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or 剛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or 剛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

 

這篇文章〈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由一位生理所碩二學生撰寫,主要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的體悟與成長。以下是文章的重點簡述:

1. 研究不是線性過程,而是充滿不確定與修正的探索

    研究並非僅靠技術與步驟就能推進,更需要提出好問題、整合資源與跨領域合作。

2. 失敗是常態,更是反思與成長的契機

    實驗結果不如預期並非技術失敗,而是提醒我們檢視假設、設計與方法是否有盲點。

3. 研究的本質是挑戰假設,而非驗證假設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願意站在「可能錯了」的立場,持續追問真相。

4. 失敗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心理韌性

    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從「會操作」進步到「會思考」。

5. 失敗是研究的「入門禮」

    它教會我們堅持、調整與自我肯定,讓我們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強大

總結:

    作者以自身經驗鼓勵研究者接納失敗,視其為必經的修煉過程。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推動我們走向知識邊界、成為真正「能找出答案的人」的起點。

以上是AI的彙整。

以下也值得參考:

* 當我們的能力與知識尚不足以拆解當前的問題時,就只能困在原地反覆打轉,難以前行。這時候,唯有停下腳步,回頭檢視自身的裝備與知識結構,補足欠缺的能力,才能重新啟程

*浩鼎生技累虧78億 :「浩鼎董事長梁賡義表示,營運虧損是事實,公司必須誠實面對、正面看待,坦言以往研發重心放在乳癌三期抗癌新藥,如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大眾期待很高,如今研發結果卻不如預期;浩鼎董事會決議減資彌補虧損,就是宣示誠實面對,不僅重新調整步伐與方向,財務也必須跟著調整。」以上源自聯合報。

梁賡義院士是生統專家!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發展「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表現評估表」--適用於團體帶領逐字稿或錄影檔

「治療團體帶領」之準備、執行、成果與檢討---這些過程極為複雜!!

我們已挑簡單的先下手--計畫書之評估與回饋,目前已可使用 ChatGPT 協助評估與回饋!!

之前我們已累積諸多團體帶領的錄影檔(如前一貼文所示)...

故我們下一階段 似可 推動以下研究計畫 A, B, C, & D:

A. 發展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表現評估表

研究目的:

1. 以 Cole 團體帶領7步驟為理論架構,發展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表現評估表

2. 驗證其內容效度與表面效度

適用情境:團體帶領/執行錄影之「逐字稿」或「錄影檔」 

         註解:錄影檔之評估,不論專家或AI皆很費力(或需要高階AI效能)... 逐字稿簡單多了,故可作為初步驗證之情境! 

-------------------------------------------------------

B. 以ChatGPT協助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品質之分析與回饋效能

研究目的:

1. 依據A計畫之評估表,發展治療團體帶領技巧評論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2. 依據上述B1之評估結果,發展治療團體帶領技巧回饋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3. 驗證上述工具之教學效能(預期學員於接受上述評估與回饋3次之後,即有明顯進步!)

-------------------------------------------------------

C. 以ChatGPT協助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之Yalom治療因子分析與回饋效能

研究目的:

1. 依據Yalom團體治療之11項治療因子,發展針對「團體帶領逐字稿」治療因子ChatGPT分析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2. 依據上述C1之分析結果,發展治療團體治療因子回饋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3. 驗證上述工具之教學效能(預期學員於接受上述分析與回饋3次之後,即有明顯進步!)

-------------------------------------------------------

D. 以ChatGPT協助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與計畫書所提治療原理之一致性分析與回饋效能

研究目的:

1. 依據團體帶領計畫書所提治療原理,發展針對「團體帶領逐字稿」治療原理之ChatGPT分析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2. 依據上述D1之分析結果,發展治療團體治療原理回饋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3. 驗證上述工具之教學效能(預期學員於接受上述分析與回饋3次之後,即有明顯進步!)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翻新或製作「教學影音檔」之內容/題材

先考量需要(重要)性與急迫性

重要性如

生成式AI之於醫學教育之應用

精神個案會談(含FIFE訪談等)

-----------------------------------------------------------------------

再考量製作單元:

