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被 reviewers 拉拔長大

怡靜準備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稿件的 response letter 時,雖然 editor 蠻 kind 的。
但還是須要回應一些 "tough" "advanced" 的問題

如能否驗證 EXTERNAL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How? Show them!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的SC計算,似未考慮前後測量誤差之  covariance, why?

EXTERNAL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的問題,讓我們思考/提出前所未見(to our knowledge)的方法。

covariance 的問題讓我們更深入探索/瞭解 SC 的特性與缺失。

雖然 tough!! 但讓我們更 "advanced"!! 你如果可以 enjoy 這種歷程 "working on tough, advanced questions" 你一定會喜歡研究,也會持續【厚植功力】【向上提升】!!

歡迎怡靜有空時補充【相關歷練與心得】在她的部落格。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剛畢業的博士如何找博後

1. 找一下國內外【徵求博後】的啟事
2. 問一下老師、友人
3. 主動出擊
先找出你心目中的老闆 (國內外皆可,應是國內外著名學者且著作豐碩)
國內:可主動遞出CV,強調你的專長與可協助【對該老闆的研究成果可貢獻/補強】之處
國外: 同上,強調你的專長與可能進行的主題,再申請 【科技部補助國外進行博後】 之計畫。

3 的關鍵在於你的CV與構想
CV的重點在於論文的數量與品質,如 SCI/SSCI論文篇數,還有你參與過的研究計畫與角色扮演
構想的關鍵在於能否打動未來老闆的心
若再加上原指導教授的強力推薦信
我相信無論國內外的博後,機會都很大!!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博士 太多了?

台大陳良基副校長:  台灣博士人才不患多,而患不均

OT 的博士人才絕對不足 (國內及國際上皆然)

且國內一些OT的臨床與學術基礎嚴重不足(如認知評估工具嚴重不足/不良、病歷內容不足與效能低落、療效提升有限),亟待博士人才投入。

以上觀點 有助於釐清問題的核心,亦有助於 研究生的生涯規畫。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3-minute thesis

 3分鐘論文發表比賽

有些以前的 videos 值得觀賞

http://threeminutethesis.org/uq-winners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three+minute+thesis&aq=f

找個時間,我們來辦個類似比賽,講給大學生聽。。。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臨床認知評估工具之改良與驗證

以下是因應【台大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電子報邀稿,我寫的【序言】

臨床神經認知科學主要的瓶頸之一是欠缺精準、低練習效應的評估工具,嚴重影響臨床上認知功能評估之效能以及相關臨床介入之成效。這問題在國內特別嚴重,因為國內長期以來,對於認知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一直相當貧乏,造成我們的臨床專家以及研究人員長期使用不精準、高練習效應的認知評估工具。

為了解決上述臨床認知評估工具之不足,我們研究小組嘗試改良現有認知評估工具或發展新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應用於中風病人或思覺失調病人,初步成果如下:

1.     發展電腦化認知彈性測驗 (Computerized Cognitive Flexibility Test)
2.     發展表現型執行功能測驗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of Executive Functions)
3.     改良符號數字轉換測驗 (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成為電腦化符號數字轉換測驗,以評量交替注意力
4.     改良空間順序記憶測驗 (Point Digit Span Test) 成為電腦化空間順序記憶測驗,以評量工作記憶
5.     改良數字警醒測驗 (Digit Vigilance Test) 成為電腦化數字警醒測驗,以評量持續性注意力

相關說明,詳下各摘要【暫未列出】。

我們的長期目標是發展全面、精準、低練習效應的各種臨床認知功能評估工具,目前已著手投入社會認知 (social cognition)評估工具之發展,包含心智推理 (theory of mind)評估工具之發展。我們期待10年之後,能夠提供國內臨床以及研究人員各種主要認知層面且具備良好效能的臨床認知功能評估工具,以突破臨床認知評估效能之瓶頸,以期顯著提升臨床人員對於認知功能之介入效能以及研究人員對於臨床神經認知科學之研究效能。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病歷資料分析難以被一般研究取代之特點

除了【樣本數大】【自然累積】的優點
一些研究主題,如發生率或恢復模型,研究人員很難以一般前瞻式研究計畫驗證之
e.g., 一般研究需要【個案同意書】才能收集資料,但研究人員一般很少會在病人發病初期就邀請個案/家屬,即使邀請,成功率也低。

這問題造成一些研究議題,我們很難執行。

如中風病人之 shoulder pain/muscle tone 之發生率與變化,我們一直瞭解有限,也造成難以探究其病因與機轉,因此臨床人員治療shoulder pain/muscle tone的成效難以突破。

如果病歷紀載得好,上述研究議題或可見到曙光。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恭喜啟文獲得 香港理工大學 之聘任

將於明年2月初上任 Poly U 的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我想這是啟文努力 10年 的成果/成就

It's a great achievement!! 比我同年齡時,厲害太多了!

他可以說是做到我常提到的【學術研究能力】是有【國際競爭力/價值】的,可以跟各國研究人員競爭,取得很好職位的!!

祝福他在學術研究旅程上,更上一層樓!!

If so, 10年後,國內OT可用中文徵詢/交流的國際學者,將多一位!!

PS: 目前由國內培養之OT在國外工作且在國際上具有知名度的教授,據我所知,只有賴金雪教授一人。只是賴教授以【研究】為主,【教學】與【服務】極少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娛樂、工作或興趣

我小孩主要的【娛樂】是 打online games,可獲得立即的休閒、愉悅回饋。但如此的娛樂,難以成為工作,頂多是【暫時的】休閒。

工作常為了麵包【為五斗米折腰】,很少是娛樂或興趣。

何為【興趣】?
我想【時間】最為關鍵,至少持續10年吧!
No 應該是一輩子,才是真正的興趣【如魚離不開水,才是真興趣】。

最理想的情境是【工作】的主要內涵就是你的【興趣】,有【興趣】自然就是【娛樂】了。 It's a perfect combination!!
所以,應該不是我樂於工作,而是我樂於投入我的興趣。因為一直投入,所以是長期娛樂,還有人付錢(薪水)給我 (給我工作)!

I'm a very lucky man.....

如何確認你是否對於【研究/寫論文】有長期興趣?
找剛畢業的博士、研究型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問一下,他們的酸甜苦辣,您就會知道【研究/寫論文】是不是你的菜了! if so, 剩下只是培養能力與尋找環境,詳其它 blogs.

【臨床】是不是你的菜,類似方法也可行!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恭喜恭宏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Digit Vigilance Test and 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論文已被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接受刊登!!

這是我們團隊發展的認知測驗中,所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里程碑,我們將進入/合力推動【電腦認知測驗】之潮流!!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I get it!? 提出嶄新/重要的心理計量指標??

寫了幾篇 individual responsiveness 論文後,一直在思考二個議題:
1. effect size (group-level index) 跟 SE-based index  (individual-level index) 之結果為何不同??
2. 我有可能提出新的 individual-level index 嗎?

今早(Oct. 17, 2014)起床後,一直在思考新的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的幾種可能指標。
10:30 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找到了,正在招兵買馬,找人一起驗證之!!

