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能力培養-閱讀批判彙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能力培養-閱讀批判彙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如何運用ChatGPT提升期刊論文閱讀之效能--初步構想

初步構想/步驟如下:

0. 確認閱讀目標:選擇特定論文內容(如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結果、主要研究結果之解釋與臨床應用、論文主要要概念/詞彙等;其他(進階概念)如研究設計、資料分析、研究限制、論文評析等)

1.請 ChatGPT 彙整閱讀目標之重點,解釋關鍵概念。學員可再詢問/釐清,直到自覺理解為止。若有困難,再找專家協助。

2.請 ChatGPT 出選擇題(上述閱讀目標)至少5題以上,以確認理解程度。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

3.隔48小時以上之後,再執行2一次(ChatGPT重新命題)。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

4.隔7天以上之後,再執行2一次(ChatGPT重新命題)。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

5.請 ChatGPT 出問答題(上述閱讀目標)至少5題以上,以確認理解深度。請 ChatGPT評論,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再測試一次問答題。若ChatGPT的評論太甜,請ChatGPT提高評論標準,請 ChatGPT以嚴謹的標準給予評論與回饋。

這一定是艱辛歷程,但應可有效率地提升閱讀/理解效能!

以下是 ChatGPT 的修改建議

0 明確訂定閱讀目標並依Bloom分類標記層級。學員自選「記憶與理解」或「應用與分析」等,決定該次學習目標之深度
1 請ChatGPT根據指定之Bloom層級,提供重點整理與精確解釋,若不理解則進行問答,直到明確掌握為止。
2 要求ChatGPT根據設定層級命題選擇題5題以上,其中包含基本理解題與至少2題應用或分析層次之複雜題型,並設定通過標準80%以上。未通過則回步驟1一次(最多重覆三次)。
3 間隔48小時以上重新測驗一次(不同題目),未達80%則回步驟1一次。
4 間隔7天以上再次測驗一次(不同題目),未達80%則回步驟1一次。
5 請ChatGPT根據設定層級命題問答題5題以上(至少包含2題分析、評價或創造層級),並要求ChatGPT以嚴格標準提供具體與明確的評論與範例答案,未達80%則回步驟1一次。若評論不夠嚴謹,學員應主動要求ChatGPT提供更明確、詳細的回饋。

若擬提升英文「閱讀」能力者,請選擇英文論文。
閱讀選定目標後,需以閱讀英文文獻為主,輔之以ChatGPT彙整與說明(中英文皆可)。步驟2請 ChatGPT 以英文命題,若想提高英文閱讀能力考驗,則請 ChatGPT 提高閱讀難度命題即可。
若還不夠,那可請 ChatGPT以問答題命題,您可用口頭或文字回應喔! 
寫作應是終極考驗,必有助於閱讀。可更明確理解文字語意以及論文內容,絕對是不同層級!!

我很難預期後續還有多少人「想念英文」或「需要念英文」。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生成式AI如何成為閱讀與吸收知識的強大助手

以下是如何有效利用這類AI的方法:

文本摘要與重點(主題/概念)提取

1. 長文本濃縮 - 將長篇文章、報告或論文輸入AI,請它提取關鍵信息和主要觀點

2. 重點標記 - 讓AI標記出文章中最重要的論點、數據或結論

3. 提煉主題/概念 - 請AI分析並列出文章涵蓋的主要主題、子主題以及概念

理解增強

1. 概念解釋 - 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時,請AI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

2. 背景補充 - 讓AI提供相關的背景信息與上下文,幫助更全面理解

3. 多角度解析 - 請AI從不同角度解釋同一概念,增進理解深度

4. 舉例說明 - 請AI提出應用實例,以了解如何應用,並增進理解深度

知識連結與擴展

1. 關聯建立 - 讓AI幫助連結新知識與你已有的知識體系

2. 延伸閱讀 - 請AI推薦相關的補充材料或進階閱讀

3. 問題生成 - 讓AI基於文本內容提出思考性問題,促進深度理解

互動學習

1. 提問對話 - 與AI進行問答式對話,澄清疑惑點

2. 角色扮演 - 請AI扮演專家,與你討論特定主題

3. 費曼技巧應用 - 向AI解釋你的理解,讓它指出可能的誤解或遺漏

4. 考試複習 – 選擇題、是非題或其它題型

實用技巧

1. 分段處理 - 將長文本分成小段,逐一與AI討論

2. 提供背景 - 告訴AI你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目標,使回答更有針對性

3. 多輪優化 - 基於初步回答,進一步要求AI深化或簡化解釋

4. 思維導圖請求 - 讓AI幫助組織文章的主要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學科專用策略

