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houghts-態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oughts-態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

 

這篇文章〈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由一位生理所碩二學生撰寫,主要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的體悟與成長。以下是文章的重點簡述:

1. 研究不是線性過程,而是充滿不確定與修正的探索

    研究並非僅靠技術與步驟就能推進,更需要提出好問題、整合資源與跨領域合作。

2. 失敗是常態,更是反思與成長的契機

    實驗結果不如預期並非技術失敗,而是提醒我們檢視假設、設計與方法是否有盲點。

3. 研究的本質是挑戰假設,而非驗證假設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願意站在「可能錯了」的立場,持續追問真相。

4. 失敗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心理韌性

    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從「會操作」進步到「會思考」。

5. 失敗是研究的「入門禮」

    它教會我們堅持、調整與自我肯定,讓我們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強大

總結:

    作者以自身經驗鼓勵研究者接納失敗,視其為必經的修煉過程。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推動我們走向知識邊界、成為真正「能找出答案的人」的起點。

以上是AI的彙整。

以下也值得參考:

* 當我們的能力與知識尚不足以拆解當前的問題時,就只能困在原地反覆打轉,難以前行。這時候,唯有停下腳步,回頭檢視自身的裝備與知識結構,補足欠缺的能力,才能重新啟程

*浩鼎生技累虧78億 :「浩鼎董事長梁賡義表示,營運虧損是事實,公司必須誠實面對、正面看待,坦言以往研發重心放在乳癌三期抗癌新藥,如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大眾期待很高,如今研發結果卻不如預期;浩鼎董事會決議減資彌補虧損,就是宣示誠實面對,不僅重新調整步伐與方向,財務也必須跟著調整。」以上源自聯合報。

梁賡義院士是生統專家!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投入研究的動機、決心、毅力或興趣

該文提到的「全英高教」... 是指要招收國際學生...
讓我較有同感之處主要是:「我認為臺灣學生的學習動機都相當薄弱...」

我就翻一下我的 blog posts...
Sep. 10, 2016 分享的內容如下(粉綠標示為今日加上的):

【我想】一般學生對學術研究的瞭解,就是很辛苦,需要讀很多論文,將來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所以怎麼會有興趣或動機?? 即使剛開始 有一些興趣或動機,也很容易因為挫折、瓶頸、知難而退,之後打死也不幹了。。。。

剛畢業的學生如此,臨床人員亦然。這些夥伴之中,即使是研究所學生,要有【長期】動機做研究,【持續】費力培養8大核心能力,或持續發表論文的機率很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碩士畢業之後不再做研究,遑論發表論文了。找我應徵博後工作的博士們,竟有高達一半之博士,已發表之期刊論文數量竟然<=1... 這樣的陽春博士很難找到學術研究工作,若畢業幾年後,仍無突破,大概這輩子就沒機會了

我年輕時,因為想不到更好的OT出路,所以去念研究所。工作之後想升等,很快就知道關鍵在論文【也是算慢才知道】,因此我是受到【需求】的驅力,讓我努力投入研究
後來嘗到研究的樂趣,倒吃甘蔗,樂在其中,就更投入,又待在良好的【環境】,【良性循環】就產生了!!這時就【樂此不疲】【動機強烈且持續】

那樂趣【從何】或【何時】到來 !? 簡言之,【需有成就才有真實的樂趣】,意即從頭到尾【從構想、設計、執行、分析、撰稿與投稿】苦幹實幹完成一篇論文,就會有成就感,多幾篇之後樂趣/興趣就來了。這從頭到尾一路走來當然辛苦,若有團隊加持,你會少苦一些,但仍然很苦,因為本身功力不足,不易突破。這時【決心】與【毅力】就扮演關鍵的腳色。

所以僅憑【動機】或【需求】不足以持久,更難以樂在其中。

決心與毅力、持續努力,加上良好的團隊與環境才是關鍵!!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稿件審查意見回應 vs 如何跟指導教授學習 要點/原則一致