隔天(Oct. 18)早上繼續思考第一個議題,我想我應該想清楚了: 二者的主要差別在於【隨機誤差】與【樣本數】。
 effect size (基本運算為 Difference/SD) 是 group-level index 所以 difference 受到評估工具隨機誤差的影響很少,但是 difference 在臨床(個案)層級就受到隨機誤差很大的影響。舉例而言,許多評估工具的 MDC%都超過20%,然而我們絕大多數的治療成效在短期內(2~4週內)甚少超過20%,也就是療效難以超過評估工具之誤差。

所以二者皆能呈現療效,也是合適的療效指標。只是臨床受到評估工具隨機誤差的影響較大而已。

未來的療效驗證,研究人員應呈現 effect size 以及多少比例之個案超過MDC (number of patients needed to treat [to be beyond MDC]),以提升研究成果之臨床應用(讓臨床人員更明確知道他們會看到的療效為何)。

研究人員也必須努力降低評估工具之測量誤差,否則臨床人員將很難看到成效。

Note:
1. 我基本上是心理計量方法的應用者,應用久了,也會看到現有驗證方法的缺點,所以有時候,也會思考如何解決現有心理計量方法之缺陷。

如果我真能提出新的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index, 這可令人期待/興奮阿!!

2. 已發表 4 篇 individual responsiveness 論文
(1). Chen KL, Chou YT, Yu WH, Chen CT, Shih CL, Hsieh C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short form berg balance scale in people with stroke. Clin Rehabil. 2015;29:468-476.
(2). Chen KL, Chen CT, Chou YT, Shih CL, Koh CL, Hsieh CL. Is the long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more responsive than the short form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95:941-949.
(3). Hsueh IP, Chen KL, Chou YT, Wang YH, Hsieh CL.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of the original and short-form 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 Phys Ther. 2013;93:1377-1382.
(4). Huang YJ, Chen KL, Chou YT, Hsueh IP, Hou CY, Hsieh CL. Comparison of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Long-Form and Simplified 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 Group- and Individual-Level Analysis. Phys Ther. 2015;95:1172-1183.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研究構想/經驗的交流,請惠賜意見

以下10篇論文是我自覺較滿意的著作,有興趣想好好瞭解者,請於下週三之前 e-mail 給我。
我將請玉雲裝訂成冊,再交給您!

之後,我會找時間,跟有興趣者交流(含當初該文如何構思、主要概念與研究設計以及後續的研究題材/方向等,亦將包含參與者的問題釐清)

約需5~8次的聚會,每次約60~80分鐘。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1. Chen KL, Chen CT, Chou YT, Shih CL, Koh CL, Hsieh CL. Is the long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more responsive than the short form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95:941-949.
2. Hsueh IP, Chen KL, Chou YT, Wang YH, Hsieh CL.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of the original and short-form 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 Phys Ther. 2013;93:1377-1382.
3. Hsueh IP, Chen JH, Wang CH, Hou WH,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assess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outpatients with stroke. Phys Ther. 2013;93:681-693.
4. Hsieh CL, Hoffmann T, Gustafsson L, Lee YC. The diverse constructs use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measures in strok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years 2005-2009. J Rehabil Med. 2012;44:720-726.
5. Hsieh YW, Wang CH, Wu SC, Chen PC, Sheu CF, Hsieh CL. Establishing the 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of the Barthel index in stroke patients.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7;21:233-238.
6. Hsieh YW, Hsueh IP, Chou YT, Sheu CF, Hsieh CL, Kwakkel G.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Stroke. 2007;38:3052-3054.
7. Chien CW, Hu MH, Tang PF, Sheu CF, Hsieh CL. A comparis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mart balance master system and the 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in people who have had mild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7;88:374-380.*
8. Hsueh IP, Wang WC, Sheu CF, Hsieh CL. Rasch analysis of combining two indices to assess comprehensive adl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Stroke. 2004;35:721-726.
9. Hsueh IP, Lin JH, Jeng JS, Hsieh CL. Comparison of the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5 item Barthel index, and 10 item Barthe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2;73:188-190. 【迄今 Oct.5, 2014被引用 163 次, Google scholar】
10. Hsieh CL, Sheu CF, Hsueh IP, Wang CH. Trunk control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Stroke. 2002;33:2626-2630.【迄今 Oct.5, 2014被引用 168 次, Google scholar】

* 此論文比較一種平衡測量儀器跟傳統平衡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量表怎可能跟儀器比較!? 後續我們還有類似【不可思議】的比較:
A. Chen CH, Lin SF, Yu WH, Lin JH, Chen HL, Hsieh CL. Comparison of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balance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and a computerized posturography instrumen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95:1477-1483.
B. 吳宗憲, 戴翊, 陳嘉炘, 李素, 林昭宏. 比較中風病人上肢動作量表及運動學分析之再測信度. 物理治療. 2010;35:292-299.
竟然結論皆一致!!

血汗醫院特徵之一

就是發給你一隻【公務手機】, 【24 hours 皆須接聽】!

血汗工廠也是如此!!

我很慶幸,沒有這樣的手機。。。自己的手機也設定下午7點自動關機。。。

昨天有人送我 iPhone 6, I'm VERY LUCKY, 但我直言可能轉送他人。。。因為我不想 24 hours 都 internet accessible 讓自己 24 hours 皆難以抗拒網路的誘惑。。。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HL 之學習/成長曲線

週二時討論到「中風後時間」與 "Health Literacy (HL)" 之關聯
我想這應很接近一般的 "knowledge" or "skill" 學習曲線
很快達到高峰後,就開始消退。。。
除非一直學習/討論/確認,否則消退速度很快
如下圖所示:

if so, HL 跟時間之關聯薄弱
病人/家屬對於OT的知識似乎亦然
甚至我們自己的諸多"knowledge" or "skill"之學習亦然。。。。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回覆稿件審查意見 的參考

每位研究人員皆有相關經歷!!

有些「回覆」,尤其是未來自己(或他人)也可能遭遇的 general comments (如樣本數、抽樣/代表性等)且已回覆者,或是 reviewers 的 constructive comments/revisions 可提供以供大家觀摩/參考。


提升效能!!

若有相關內容者,請 e-mail 或彙整放在 dropbox [含特定之審查意見與回覆],我再確認後,放在此 blog!

歡迎共襄盛舉!!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解亂象 大學之道在教研合一

「近年來,美國大學重視團隊科研,把研究精髓,推廣到大學部;此與台港陸大學生盲目亂修學分課程,只求多、不求甚解學習大相逕庭。這個因持續「研究」使高教昇華做法,與我們傳統文化思維有異,值得注目。

大學教育以質為要,而非以量取勝。在民粹護航下,台灣廣設大學,發展短視學科,入學既無品管,畢業也不求質量;畢業生等同低價代號,情何以堪。」

解亂象 大學之道在教研合一

Source: 【聯合報╱郭位/香港城巿大學校長(香港)】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台大醫院 治療師 的升遷瓶頸

早上遇到復健部王主任,提到臨床治療師的【升遷】

數年後,遇到另一位新上任復健部主任,也跟我提到臨床治療師的【升遷】

他們都希望我協助治療師發表論文,也通知治療師投入研究,以便他能協助治療師的【升遷】

事實上,桃療。。其它公立醫院亦是如此。。。

因為臨床技能/品質/貢獻,難以比較。。。只有論文較為客觀,且被高度重視!!

恭喜 Jenny

"Development of two Barthel Index-based Supplementary Scales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論文被 PLOS ONE 期刊接受刊登
恭喜雅珍!!