如「FIFE訪談」

1. FIFE之概念與價值

2. FIFE之訪談架構(與紀錄)

3. FIFE訪談之準備

4. FIFE訪談之執行流程

5. FIFE訪談之紀錄與後續追蹤

如「生成式AI之於醫學教育之應用」

  • 「期刊論文閱讀或彙整」(可再分為2主題: ChatGPT & NotebookLM之應用)
  • 「期刊論文閱讀或彙整之目標」整體與各層級學員
  • 「虛擬病人之發展」概念說明
  • 「虛擬病人之發展」實例說明
  • 「虛擬考官之發展」概念說明
  • 「虛擬考官之發展」實例說明
  • 「知識測驗之發展」概念說明
  • 「知識測驗之發展」概念說明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ChatGPT 幫我介紹本人....!!

介紹本人研究、研究生涯、還有一些觀點....

詳ChatGPT 的 My GPTs (請點選/連結):

我的職涯--研究旅程(研究為主、教學還有臨床)問答

為何「您需要」考慮選擇「研究生涯」!!??

生成式AI的研究構想

這些 GPTs 有不同主題,皆有套餐(重點提示),也可以自行點餐(提問)或追問。

您也可選擇語音模式,若有 ChatGPT 會員,但須有點耐心,因為ChatGPT聽中文雖然正確性高,但有點慢。

或有疏誤,但皆可跟我釐清!!

上述 My GPTs 主要取材於我的部落格貼文(已>1000篇,故幾乎無人看得完,有興趣者看看目錄或分類說明後,再說...),還有取材自最近的研究計畫,當然也沒有人想看我已發表的超過250篇論文....

Have fun!!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如何運用ChatGPT提升期刊論文閱讀之效能--初步構想

初步構想/步驟如下:

0. 確認閱讀目標:選擇特定論文內容(如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結果、主要研究結果之解釋與臨床應用、論文主要要概念/詞彙等;其他(進階概念)如研究設計、資料分析、研究限制、論文評析等)

1.請 ChatGPT 彙整閱讀目標之重點,解釋關鍵概念。學員可再詢問/釐清,直到自覺理解為止。若有困難,再找專家協助。

2.請 ChatGPT 出選擇題(上述閱讀目標)至少5題以上,以確認理解程度。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

3.隔48小時以上之後,再執行2一次(ChatGPT重新命題)。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

4.隔7天以上之後,再執行2一次(ChatGPT重新命題)。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

5.請 ChatGPT 出問答題(上述閱讀目標)至少5題以上,以確認理解深度。請 ChatGPT評論,若未達到80%正確率,請回步驟1。再測試一次問答題。若ChatGPT的評論太甜,請ChatGPT提高評論標準,請 ChatGPT以嚴謹的標準給予評論與回饋。

這一定是艱辛歷程,但應可有效率地提升閱讀/理解效能!

以下是 ChatGPT 的修改建議

0 明確訂定閱讀目標並依Bloom分類標記層級。學員自選「記憶與理解」或「應用與分析」等,決定該次學習目標之深度
1 請ChatGPT根據指定之Bloom層級,提供重點整理與精確解釋,若不理解則進行問答,直到明確掌握為止。
2 要求ChatGPT根據設定層級命題選擇題5題以上,其中包含基本理解題與至少2題應用或分析層次之複雜題型,並設定通過標準80%以上。未通過則回步驟1一次(最多重覆三次)。
3 間隔48小時以上重新測驗一次(不同題目),未達80%則回步驟1一次。
4 間隔7天以上再次測驗一次(不同題目),未達80%則回步驟1一次。
5 請ChatGPT根據設定層級命題問答題5題以上(至少包含2題分析、評價或創造層級),並要求ChatGPT以嚴格標準提供具體與明確的評論與範例答案,未達80%則回步驟1一次。若評論不夠嚴謹,學員應主動要求ChatGPT提供更明確、詳細的回饋。

若擬提升英文「閱讀」能力者,請選擇英文論文。
閱讀選定目標後,需以閱讀英文文獻為主,輔之以ChatGPT彙整與說明(中英文皆可)。步驟2請 ChatGPT 以英文命題,若想提高英文閱讀能力考驗,則請 ChatGPT 提高閱讀難度命題即可。
若還不夠,那可請 ChatGPT以問答題命題,您可用口頭或文字回應喔! 
寫作應是終極考驗,必有助於閱讀。可更明確理解文字語意以及論文內容,絕對是不同層級!!

