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本土研究議題 之 後續 II: 將[順從度] 改成 [參與度],並提出評論與研究議題

考量姿誼的建議 ([若以個案為中心] 的考量,「順從度」過於 clinician-centered,加上相關問卷的名稱,我將 [順從度] 改成 [參與度]。
近年來相關問卷的發展,還在起步的階段。
The Pittsburgh Participation Rating Scale (2004)
The Hopkins Rehabilitation Engagement Rating Scale (2007)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ngagement Scale (2006)
The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2009)
還有理論模式的提出:
"A Proposed Model of Engagement in Medical Rehabilitation (2010)"
愈來越熱鬧了!!

評論與研究題材:
1. 目前「參與度」問卷之特點為皆由 "clinician" 評量,欠缺 patient-reported 角度。
就「參與度」之定義,應包含 clinician and client/family. 因此目前問卷之執行方式與所得結果顯有偏頗。
未來發展自己的工具時,可考量加上 patient-reported perspectives. 或驗證 clinician-reported vs client/family-reported outcomes 之差異。亦可考慮加上「第三者」之觀察(旁觀者清)-- 當成 gold standard.


2. clinician-reported 參與度問卷之先天問題為不易驗證 inter-rater & intra-rater reliability, 因為 clinicians 皆評量自己的個案, 其他 clinicians/raters 不易介入與評估(或將造成低估 inter-rater reliability)。
或許只能設計由「研究助理」從旁觀察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個案之參與度評估,但這只能驗證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tra-rater reliability 因為皆為同一 rater,驗證結果一定高估。

3. rater effect (或 inter-rater disagreement)將影響「探索影響參與度因素」研究之內在效度,因為研究者必須依賴「多位」clinicians (raters) 同時一起進行個案參與度之評估,才能收集大量之樣本數。
若 rater effect 為隨機 (random errors),因應之道之一為提高樣本數即可克服。


4. 目前的研究皆以「復健參與度」為主,未各別設計OT/PT參與度問卷及探究OT或PT之參與度。

以下是Sep. 01, 2011之草案:
擬跟中山醫學大學呂文賢老師合作國科會計畫
呂老師是「新人」,第1次研究計畫可採用隨到隨審(一輩子只有一次),也就是可以隨時可向國科會提出計畫。
主題暫訂為「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將改成 [參與度])之研究:評估工具之發展與相關因素驗證」
此3年計畫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1. 發展「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將改成 [參與度])」評估工具
2. 探索影響「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改成 [參與度])」之因素
3. 探索「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改成 [參與度])」之臨床效用(是否提升滿意度與職能表現)

研究架構如下:

相關研究題目包含上述幾種 「參與度」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驗證/比較,以利提升發展相關評估工具之經驗。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5 則留言:

  1. 我仍在想,是否"OT順從度"到'功能恢復"階段,中間一定要有"滿意度"階段?是這樣的順序關係嗎?是否有可能順從度與滿意度為對等關係?

    回覆刪除
  2. 個人僅就目前對OT知識與中風知識的瞭解提出一些想法。

    1.中風知識與醫病溝通似乎不是先整合在一起,再與知識OT和教育程度一起結合至OT順從度。但是就圖片的線條來看,好像是這樣的趨勢...

    2.建議將順序改為OT知識與中風知識結合→醫病溝通。
    →下方放教育程度,似乎是比較符合發展的順序。

    一點點建議,僅供參考囉!

    3.教育程度的部份建議以「OTK & SK教育程度」呈現,可使讀者更一目了然。

    回覆刪除
  3. to En-Chi,
    這些關係目前都是「假設性」的,只是論文的主題以「順從度」為主軸,其它關聯「皆待實證」。
    to 姿誼:
    1. 不好意思,您所提內容複雜,我不易釐清。
    2. 中風知識 與 OT知識 個別獨立看待,較為明確。這裡的影響因子,皆是以臨床現況為主,此研究並不介入,因此個別視之。
    3. 可能反而變得複雜。

    回覆刪除
  4. 1.教育程度應不是單指OT/Stroke知識而已,所以認同原先的模型。
    2.醫病溝通或可使用目前我們正在發展的「OT品質」量表,其中也包含了有關醫病互動、資訊提供的向度。

    回覆刪除
  5. 個人淺見: OT順從度提高,個案對OT治療滿意度提昇,我想不只能improve個案功能外,也許間接或直接也能提昇個案之生活品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