論文主題是我們研究室的【獨創】,研究成果也具備臨床與學術價值!!這二部分,請 Jenny 補充。

PLOS ONE是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學門排名前15%之期刊。

之前投稿 Physical Therapy,修改後,還是被拒絕(我覺得被拒絕的原因很主觀,只是運氣不好)。繼續努力,就修成正果!!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新學期的寫作課: 一個新構想

除了既往的英文報告以及稿件討論。。。

擬新增同學希望老師分享的主題,也就是學生建議主題給老師,再跟老師確認後,由老師主講/分享之。希望能藉此釐清同學之困惑,提升效能。
同學建議的主題可包含【任何】學術相關之議題,老師會就本身經驗與一般學術慣例跟同學分享。*

若老師需時較久,原4同學報告可改成3同學。
以上請惠賜意見
亦請開始嘗試建議主題給老師,若上述新構想未實現,則我將於 blog 分享我的看法【同學建議之主題】。

另請士捷協助調查上課時間 (含新同學)

Have a nice semester!

依據同學之建議,我彙整成3個主題,各一小時(含講授與討論)
分別於
第一週 9/16  如何擬訂可行又有價值的研究計畫與論文主題
                       如何提升論文發表之質與量
第五週 10/14 如何建構研究團隊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寫論文的基本條件(能力) 與 寫作能力提升

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修改】研究生/合作者的論文或研究計畫
我經常看到寫作者的主要瓶頸

寫好一個段落或一篇論文,須符合有三個基本條件:
1. 對擬寫作主題內容/概念  瞭解  清楚/透徹
2. 孰悉科學文獻寫作原則
3. 中文或英文寫作能力

初學者,通常三個條件皆不足。。。
if so,
* 那須先【回頭】準備好第一個條件,如深入閱讀相關文獻、找人(含老師)討論,以確認是否符合第一個條件【清楚/透徹瞭解擬寫作主題之內容/概念】。

* 再回顧/確認 科學文獻寫作原則【如主題句是否明確、支持句是否連貫(甚至論文前後文是否連貫;主要名詞之使用,前後是否一致)、結語是否合理明確等,最後再求精簡明確】

* 不論中文/英文寫作之建議【對於句子層級】,我最常給學生的建議是:語意不完整/不明確,也就是讀者看不懂或有諸多解釋。
中文常見的問題包含【主詞】【主旨】不清,冗長【欠缺斷句】等。
英文因為非我們母語故常有【詞不達意】以及【文法】問題。
中文的問題【準備好前二條件之後】容易找他人切磋討論,即可改善。
英文的問題,同樣必須【準備好前二條件之後】,則須找母語是英文且孰悉科學文獻寫作者【面對面諮詢/修改】,否則難以改善。這是花時間又花錢的。。。否則效能低落。

進階者則須判斷  問題出在那裡?才能對症下藥。

image source: http://college.wfu.edu/writingcenter/wp-content/uploads/note-to-self-writing.jpg

Source: http://www.jeffkorhan.com/images/2012/12/2012-12-28-better-writing.png

Source: http://rudolphmusngi.com/wp-content/uploads/2014/06/bad-grammar-4.jpg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推薦期刊論文給臨床合作者

這是雙方交流【研究主題】的方式之一
請貞儀、雅珍、恩琦、士捷,若有2013之後的論文 且值得推薦給臨床人員閱讀者
請放在 dropbox 並通知我
many thanks!

發展精障者ADL(含IADL)電腦適性測驗,徵求同好

褚氏 ADL 測驗,已使用多時。
我們細看內容與資料,發現不少問題(如內容涵蓋複雜、心理計量不完整、計分複雜/費時等)
我跟李主任已決定投入發展適用於 mental illness 病患的ADL評估工具
長期目標為發展 CAT!!
初期目標為發展 BADL & IADL題庫
這需要2~4年的長期參與。。。。
歡迎 part time 可投入者!!

請跟我 聯絡 或 釐清!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思考 與 表達

【我思故我在】

我覺得【若能將思緒/思考之重點,甚至原理,撰寫下來,將可更明確/踏實】
so【我能完整/明確寫下來,才踏實】。

這也是我一篇一篇 blog 形成/發表的過程
論文亦然!!
每一篇越寫越踏實!! 寫很多篇,那就超實在的!!


我指導研究生或跟共同作者合作多年以來,發現他們的主要瓶頸在於【吸收/消化知識】與【表達(口語以及書寫)】,也可說是【思考】與【表達】二大瓶頸。

【思考】與【表達】須連貫、相互激盪。

理論上,一個新的概念,我們思考/理解透徹了,應該能【口語或書寫】表達出來。
實際上,並非如此順利。通常我們【用自己的話  講出來】或【用自己的文字  寫下來】該概念,他人大多難以理解(主因在於我們對該概念的理解程度有限,撰寫時應即可發現,且表達能力欠佳)。
我覺得,表達的過程就像一面【照妖鏡】,讓我們看到不足。接收者若不能瞭解我們所表達的概念,常代表我們並未徹底瞭解該概念【我們未思考透徹/還有漏洞】,或是我們的【表達】能力有所不足。

所以【講出來】【寫下來】,極有助於【確認】或【證實】我們是否【思考透徹,已深入瞭解該概念】,至少可以磨練我們的表達能力!
這些能力也就是我們能否【深入淺出】的關鍵,這是思考與表達的最高境界! 也是擔任教師的關鍵能力之一!!

然而,我們常照這面鏡子嗎?

多年來,我一直不斷【思考】與【公開表達 (包含傳寫論文、研究計畫、blog、演講、授課)】,藉由表達的過程,以教學相長或自曝其短,故自覺功力持續成長。可謂已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甚至樂在其中!!

我寫論文、研究計畫、blog、演講、授課皆能【樂在其中】,這對很多人而言,絕對是一輩子皆【難以想像】或【難以體會】。

一般研究生【被要求】寫論文/ blog, 若未能【想像】或【親身體驗】上述的【良性循環】,進而【養成習慣】、【樂在其中】。一段時間後,可能還會變成【懼怕】【抗拒】【沒有照鏡子】,欠缺深入思考與缺少表達,那就蠻麻煩的。。。

【思考】與【表達】二大瓶頸可以突破嗎?
我想可以的,只要您【持續練習】【每天預留時間閱讀、思考與記錄】再跟他人【不斷切磋】,一定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甚至樂在其中!!

另外,寫作是學術交流的最重要管道,因為寫作的內容已變成白紙黑字,故甚明確,也容易反覆斟酌。我另有寫作的價值的貼文 (Writing Tips) 「越寫,越聰明!寫作也是知識/能力呈現!!

初稿: 2014年8月9日
修改: 2020年3月5日  & 2022年8月18日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恭喜宇佑

"Examin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mproving reliability for the eight subscales of the SF-36 in opioid-dependent patients using Rasch analysis"
稿件已被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接受刊登
這是宇佑擔任助理時(2012),撰寫一部分,直到今年完工,投稿的。
可說是 part time 完成的,並非全心力投入,因為還有其它主要任務 (工作或求學)。
這樣的能力,很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只做一件事,只寫一篇稿件或研究計畫,一定是【多工】同時進行的。所以我們如何【管理時間 (或自我管理)】以及【團隊合作】,就相當關鍵!