  1. 科學文獻解析 - 在閱讀科學論文時,請AI解釋研究方法和結果的意義;或請AI幫助理解研究設計、統計方法及臨床應用意義
  2. 臨床案例分析 - 輸入匿名化的案例描述,請AI協助分析可能的評估方向和介入策略,幫助思考診斷與治療計畫
  3. 專業術語解釋 - 遇到專業術語時,要求AI不僅提供定義,還需說明在臨床環境中的應用
  4. 數學公式轉譯 - 讓AI將複雜的數學表達式轉為普通語言描述
  5. 歷史事件脈絡化 - 請AI將歷史事件放入更廣泛的時代背景中解釋


注意事項

1. 批判性思考 - 始終保持批判思維,不要完全依賴AI的解釋

2. 事實核查 - 關鍵信息和數據應通過多源核實

3. 避免過度依賴 - 將AI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自己的思考過程

4. 使用不同AI或新對話 - 針對同一問題嘗試不同AI工具以比較答案質量

5. 認識AI知識局限 - 了解AI的知識截止日期,對於新興或專業領域的信息保持警覺

6. 辨識生成偏差 - 學會識別AI回答中可能存在的知識空白、過度概括或固有偏見

透過這些方法,你可以將AI轉變為個人知識助手,大幅提升閱讀效率和知識吸收的深度。記住,最有效的學習發生在人機協作中,而非單純依賴任何單一工具。」

----------------------------------------------------------------------------------------------

文獻閱讀的建議順序:自行閱讀與AI輔助的結合策略

初次閱讀專業文獻時,結合自行閱讀和AI輔助可以達到最佳效果。以下是一個建議的閱讀順序(Claude AI 的建議):

第一階段:獨立初步瀏覽(自行閱讀)

  1. 瀏覽標題、摘要和關鍵詞 - 自行閱讀以獲得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發現
  2. 快速瀏覽引言部分 - 了解研究背景和目的
  3. 查看圖表和結論 - 抓取主要數據和結論

這個階段對於培養獨立分析能力很重要,也能幫助您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不受AI解釋的影響。

第二階段:AI輔助理解

  1. 請求概述和主題提取 - 輸入文獻標題或摘要,請AI提供整體概述和關鍵主題
  2. 術語解釋 - 將遇到的陌生術語列出,請AI解釋這些專業術語
  3. 研究方法解析 - 請AI解釋文獻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設計和統計技術

第三階段:深入閱讀(自行閱讀)

  1. 詳細閱讀方法和結果部分 - 帶著前兩階段獲得的背景知識,仔細閱讀研究方法和結果
  2. 記錄疑問和思考 - 標記不確定的地方和產生的問題
  3. 嘗試連結至已有知識 - 思考這篇文獻與您已知的知識如何關聯

第四階段:AI輔助深化理解

  1. 疑難解答 - 將記錄的問題提交給AI
  2. 結果解釋輔助 - 請AI解釋複雜的研究結果或統計發現
  3. 批判性分析請求 - 請AI指出文獻可能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的優缺點
  4. 臨床應用提取 - 請求AI幫助分析研究發現的臨床實用性

第五階段:整合與反思(綜合運用)

  1. 嘗試摘要複述 - 自行摘要文獻的要點,然後可以請AI評估您的理解
  2. 提問深化 - 與AI進行對話,探討文獻引發的進階問題
  3. 相關知識擴展 - 請AI推薦相關研究或補充閱讀材料

重要建議

  • 始終保持批判思考 - 無論是自行閱讀還是AI提供的解釋,都應該保持質疑態度
  • 循序漸進 - 從獨立閱讀開始,逐步引入AI輔助,而非完全依賴AI
  • 創建知識地圖 - 將一篇文獻與相關研究連結,請AI幫助梳理該領域的知識網絡
  • 結合學科專家指導 - 如可能,與導師或同行討論文獻,獲得專業視角的補充