我很難預期後續還有多少人「想念英文」或「需要念英文」。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臨床 vs 研究 之難題 (之前的見解,還有生成式AI的分析)


臨床
研究
情境
個案歧異性大
複雜較難駕馭
除非建立明確專長,否則難以挑選病患。大多是通才,難以深入
既深且廣,不易選擇
研究人員需要學好多種能力(詳八大核心能力),還有屢敗屢戰的精神,才能駕輕就孰。之後即可選擇戰場,長遠規劃研究主軸
入門與進階
入門容易進階難,且不易運用學理與科學方法,主因為個案差異大,理論與現實有距離。
好處是如果滿足現況,壓力少
研究之入門與進階皆不易,但比較有跡可尋,且短期看不到成效,需要長期作戰
功力可累積,逐漸深厚!
團隊
常單打獨鬥,各做各的,鮮有交流
易受主管(機關)從上而下之影響
通常團隊作戰,但你須要具備「領導」、「被領導」、「合作」的能力
團隊大小差異甚大,領導人為關鍵
能力養成
隨著時間與閱歷,只要用心,可自動累積臨床經驗
但臨床經驗因為病人個別化差異大,且難應用科學方法,故經驗是否有效難以確認
研究經驗,因為在操控的環境下,且可套用嚴謹方法,因果關係比較容易看清,因此經驗/能力比較容易累積
須持續嘗試錯誤,才能應用於「複雜」的臨床情境
潛在威脅
u  醫學研究進展快速,大學所學容易過時,且因未具備研究能力,故難以追上最新進展
u  實證醫學嚴重衝擊臨床經驗之價值
u  人工智慧的應用勢必取代部分醫療人力
競爭對手來自全世界,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競爭勢將更為劇烈
March 13, 2015 首稿
Aug. 21, 2017 修改 

Jan. 14, 2025 Claude AI 分析如下:

我會從多個面向來比較這兩種職業的難易度:

工作/任務可選擇性:
- 職能治療師:選擇性相對較低,因為必須根據病人的需求和狀況提供服務,較難拒絕或選擇個案。工作內容主要由病人的康復需求決定。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選擇性較高,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研究方向和主題,也可以決定要探討的特定人群或議題。

學習環境/機會:
- 職能治療師:學習機會較為實務導向,主要透過臨床經驗累積和在職訓練提升技能。可參加繼續教育課程,但受限於工作時間安排。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有較多專業進修機會,可參與學術研討會、工作坊,進行跨國交流。能夠深入鑽研特定領域,但需要主動尋找資源和機會。

評估/檢查工具的數量與精準度:
- 職能治療師:主要使用標準化的臨床評估工具,工具數量固定且有限。精準度受限於工具本身的信效度。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可以開發和驗證新的評估工具,使用較多元的研究方法和儀器。需要考慮研究工具的信效度,並持續改進測量方法。

可自行掌控的時間:
- 職能治療師:時間較不彈性,需配合醫療機構的門診時間和病人預約。工作時間較為規律但自主性較低。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時間安排較具彈性,可自行規劃研究進度。但常需要配合研究計畫期程,趕寫報告和論文時可能會很忙碌。

可運用的資源:
- 職能治療師:資源主要來自醫療機構提供的設備和材料,受限於預算和規定。但臨床資源較為完整和標準化。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可申請研究經費,使用學術單位的設備和資源。但需要積極爭取經費支持,資源的取得較不穩定。

團隊合作強度:
- 職能治療師:需要與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醫療團隊密切合作,且直接面對病人和家屬。合作強度高且即時。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主要與其他研究人員、指導教授合作,也可能需要與臨床單位配合。合作方式較為彈性,但溝通協調的複雜度可能更高。

補充比較面向:

工作壓力來源:
- 職能治療師:壓力主要來自病人康復進展、臨床決策的即時性、以及與病人家屬的溝通。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壓力來自研究成果的產出、論文發表、經費申請,以及研究創新性的要求。