宇佑的 blog 蠻值得參考的,以下是摘錄其中一篇:

"目前手上的研究與進度如下(主題─主要分析法─合作學者─進度):有進展者以紅色標記
  1.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F-36 in heroin abusers -- IRT -- Dr. Hsieh -- Paper submitted
  2.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ESTOF -- CFA -- Jennifer & Kayla -- Discussion
  3. Relationship between misbehavior and consequence in children -- logistic regression & SEM -- Dr. Bowman -- Paper submitted
  4. Investigat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after-combat veteran -- cluster analysis & SEM -- Dr. Elliott -- Analysis
  5. The impact of misspecifying residual structure on LGM -- simulation -- Luxi & Shuqiong -- Paper Writin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 meta-analysis -- Cao -- Literature review
  7. Kindergarten reading progress monitoring -- LGM -- Dr. Clemens -- Paper Writing
  8. MI for IRT and CFA -- Dr. Yoon -- Literature Review
  9. Scale format  effect on MI -- CFA & IRT -- Dr. Yao -- Paper Revised 
  10. Comparison between sampling weight and multilevel analysis -- MI -- Dr. Kwok -- Literature review"
詳: http://yuyuhsiao.blogspot.com/

我相信宇佑經過以上研究的歷練,勢必成為一位功力深厚、極具潛力的年輕學者!!
我很高興曾經與他共事,而且將來應該有諸多合作機會!!
宇佑回台北時,我會邀請他跟我們分享!!

期待!

一起成長~~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恭喜恩琦 practice effect 稿件終獲接受刊登

"Practice effects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Five Digit Tes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ver four serial assessments"
努力 2~3 年,至少改過數十次。。。。
終於大功告成!!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上週末趕出一份研究計畫

跟中山陳主任合作
因為我未注意時限,上週五才收到陳主任的 Line 訊息。。。
是自己疏忽。。。就硬著頭皮答應之。。。
若通過了就有50萬經費,值得努力。。。

主題為【發展中風肩痛電腦圖像評量系統】
週五晚上決定題目。。。
週六蒐集資料,還好有薛老師的研究計畫可參考,所以研究背景 (現有工具之評論) 就很容易掌握了。。。
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對我而言,問題最少。。。
再找2個插圖,以凸顯研究主旨與呈現此評量系統之示意圖,應有利於審查者掌握要義。
其它就是,邊寫邊改。。。

這期間還要給另一個研究計畫建議,並陸續提供一些相關資料與 Skype 討論。

所以,如果順利,就是 1 + 1 百萬元計畫!!

Good luck to us!!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松德研究構想書

感謝松德同仁的協助,還有恩琦、恭宏以及士捷各負責協助一項計畫,我也幫忙一計畫【發展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功能評量表第四版與初步測試】
共有 4 件

這是學術單位與臨床合作的可行模式之一
資源、團隊、成果與後續應用同時成長!!

期待!!

後續8月底跟義大醫院的合作計畫,大家繼續努力!!
目前怡靜與貞儀已各自完成一份計畫了。。。
有興趣者,請跟我聯絡。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找一個基礎/重要的題材,長期研究之!

以衛教研究主題而言,不論評估工具、(適性)教材內容、衛教模式/理論,皆很欠缺,尤其國內。。。題材很多而且重要!!否則如何執行「以個案為中心」「個別化」治療呢?

以社會認知(或其中的 theory of mind)而言,其概念與定位之釐清、評估工具、損傷與復原機轉、治療成效。。。題材很多而且重要!!否則思覺失調患者、自閉症兒童之復健成效,大概就很難突破了。

認知(含執行功能)亦然。。。

若投入5年應該可以瞭解上述:題材之廣度與重要性!
如果環境可以配合(主要是收案便利性),再投入5~10年,可以讓你成為國內專家。
另一個5~10年,可以讓你成為國際專家。
投入愈久愈有成就與樂趣!

我可以想到以上研究題材的緣由,包含:一、專長於心理計量之應用,故易洞察上述題材評估工具心理計量之缺陷,尤其相關估工具難以符合臨床需求;二、長期思考臨床OT(成效)之困境,上述題材皆為「關鍵瓶頸」;三、以理論模式或機制探討臨床OT成效,可擴展研究題材之範疇,也可瞭解那些是基礎與重要題材。

以上主要是回覆恩琦的疑惑,也供研究生卓參。

英大學協會前主席:英150所大學 一半應關閉

現任倫敦格思漢學院院長的傅勞德說,英國的精英學府,例如牛津與劍橋大學,應該專注於研究,完全中止招收大學部學生。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blog 寫作回饋

以下是憶華閱覽諸位研究生 blogs 之心得與 comments,請卓參。

時間計畫
  1. 姿誼http://littlegreenivy.blogspot.tw/2010/07/20100719-13.html
    時間規畫從以前到現在都留下紀錄,不限於當的任務。這樣很類似於一個完整的行事曆,我覺得很清楚、一目瞭然,如果以後要回顧過去自己做了些什麼也很方便。不過最近沒有更新比較可惜,之前偶爾還能看到未來(超過一個月)的規畫記錄。
  2. 姿誼:(收案進度)http://littlegreenivy.blogspot.tw/2013/10/otkotes.html
    學姐把收案的人數都每週記錄下來,旁邊欄位記錄每週遇到的狀況,相當清楚,並且容易看懂。若要找相關紀錄也很方便。
  3. Jennyhttp://jennyblog911.blogspot.tw/search/label/%E4%BB%BB%E5%8B%99
    5/19-5/23及5/26~5/30二週的記錄,有包括當週的任務,並且在表格最右邊欄位同時記錄任務進展。
寫作課紀錄
  1. 怡靜http://yiching-huang.blogspot.tw/2014/06/20140610.html
    學姐將每次寫作課記錄全都統整下來,再依據每次上課的討論新增上去。學姐將記錄重點分類之,並標示明確的次標題,列點、排版或顏色的區別都讓閱讀者覺得清楚明瞭。除此之外,還將內容分成通則細節二部分。他人想參考的話,可以從通則裡找到相關的內容。我個人特別喜好學姐不將個人研究的細節混雜在通則細節裡,免得研究細節的偏狹影響可讀性。
  2. 恭宏http://ghlin.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2848.html
    其實第一次看的時候,學長是每堂課分別記錄,經過老師建議後,再加以統整~不過我覺得學長更新過後的紀錄還不錯,有明確的次標題、用列點的方式、排版清楚,也都讓人能夠看得很清楚。
  3. Jenny :http://jennyblog911.blogspot.tw/2014/05/2014527.html
    同樣有將每次的寫作記錄統整起來,內容也很完整。與怡靜、恭宏一樣是列點的方是很清楚,只是不同的是可能是字體選擇的關係,看起來會比較吃力。
  4. Karine:學姊好像也有將每次的紀錄統整起來,但是我有點看不太懂,有時候標題號碼不是從1開始。
心得 &其他
  1. 恭宏:網球紀錄
    看學長每週的網球學習紀錄和心得,覺得很有趣,這是滿少見的研究之外的生活紀錄,我覺得很不錯啊~~
  2. 恩琦:八大核心能力評估http://chiuenchi.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19.html
    選這篇的主因是學姊有將每一項能力逐一看看自己的進步及瓶頸為何,而不是簡單的紀錄和心得而已。
  3. Karine:光遺傳學分享http://karinentuphd.blogspot.tw/2014/01/optogenetics.html
    雖然以主題內來說是比較深或難的,但是透過學姐的分享和簡易的現況整理,算是開了一些眼界,我覺得滿有趣的,可以藉此知道原來學姐的研究是走在哪哩,國際上的相關科學方法又進展的如何。