這種結合自行閱讀與AI輔助的方式既能培養您的獨立閱讀能力,又能利用AI工具克服初學者在理解專業文獻時面臨的障礙。關鍵是將AI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過程。

------------------------------------------------------------------------------------------------------

讓生成式AI扮演更核心角色的文獻閱讀策略

如果您希望生成式AI在文獻閱讀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個經過調整的策略框架:

第一階段:AI初步分析與導航

  1. 全文解構 - 將整篇文獻輸入AI,請求全面解析文章結構、主要論點和研究貢獻
  2. 專業術語預處理 - 請AI提前識別文章中的專業術語並創建個人化的"術語表"
  3. 閱讀路線圖設計 - 讓AI為您設計最優閱讀順序,指出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
  4. 研究背景建立 - 請AI提供該研究領域的簡要歷史和當前研究狀態

第二階段:AI引導式深度閱讀

  1. 分段解析引導 - 將文獻分為小段,AI逐段提供解釋和重點提示
  2. 方法論評析 - 請AI詳細解釋研究方法的選擇原因和可能替代方案
  3. 統計分析翻譯 - 讓AI將複雜的統計結果轉化為直觀的解釋
  4. 圖表解讀輔助 - 上傳文獻圖表,請AI詳細解釋其含義和重要性

第三階段:AI協助的批判性評估

  1. 強弱點分析 - 請AI全面評估研究的優勢和局限
  2. 方法論審視 - 讓AI評價研究設計的合理性和適當性
  3. 結論可信度評估 - 請AI分析研究結論與所呈現證據的一致性
  4. 潛在偏差識別 - 讓AI指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或盲點

第四階段:AI驅動的知識整合與應用

  1. 臨床實踐轉化 - 請AI提出如何將研究發現應用到實際臨床工作中
  2. 知識網絡構建 - 讓AI幫助將此文獻與相關研究連結,建立知識地圖
  3. 個人化學習路徑 - 請AI基於您的專業背景和學習目標,設計後續的學習計劃
  4. 知識鞏固問答 - 使用AI生成關於文獻的問題,檢驗您的理解

第五階段:AI輔助的高階思維發展

  1. 假設性問題探討 - 請AI幫助思考"如果...會怎樣?"的延伸問題
  2. 研究設計改進 - 讓AI提出如何改進該研究的設計
  3. 未來研究方向預測 - 請AI預測該領域可能的發展方向
  4. 跨領域連結 - 請AI探索該研究與其他學科或領域的潛在關聯




實施技巧

  1. 提示語精確化 - 學習撰寫具體、明確的指令以獲得高質量AI輸出
  2. 多模型交叉驗證 - 使用不同的AI模型獲取多角度解讀
  3. 循序漸進的對話 - 與AI進行多輪對話,逐步深化理解
  4. 自我反思融入 - 在各階段後,請AI幫助評估您的理解程度

重要平衡點

儘管在此策略中AI扮演了更核心的角色,仍需注意以下平衡:

  • 保留閱讀原文的時間 - 即使有AI幫助,也應親自閱讀關鍵部分
  • 定期自我評估 - 確保您能夠不依賴AI也能理解和解釋文獻內容
  • 設置反思環節 - 思考AI提供的解釋與您自己的理解之間的差異
  • 主動引導AI - 您仍然是學習過程的主導者,AI是您的工具

這種以AI為中心的策略可以顯著加速初學者對複雜文獻的理解過程,但同時需要警惕過度依賴可能帶來的批判性思維弱化風險。最理想的是,隨著您專業知識的增長,逐漸調整AI的角色,使其成為您獨立思考的輔助而非替代。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閱讀//理解//批判---有獎徵答

閱讀//理解為基本能力,但一般學生/助理多常閱讀?理解多少?

一般研究生一週能好好理解幾篇論文?

如何提升閱讀與理解效能?

10幾年來,我的建議/作法是請助理/研究生彙整精挑論文之重點,他們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彙整重點)。。。

if so, 一般研究生約需2週才能整理一篇論文。。。第一次跟我討論,幾乎都需要大改一番(因為他們理解有上限,有時誤解,且文字表達/彙整能力有諸多進步空間)。。。
討論後,一般研究生約需一週才能改好。。。
再討論一次。。如果前一次的討論有效能,且研究生的寫作能力不錯,大概只需要再小改一些。。。需要再 3~5天。。。
所以大約需要一個月,可以好好閱讀/彙整//討論//釐清//修改好一篇論文彙整!!
也就是需要一個月,才能夠好好理解一篇論文(透過精讀/彙整/討論/釐清/改寫/再討論/再釐清/再改寫/再確認)。。。

若未如此,一般助理/研究生,甚至治療師,能夠理解一篇論文多少(0~10)呢!?

