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英雄所見略同

只是別人腳步快多了,以「虛擬實境」評量執行功能的評估工具已發表(至少1篇)了:

Raspelli S, Pallavicini F, Carelli L, Morganti F, Poletti B, Corra B, Silani V, Riva G.
Validation of a Neuro Virtual Reality-based version of the Multiple Errands Te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s.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2011;167:92-7.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下午至為恭醫院擔任「研究督導」

主要任務有三:
1. 瞭解對方之需求。理論上是:協助進行研究、發表論文。但如何分工與分享!?
2. 研究相關之教學。今天的主題為為測量誤差簡介(含 test-retest reliability, MDC 等),以柏森的論文(SDMT & DVT test-retest reliability)為例說明。
3. 研究計畫主題交流。

任務後記錄:
下午主要的過程是相互瞭解/學習
我請他們(5位治療師)思考提出短期(有時間性)的需求 [以滿足],以及建立共識提出長期需求(含研究方向/個人專長/單位特色之經營)。
亦請他們每週空出時間(我建議至少2小時)閱讀研究方向相關之文獻


其它記錄:
可評估之病人數:
        急性病房,病情穩定者,約40位。
        慢性病房,約400床,但接受OT者約150位。
        故預計可進行認知評估者約120位。
昔日病歷記錄:
        最近數年皆已病歷電子化,褚氏三寶之資料大多齊全,院方亦可提供其它資料(如社工/心理師評估之資料)


下次時間 Jan 18.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小兒)年輕教師之臨床經驗累積

OT是臨床科系,年輕教師之臨床經驗,若跟(小兒)資深臨床治療師比較,那在短期間(2-4年內)都跟不上的。

在學生面前亦然,年輕教師之授課內容,大多以理論/教科書(甚至翻譯)為主。內容較為生硬,學生不易吸收。

因此年輕教師短期間在臨床治療師及學生間之個人聲望不易建立。

最佳的因應模式為整合臨床、研究與教學內容(也就是臨床研究與教學之內容必需一致)
另外需針對「臨床經驗」的罩門而突破之 「臨床經驗」之累積以「觀察」「互動」「經驗」及「適性應對」為主
臨床治療師最大的罩門在於因為臨床花在每位個案的時間有限,亦缺少長期之資料收集,因此不易累積深入(全面)之歷練。

個人認為年輕教師突破之道有二:
1. 深耕學理基礎(臨床OT較少時間好好讀書)
2. 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臨床OT很少使用)
這二者若再與教學及研究結合,輔之1-2年相關領域的臨床經驗,個人相信年輕教師即能建立聲望。
且由於整合臨床、研究與教學內容,並大量/長期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個人研究之基石亦已同時建立。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model papers 的另一功能

模仿其研究題材/架構,也就是訂定研究題材與撰寫論文之範本。
如最新出爐的論文:Modifying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grading system through Rasch analyses 特點:
1. 臨床與學術多數人熟悉的評估工具 MRC muscle power testing;
2. 重要發現(e.g.,Disordered response-category thresholds, ordinal to interval-level values)
3. 大樣本(尤其是特殊樣本) (但這點就很難模仿了,因為資料難以取得)
以上等於發表於 high impact factor 期刊 (Brain)!

平時多「蒐集」model papers, 並加以分類。對於未來論文題材之擬定以及論文撰寫、甚至教導學生,皆有助益!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本土研究議題 之 後續 II: 將[順從度] 改成 [參與度],並提出評論與研究議題

考量姿誼的建議 ([若以個案為中心] 的考量,「順從度」過於 clinician-centered,加上相關問卷的名稱,我將 [順從度] 改成 [參與度]。
近年來相關問卷的發展,還在起步的階段。
The Pittsburgh Participation Rating Scale (2004)
The Hopkins Rehabilitation Engagement Rating Scale (2007)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ngagement Scale (2006)
The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2009)
還有理論模式的提出:
"A Proposed Model of Engagement in Medical Rehabilitation (2010)"
愈來越熱鬧了!!

評論與研究題材:
1. 目前「參與度」問卷之特點為皆由 "clinician" 評量,欠缺 patient-reported 角度。
就「參與度」之定義,應包含 clinician and client/family. 因此目前問卷之執行方式與所得結果顯有偏頗。
未來發展自己的工具時,可考量加上 patient-reported perspectives. 或驗證 clinician-reported vs client/family-reported outcomes 之差異。亦可考慮加上「第三者」之觀察(旁觀者清)-- 當成 gold standard.