整體
  1. 整體來說,我覺得怡靜的紀錄都很清楚明瞭,而且重點也容易讓人看得懂,又不會過長,每篇的篇幅內容量都滿剛好的。而且我很喜歡學姐的配色和排版,雖然很多人也同樣都是列點的方式呈現重點,但是就沒有怡靜學姐的清楚(可能也跟行與行之間的間距有關吧?!)。所以說最喜歡怡靜學的記錄了!!
  2. 其實士捷也記錄的很認真,他的特色就是紀錄的很詳細。但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有點冗長,每篇文章都好長好長,會讓人想要跳過很多地方,不易抓到重點。

未來的作文題註定了八股而無趣

平路: 文字等於思維,我們十幾歲孩子的心靈怎麼這般老成、這般缺乏新意?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如何協助臨床 病歷電子化 並 強化其功能

蠻多OT單位仍未執行病歷電子化,有些雖已電子化,但功能不佳(如輸入不便、內容有限或未與其它單位整合)
故我想到「強化電子病歷效能計畫」,以期提升OT臨床效能
這是【重大】改革工程,很重要但急不來,且須臨床與研究人員充分/長期配合

目的提升OT電子病歷與臨床效能

•改良輸入不便/費時之方法
增加病歷輸入平台與效能(含 PC, notebook, Pad 有線/無線輸入模式,治療師輸入與個案填寫問卷)最好是可在螢幕以觸控+keyboard輸入,以提升效能
整合相關科室之病歷內容,以避免重複

• 改良病歷內容之方法
       *在有限增加治療師負擔的前提下,漸進改良病歷內容【每3~5年修改一次】
       *結合治療師之興趣並與相關研究人員,齊力發展/驗證與修改,這也可協助臨床人員發展專長領域
       * 先聚焦於特定幾個領域之修改,再逐漸擴展,量力而為,以免工程過大,難以推動

Note 1: 目前病歷內容較為有限,至少欠缺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ADL, 深入的認知評估、個案參與治療活動的程度【或個案/家屬治療師對治療目標之共識程度】等。
Note 2: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可由病人/家屬填寫之。於等待治療或治療後填寫。
Note 3: 未來整合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含實證治療指引)

• 經費來源(for 軟硬體/研究人員):
專案計畫(向院方申請)
研究計畫(向院方申請)
科室經費(由科內經費支付)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專長的建立 與 方法學之應用

「評估工具的發展與驗證」是我從事研究20年來主要的專長,而「心理計量學」是我主要採用的方法學。

因為「評估工具的發展與驗證」以及「心理計量學」之應用領域廣闊,所以我的研究對象可以橫跨不同疾病之患者,我的研究題材也相當豐富。

評估工具對於研究與臨床皆是關鍵工具。然而國內臨床與學術領域的評估工具,可以說仍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因此我投入此領域的時機以及後續的發展,皆可謂充滿願景!

「心理計量學」的應用可行性高,因為資料收集較少受到儀器與空間資源的限制。

選擇「關鍵領域」使研究題材具備臨床與學術價值!
選擇「可行性高」的方法學,可豐富研究成果!

如果要說缺點,還是有!!
因為就學術的標準而言,我只是「心理計量學」的應用者,而非我專長。我無法對寫出心理計量方法學的論文,對心理計量學有所貢獻。
而「評估工具的發展與驗證」又過於臨床,所以研究成果不易於 high impact factor 的期刊發表。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研究核心能力養成不易!?

yes, 學習/成長曲線,剛開始(前幾年)大多緩慢!
我這個時候亦然。

beginners必須抓到重點或知道弱點何在,一定要跟老師或高手討論(確認重點與弱點),再來就依賴「積極實做」與「學習效能」了!

我這個時候,期待教學相長,也須持續努力,否則就難以突破,無法更上一層樓!!

這些都是挑戰與成就來源:
“Difficulties strengthen the mind, as labor does the body.” ― Seneca
“Happiness is not the absence of problems; it's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m.” ― Steve Maraboli,

取自:http://apatheticgamer.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warband_learning_cliff.png

取自:https://encrypted-tbn1.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SVLjF0882u0GzOZ3EQ93gVCsWn8ebVNB2HiNkTO89HKdaU4K08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科技部研究計畫的審查重點

科技部(前國科會)研究計畫/經費是所有研究人員推動研究的基礎/根本!

科技部研究計畫的審查重點,歷年來,或有所更迭,但不變的關鍵大致有三:
1. 撰寫良好的研究計畫(包含:創新、價值以及可行性)[這可努力做到,至少早點寫,再請高手給意見]
2. 主持人良好的論文發表紀錄 [這需要時間養成,至少博士後5~7年]
3. 機運 [碰到比較 nice 的審查者]

就以上關鍵而言,「新人」通過的機率比較不穩定。歷年來,皆可看到實力良好新人的研究計畫慘遭 turned down!

研究人員度過新人期(博士後5~7年)之後,隨著累積的研究成果/經驗/名聲,計畫通過機率就相對穩定多了。

另外,博士後審查是送外部5位委員審查,能送審門檻是近3年(2011-)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於該領域排名前25%SCI期刊或獲得國外專利。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3 場 mini symposiums 已完成!

這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機制:我們向相關學者與有興趣之臨床人員說明研究重點、方法、成果與困難,參與者給予意見回饋。

這也是訓練學生的方式之一:彙整與報告研究成果,也是暴露問題(學術功力成長的主要管道)更正的機會。由於學生皆須提出未來研究議題,這也是激勵思考未來研究議題的方式,也可跟相關專家交流。

同學的PPT準備還有演講台風,皆進步許多!

我們也看到一些小瑕疵(如部份概念之說明不甚明確,時間安排可改善[如週日早上參與者較少,最好避開5~10月辦理,因為公衛大樓沒冷氣])。

我們會更好更強!!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臨床病歷記錄(評估工具)效能亟待提升

三大領域皆然(目前之效能低落:評估/記錄費時,但評估數據之用途有限)
研究人員應協助之
可往「電腦化」結合「電子病歷」為主要方向
評估工具之修改與驗證應為主要方法學

今天(4/30)到輔大演講,他們的附設醫院將於2017年開張,如果他們OT學系能夠掌握臨床病歷之設計與改良,則研究題材與成果,盛況可期!

May 5, 2014: 上週五完上遇到馬偕歐育志,想到馬偕OT之電子病歷已執行多年,擬瞭解輸出與分析機會。
週六與亞東陳明輝主任提及電子病歷分析,已安排 June 7 至亞東演講「病歷分析研究」,亞東也已執行病歷電子化,也進行瞭解如何輸出。
將考慮申請馬偕以及亞東之研究計畫!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研究的歷程 就是 自我挑戰的過程

做研究很難,發表論文更難,要發表於好的期刊 = 難上加難!
我們只能一步一步扎實學習/成長

研究的歷程必然經過諸多考驗,各階段的挑戰亦不同
個人研究能力(學術功力或核心能力)的養成,通常是「自我挑戰」的艱苦歷程
若能持續不斷「向上提升」,至少不能放棄嘗試與努力,則能力/功力/成果隨之而來

然而,行百里路者半九十,隨行者已不多,持續者相當有限!

這也是「耐力」「對研究之熱情」「能否持續向上提升」的考驗!