我帶學生//助理執行上述任務,應該有20年,至少50位學生//助理

各位猜猜看,迄今能夠於一個月內,好好理解一篇論文/彙整之/再跟老師討論//修改彙整內容,且超過 5 篇以上(一年內)。。。上述 >50位學生/助理之中,約有多少學生//助理已達成!
1. >10
2. 7~10  (<20% of the 50 students/assistants)
3. 4~6 (~10%)
4. 2~3 (~5%)
5. 0~1
有興趣者請作答。。。有獎喔!!
答案是4... 恭喜姿旻以及子群
很難,做到的,都很厲害!!
決心與努力應是關鍵!

批判呢。。。還有一些距離。。。需要好好讀懂至少3~5篇論文,熟悉相關知識與研究方法。。。此時才有一點點批判力。。。

*閱讀速度/理解程度/批判能力,皆有專精/等級差異。
如果我自評速度7,理解8,批判7 (on a 0~10 scale)。 How about you?

切記,只能慢慢來,因為急不來!!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臨床科學文獻的語言特質--不確定性:論文閱讀/理解關鍵之一

臨床科學充滿不確定性,所以生物統計的結果主要以「機率」呈現結果。
也就是「臨床科學的語言」幾乎不會出現很絕對/百分百的表達/文字。
所以即使研究結果「非常」肯定,論文作者也很少用絕對/百分百的表達/文字。
多數的研究結果,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幾乎都包含不確定的文字,如 may, might, could....
作者也會言明研究結果於特定條件/情境才會成立,所以也會出現很多「過去式」的時態使用,而非使用現在式或 is/are 等絕對事實之描述。

然而一般讀者,容易一刀兩斷地簡化結果(統計顯著=有效,且對任何人都有效),忽略不確定性與機率。

初學者須瞭解臨床科學文獻的語言特質--不確定性,才能精確瞭解科學文獻之語意。
進階者,也可由此(作者表達結果的肯定程度)判斷作者有無誇大研究結果/價值。

另外,研究者(老師)所使用的口語表達,也大多包含「不確定性」或不會使用「絕對」「一刀兩斷」的用詞。一般初學者,常發生二種誤解:1. 自動去掉不確定性,簡化成 yes or no 二極端結果;2. 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因為不甚確定的言語/文字)。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閱讀與評析論文 對於 臨床與學術生涯 之意義

閱讀學術論文是 up-to-date 的關鍵
但論文越來越多,甚至內容/研究設計/資料分析,皆越來越複雜
評析/消化論文之能力,益形重要

評析論文的基礎在於 研究設計/資料分析/解讀能力,這是碩博班才有的訓練
若要有足夠的功力,則須具備多次論文發表的實戰經驗

若無充分的實戰經驗,就跟隔鞋搔癢一般,難以評析入裡

論文發表過程一定須閱讀/評論多篇論文,也會被審查委員評論。
評析功力在此磨練與切磋之後,自然日益提升!!

閱讀與評析  對於  臨床與學術生涯  皆是  向上提升  的關鍵!!
閱讀與評析的境界提升與瓶頸突破,除了依靠碩博班系統訓練奠定基礎,執行研究/發表論文是主要關鍵!!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通用性論文評析表

最近在準備 碩一【職能治療文獻彙整與評析】課程
我查詢有無新/好的 論文評析表格

之前我採用的評析表,乃依據研究主題(如療效驗證、評估工具驗證與描述性研究等)各有特定之評析表格。這些表格於開辦碩班時就採用,所以10幾年未更新了。優點是個別化,較為深入,缺點為較複雜(須教授研究設計與諸多概念),且其他老師不見得孰悉,故學生學習/應用不易。

當時的主要參考文獻,也超過15年皆未出新版(該汰舊換新了,時代進步/無情的象徵):
Helewa A, Walker JM. (2000). Critical evaluation of research in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Note: 這本書 Amazon 的售價只剩美金8元,真廉價)

後來找到

Crowe Critical Appraisal Tool


表格/使用說明都有,且有相關文獻 (設計之效度與使用之信度驗證) !