專業成長路徑:
- 職能治療師:發展方向較為明確,可朝向專科治療師或管理職發展。
- 職能治療研究人員:發展空間較大,可以選擇學術研究、產業研發或政策研究等多元方向。

從整體來看,這兩種職業各有其挑戰性,難易度的判斷需要考慮個人特質和興趣。職能治療師的挑戰在於臨床實務的即時應變和人際互動,職能治療研究人員則面臨研究創新和資源取得的挑戰。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研究能力的養成與深化之路

從基礎養成、成功關鍵、以及長期投入三項說明之:

# 一、基礎養成階段

1. 碩士階段

- 扎實修習研究所課程,打好理論基礎

- 開始實作:撰寫研究計畫與論文

- 重點:與指導教授密切互動,接受指導與修改

2. 博士階段

- 延續碩士階段的基礎訓練

- 進階發展:積極與國際學者交流

- 關鍵:善用審查委員意見持續改進

- 特色:這是終身學習的開始,非畢業即結束

# 二、成功關鍵(需找到或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 投入充足時間與專注力

-每次與指導教授討論前做足準備

- 認真思考並回應(高手)審查意見

- 保持學習熱忱與鑽研精神

 # 三、不同階段的時間投入示例

1. 碩士在職生

- 案例:週末討論,累計約100次

- 每次30-50分鐘深度交流

- 證明:即使是在職,堅持付出也能有成果;但仍須持續,才能向上提升

2. 博士全職生

- 投入程度:>4年全職深耕

- 討論次數:遠超過100次

- 特點:自主研究/準備時間更長,討論品質更高

3. 專業研究人員

- 年度目標:至少完成一份研究計畫、一篇國際期刊論文

- 要求:投入大量自主研究/準備時間

- 成果:(才有機會)能與研究團隊及國際學者進行高層次交流/成長

# 結語

研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永無止境的過程。從碩士到博士,再到專業研究人員,每個階段都需要持續投入、保持熱情。時間的積累與堅持不懈的努力,終將轉化為深厚的研究功力。就業環境以及團隊支持,絕對是關鍵!!

以上由 Claude AI  協助潤飾而成。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善用多種 AI 以優化研究流程

優化的研究流程:

1. 初步方向發想:

   使用 ChatGPT 進行腦力激盪,提出研究構想的雛形。透過其語言處理能力,可以快速探索潛在的研究議題或框架。

2. 文獻檢索與確認:

   - 使用  Perplexity 進行初步文獻檢索,獲取關鍵資訊及其引用文獻(必看)。 

   - 在檢索過程中,將結果與傳統資料庫(如 PubMed 或 Scopus)對照,確保檢索結果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這有時間時再投入。

3. 文獻彙整與摘要:

   - 利用 NotebookLM 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摘要,快速獲取研究的核心內容。

   - 同時標記關鍵細節或有疑慮的部分,於利後續核查。

4. 構想修正與迭代:

   - 基於文獻整理的內容,重新審視研究構想。再次利用 ChatGPT,進一步改善研究方向與假設。

   - 若研究方向發生重大改變,可返回第2步重新檢索相關文獻,確保新的方向基於充分的文獻支持。

5. 語言修飾與結果表達:

   - 在構想基本成熟後,使用 ChatGPT 提供文本修飾建議,以提升學術語言的專業性與可讀性。

   - 針對其修飾內容進行批判性審查,確保每句文字符合學術標準,並且不誇大。

6. 交叉檢查與確認:

   - 在每個階段進行交叉檢查,例如由 Perplexity 提供的文獻是否經得起學術標準的檢驗,NotebookLM 的摘要是否捕捉到關鍵資訊。

   - 保持對最終研究構想的查核,確保AI工具自動化處理的結果符合預期並確保品質。必要時找高手確認!