我回應稿件審查意見 ,第一要點是:充分瞭解其意見/評論為何!!對意見/評論的第1感受一定是苦澀的,但我們一定要避免情緒反應,因為這只會讓我們沮喪,甚至影響判斷力與學習能力。

若審查意見有道理,或某種情況之下會成立(這常出現),或我考慮不周(這也常出現)。這很簡單:接受/改寫。

若無道理,甚至錯誤。這也很簡單,跟審查委員講清楚概念/緣由,再加上幾篇文獻。文章也改寫一下,以免讀者也有同樣困惑。

判斷審查意見有無道理,或何時可能成立,多年來的訓練,我的判斷力與日俱增。論述能力亦隨著持續撰稿/改稿/撰寫 blog 而漸增。所以回應稿件審查意見,效率頗高!! 功力還在持續提升之中!!

多數學生卡關在,難以接受審查者的道理(或何時成立),也無力講清概念。這時需跟指導教授好好交流,究竟審查委員的道理何在!!

切記:
1. 無須因為他人的評論而感到沮喪,因為這是我們進步/提升的契機。有道理就接受,增廣見聞,功力就提升。沒道理,就好好講,表達能力隨之提升!
2. 一定要避免情緒反應,因為這只會讓你沮喪,甚至影響判斷力與學習能力。
3. 感謝給你評論的人,他們費時費力給你意見。


研究構想被老師否決。。。。

「主題價值」、「可行性」與「研究設計」是老師評論的重點
也是同學學習(功力提升)的重點

想法/作法 被 否決/評論 是研究初學者的常態
口頭報告/投影片/稿件被老師徹底修改,也是常態

老師不可能一次教你所有研究所需的能力
你也不可能一次學會
但老師的每一次評論,你一定要充分瞭解老師評論的重點(也就是你的弱點/不足之處)。好好面對自己的弱點,加以突破,你的功力,提升效能就快多了。否則繼續自己的土法煉鋼,閉門造車,慢慢爬。。。效能一定低落。同樣的弱點/問題,還會一直不斷出現!

另外,若當老師(事後或討論時)提出自己的看法時,有些學生會抱怨,為何不早講,讓學生翻滾數回/滿身泥濘。這通常是老師不忍/不想讓學生繼續翻滾,出手相救。。。。老師通常因材【意願】施教………博班生一定讓她/他多翻滾!!!不想繼續念博班的碩班生,我會很快出手,免得耽誤彼此的時間。介於中間的,還是折磨一下 >>> 以利早點「鐵杵磨成繡花針」,或是讓學生知難而退(這麼容易放棄,也就算了。何況將來還有更難的關卡!)。 

我這幾天寫一份 response letter, 也可以說被 reviewer 否決一些想法/作法。。。
我通常盡量接受 reviewer 的意見,也再多看一些文獻,溫故知新或增廣見聞。。。再重複改寫 response letter, 也徵求 共同作者的意見(他們也會否決我的一些回覆內容,我也需要再修改)。。。。
這些「提出構想」、「徵求意見與修改」、「投稿」與「來回修改」,就是我20幾年來工作內容/功力提升歷程的縮影。

「提出構想」、「徵求意見與修改」、「投稿」與「來回修改」,從頭到尾,多做幾次(完成計畫/論文刊登),你就會倒吃甘蔗。

怡靜最近2篇論文的投稿歷程,「HLS-EU-Q_Rasch分析稿件投稿歷程」、「HLS-EU-Q_cancer稿件投稿歷程」一定讓她加速茁壯!!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爬過陡峭的學習曲線/突破瓶頸

source: https://www.quora.com/Ashish-Kedia-often-talks-about-optimizing-the-learning-curve-Could-you-explain-it-a-bit

研究生或研究的歷程遲早都會經歷 steep learning curve....