因為是通用性評析表,所以使用者須具備基本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概念,否則難以使用!
所以,若採用之,我還是需要教導學生 基本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概念。但可較簡略,不似之前個別評析表那麼深入。因為只一個表格,且大多為普遍性之概念,所以一般老師也應較容易孰悉。

所以我可能採用 Dr. Crowe 的通用評析表,也可讓同學多練習。此表格可用一學期,同學至少可練習5~8次,應能熟能生巧!!

我已邀請怡晴試用,有興趣試用者,請通知我。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思考 與 表達

【我思故我在】

我覺得【若能將思緒/思考之重點,甚至原理,撰寫下來,將可更明確/踏實】
so【我能完整/明確寫下來,才踏實】。

這也是我一篇一篇 blog 形成/發表的過程
論文亦然!!
每一篇越寫越踏實!! 寫很多篇,那就超實在的!!


我指導研究生或跟共同作者合作多年以來,發現他們的主要瓶頸在於【吸收/消化知識】與【表達(口語以及書寫)】,也可說是【思考】與【表達】二大瓶頸。

【思考】與【表達】須連貫、相互激盪。

理論上,一個新的概念,我們思考/理解透徹了,應該能【口語或書寫】表達出來。
實際上,並非如此順利。通常我們【用自己的話  講出來】或【用自己的文字  寫下來】該概念,他人大多難以理解(主因在於我們對該概念的理解程度有限,撰寫時應即可發現,且表達能力欠佳)。
我覺得,表達的過程就像一面【照妖鏡】,讓我們看到不足。接收者若不能瞭解我們所表達的概念,常代表我們並未徹底瞭解該概念【我們未思考透徹/還有漏洞】,或是我們的【表達】能力有所不足。

所以【講出來】【寫下來】,極有助於【確認】或【證實】我們是否【思考透徹,已深入瞭解該概念】,至少可以磨練我們的表達能力!
這些能力也就是我們能否【深入淺出】的關鍵,這是思考與表達的最高境界! 也是擔任教師的關鍵能力之一!!

然而,我們常照這面鏡子嗎?

多年來,我一直不斷【思考】與【公開表達 (包含傳寫論文、研究計畫、blog、演講、授課)】,藉由表達的過程,以教學相長或自曝其短,故自覺功力持續成長。可謂已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甚至樂在其中!!

我寫論文、研究計畫、blog、演講、授課皆能【樂在其中】,這對很多人而言,絕對是一輩子皆【難以想像】或【難以體會】。

一般研究生【被要求】寫論文/ blog, 若未能【想像】或【親身體驗】上述的【良性循環】,進而【養成習慣】、【樂在其中】。一段時間後,可能還會變成【懼怕】【抗拒】【沒有照鏡子】,欠缺深入思考與缺少表達,那就蠻麻煩的。。。

【思考】與【表達】二大瓶頸可以突破嗎?
我想可以的,只要您【持續練習】【每天預留時間閱讀、思考與記錄】再跟他人【不斷切磋】,一定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甚至樂在其中!!

另外,寫作是學術交流的最重要管道,因為寫作的內容已變成白紙黑字,故甚明確,也容易反覆斟酌。我另有寫作的價值的貼文 (Writing Tips) 「越寫,越聰明!寫作也是知識/能力呈現!!

初稿: 2014年8月9日
修改: 2020年3月5日  & 2022年8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提升閱讀與寫作的效能的方法之一:猜測與確認論文內容

論文各 section 內容,皆有其特定內容。

稍有閱讀經驗的讀者(或已熟悉各 section 特定內容者),可以練習看過 title 以及 abstract 之後,可以猜測「前言」之撰寫重點。

若再看完「方法」及「結果」亦可先猜測「討論」之重點。

這些練習將有助於「掌握論文」的重點,以及批判作者之寫作能力,還有瞭解自己之閱讀及寫作能力,也可增加閱讀之趣味性。

剛開始有點難(或猜測錯誤),功力增加之後,閱讀、批判及寫作能力皆可逐漸提升!!

Enjoy reading articles!!

