或推出一些【真的有用】【快速】【比臨床經驗更強】的評估工具,那就跟目前的評估工具一般,在臨床人員心理的想法:爛透了!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請提 psych 可增加之標準化評估工具

擬由實習學生執行評估,以提升可行性
以利學生掌握個案特質與變化、規劃治療方案、執行臨床推理與判斷治療成效

我們也可分析相關資料,以驗證/改良評估工具、驗證特定理論、探索恢復模式等。

相關工具需具備施測手冊,最好有評估結果解讀之說明,以利學生達成上述功能:掌握個案特質與變化、規劃治療方案等

請於6月14日中午之前,提出可增加之標準化評估工具,我們再找時間議決之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研究休假期間,請先跟老師確認【定期討論】之時間

【7月中旬至明年2月中旬】
我方便的時間【台北時間】大致如下:
Weekday:  7:30~10:00【最優先考量】;11:00~12:00;17:30~19:30
Weekend: 17:30~19:30
其它時間,可另約定。

研究生/助理每週至少一次,除非休假

若有特定討論議題/問題,請事先記錄於 blog 以提升效能

以 Skype 或 Line 討論
Skype 優先,因為音效較佳,且可以分享螢幕【請確認操作程序--「通話」>>「分享螢幕」】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2 篇中風復健論文

1. Guidelines for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這有如教科書,必讀!
引用7篇我發表過的論文【此文共引用9百多篇文獻】,也引用林教授6篇論文。
如果說這7篇論文,是我影響美國中風復健指引內容,也就是全世界都參考的復健指引。
那這20年來的努力,已充分獲得肯定。


2. Access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 a guessing game?
主要的 implications 有三:
The potential of a patient to benefit from rehabilitation may be overlooked.
Some patients demonstrate potential to benefit from rehabilitation later than the majority and this is not always easy to predict.
Regular reassessment is required to identify whether an individual will benefit from rehabilitation at a particular time. 這好像是我寫的。。。天涯若比鄰,海外有知音!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大學附設醫院OT部門之發展

關鍵在於學系OT老師之投入與能耐
就跟台大醫院各科一般
關鍵在於教授們的努力

今年與明年國內二所大學(含OT學系)將分別設立附設醫院
之前成大與義大,皆因先設立醫院,再設立學系,因此喪失學系主導醫院OT部門之先機。臨床與教學/研究就各走各的。。。
所以這二醫院/大學OT之發展,學系教師能否對附設醫院OT部門做出關鍵貢獻!? 今年將是關鍵!

這也牽涉到,我們能否推動/把握醫院OT部門能否完全獨立運作的良機。

We will see the results soon!

I think I have done something that is helpful for this critical issue! But the results are hardly predictable.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大學老師 挑選 新同事的標準

挑選 教學強 ? 研究強? 或是個性隨和者?

我想大多會挑選後者,因為可以協助教授任何課程(其他老師不教的,)。。。執行任何行政事務(系主任交代的、其他老師不想做的)。。。不愛抱怨//任勞任怨/使命必達。。。

我想 現有老師或是系主任 應該最喜歡這樣的老師。。。

因為研究是個人的事,最好新老師 不要太強/出鋒頭,也避免把自己給比下去了。那以後就不好混了。

教學呢? 基本上也是個人的事,教得好不好,誰說了算??

最好不要哪種 意見多 又不做事/愛抱怨的。

打聽一下就會知道。。。

以上可能有點偏頗//或真實,僅供參考………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臨床人員對於評估價值 的 認知

淑君直言,用途/價值有限。。。至少他們同仁心裡的話是如此
只有 COTES 他們有定期使用,其餘就由治療師自行決定【這是我本周一才知道的】
桃療、凱旋、八里也一樣
但 COTES 有不同版本

以上,對我而言,雖然/竟然,此時才知道!! 面對現實/有 insight 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關鍵

所以,如何提升同仁對於評估價值的認定。。。是未來的主要目標之一!

以下是某位臨床專家的意見:
1. 大家都用~經驗~來與其它專業溝通
2. 健保看的紀錄是活動紀錄,評估的紀錄沒有限定要做哪些
3. 個案的復原相當緩慢而且重複發病,治療成效見人見智...影響因素眾多...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共享決策與衛教 之後續方向與考量

二者可以解決下列臨床之問題??
1. 個案需求與治療師目標不一
2. 個案對OT/疾病預後之瞭解有限
3. 個案建立病識感之時間冗長,且我們對提升病識感之相關機制瞭解有限
4. 可提升臨床品質與效能?