2. clinician-reported 參與度問卷之先天問題為不易驗證 inter-rater & intra-rater reliability, 因為 clinicians 皆評量自己的個案, 其他 clinicians/raters 不易介入與評估(或將造成低估 inter-rater reliability)。
或許只能設計由「研究助理」從旁觀察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個案之參與度評估,但這只能驗證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tra-rater reliability 因為皆為同一 rater,驗證結果一定高估。

3. rater effect (或 inter-rater disagreement)將影響「探索影響參與度因素」研究之內在效度,因為研究者必須依賴「多位」clinicians (raters) 同時一起進行個案參與度之評估,才能收集大量之樣本數。
若 rater effect 為隨機 (random errors),因應之道之一為提高樣本數即可克服。


4. 目前的研究皆以「復健參與度」為主,未各別設計OT/PT參與度問卷及探究OT或PT之參與度。

以下是Sep. 01, 2011之草案:
擬跟中山醫學大學呂文賢老師合作國科會計畫
呂老師是「新人」,第1次研究計畫可採用隨到隨審(一輩子只有一次),也就是可以隨時可向國科會提出計畫。
主題暫訂為「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將改成 [參與度])之研究:評估工具之發展與相關因素驗證」
此3年計畫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1. 發展「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將改成 [參與度])」評估工具
2. 探索影響「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改成 [參與度])」之因素
3. 探索「中風病人職能治療順從度(改成 [參與度])」之臨床效用(是否提升滿意度與職能表現)

研究架構如下:

相關研究題目包含上述幾種 「參與度」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驗證/比較,以利提升發展相關評估工具之經驗。


Your comment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搜尋/確認 model papers

1. 以特定主題 檢索相關文獻
2. 確認該領域之專家(您找到的文獻之中,至少有5篇是他/她寫的),您可排序找出文獻最多的作者
3. 好好讀文章/判斷選擇之
另外您也可檢索該文獻被引用的次數,以協助確認。
同時您也可瞭解該主題,國際上之著名學者。


以CAT之發展為例:
我在 PubMed 找到約1,000篇(涵蓋一些不相關之著作, but, it's ok)
再以第1作者,且每頁200篇呈現之(從PubMed display settings 設定之),很快即可找到超過5篇之作者。
我找到 Choi SW, Dumas HM, Haley SM, Hart DL, Jette AM, Lai JS, Wang YC 等7人撰寫超過5篇CAT之發展與應用論文。

其中 Dumas HM, Haley SM & Jette AM 三人屬於同一研究團隊(諸多共同著作,但寫最多CAT論文的 Dr. Haley 已於今年7月仙逝
Hart DL & Wang YC 二者亦然(應是師徒或老闆/ post doc)
Lai JS & Wang YC 皆為台大OT系友
Looks interesting!!

最後就是好好精讀。一般而言,同一作者之論文內容,重複性高。所以您可以讀得很快,即可選定2-3篇 model papers!!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最新認知功能CAT之發展實例

將現有傳統認知評估工具CAT化,並確認其心理計量特性與效率。
Wouters H, van Campen J, Appels B, Lindeboom R, Buiter M, de Haan RJ, Zwinderman AH, van Gool WA, Schmand B. Does adaptive cognitive testing combine efficiency with precision? Prospective findings. J Alzheimers Dis. 2011; 25: 595-603.
心理計量OK,但效能提升有限。主因是受限於原問卷之項目。

發展題庫及CAT:
Lai JS, Butt Z, Zelko F, Cella D, Krull KR, Kieran MW, Goldman S. Development of a parent-report cognitive function item bank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exploration of its clinical utility in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J Pediatr Psychol. 2011; 36: 766-779.
結果不錯,只是 parent-report cognitive function 之適用性仍待驗證。 if ok, 可考慮應用於中風病人或嚴重認知損傷者。發展者是我同學(賴金雪博士),所以取得原始項目與合作,應可期待。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第 500 篇 blog 文章--兼談研究能力之培養與研究方向之選擇


轉眼之間,已達 500 篇!!

此篇內容,除了給自己「慶賀」,也持續「傳道」、「授業」、「分享」。。。

就以跟怡靜討論未來「研究能力養成與研究方向訂定」為主題,當成第 500 篇 blog 之主旨:
以下是怡靜的紀錄(有色字是我的補充):

  1. 能力培養:研究所(碩博班)階段的首要任務,須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及次要能力。核心能力意指基礎/關鍵的研究專長,如:心理計量、IRT等;次要能力如應用核心能力於不同領域之能力,如認知、FIFE、PRO等。當然還須培養其它重要的基本能力,如統計與表達能力(含英文演講)。

2. 研究之切入點(短期之研究主題):先找出有興趣的領域,挑選該領域之一小部分作為切入點,如認知領域可先以注意力或記憶力等其一面向作為切入點。FIFE領域可先以depression、自覺功能等其一面向作為切入點。
訂定切入點後,應先理解該面向的相關理論架構,並設定該面向之PubMed搜尋策略,定期追蹤近幾年並更新最近的研究成果。
因為國內相關面向之評估工具相當不足或測量誤差大,故皆可以評估工具的驗證/發展、臨床應用及優缺點比較作為短期研究之題材。