7. 自動化流程探索(可選進階):

   若研究工作頻繁且重複性高,考慮透過工具的 API 將檢索、摘要和修飾過程串聯起來,建立一個自動化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減少手動操作的時間成本。

---

工具特點強調:

1. Perplexity:

   - 提供快速檢索並連結引用文獻,適合建立方向和擴展知識。

   - **改進建議**:搭配學術資料庫使用,以避免偏倚或資料覆蓋不足的問題。

2. NotebookLM:

   - 擅長根據資料生成摘要,適合快速整理重點。

   - **改進建議**:摘要結果需與文獻全文對比,避免忽略上下文或過度簡化內容。

3. ChatGPT:

   - 多功能性強,適用於構想生成、提供評論與修飾文字。

   - 改進建議:對其回應須保持批判性,確保符合學術標準。批判力不足者,宜找高手確認。

---

預期成果:

- 整體效率與成果提升達 **5~6 倍**。

- 減少資料處理時間,將更多精力集中於研究設計與批判性分析。

- 提升研究文字表達的專業性與清晰度。

- 維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讓工具真正發揮輔助研究的潛力。

這樣的流程既保留了工具的核心優勢,也融入了更高的嚴謹性和可靠性,適合學術研究者作為長期工作的框架。

以上內容由 ChatGPT 協助生成!我的效率提升至少5倍!!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寫論文的高手指導新手的困境:分析與建議

1. 寫論文高手與新手的差異

寫論文的高手和新手之間存在顯著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多個方面:

- 寫作技巧和學術表達能力

- 研究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 文獻閱讀和綜述的深度

-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 時間管理和自我約束力


2. 成為寫論文高手的關鍵因素

成為寫論文的高手需要以下5項因素的結合:

a. **天分**(列在最前,非我認為最重要,而是我覺得這是新手認為最重要。以下4項,我覺得才比較重要):

   - 語言表達能力

   - 邏輯思維能力

   - 創造性思維

b. **努力**:

   - 持續的學習和實踐

   - 反覆修改和打磨論文

   - 主動尋求反饋和改進

c. **環境**:

   - 良好的學術氛圍

   - 充足的研究資源

   - 優秀的導師和同儕

d. **投入時間**:

   - 長期專注於研究領域

   - 投入大量時間閱讀和寫作

e. **態度**:

   - 對研究的熱情和執著

   - 接受批評和建議的開放心態

   - 追求卓越的決心

3. 高手指導新手的困境

a. **知識和能力差距**:

   - 高手可能難以理解新手的困難點

   - 新手可能無法理解高手的高階建議

b. **期望不一致**:

   - 高手可能期望新手進步速度過快

   - 新手可能期望得到更具體、直接的指導

c. **溝通障礙**:

   - 高手使用的術語和概念可能對新手來說過於艱深

   - 新手可能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問題和困惑

d. **時間和精力限制**:

   - 高手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細緻的指導

   - 新手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4. 克服困境的建議

a. **對高手的建議**:

   - 耐心理解新手的起點和困難

   - 將複雜概念分解為易於理解的小步驟

   - 提供具體的例子和實踐機會

   - 定期檢查進度並調整指導方式

b. **對新手的建議**:

   - 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困難

   - 主動學習和實踐,不過分依賴指導

   - 培養接受批評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 尋求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反饋渠道

c. **共同努力**:

   - 建立清晰的指導計劃和目標

   - 營造開放、互信的交流氛圍

   - 定期進行雙向反饋

   - 逐步縮小差距,建立良性互動

通過雙方的努力和調適,高手和新手可以共同克服指導過程中的困境,實現更有效的學習和進步。

以上有 Claude AI 協助!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提升 ChatGPT 效能的關鍵

除了 GPT 模型效能之外,我覺得最重要有二:

1. 使用者之 domain knowledge: 知識越強越有效能,因為判斷力越佳(辨別 ChatGPT之回應),也能深入提問/給予指示。這需要時間與學習... 但這屬於專業知識,自己一定要努力!!

2. 提示工程 (prompting engineering):

除了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和少樣本學習(few-shot learning)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提示工程技術可以提升prompting的效能:

  1. 任務分解(Task decomposition):將複雜任務分解為更小、更容易管理的子任務。
  2. 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生成多個解決方案並選擇最一致的答案。
  3. 思維樹(Tree of thoughts):探索多條思維路徑,選擇最佳路徑。
  4. 零樣本提示(Zero-shot prompting):不提供示例,直接描述任務。[這效能有限]
  5. 反向提示(Reverse prompting):從期望的輸出開始,反向構建提示。
  6. 角色扮演(Role-playing):讓AI扮演特定角色來完成任務。
  7. 思維框架(Thought frameworks):提供結構化的思考過程。
  8. 多步推理(Multi-step reasoning):引導AI通過多個步驟得出結論。
  9. 反例學習(Learning from mistakes):使用錯誤示例來強化正確行為。
  10. 元提示(Meta-prompting):使用AI生成或優化提示。

這些技術可以單獨使用或結合使用,以提高AI輸出的質量和相關性。

這也需要時間與學習... 但這對醫療人員屬於新領域,想善用GPT者一定要努力!!