* 目前臨床之困境
1. 人力/時間有限
2. 執行共享決策之方法未明確
3. 衛教內容不足/不佳
4. 衛教形式不一

影響後續研究能否順利之因素
1. 治療師瞭解共享決策與衛教之重要性嗎?
2. 治療模式與預後預測之實證確定程度
3. 實證呈現共享決策與衛教二者之效能
4. 有無跟治療師長期合作

評估向度/變項:
1. 問題:個案需求與治療師目標之一致性(與影響因素)、個案對疾病與OT之認識程度、病識感
2. 影響因素:age, education, family support, days after onset
3. 成效指標:主要成效如問題變項。次要指標包含滿意度、治療目標之達成度、生活品質
4. 中介因素:參與度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回顧/彙整 評估工具系統性文獻回顧

最近看了一篇【回顧中風病人上肢療效評估工具系統性回顧文獻】

Murphy MA, Resteghini C, Feys P, Lamers I.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 upper extremity outcome measures after stroke. BMC neurology. 2015;15:1.

竟然可以找到10幾篇 系統性回顧文獻評論中風病人上肢療效評估工具,作者再 回顧/彙整這些系統性回顧文獻。

這些系統性回顧文獻,包含以下幾篇:
Ashford S, et al.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outcome measures for the hemiparetic upper limb: a systematic review. J Rehabil Med. 2008;40:787-795.
Connell LA, Tyson SF. Clinical reality of measuring upper-limb ability in neurologic condi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93:221-228.
Croarkin E, Danoff J, Barnes C. Evidence-based rating of upper-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tests used for people following a stroke. Phys Ther. 2004;84:62-74.
Velstra IM, Ballert CS, Cieza 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outcome measures for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as reference. PM R. 2011;3:846-860.

這蠻特別的,這代表文獻回顧方法學的創新,雖然這更遠離原始資料(如實證論文)。
此論文也採用評論/評析系統性回顧文獻之方法 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 雖然這非專為評估工具系統性回顧文獻評論所用,因為目前無此類評析表。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何時可以整合各研究!?

我們在 psych 已或將 投入眾多人才,也有諸多計畫

社會功能、ADL/IADL、工作社交技巧、一般認知功能、特定注意力、工作記憶、社會知識、社會知覺、臉部情緒辨識

加上 PANSS or CGI-S

若再加上追蹤。。。。

一個小的 modelling 即可形成!!

Who will/can integrate these studies!?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6/18 (週六) 支援松德研討會【提升思覺失調個案職能治療評估之效能:理論與實務】

一整天,由李主任主導,我們團隊協辦之

最新版議程(仍待微調),預計於4月底之前確認,5月初公開宣傳之。
如補上佳燁或淑君的QOL...
請各位預定講者,於一週之內找我討論內容大綱

預計5月下旬「分段」預演之

時間
演講者
主題
 9:00-9:05

開場+致詞
 9:05-9:30
謝清麟
思覺失調個案職能治療評估之範疇與價值
 9:30-9:45
李淑君
評估工具之理想特性 (心理計量、評估時間與用途)
 9:45-10:00
理想之精神健康職能治療紀錄
10:00-10:30
Coffee break
10:30-12:00
  思覺失調個案職能治療相關評估工具之評論
10:30-10:45
李淑君
社會功能評估工具之評論
10:45-11:00
黃怡靜
工作社交技巧評估工具之評論
11:00-11:10
李士捷
社會認知功能評估工具之評論
11:15-11:30
尤菀薈
注意力評估工具之評論
11:30-11:45
林恭宏
工作記憶評估工具之評論
11:45-12:00
邱恩琦
執行功能評估工具之評論
12:00-13:30
中午休息時間
13:30-13:45
古芳瑜
現行松德思覺失調職能治療紀錄之特性
13:45-15:00
  思覺失調職能治療紀錄暨評估現有研究成果I
13:45-14:00
綜合評量於工作坊之應用與改良
14:00-14:15
李淑君
驗證改良版社會功能評估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14:15-14:30
尤菀薈
iPad版選擇性注意力測驗 (iSAT)
14:30-14:45
林恭宏
C-DVT用在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再測信度、收斂效度及生態效度
14:45-15:00
李士捷
比較失態偵測與弦外之音測驗心理計量特性
15:00-15:20
                                        Coffee break
15:20-16:05
  思覺失調職能治療紀錄暨評估現有研究成果II
15:20-15:35
李士捷
電腦化臉部表情辨認測驗之發展
15:35-15:50
李柏森
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評估工具之發展
15:50-16:05
邱恩琦
表現型執行功能測驗之發展
16:05-17:00
  職能治療評估未來展望
16:05-16:15
唐世芬
職能治療師使用現行評估工具之看法與期待
16:15-16:30
謝清麟
思覺失調個案職能治療紀錄暨評估未來改良/研究方向
16:30-17:00