期刊論文閱讀、評論與交流

論文閱讀是吸收最新知識、擴展視野、尋找研究題材、撰寫論文的基礎能力

我擬於下個學年度開授類似「當代職能治療學術論文賞析」,以利培養同學之閱讀效能、擴展視野、尋找後續研究題材之能力。

這學期,我們或可先試試。
擬先舉行「不定期」類似 Journal Meeting, 一起交流(包含閱讀、評析還有後續展望等)。

分享之論文主題可自訂,但講者須考量「聽眾」之背景,準備可讓聽眾瞭解的內容,以利交流。[此乃回應佳苓 的問題]

若有興趣者,可跟老師報名。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評析能力之養成

評析能力是「閱讀」「寫作」「研究方法」甚至「研究方向」之基礎
培養評析能力之要點包含「基本原則(如閱讀、寫作等)」之「學習」與「應用」
後續又是「切磋」與「交流」,尤其是跟高手交流。
也就是說「抓到重點」、「應用」與「交流」,多次來回(包含自評、評他人與被評)即能快速累積評析能力。

Note: 評析類似於評論與批判。

之前「評析能力養成」相關之經驗分享:
論文題目 來自 評論/評析能力
批判能力的養成
找到 研究題材 與 培養 批判能力
文獻閱讀及批判能力之養成
新手彙整論文之 Q & A
思考模式與提問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新手彙整論文之 Q & A

Q1:我覺得自己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判斷文章重點,於論文寫作課程中已了解各段落之重點架構。但仍常受到作者的寫作內容,而侷限自己彙整文章的佈局,總覺得作者交代的內容應該都要呈現出來。
 A: No. 腦袋要清醒也要有判斷力,不要被作者(尤其是 junior authors and poor writers)誤導了。 
每篇論文之重點其實不多,您掌握到,也彙整之即可。 否則到處都是重點,反而未能凸顯重點。
您需養成批判與選擇的能力,才會茁壯。
先掌握論文各 section 之重點 (norm),應用/評論之。若不確定,即跟老師討論。
作者的論點您若全部吞下去或缺乏批判力,將來您自己寫論文時,將會不知道究竟要寫那些重點!!

 Q2:若作者漏掉重要的架構,自己也不知如何作補充。 
A:那是作者的問題。新手在此階段毋須替作者補充,但您須確認作者是否真的遺漏重點(或跟老師確認),以確認是作者問題還是您的閱讀問題。

 Q3:需要練習彙整幾篇論文? 
A: 至少10篇,以確實掌握論文各 section 之重點,也同時練習論文寫作。因為您已掌握到論文結構與重點,也利於提升閱讀論文之效率。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批判能力的養成

I. 看看經典的批判性文章,如清大彭明輝教授之 blog
*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9.html

* 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literature-survey_18.html

"PS" 我看恩琦 blog 後,連結過去,才看到這些值得推薦的內容。

11/19 補充下列 2 點:
II. 批判論文之優劣:1.掌握/學習論文評析方法;2.掌握/學習論文寫作原則 (norm) 。掌握上述二項能力,即可應用於論文批判。判斷是否為 model papers.

III. 自曝其短:跟高手討論或投稿(越好的期刊通常審查者越高竿),被高手修理後,也可學習到批判能力!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寫作與閱讀功力

昨天「論文寫作」課程強調「寫作」與「閱讀」相互激盪,功力倍增!
寫作功力若提升,閱讀功力則隨之。
閱讀的重點為「抓到重點」「瞭解精義」,寫作的重點為「先掌握精義」「再呈現重點」,所以二者功力相輔相成。
閱讀時「掌握主題句」,寫作時「善寫主題句」,即能效率倍增!!

另也強調「批判」能力的養成,判斷作者的「寫作功力」與本身的「閱讀功力」。只是同學的二項功力,仍待提升,始能具備基本的批判能力。否則不是良寙不分,就是自我感覺良好。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論文題目 來自 評論/評析能力

就如心理計量驗證論文的題目抉擇一般,作者需要評論以前文獻/證據不足,以強化論文的價值。

所以 [評論/評析能力] 是 決定論文題目 與 撰寫論文 的關鍵能力之一。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思考模式與提問