*** prompting engineering技能的關鍵之一定是 domain knowledge!! 因為prompting engineering的應用一定跟特定領域有關!!

Note: GPT 模型之效能,一定逐年提升,因為太競爭了!!我們可以坐享其成,但上述 domain knowledge & prompting engineering... 仍然關鍵!! 


以下是一項prompting engineering提升效能(正確率)的實證:

Source: Boosting GPT-4V’s Accuracy in Dermoscopic Classification with Few-Shot Learning.
Comment on “Can ChatGPT vision diagnose melanoma? An exploratory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y”
Jinge Wang, PHD, Gangqing Hu, PHD
PII: S0190-9622(24)02572-6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4.06.098

另外:使用ChatGPT之困境:如何判斷與提升ChatGPT回應之品質

判斷和提升ChatGPT回應品質的關鍵在於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1.       知識基礎: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通識教育是評估AI回應的基石。跨領域的知識積累能幫助我們更敏銳地識別AI可能出現的錯誤或偏差。這如前述「使用者之 domain knowledge」

2.       批判性思考能力:這包括邏輯推理、辨識謬誤、多角度思考和質疑資訊來源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有助於我們不盲目接受AI的回答,而是進行深入分析和評估。

3.       閱讀與寫作能力:深度閱讀是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寫作則能訓練我們組織思路和清晰表達。這兩項能力是提升知識儲備和批判思考的基礎。

4.       提升寫作能力:寫下重點後,可請 ChatGPT或高手評論,可更提升知識深入,也能提升寫作/表達能力。這也是提升/改善 ChatGPT回應品質關鍵之一:給予明確/完整的指示。

5.       實踐與交流: 學以致用和與高手切磋至關重要。實踐有助於將知識內化,而與他人交流可以expose自身思維盲點、接觸多元觀點,並磨練表達能力、提升批判能力。

6.       善用ChatGPT作為學習工具:ChatGPT在提供和彙整文獻方面具有優勢,可以作為快速提升「基本知識」的起點。然而,我們還需要:

o    驗證ChatGPT提供的資訊

o    學會提出更精確的問題以獲得更佳品值的回答

o    ChatGPT的回答視為思考的起點,而非終點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天花板與自由度--臨床人員與研究人員的比較

我約大三時,看出臨床治療師【升遷/薪水】的天花板,最近數年亦可看出其【成就/貢獻】之天花板,更可看出【緣由何在】!! 

自由度是主要緣由之一。

臨床人員的自由度實在有限!!這自由度亦影響臨床人員衝破天花板限制的機會。

所以我大學畢業後,很快選擇出國念研究所【當時國內無OT研究所】,後續走上學術研究!! 幾乎沒有蹉跎,所以很早【不到40歲】就升到正教授!!

學術研究強調自由,有時間/自由,才能發揮!! 所以我選擇臺大,因臺大提供教授最多時間/最高自由度的環境!!

我的天花板在哪? 那就看我的能耐與選擇【已非魚缸/環境的限制】... 尤其我早升正教授,具備充分/絕對的時間/自由!!

下圖可看到我的天花板... 還有努力空間!!