還是那句話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如何「客套」回覆審查意見

Examples to reply politely:

  1. We agree with the reviewer that ___, but. . .
  2. The reviewer is right to point out ___, yet. . .
  3. Although we agree with the reviewer that. . .
  4. It is true that___, but. . .
  5. We acknowledge that our manuscript might have been ___, but. . .
  6. We, too, were disappointed by the low response rate.
  7. We agree that this is an important area that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8. We support the reviewer’s assertion that ___, although. . .
  9. With all due respect to the reviewer, we believe that this point is not correct.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第一場 mini symposium 已上場

這是多人多年準備/努力的結果呈現

我舉辦 mini symposium 之主要目的包含:交流與分享
跟臨床及專家交流與分享
也訓練研究生演講能力以及藉機釐清觀念(研究生能否深入淺出說明複雜的概念還有研究所得之臨床意義,以讓聽眾有感)

研究生之表現「瑕不掩瑜」

團隊仍須繼續努力,數年後相關成果之分享,應可更上一層樓!!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週六學系研討會的驚奇

1. 竟然國內已有團隊開始研發「以虛擬實境發展執行功能評估工具」,這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同時我們要加油了!!也可思考是「合作」還是「競爭」!?

2. 下午的內容分享,很多元/豐富/精彩。也看到非醫療領域學者的積極努力,也見識「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3. 遠距「醫療」的最大障礙,竟然是「法令規章」規定:必須面對面執行醫療業務!

另外,我們研究生的表現良好, feel great!!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Singapore Rehabilitation Conference 2014

新加坡的 OT/PT 學制應是仿照英國,放在「專科」系統,因此大學及研究所沒有 OT/PT 系所。還好澳洲沒仿效。。。所以新加坡很多 OT/PT 就到澳洲進修。

近年來因為 EBM 等故,新加坡的 OT/PT開始感受到「研究」的壓力。然而因為沒有大學系/所支援,臨床 OT/PT 可謂時間/經費/研究能力皆不足。。。所以雖然研討會舉辦二天半,然而口頭與海報論文篇數有限,可謂還在「初步發展期」。

他們目前也在推動 clinician scientists 希望clinicians 能多投入研究,然而「時間/經費/研究能力皆不足」難有成效。。。

if so, 我們研究所的畢業生或可考量擔任他們的 clinician scientists....

明年[March 26~28, 2015](或之後)可考慮再去一次,以更瞭解他們的發展與機會。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參與!

*還好當初因考量口頭報告的內容已投稿,未參與其口頭報告競賽,否則跟一些小伙子比賽,實在不道德阿。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恩琦的 PEF 的初步分析結果

CFA & Rasch analyses 找出4 個向度 符合單向度與 Rasch assumptions 各16項目
雖然單向度分析之 Rasch reliability 為 0.77 ~ 0.86,還好各向度間的相關性高(Pearson r > 0.7)。詳恩琦的 blog.
因此後續可利用 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 以期提升各向度之 reliability.
我預期至少有三個向度之信度可超過0.9

如果後續的 intra-rater reliability,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亦良好,那就 excellent!!

if so, 後續的研究題材就很豐富了!!

包含CAT的發展,也可考慮發展簡版PEF(如同 S-STREAM)。
也可將題庫施測於中風病人,建立中風病人 PEF CAT(或測試 parameters 之穩定性)

之後亦可考慮利用 virtual reality (VR),建立VR版之 PEF CAT(以便利施測,題庫亦可擴充)

今天跟OT一位熟悉VR的博士討論,後續應可期待:建立VR版PEF CAT,應用於 schizo, stroke, and children with ASD (or CP)。

Sounds great!!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研究生對 研究 的瞭解與準備

昨天跟許老師聚會,談到國內研究生數量很多但有些關鍵問題難解:

1. 對研究的熱情與準備不足(包含語言能力),大多以「文憑」或取得「鐵飯碗」「加薪」為目標

2. 自學(學習)能力有限

3. 難以提出適當/具備深度的研究主題(對博班生而言)

如果存在上述三項問題(部份或全部),且未能適當/及時解決,當然難以培養出具備競爭力/樂在研究 的人才。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後續研究議題

長期議題(5~10+ years):本土重要/關鍵的研究議題
1. 認知評估工具之研發(傳統、電腦化或虛擬實境)(含社會認知功能)
2. 電腦適性衛教系統之發展(含個案參與度)
3. 臨床病歷改良
4. 發展及驗證提升職能之模式
5. 發展 pain 評估工具

我覺得這些長期議題都很重要,但絕非我個人的能力可以完成。。。。
退休之前,若能看到一些進展/成果,應該就很高興了!!
若有夥伴/團隊,長期合作,才有一些可能性!至少可以發表一系列、有深度的論文!!

短期議題:
現有 CATs 之改良 以及概化(含克服極端個案信度差、應用於其它族群)
現有 CATs 以及傳統工具之等化/連結
BI-SS 之 MID 驗證以及實用性驗證(找 Jenny 討論現有資料與後續)
改良台大生理OT之病歷記錄內容
找出 pain descriptors
驗證常用之 pain assessment tools

to be further revised...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影響 test-retest agreement 之因素

通常是 random 造成,也就是沒有特定因素。
然而,我們一定可以試著找找看有沒有 特定的因素
最近看到一篇論文
Cheville AL, Basford JR, Dos Santos K, Kroenke K. Symptom burden and comorbidities impact the consistency of responses on patient-reported functional outcome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 Jan;95(1):79-86.
給我一些想法:我們至少可探索看看有無相關因子
若找到了,將可減少 MDC !!
if so, 在從事 test-retest study 時,即須收集可能因素。

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盡量引用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

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是判斷論文 quality/impact 的標準之一
教師升等以及聘任,甚至爭取研究獎項,「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皆是「客觀」判斷標準之一
因此論文寫作時,若研究團隊有相關之著作,宜盡量引用之
否則漏將 credit 給團隊成員,殊為可惜

故投稿前,宜留意之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mini symposiums 之時程

1. 電腦化注意力及記憶力測驗於中風病人之發展與應用
民國103年4月19日(週六下午)於中山醫學大學舉行
主要報告者:恩琦及恭宏

2. ADL評估工具之瓶頸與改良
民國103年5月3日(週六下午)於系館舉行
主要報告者:雅珍/菀薈/恩琦

3. 以病人為中心之中風職能治療
民國103年5月4日(週日上午 9 點)於系館舉行
主要報告者:姿誼/怡靜

請盡情參與!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提升閱讀與寫作的效能的方法之一:猜測與確認論文內容

論文各 section 內容,皆有其特定內容。

稍有閱讀經驗的讀者(或已熟悉各 section 特定內容者),可以練習看過 title 以及 abstract 之後,可以猜測「前言」之撰寫重點。

若再看完「方法」及「結果」亦可先猜測「討論」之重點。

這些練習將有助於「掌握論文」的重點,以及批判作者之寫作能力,還有瞭解自己之閱讀及寫作能力,也可增加閱讀之趣味性。

剛開始有點難(或猜測錯誤),功力增加之後,閱讀、批判及寫作能力皆可逐漸提升!!

Enjoy reading articles!!

期刊論文閱讀、評論與交流

論文閱讀是吸收最新知識、擴展視野、尋找研究題材、撰寫論文的基礎能力

我擬於下個學年度開授類似「當代職能治療學術論文賞析」,以利培養同學之閱讀效能、擴展視野、尋找後續研究題材之能力。

這學期,我們或可先試試。
擬先舉行「不定期」類似 Journal Meeting, 一起交流(包含閱讀、評析還有後續展望等)。

分享之論文主題可自訂,但講者須考量「聽眾」之背景,準備可讓聽眾瞭解的內容,以利交流。[此乃回應佳苓 的問題]

若有興趣者,可跟老師報名。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第二次「研究休假」劃上句點

研究方面, OT-APST (評估 perception) 跟 Dr. Cooke 的合作應是起點而非句點。
期待今年有些成果可以發表。
感謝香香以及士捷的協助,還有國科會的贊助!!