討論時間




預期每年或隔年舉辦一次

另明年跟成大老師合辦【社會認知/心智理論評估研討會】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CIMT 的效果如何!?確認了嗎?

Corbetta D, et al.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upper extremities in people with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Issue 10.
我竟然這麼慢才看到………

作者結論是:
"CIMT was associated with limited improvements in motor impairment and motor function, but that these benefits did not convincingly reduce disability. This differs from the result of our previous meta-analysis where there was a suggestion that CIMT might be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IMT is scarce."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response letter/manuscript revision 之困境

有些見仁見智的議題,是要堅持已見還是順從審查委員的意見?

基本上,如果你有信心可以解釋清楚(包含理論與實證),則可依據自己的意見,只是態度/語氣需平和/委婉,但需肯定。

您若無信心(通常是對相關議題不熟悉),且審查委員之意見是可接受,亦不會造成整篇稿件之結論/論述翻轉(除非您同意審查意見,該翻轉結論也要翻轉),則可接受之。

舉例而言,審查者希望你對研究結果於「結果」做 summary & interpretation,以利讀者吸收。但若接受其意見,一定會造成「討論」跟「結果」諸多重複,故只能接受部分建議。也就是「結果」不宜 interpretation,「討論」才是合適解釋數據的地方。

若你真的不確定,一定找高手確認之!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碩博班招生的警訊

毓芬說成大碩班只有4位學生參加面試,將錄取4位
其它學校也都有類似問題

臺大博班的錄取率,也一直偏高

這警訊,若未能解除,則研究人才的培養,還有後續研究成果,以及臨床效能之提升,一定持續亮紅燈!!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令人高興的一天。。。。

寫了份摘要擬於學系演討會報告:

中風病人職能治療目標設定之臨床決策

背景及目的:病人自陳之需求與職能治療師所提供之服務常常不盡相符,因而降低治療成效。我們參考以個案為中心之相關臨床決策模式,提出中風病人職能治療目標設定之臨床決策模式,以期改善病人自陳需求與職能治療師提供服務之一致性。

方法:我們檢索資料庫以彙整現有的主要臨床決策模式,以及以個案為中心之考量要點與適用的決策模式。再與相關專家討論決定可以改善病人自陳需求與職能治療師提供服務一致性之決策模式。

結果:臨床決策模式主要有三種:父權決策模式 (paternalistic decision-making model)、告知決策模式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model) 與共同決策 (shared decision-making model)。以個案為中心之臨床決策至少須做到知情同意與個案同意或自主。告知決策模式與共同決策皆以知情同意為前提,故二者較接近以個案為中心之概念。二決策模式之差異在於有無良好雙向溝通與互動之時間與機會,若有此條件,則共同決策更符合以個案為中心之概念,最能改善病人自陳需求與職能治療師提供服務一致性。然而,特定情況(如個案已無復原潛力,且治療師已無法協助個案,個案仍無病識感堅持其目標)治療師宜適時充分告知且確認不傷害個案之後,以父權決策模式執行決策(如終止治療或給予轉介建議)。

結論:依據上述發現,我們認為:若有充分時間與個案/家屬交流/衛教,則共同決策應最能改善病人自陳需求與職能治療師提供服務之一致性。若時間有限或交流互動不佳,則以告知決策模式較佳。但特定情況時,父權決策模式仍可適用。我們建議治療師於擬訂治療目標與介入計畫之前,宜充分瞭解病人之需求、並以衛教讓個案/家屬瞭解職能治療服務內容、角色、治療目標等以及讓個案/家屬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建立病識感,再與病人充分溝通後達成治療目標共識,以期提升病人自陳需求與職能治療師提供服務之一致性,進而提升職能治療品質與效能。

完成PPT:「中風病人OT臨床決策之困境與解決之道」讓OT更接近「以個案為中心」而且更有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