Source: expertscape

上述或許有些抽象,容後再修!!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期刊論文與英文 閱讀能力 等級

表一:研究生 期刊論文與英文 閱讀能力 等級特徵

等級可理解論文內容之特徵英文閱讀特徵相對應學位
初級能理解論文的基本概念能理解基本的英文句子和常見的單詞。-
基礎級能理解論文的主要觀點,但可能對某些專業術語、概念或研究方法感到困惑能理解簡單的英文段落,但可能需要查詢某些單詞的意思大學新生/大二學生
中級能夠理解論文的大部分內容,包括研究方法和結果。【研究方法是研究所課程重點之一】能夠流暢地閱讀大部分的英文內容,但可能對某些專業術語或複雜的句子結構感到困惑大學高年級學生
進階中級能夠完全理解論文,並能夠評析論文之優/缺點能夠理解專業術語和複雜的句子結構,但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理解某些段落

【很厲害的】碩士班學生

高級能夠不僅理解論文,還能夠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評析能夠流暢地閱讀和理解大部分的英文論文,包括專業術語和複雜的句子結構博士班學生
專家級能夠從多個角度評價論文,並能夠與自己的研究進行整合能夠快速地閱讀和理解英文論文,並能夠對其進行評價和分析博士後研究員/初級教授
大師級能夠對論文進行深入的批評和分析,並能夠提出創新的觀點和建議。英文閱讀能力達到母語者的水平,能夠輕鬆地閱讀和理解任何英文論文。資深教授/領域專家

這個表格提供一個大致的分級和相對應的學位,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和能力不同。然而對於大學生,分級太少【區辨力有限】,學生晉級之難度過高

 

表二:大學生期刊論文與英文閱讀能力等級特徵

等級論文內容特徵英文閱讀特徵
1級可理解論文的標題和摘要,但對主要內容和結論有困難。能理解基本的英文句子和常見的單詞,但對專業/研究方法術語感到困惑。
2級能夠理解論文的摘要、簡介和結論,但對研究方法和結果的細節有困難。能夠閱讀一般的英文段落,但可能需要查詢某些專業/研究方法單詞的意思。
3級能夠理解論文的大部分內容,但對某些專業/研究方法術語或複雜的理論有困難。能夠流暢地閱讀大部分的英文內容,但偶爾需要查詢專業/研究方法術語。
4級能夠完全理解論文,包括其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並能夠進行基本的評價。【這是研究所課程重點之一】能夠理解專業術語和複雜的句子結構,並能夠流暢地閱讀大部分的英文論文。
5級能夠對論文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評析,並能夠與其它文獻進行比較和連結。【這是博士班課程重點之一】英文閱讀能力接近或達到母語者的水平,能夠輕鬆地閱讀和理解任何英文論文。【這需要孰悉研究方法始能達成】

*一般大學生,甚至畢業生,大多卡在第3級;畢業後,可能不進則退。

以上主要由 ChatGPT提供。第5級基本上極少數大學生可達成。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發展 PGY 訓練課程芻議

必備條件:每年(或不超過2年)持續有PGY學員,始能累積經驗,持續應用/修改課程

初期主要任務

  • 訂定短中長期目標

  1. 依據單位特性,訂定主要培訓領域/專長3~5項【單位主管與外部專家/顧問】。3~5項領域/專長必是單位特色/亮點
  2. 依據上述領域/專長,建立國內人才庫,以協助推動
  3. 爭取教學研究資源,如與外部專家/顧問合作爭取國科會或教育部教學研究計畫
  4. 依據上述3點與資源,建立短中長期目標

  • 修改現有PGY訓練課程大綱與講義,且定期修改
  • 延攬資深臨床專家與學者協助發展/執行,且發表相關論文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輝達(NVIDIA) CEO 黃仁勳 台大畢業演說全文六重點

2023-05-27 12:05 經濟日報/ 記者 陳苓/即時報導

1.【輝達的目標:幫助才華洋溢的人投入一生志業。】

2.「每一家公司和你們,都必須學習運用AI的好處,在AI的共同導航下,做些不可思議的事

3.【以謙遜之心面對錯誤,並尋求幫助,拯救了輝達。這些特質對聰明又成功的人來說,特別困難,一如在場的畢業生。】

4.【輝達在茁壯的歷程中,經歷了苦痛,但要實現願景,一定要經歷苦痛。】

5.【對聰明又成功的人士來說,撤退並不容易,但是能夠做出取捨是成功的核心。】

6.「用跑的,不是用走的」,成為「獵食者,不是被獵食者


以上六點,我覺得我已實踐一段時間了,就繼續努力!!

1. 培養傑出博班生

2. 發表AI工具... 運用 ChatGPT...

3. 投稿/經營團隊

4. 寫計畫、投稿//被拒絕//修改稿件

5. 取捨研究主題//轉向教學研究

6. 領跑多年....