其它研究主題,下週開始與合作者,好好 update, 繼續努力!!

研究好像拼圖,持續嘗試/拼湊,樂觀/努力/團隊,應終能成圖!

家庭方面,我覺得:用心與過程應比結果重要,因為這更無終點可言。即使「個人」有終點,眼睛都閉起來了,太陽還是持續給人間溫軟。

運動方面:打了迄今最多的網球,包含自己練習還有跟小孩對打。高爾夫球桿都沒拿起來過,因為 golfing 實在蠻麻煩的,也缺乏同伴。

休閒方面:遠征 Canavon gorge, New South Wales (二姊同行), Sydney (Blue mountain), 還有 Tasmania, 開車將近 一萬公里,為迄今最遠的車程。
另外花了不少時間在照顧草皮、培養有機肥料(養蚯蚓 & 製作有機堆肥),已初步有些心得及成果,今年6~9月應有更多成果。

Just keep doing the right things!

期待下一次年休假!!
預計 2.5 年之後, June, 2016,那時老二 11年級。。。我認為較需要陪伴。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評估工具之 clinical utility

Prof. Sarah Tyson 於2008提出驗證評估工具 clinical utility (臨床實用性)之評分標準:

1. 施測時間:< 10 mins 最佳;10-30 mins 次之;30-60 mins 再次之;>60 mins 最差。[0~3分]
2. 費用:< 英鎊 100;英鎊 100 - 500;英鎊 500 - 1,000;>英鎊 1,000。[0~3分]
3. 不需要特別儀器或訓練 [0~2分]
4. 可攜帶 [0~2分]
5. 容易取得施測方式(手冊)[0~2分]

上述計分結果為 0~12 分,詳:Tyson S, Watson A, Moss S, Troop H, Dean-Lofthouse G, Jorritsma S, Shannon M, Greater Manchester Outcome Measures P.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the evidence-based choice of outcome measures in neurological physiotherapy. Disabil Rehabil. 2008;30:142-149.

Note: 謝謝 士捷 告知幾個錯誤。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週二寫作課授課構想

第一及第三週,由我授課(回顧論文各 section & response letter之寫作要點以及 checklist 之應用)
第二、四週由同學輪流報告/討論(同之前的模式)
第五週(3/18)暫停(我去成大授課)
第六週由同學輪流報告/討論
第七週由我授課(回顧研究計畫各 section 之寫作要點以及 checklist 之應用)
第八週以及之後由同學輪流報告/討論
6/10最後一堂課。

以上請惠賜意見。

另請士捷協助安排同學報告之順序(碩博班之安排次數同之前之作法,請跟恭宏討論)。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投稿期刊的選擇

宇佑主筆的 SF-36 稿件,已投稿 2 期刊,都被直接 reject 未進入實質審查。
這種請況通常是「投錯期刊」,因為內容不符期刊的「走向」。

這也是我們事先沒做好功課:查詢擬投稿期刊:近期是否曾刊登類似主題之論文也可從自己稿件中較常引的期刊挑選之(稿件引用多,期刊「走向」自然與稿件主題相關)。另外就是我對 psych 領域的期刊不熟悉。

impact factor 或 「被引用排名」 也是投稿期刊之考量重點,如果對稿件有信心,可從 impact factor 較高或排名較前之期刊開始投。以利稿件刊登於高 impact factor 或排名期刊。

如果自己對稿件不是很有信心,則宜考慮找一定會審查(且速度不慢)的期刊,至少先獲得一些建議,其它只能靠運氣了

另一種「長期」考量方式就是擇定1~3種期刊(且其審查水準高)長期持續投稿,如我選擇 Stroke, APMR, Physical Therapy,以利於固定期刊(領域)之讀者/編輯一直看到我的論文/持續交流。這種考量方式就像著名報紙的特定作家專欄一般,只是換成作者自己「主動」「長期」投稿而已。

Note: 
1. Psych 領域的期刊數量約為復健領域的3~5倍,一般人不易熟悉。
2. 我未選擇OT相關期刊持續投稿的原因有三:審查速度慢,impact factor 不高,且讀者較少。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2013 研究成果彙整 與 獎勵

多位研究生已彙整出,請相互參考/修改。
未完成的部分(如稿件尚未被接受刊登),俟完成時,當年度即給予獎勵。
另請將內容存於 word 檔,放在 dropbox, 以利後續處理。

我已給予點數 於 dropbox 影印資料夾˙,請確認!
內容上請相互參考,可再補充/修改。

Have a great year of horse!!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從失敗與退稿中學習

絕大多數的實驗(發明或藥物開發)都是以失敗收場,投稿亦然。。。
我的研究與投稿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也提供我絕佳的機會:從失敗與退稿中學習。。。

「遵循任何成功格言都不保證成功,那麼學習面對失敗、找出新方向反而更重要。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提出的「反證法」就是最好的解答:我們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但能證明什麼是錯的,只能不停試誤來趨近正確。成功無法複製(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人是怎麼成功的),失敗卻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勇敢嘗試錯誤,會比努力效法成功故事、學習成功法則更有力量。所以說,忘掉成功者和成功格言吧!有勇氣去嘗試不同的路,失敗時還能笑得出來,就是讓自己更堅強的方法。」

詳: 【劉揚銘╱不自由撰稿人】「成功者故事」不會讓你更成功

之前也跟各位分享 朱敬一 的觀點:成功是意外 要習慣失敗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追求自己熱情所在的事物,才能做得好。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我的學生與助理,苦不堪言??

我想他們都知道,老師的用心與努力,就是要培養他們的「研究能力」與後續的「競爭力」,甚至進一步體會研究的哲學。再嚴苛的要求,都意在培養實力,而且我一定積極協助,也不吝於給學生 credits!

助理們也知道老師對他們循循善誘,也在培養他們的能力(包含做事與做一點研究的能力)。

老師的用心與投入,我想學生與助理皆已領會/體驗多時。

然學生/助理若有苦難言,或老師指導無方,這應是「師生溝通」或「調適」的問題。

一個有效能的指導/教學,還須雙方「積極」溝通與「相互調適」。

學生若有困難/或掌握不到要點,務必找老師澄清。學費都繳了,青春都付出了。。。
一起「積極溝通」、「調適」、「努力」吧!!

Do the right things!!

另外,做研究(就是做學問、解決問題),就是很難的事情。碰到難關/瓶頸,毋須喪志,早點找老師討論,一起面對問題、合力解決!!這也是功力養成(獲得博士學位),向上提升必經的歷練。

學生跟助理的 progress/well-being 是我長期的 concerns, 但他們也有責任! 這也是團隊成員彼此應有的相互支持與責任。

記得:「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也是研究的核心能力!


不論是合理的訓練或磨練,若有困難/不清,皆可跟老師反應(雖然我不一定會放棄「訓練」「磨練」學生,如果老師選擇放棄,一定很無奈,除非有很充分的理由)。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為何要投入「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

今年就要滿20年,我一路走來,一直被問『為何要投入「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為何不投入對臨床更有貢獻的研究(如療效驗證)?