研究生較常問問題,大學生就少多了。
提問的問題大致可分為 what, how, & why 3種類型
What 類型的問題[如名詞解釋],通常 wikipedia 或 google 即可查到,所以研究生若問此類問題,我通常較不直接回答。因為這通常已有標準答案,也易於網路查得到,何必問老師咧!?
How 類型的問題[如如何設計問卷]常牽涉[方法學或數學],需有基本知識以及邏輯思考後,較易進入情況,甚至還需要[實務經驗],才能補充方法學[過於理論]之不足。這類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基礎,老師不易回答,因為幾乎至少要上一堂課,一堂[填鴨教育],效果不佳的。所以我通常會看學生的基礎再答覆,甚至請學生先看看相關的方法學文獻[這也是網路上容易找到的],再來討論。
Why 的類型[如目前的評估工具為何未達理想境界],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與批判能力,甚至主觀判斷。這類型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或是見仁見智。我樂於討論這類問題,但常先詢問學生/助理的見解,之後再補充。但各位想必知道:學生/助理鮮少提出見解/批判,因此我就會請學生/助理多想想,之後再議。那就看他們有無後續了。

我也常問助理或研究生問題,甚至交叉提問上述3種類型的問題,通常被問者,在"what"類型就被我電到了,因為我會追問各種情況,確實掌握清楚。助理/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觀察力甚至記錄能力,否則常常表達不完整,難以滿足老師的[求知慾]。如果我再繼續問 how 或 why 的問題,結果如何,即可推知。想必我的研究生/助理,皆有深刻的印象。

舉個例子,若欲吸收臨床治療師的[臨床經驗],您只需問她/他這3類型的問題:
what: 您的哪種治療技術對於哪類病人最有治療成效? 治療技術之重點為何? 發展此技術花費多少時間?療效的呈現指標為何? 有效的個案比例為何? [請留意順序,因為越後面的問題越難回答。]如果該治療師有多種[珍藏]技術,則一一依序詢問之。
how: 治療機轉為何? 如何再突破以提升療效或縮短治療時程?預計約需多少時間?
why: 為何同樣的治療對於有些個案有效,但有些無效?原因為何? 如何排除臨床上看到的治療成效是因為其它因素(如接受物理治療或自然成長/復原)所造成的進步? 對於效果不佳者,有無其它治療模式? 如何及早選擇/轉換最適合個案的治療模式!?

我這樣的思考模式,也常發生在我跟太太與小孩的日常生活中,結果我常常被[白眼]相待,或不被理睬,有點無奈阿! 但同時也可了解我的研究生/助理跟我討論時的哀怨阿!!


這樣的思考甚至學習模式,可能源自於我在博士班以及之後的學習模式。那時自己訂定研究題目、摸索方向,全靠自己。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找到 研究題材 與 培養 批判能力

研究題材的選擇,可分為系列性與單獨題材。
各種題材的選擇皆須 [批判能力],也就是批判目前文獻的不足或缺陷。

就單獨題材而言,只要能夠評論/批判最新文獻之不足,而且自己能夠克服之,設計更好的研究,其結果通常即有發表的價值/機會。

最常見(或最易評論)的新文獻不足,主要是方法之缺陷與不足,如樣本數小、代表性不足、研究設計缺陷(如療效驗證,但未設計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 未長期追蹤成效等)、驗證之層面(如重要心理計量特性未被驗證/比較)不夠完整等。

比如說,您看到不錯的期刊最新刊登的論文,有些缺陷/不足,而且你可以補其不足,則你的論文若投稿至該期刊,則蠻有機會被接受刊登的。因為你的研究填補了缺陷,也提升了目前研究的境界。

至於批判能力的培養,理論上,好好學習[方法學]即可培養批判能力。如療效驗證的方法學,評估工具發展與驗證的方法學,統計學等。但這些 [學問] 通常過於理論,以致於評論容易,但執行困難,也就是 [知易行難]。

批判能力的另一種養成法,是在閱讀他人文獻時,仔細閱讀作者如何批判之前文獻之不足 [通常論文之前言,必有此論述/評論],亦可模仿/學習之。也就是 [模仿是學習的第1步]。

還有一種養成法--多投稿,審稿者就會告訴你:哪裡不足!  當然在投稿前,你必須進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你會看到許多不足(如評估工具不足,難以做到良善的研究設計,如難以達成雙盲的研究設計,難以收到足夠的樣本數等。) 這些不足,會讓你被同儕/指導老師批判,這也是投稿/研究過程中,學習批判能力的管道。常被他人刮鬍子後,就會刮他人的鬍子!