3. 長期研究計畫(方向)與能力培養:宜逐步建構自己的研究藍圖(或解決臨床問題之 model [或是建構佳苓分享的 "enablement theory"]),並組織團隊(包含各領域的專家),一步一步地實踐研究藍圖。過程仍先以發展良好的評估工具作切入,逐步驗證及修改研究藍圖。如以世代追蹤研究,再以RCT研究驗證於臨床上實際應用該model之成效,以確實解決/改善 model 相關之臨床問題。

另外,研究人員對於研究主題之選擇,甚至研究能力之培養,相對於臨床瓶頸之廣度與深度,皆有其侷限性。也就是單一研究人員之研究主題與研究能力皆有其不足(或專長有限),難以解決大部分之臨床瓶頸(因為多數臨床瓶頸之難度過高,但個人能力有限)。然而若能養成「合作能力」與「領導能力」(plus上述所言之「學術研究能力」)即能建構研究團隊、結合各種領域之專家,才足以挑戰、克服臨床瓶頸。

就(您的)團隊而言,年輕研究人員先前所選擇的短期研究主題(或研究所學生選擇之研究題材),僅是培養基本/核心能力的必經歷練。後續的長期計畫以及團隊合作,才是解決臨床問題 與 向上提升 的關鍵!
也就是研究新手毋須過渡在意短期的研究主題為何,因為就長期而言(或解決臨床問題所需之能力)皆有不足。培養核心與基本的能力,對於新手才是關鍵。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為恭醫院(OT)玩真的

正式聘我為「研究督導」協助臨床OT進行研究
鐘點費為1600,每月一次3小時,亦提供車馬費。
今年12月開始。
他們也添購了一些認知測驗。

雖然我之前已發表了國內外數篇 schizo 個案之評估工具心理計量驗證論文,但大多是客串的。
這次的舞台/演員皆已備妥

所以我要正式踏入 schizo 個案之認知評估工具心理計量驗證與發展了!!
初期計畫(第1-2年)為:
1. 驗證 PDT/FDT 之信效度並建構 norm
2. 驗證認知評估工具之練習效應
目前考量的認知評估工具包含: PDT, FDT, SDMT, DVT, WCST, 褚氏注意力測驗等。
另亦考量新加坡發展的「注意力」與「記憶力」電腦測驗。
中期計畫(第3-5年)為:
1. 探索與排除影響練習效應之因素
2. 建構本土認知評估工具及常模
to be continued...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各地 演講

今天在高醫分享研究心得。
會後跟蘇主任討論未來撰寫「認知功能CAT」之NHRI計畫 這是最近一個月以來,一直在各地散播 CAT 的種子以及壯大研究團隊的努力縮影。
包含中山醫學大學、新竹東元醫院、成大(含學系及臨床OT)以及高醫等。
進展當然緩慢
但這是持續應該要做的事
因為我相信: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至少是[分享]還有[鐘點費],何樂而不為!!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週日 研討會個人演講內容之焦點

主題大致是:本土OT研究議題之選擇與突破
1. OT的核心議題是「提升職能成效」
2. 須先認清現況(如果歐美OT對ADL的成效是 small, 這對臺灣OT的啟示為何!?),如下圖所示:


3. My way of solution: 掌握影響個案職能表現之因素,全面介入,才有可能「持續」「有效」提升個案之職能表現。如下圖所示:


Note: 1. 今天早上才完成這張圖, ha ha!!
2. OT 須投入多少時間與人力,始能看到「上圖架構」之驗證與提升!?
3. 還有更 smart 的架構嗎!?

Your comments and queries are appreciated!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第2隻 CAT !?


早上收到 Arch Phys Med Rehabil 主編來函,接受 "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stroke patients "一文。

這隻 CAT (CAT-FM) 並非自己從小培養,而是利用既有(項目多)的量表建置。

4 年前已用 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 發表過 short-form Fugl-Meyer test (共10 題),4 年前這篇論文(item parameters)也是目前這篇CAT 論文的基礎。

今年稍早自己設計的 motor item pool 經俊宏分析後,無法形成有效的題庫,也就無法建置自己培養的 motor CAT。

So 下一步路有三條:1. 利用 multi-dimensional IRT model 整合  CAT-FM, Balance CAT, and ADL CAT 以更提升效能(含精準度與效率);2. 增加 motor 項目 以提升 CAT-FM 之效能;3. 重新建構 motor CAT. 因為資源有限,只能3選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