以下歷程,你在那裡??
1. 撞牆/停滯/怪東怪西/評論與鼓勵都沒用/不想再碰
2. 試著找到瓶頸/尋求協助
3. 半信半疑/嘗試/再學習
4. 有些進度/接受評論與鼓勵
5. 明確成果/自我肯定/更能接受評論與鼓勵

困難是必然,心態的調適、發現(自己的學習)問題並開放地尋求協助都是關鍵

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我覺得差距不遠,關鍵或許就在心態調適與發現問題!!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受到真氣/霸氣衝擊之後: fight or flight

fight 之前,宜先瞭解師老師的理由,不清之處,須詳加釐清。否則不知為何而戰。
另充分準備自己的理由,頂多再找時機、媒介或地點,即可充分陳述理由【用e-mail 或許較為婉轉,如果你不想直接面對,但較無效率】。老師基本上都是【就事論事】,這也是學術交流必備的能力。


source: https://encrypted-tbn3.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NlHVJ5gJ9I2HJZMDq_0Y4BQGnOCPiOPWLgGTg5tqJEgNpkbkw

flight 之前,想好你要接受委屈嗎? 哪裡委屈。。。為何老師不知道?? 還會委屈多久?? 你對老師的 comments 心服口服了嗎?? if not, 委屈難以求全,難以持續,太可憐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故我建議你fight, 充分準備,也可找個好友討論後,再找時機/地點!!

對老師的 comments, 若未能心服口服,學習效能必受影響!
若口服心不服,將只會做表面功夫。。。不可能釐清真相,也學不到東西。
亦難以養成【就事論事】之溝通能力
老師可能犯錯,to err is human. 相互切磋、一起成長!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霸氣、真氣與和氣的運用:個人經驗

剛開始都是和氣。。。效果大多有限

我若加上霸氣,氣氛就開始改變了
若動用真氣,那就有些殺傷力了,且怒氣隨之而來
若是霸氣 + 真氣,那或有毀滅的力量了
會動用真氣/霸氣,大多是和氣已無用,遇到瓶頸了! 故拿出真氣或霸氣看看能否突破。

無論哪種氣的運用,我的基本心法皆然:循循善誘、磨鐵成鋼
我的應用手法,不見得成熟,偶有失誤,也不會適用於每一個人
但請記得我的用心,盡量正面思考
學生能否口服心服,便是關鍵,否則不是表面功夫,就是打死結了!!

若感受到我的霸氣 or 真氣,就是我們很好的學習/成長契機了,一起努力!

歡迎參考之前的 post 【良藥苦口/聞過則喜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瓶頸

我常犯錯。。。
比較離譜的,即使超過10年,也常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我要感謝合作者/身邊的人之包容與耐心

投稿亦然,常被退稿、評論、指指點點
有些時候,尤其心情不佳時,還不想看

還好,不會一直腦充血,總是會靜下來
再好好思考、正向思考,就能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瓶頸
修改/調整之後,就能成長

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瓶頸/失敗,貴人/好人/高手才會給我這樣的經驗【問題/失敗】
這也是我喜歡學術研究的原因之一:貴人/好人/高手很多,我能珍惜/把握多少,完全靠我自己!!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如果你 連續2週未 跟老師約時間好好討論,你可能已迷失方向或效率不佳了。

1. 老師很容易約,只要用 Skype 確認時間,周末/假日亦可。面對面或 Skype/Line 討論亦可。

2. 準備好問題。問題越明確,越有效率!!可以先寫在 blog, 可讓問題明確化!

3. 上 Skype 約時間, Line 也可 (ID: 33668177)

老師的時間很多,有勇氣 敢約 的人很少。。。。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從失敗與退稿中學習

絕大多數的實驗(發明或藥物開發)都是以失敗收場,投稿亦然。。。
我的研究與投稿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也提供我絕佳的機會:從失敗與退稿中學習。。。

「遵循任何成功格言都不保證成功,那麼學習面對失敗、找出新方向反而更重要。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提出的「反證法」就是最好的解答:我們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但能證明什麼是錯的,只能不停試誤來趨近正確。成功無法複製(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人是怎麼成功的),失敗卻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勇敢嘗試錯誤,會比努力效法成功故事、學習成功法則更有力量。所以說,忘掉成功者和成功格言吧!有勇氣去嘗試不同的路,失敗時還能笑得出來,就是讓自己更堅強的方法。」

詳: 【劉揚銘╱不自由撰稿人】「成功者故事」不會讓你更成功

之前也跟各位分享 朱敬一 的觀點:成功是意外 要習慣失敗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追求自己熱情所在的事物,才能做得好。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我的學生與助理,苦不堪言??