批判能力也是撰寫論文/研究計畫 [前言] 時,最重要的論述與應有的功力 (評論昔日研究之不足,也就是您欲研究之題材/解決之問題[也就是研究目的])!

欲發展系列性的題材,研究者必須對特定主題具備廣度與深度的了解,也需要充分的研究資源與時間,還有功力始能建構。若能完成,則貢獻良多/成就非凡。這也是一個研究人員畢生想追求的目標!
簡單的系列性題材,如發展評估工具,全面地驗證心理計量特性(含信度、效度、反應性、MID等),也可比較相關評估工具之優劣(含心理計量與施測效率)。進階者尚可結合其他評估工具,以全面地驗證這些工具之臨床效益與療效呈現。

比如說,我們已發展 Balance CAT,目前再發展 以 Balance CAT 題庫為基礎的 short form。同時再準備驗證 Balance CAT/short form 之反應性/預測效度/施測者間(內)信度,就各約有3篇論文可以撰寫(e.g., CAT, responsiveness &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inter-rater and intra-rater reliability)。如果再加上 MID 或 data interpretation,即可各再寫1篇。撰寫這些論文,讓這些工具之心理計量更明確完整,使用者也更有信心! 研究者也能充分掌握此工具之優缺點,對於CAT之發展與驗證,更能深入掌握。這一系列的研究,從工具之發展算起,至全面驗證心理計量特性,至少需要5-8年的時間

還有[職能治療卓越模式]的建構--從完整精準的評估、病人資料庫的建立、臨床試驗到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的建置(詳418前的海報或之前的部落格)。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另外如療效驗證,除了設計良好的研究(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arge sample size)初步證實療效後,後續可再設計長期追蹤,以證實 [長期療效]。也可改變治療量(intensity, # of treatment),以探究[最佳治療量]。亦可比較哪些特性之個案治療成效較佳,以確認[最適治療對象][或最適治療時機]。當然還需要證實產生療效的機制。這些成果足以撰寫5-8篇論文,這一系列的研究,從初步療效之確認算起,致完全確認機制,至少需要8-10年的時間

to be continued...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文獻閱讀及批判能力之養成

許多初學者面對閱讀原文論文以及如何思考/批判,常有困擾,以至於書讀不完,或讀的沒心得/沒成就感。

或可採用 what, how, and why 3W 閱讀/思考模式

what 是概念與語意澄清,這是第1步,也是基本。找人討論看不懂的地方是必要的,最好是以中文整理論文蓋要(非翻譯)*,再請他人(或是高手)給予建議。#

how 是指如何達成做到的,這就須要看懂論文的 Methods section。初學者只能挑重點(跟研究目的最相關之方法),慢慢學習。各種資料分析方法亦然,初學者只能挑重點或較常遇到的資料分析法。一般基礎的方法,通常 google 或 wikipedia 可查得到 如果查不到,排除查尋問題後,初學者毋須深入,以免自討沒趣。 想進階者,看懂該方法後,可講給聽眾(或是高手)聽。再請聽眾回饋即知您懂多少了。@ 如果看不懂,可找專家討論。

why 是指為何採用此法,還有其它選擇嗎? 優劣為何? 這是進階者,才須進入的領域。好好讀書並寫過3-5相關論文,經過國外專家審稿考驗後,就慢慢養成了。**

我想: 學生或助理跟我溝通/切磋學問或工作,亦可循此模式。確認 what, 知道 how, 至於 why, 就隨緣了。

另外,宜積極練習發現問題。如研究進行中,可隨時思考,各種遭遇到的大小問題。可先記錄下來,並思考解決之道,再與老師討論。 [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有關寫作的 blog 詳: http://fastcat-writing.blogspot.com/ 只是好久沒更新了,歡迎賜教!

* [蓋要]的整理,以[觀念/重點]為主,必須用自己的話表示。所以寫 蓋要 時,盡量把論文 [蓋起來] 不要看,否則受不了誘惑,就會翻譯了。 事實上,翻譯的難度很高,一般人太小看翻譯了。
# 姿誼已有一些整理大要的經驗,可跟她討論。
@ 更好的方法是請聽眾講給你聽。只是您要有心理準備,因為聽眾所言,一定讓您失望。
** 這是中高階境界了,需要 3-5年歲月[每週5天,每天10小時]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