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評估工具的世代交替


第1代評估工具大都為描述型評估工具,特性為快速簡便,且容易解釋。然而因為分級簡略,無法量化個案之功能,且誤差大(精準度低)。
第2代評估工具可量化個案特性。通常題目越多越精準,但施測費時。除了歐美等先進國家具備充分醫療資源,始有能力全面推動各種功能層面皆使用此世代之評估工具。
第3代評估工具可快速精準評估個案功能,也就是具備前2世代評估工具之優點。然而發展費時費力。




對中風病人的 motor assessment 而言 如果說 Brunnstrom staging 是第 1 世代評估工具 。
Fugl-Meyer motor test and STREAM 是第二世代 (S-STREAM and S-FM 可算 2.5 代 ) 。
但第 2 世代的評估工具一直無法在台灣完成「世代交替」,因為太冗長,人力/時間不足,加上醫院評鑑要求「快速」「全面」評估,以致於在台灣的臨床,第2世代的評估工具幾乎被淘汰了。
另外,第2代評估工具雖然具備量化分數,但數據不易解釋。所以在臺灣,第 2代評估工具僅研究人員熟悉,因為研究必須採用。但這也造成教學、臨床與學術的脫節,因為三者採用的評估工具不一致,難以溝通/連貫。
美國等先進國家,因為醫療資源充裕(也就是醫療費用昂貴)的臨床與學術領域,現以第二代評估工具為主。
CAT 是第 3 代評估工具,但何時可能完成「世代交替」?
如上,第2代評估工具難以取代第1代評估工具,那有可能逕跳至第3代嗎? 我們要等多久??

1 則留言:

  1. 我想提供4個對投影片的意見:
    1.第二代的工具要強調的是量化,因此粗框好像加在quantitative比較合適。又,第三代是不是也要有類似的標示呢?

    2.教學、臨床與學術三者在第二階段各選了哪種特性的評估工具,似乎並沒有強調出來。

    3.由概念來推想,Traditional rating scale是經過電腦化與剪裁變成CAT。因此電腦化與剪裁似乎比較適合放在一個過程,而非產物。因此不太適合用方框表示。

    4.Lab instrument 後續發展如何(被淘汰或合併),在圖中或許可以標示一下。

    以上是一點建議,希望能聽聽老師的想法。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