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鐵杵磨成繡花針

8月份,預計完成4個中小型研究計畫,改寫3個書籍章節,目前都接近完工
feel great!

這是一個 researcher 寫作/update 新知/開創 (擬定與修改研究計畫) 的必要歷程
也是學術功力的累積歷程
當然不容易

但我依然未熬夜/未加班
接送小孩/打球/ gardening/ managing worms farm 一樣不少
還是少了一些,少看了影集/news...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一周內寫3個研究計畫,還需繼續努力

1. 多向度功能評估工具之驗證
2. 臉部表情辨識
3. 還有共同決策
對象都是中風病人
時間蠻趕的,還好有沛綺可以協助準備IRB,我要開始編列預算了。。。

另外,發現我來澳洲所申請的研究計畫,法國人已經做出來了
"Bouniols N, Leclere B, Moret L.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shared decision making during the patient-carer encount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ools. BMC Res Notes. 2016;9:382."
這領域的進展快,我們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後。。。概念、理論、工具、成效驗證與理論/機制修改完全落後,而且我們有多少條件可以在臨床執行與研究相關議題!?

這群法國人 review 工具之後,擬依據最新理論/實證,並配合法國醫療情境,以發展是合法國之共同決策評估工具。
我要發展適合國人的共同決策評估工具嗎? 還是驗證與改良現有工具!?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國家級研究團隊研究

「46歲的浙江東陽人潘建偉,是國內量子通信的領軍人物。從2000年左右開始,潘建偉就陸續把學生送到多個實驗室。「比如,陸朝陽去了劍橋大學卡文迪實驗室,陳宇翱去了德國的馬普所,張強去了史丹福大學,張軍去了瑞士,陳宇去了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2011年前後,所有學生全部如約回國。除了團隊外,國內多年來的航天基礎也給我們這個領域幫助很多。」潘建偉說。」
2000~2011超過10年,所有學生全部如約回國。。。not easy at all. 加上「航天基礎」,難怪他們可以發射「中國第1 首顆量子衛星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已發表 200 篇期刊論文

最近不小心看到自己的論文篇數,已悄然超過200篇【超過120篇 JCR SCI/SSCI 收錄之論文】
這是22年以來,從1994第1篇期刊論文算起
我的青春投注 還有 合作者的貢獻,最為關鍵
最近幾年,研究生的投入,更加快數量的累積
論文的主軸以心理計量為主,尤其是近幾年【升等教授之後】,更是如此【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如果我沒怠惰,也有研究生繼續陪伴,再200篇,應該只需要12年。

Note: 我的青春投注,【這麼多假日】與 【學術研究的樂趣】可作為註解。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研究成果的分享

原則上,由資深作者(指導老師)安排
因為資深作者最瞭解共同作者之貢獻程度
雖然這可能主觀,但因資深作者最有經驗,故亦最客觀
資深作者需負責一切成敗,含團隊之聚散,因此都會全盤考量,以利團隊發展

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對於作者資格之標準:
「•對論文構思、設計、資料取得及資料分析和解讀有重大貢獻。
•撰寫論文草稿並審慎嚴苛的修改論文內容。
•確認最後要發表的論文版本。
此三種狀況皆須符合才得以稱之為該論文之作者。

取得研究經費、資料蒐集及一般性地監督研究團隊並不構成作者的資格,即使是身為系所主任或中心負責人也不符合作者的資格。」

引用來源:如何決定論文之作者順序

上述資格與貢獻之判斷,投稿之前,資深作者皆了然於胸,故能做決定/安排。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學術研究 的 樂趣

來自甜美的果實:如解決問題、升等、發表很好的論文
來自小確幸:突發奇想的創意獲得證實、意外的發現、發表小論文
不論意外驚喜或精心營造,只要用心、扎實投入、加上時間累積,這些樂趣(甜美果實與小確幸)就會持續到來

當然有挑戰與失敗………但這讓上述樂趣更加昇華!

今天一早,改了一篇論文(小成就),想到一些研究題材(小創意),下午及傍晚努力完成NHRI的海報與PPT,最後欣賞之,自我感覺良好。一個一個都是我的小確幸!

這些小確幸多了,累積了,就有甜美果實掉下來。。。。我很幸運/幸福!!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不好),如何撰寫

心中有印象 Dr. Hobart 寫過類似論文
就上PubMed查查
竟發現好多篇,而且發表在很好的期刊:
1. Hagell P, Tornqvist AL, Hobart J. Testing the SF-36 in Parkinson'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reporting rating scale data. J Neurol. 2008;255:246-254.
2. Cano SJ, Thompson AJ, Bhatia K, Fitzpatrick R, Warner TT, Hobart JC.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Short Form 36 in cervical dystonia. Mov Disord. 2007;22:122-126.
3. Baron R, Elashaal A, Germon T, Hobart J. Measuring outcomes in cervical spine surgery: think twice before using the SF-36. Spine (Phila Pa 1976). 2006;31:2575-2584.
4. Hobart JC, Williams LS, Moran K, Thompson AJ.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after stroke: uses and abuses of the SF-36. Stroke. 2002;33:1348-1356.
5. Hobart J, Freeman J, Lamping D, Fitzpatrick R, Thompson A. The SF-36 in multiple sclerosis: why basic assumptions must be tested.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1;71:363-370.
6. Freeman JA, Hobart JC, Langdon DW, Thompson AJ.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a key factor in outcome measure selection: the 36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in multiple scleros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68:150-156.

難怪是我的 model scholars 之一!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員工/學生旅遊合照

台大梅峰農業實驗農場 2016年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