我想他們都知道,老師的用心與努力,就是要培養他們的「研究能力」與後續的「競爭力」,甚至進一步體會研究的哲學。再嚴苛的要求,都意在培養實力,而且我一定積極協助,也不吝於給學生 credits!

助理們也知道老師對他們循循善誘,也在培養他們的能力(包含做事與做一點研究的能力)。

老師的用心與投入,我想學生與助理皆已領會/體驗多時。

然學生/助理若有苦難言,或老師指導無方,這應是「師生溝通」或「調適」的問題。

一個有效能的指導/教學,還須雙方「積極」溝通與「相互調適」。

學生若有困難/或掌握不到要點,務必找老師澄清。學費都繳了,青春都付出了。。。
一起「積極溝通」、「調適」、「努力」吧!!

Do the right things!!

另外,做研究(就是做學問、解決問題),就是很難的事情。碰到難關/瓶頸,毋須喪志,早點找老師討論,一起面對問題、合力解決!!這也是功力養成(獲得博士學位),向上提升必經的歷練。

學生跟助理的 progress/well-being 是我長期的 concerns, 但他們也有責任! 這也是團隊成員彼此應有的相互支持與責任。

記得:「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也是研究的核心能力!


不論是合理的訓練或磨練,若有困難/不清,皆可跟老師反應(雖然我不一定會放棄「訓練」「磨練」學生,如果老師選擇放棄,一定很無奈,除非有很充分的理由)。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有人在獲獎感言,發表自己研究的疏失

The Johann Jacob Wepfer Award
得主為 Prof. Diener
參與過一百多個 RCT
得獎感言之主題為:"Failures, Mistakes and Shortcomings of My Stroke Trials"
有興趣者,可連結網頁,下載檔案。

研究人員常遭遇失敗甚至錯誤,研究人員也常能看出別人研究的不足。
能夠從失敗/錯誤/不足中學習者,就能夠向上提升!!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文章改到煩後…再看三遍

全文網址: 錢煦追求卓越 「文章改到煩後…再看三遍」

重點如下: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錢煦,具有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醫學院及美國文理科學院等四個院士頭銜,也是中央究院院士

「我凡事看正面,從不沮喪。我申請科研基金失敗時就仔細研究評審的內容,改進再提申請。這些評審一般都有道理,是自己沒看到的。」

「問:您的科學與人生真是精彩,能否給年輕人一些提示?
答:我給所有年輕人的忠告是,
第一是做工作要有熱情。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喜歡你的工作

第二是時間管理。我喜歡看美式足球賽關鍵的最後兩分鐘,常常勝敗就在這兩分鐘內決定,看教練和球員們怎麼利用這段時間。我很看重事件的期限,盡量在早期完成。

第三是追求卓越。我做研究,寫文章申請書,講演教課,都盡量做到最好的境界;這不是要十全十美,而是在能力和環境限制內做到最好。我對學生說,初寫文稿要修改到感到厭煩後還要再看三遍。」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被拒絕超過5次的論文,之後還有一篇被拒絕14次

以下是: June 3, 2012 的 post
最近查 PubMed 突然發現自己多1篇論文(我提供資料,他人主筆)

Lai YT, Hsieh CL, Lee HP, Pan SL. Are higher total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long-term motor func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Nutr Neurosci. 2012 May 29. [Epub ahead of print]

這篇論文投遍復健相關期刊,至少5-7種期刊,皆被拒絕。 通常一般人,可能早就放棄了,可是主要作者潘信良醫師,相當有毅力,改投「營養」相關期刊,就被接受了!! 令人佩服的毅力!! 