主因如下:
1. 沒對症豈能下藥。目前臨床與研究之評估工具嚴重不足(欠缺快速、精準、全面的評估工具,否則誰用!?),臨床與研究若未能好好評估,焉能掌握個案問題,豈能呈現療效??

2. 未來的醫療,如同OT的理念,絕對是「個別化治療」&「以個案(家庭)為中心」,也就是依據個案的特性、需求,醫病之間充份溝通之後,共同設定治療目標與方式。「個別化治療」&「以個案(家庭)為中心」的關鍵之一也是「全面」「精準」評估,否則如何深入、精確、全面掌握個案的特性與需求。另外,OT也一直強調每位個案都是獨一無二(沒有治療師會承認看過一模一樣的二位病人),那無精確、全面的評估,何以「具體呈現」個案的獨特性。

3. 我們缺少好用的認知評估工具、社會功能評估工具,甚至連ADL(至少 IADL) 都殘缺不全(族繁不及備載,生理、心理、小兒領與皆然)。即使國內外現有工具眾多,驗證數據也汗牛充棟。然而,國內上述評估工具幾乎數十年來,仍原地踏步[相關證據詳下參考文獻]。且隨著政府醫院強力推動病歷電子化,評估工具更被改得一塌糊塗。這些病歷,除了健保以及評鑑用途。最重要的掌握職能失能、臨床推理以及呈現療效的效用相當低落。而且這些工具,若是歐美發展的,因為文化差異,其實用性低落。國人不發展,一定繼續原地踏步(雖然我們已原地踏步數十載了)!!

4. 國內外OT對於「職能」相關的療效驗證,基本上都遇到嚴重瓶頸。主因在於「職能」相當複雜,影響因素眾多。學理上,必須先有完整的「影響職能之理論架構」,且持續驗證與修改理論,才能突破瓶頸。
臨床上亦然,若治療師未能掌握絕大部分影響職能的因素(依賴評估工具),如何提升療效!
OT學術史上最著名的範例是 MOHO, 發展者 Kielhofner 博士先提出理論架構,之後就發展評估工具,終其一身評估工具尚未發展測試完備,療效(MOHO理論)驗證還相當有限,即已仙試。後續 MOHO 如何發展,是否後繼有人(評估工具發展、療效與理論驗證/修改),令人企盼。
簡言之,療效(或理論)的驗證,關鍵基礎之一在於「評估工具」。研究人員若未能未掌握(評量)相關因素,則理論驗證(修改)以及療效驗證,皆將片面,難有大成。微觀言之,認知不影響職能/ADL/社會功能嗎?但我們對於這些(認知/職能/ADL/社會功能)評估,都還在原始階段,臨床與療效(理論)驗證,如何突破!?

5. 個人20年努力的成果有限,因為難度很高(如僅考量「認知功能」之評估,我退休之前,能完成的,一定有限),但個人絲毫不氣餒。如前例Kielhofner 博士,以其龐大資源,都只能完成有限的成果。我又如何夠超越!個人只能樂觀、持續努力,吸引同好,一起努力!!

所以結論是:既然快速、精準、全面的評估工具是臨床與研究的關鍵根基,而且目前的評估工具嚴重不符所需,那我們為何不一起/長期投入「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呢??片面驗證療效可有大成??真能適用於臨床多數個案嗎??*

* 研究上的療效,即使證據充分,在臨床實務上,也只適用於「特定對象」。也就是沒有一種治療(或藥物)可以適用於所有個案/都有一致的成效。那「評估工具」就有助於挑選「最適用對象」,但我們有很好的「挑選個案」之評估工具嗎?甚至目前的療效驗證已明確告訴我們「最佳適用對象」嗎?那其他不適用對象怎麼辦!?事實上,應只能回到上述第 3 點,才能逐步/依序完成大業!也就是即使研究人員持續投入療效驗證,不久之後,一定須尋找影響療效因子/確認最適用對象,以期提升療效。那就須回歸「評估工具」的驗證與發展,以掌握「全面」「精確」的評估工具。

# 「評估工具」的驗證與發展需要特定的研究設計,否則必有疏漏。例如使用療效驗證或病歷資料等「次級資料」以驗證評估工具,通常因為「研究設計瑕疵」或「資料限制」等因素而無法獲得明確結論。尤其是評估工具的發展,「次級資料」完全派不上用場。這也是為何我們須要「特定」、「專一」投入評估工具的驗證與發展,否則難以發展出符合臨床與研究所需的評估工具。[此點是因應怡靜的意見後提出,Jan. 27, 2014]

$ 評估工具的「發展」與「推廣」所需之能力與條件,基本上差異頗大。我迄今對於推廣我發展或驗證的工具,相當保留。主因有三:
1.能力與時間有限,不想(也無法)兵分二路。尤其目前須要驗證或發展的工具相當多,實在無力推廣
2. 臨床的要求甚高(包含快速、精準、全面) ,短期間(10年內)皆難以達成,所以不急。我之前建議給台大生理OT一些標準化評估工具,後因「業務量變多/評估時間有限」又加上病歷電子化,多數工具已被棄用。
3. 大量推廣牽涉商業行為(模式),此非我的興趣,亦非專長。
[此點是因應姿誼的意見後提出,Jan. 28, 2014]

以上,有評論或建議者,請提出,我將擇優給予獎勵!

參考文獻:
1. 陳玉蘭,姜富美,謝清麟,黃瑋恬,吳佩瑾,傅中珮。職能治療部門對泛自閉症障礙兒童之標準化評估工具使用狀況。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011;7:87-96。
2. 吳希文,王勝輝,李秉家,謝清麟,李柏森。國內公立療養院職能治療部門對精神分裂病患評估量表的使用狀況及心理計量特性探討。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010;6:25-36。
3. 喬慧燕,薛漪平,古佳苓,陳蕙君,謝清麟。常用於中風研究的五種注意力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台灣復健醫學雜誌。2007;35:65-72。
4. 張席熒,謝妤葳,薛漪平,謝清麟。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評量之四十年回顧。台灣復健醫學雜誌。2006;34:63-71。
5. 謝清麟,黃小玲,廖端蓉。國內醫學中心職能治療部門對中風病患評估量表的使用狀況與建議。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999;17:60-6。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Tasmania 旅遊告一段落,小孩 1/28 開學

再來這段時間上網時間較多,但白天時間需配合小孩活動,較不易約定時間。
傍晚 5:30 ~ 7:00 是較佳約定/討論的時間。
若有 early birds, 早上 5:30 ~ 6:30 也歡迎。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小孩就是愛玩不愛唸書

17 歲及14歲男孩,熱愛線上遊戲
尤其暑假期間
幾乎沒有功課
有空就是線上遊戲

線上遊戲玩完後,老大還有智慧型手機,當低頭族(常常看電視又當低頭族)。。。。(我跟太太皆很無奈)

我最常對他們講的是:打30分鐘要起來休息。。。30分鐘了,要休息。。。
還要很有耐性(因為他們覺得被我干擾)

最好的方法還是遠離電腦及網路(犯罪現場與工具)。。。。

他們何時會改變想法與行為(熱愛/打線上遊戲)??

期待 Jan.7 ~ Jan. 21(二週)的 Tasmania 之旅,當地網路非常不便。。。

Note: 老大成績較好,老二人緣較好。因為老大成績好,所以他要打線上遊戲,我們也缺乏強力的裡有可以阻止之。只是他的成績還不是很好,但他不想(不要)多努力。但老大打線上遊戲,這可嚴重影響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