另外,此篇論文也讓我那一次長期追蹤中風病人復原的研究成果,超過12篇了吧!手上還有些稿件,利用那些資料刻正撰寫中。

Aug. 17, 2013
Estimation of the long-term care needs of stroke patients by integrating functional disability and survival
這篇稿件共被14種期刊拒絕,直到第15個期刊  PLOS ONE 才得到青睞!!

事實上,前幾天,也收到一篇至少投過 7~8 種期刊的稿件,被接受刊登的 e-mail!!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interpret the data by yourselves].....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研究方向的堅持與孤寂

對一個已經具備基本研究能力與不錯研究環境者,選擇研究方向、長期(堅持)投入,幾乎是一種必然(要)。
否則研究主題如天女散花,將難以成氣候。當初投入研究的初衷(如解決臨床問題、提升臨床效能)也難以貫徹,那不就行百里者半九十。

然而研究方向的堅持,必然帶來某種程度的孤寂。
尤其在臺灣這種研究社群小,有志投入研究者本就希少,具有共同興趣者必然更有限!!
因為您的堅持,剛開始(前幾年)對相關人(甚至自己)或許新鮮,但3年後,10年後,20年後呢?
您周遭的人,耳朵大概都因「陳腔濫調」而聽爛了
對您的主題一開始不敢興趣者,大概也都不會改變興趣(或頓悟)而轉向支持。

那您不是注定要孤寂嗎?

但您是掌舵者,能不堅持方向嗎?

堅持方向的同時,如何讓團隊成員一起成長/提升?如何有效率地讓他人(學生/臨床人員)理解與認同,進而支持!若能做到以上,則團隊成員之凝聚力越強,團隊也會更茁壯!!孤寂之問題即能解決,研究也更能深入/精進!

以上的內容來自於研究生與我的朋友的感觸  + 我的彙整與回應。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週 末 的 運 用

我很幸運,週末(還有長假)具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做想做/該做的事

10幾年來,我大概,只要有力氣,除了運動時間/家人時間之外,就是投入「研究」,所以週末(或長假)之「研究進度」通常良好!!

一年52個週末(含長假),我至少有30個週末具備充分的時間可以投入研究(其它22個約有1個整天)!!
30 * 2 + 22 * 1 =  82 天!! These days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暑假或年休假在澳洲時,週末小孩通常會安排活動,除了協助接送小孩,我也常常有空做我想做的事。

如果 研究 是我的最愛,那我 非常 幸運/幸福!!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打擊、失敗 vs 學習、成長

這幾週以來,我密切與學生與助理討論
我相信我一直針對學生的問題「打擊」之,學生(甚至助理)必當感到強烈的「挫折」與「失敗」。
我一直強調「學習效能」,學生若能從「失敗」中學習,將能提升效率,快速成長!!

早上看 ESPN MLB 的新聞,一位球員提到:"If there's no failure, there's no progress." 我很訝異,再去 Google 查,Frederick Douglass (美國黑人領袖)於 1857年演說時提到:"If there is no struggle, there is no progress."

我的工作核心一直是「撰寫研究計畫與論文」,經常被「打擊」與「拒絕」,我一直面對「審查意見」,持續跟「審查意見」奮戰!!

今年的 NHRI 計畫就是持續 struggle 的成果(依據去年的審查意見回覆/修改後,再投)。
今年刊登的個人代表作 "The diverse constructs use of ADL measures in strok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years 2005-2009" 也是失敗多次、struggle 數年的成果!!

前天收到 ADL CAT 稿件的審查意見:還須修改。。已努力多年。。我還有力氣,也看到希望了,將繼續奮戰!!

年底前,我將主導撰寫 5 個研究計畫,持續努力/學習、爭取資源、壯大團隊!!


source: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StPI4J0Oznog2ndybjhR5oB2f3tBoLk7Obp6SxRbnMi3kFzz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