 自我感覺良好!!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ChatGPT(或生成式AI)的功能與價值實現之關鍵 -- 使用者的心態與功力

有關ChatGPT的功能,其所掌握的【知識廣度】以及【反應速度與完整性】,已非絕大多數人類可比擬。

就【知識的含金量】言,從她已高分通過美國醫師與律師的執照考,這顯示她已打敗諸多受過高等教育者。還不接受,我就無言了。

若心態上接受,善用她的關鍵就在於使用者的功力,因為使用者是給予提問與訊息的關鍵,甚至判斷【其回應】與【給予的提示】是否合適/需要(如何)修改。

使用者的功力主要在二面向:一、給予提示/訊息的明確程度與深度【這牽涉知識的廣度與含金量】;二、判斷ChatGPT回應是否正確與合適,以及修改提示【這牽涉批判力與調適能力】。

Enjoy using ChatGPT for the following.....




April 22,  2023 學系研討會之部分PPT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投入的時間、競爭力、成就與興趣

我大學時,心想40歲就不工作//要退休了....

那時沒好好想過興趣與工作能否結合?? 那會是如何? 想到二者結合之後,那樣的工作時間,可能有點噁心...有人真的可以樂在工作嗎? 工作時間過長、過久,那還有樂趣嗎?

30歲開始上班時,蠻投入工作的,大致周休一日

不到40歲,就升教授了,真的可以躺著幹... 因為當過系主任了... 學系最資深的教授

以上大致可說明:投入的時間 = 競爭力 = 成就

我有同學40幾歲真的退休了.... 過著不缺錢、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我仔細追問【每日職能】如何? 我覺得結論是他真的需要 life style redesign!! 

雖我有條件可以躺著幹,但我未如此選擇...

40歲之後,我投入的時間,還是周休一日。甚至妻小都到澳洲之後,2010之後,可謂周休半日(包含連假/過年期間)

那我的工作與興趣結合了嗎? 應該是的!! 投入研究與教學領域,不僅充滿樂趣且越來越有趣,同時也讓您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成就感。若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不僅可能超出您的專業範疇,還可能讓您難以在10年或20年以上的時間裡持續累積成就與樂趣。換句話說,我在【競爭力】【成就】和【樂趣】方面仍在不斷成長,那我怎麼可能放棄、閒置不用或轉向其他領域呢?

40歲之後,就很慶幸當時沒考上醫學系,因為當一位醫師的【自由度/選擇權】絕對沒有臺大教授高

尤其台大醫師投入的時間也幾乎都是周休一日,直到退休!!

這大致可以說明,若興趣與工作結合,則投入的時間更多,競爭力更強,成就與樂趣還可提升!!這是非常幸福的結合!!

或也可以說明,你若未如此投入,那最好避開這樣的同事/對手,否則【競爭力】【成就】【樂趣】一定被比下去【任何專業皆然--高手競爭】!! 但避得開嗎??

換句話說:不管你能否興趣與工作結合,若投入時間不夠//或不夠努力,則【競爭力】【成就】【樂趣】一定被比下去!!

大學入學如此,專業/工作亦是如此 -- 你的老闆與個案皆期待你是最專業/最投入的!! 若你想當老闆,那其要求標準更是專業,否則如何生存//持續!!

反之,再講一次:若興趣與工作結合,則投入的時間更多,競爭力更強,成就與樂趣還可提升!! 還可以持續到退休之後!! 無須再找短暫(可能10年不到的第2春)。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研究生選擇指導教授的主要考量因素有哪些? 還有如何確認研究主題/興趣所在?

以下是 ChatGPT 的回應:

研究生在選擇指導教授時,應該考慮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 研究興趣和專長:首先要確保指導教授的研究興趣和專長與自己的研究主題相符合。這有助於在研究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指導和支持,並確保研究成果的高質量。
  • 教授的聲譽和學術地位:教授在學術界的聲譽和地位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與知名教授合作,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學術地位,有助於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學術交流。
  • 指導風格:每位教授的指導風格都有所不同。了解教授的指導風格,確保與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需求相匹配,有助於在研究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 教授可用時間和資源:教授的可用時間和資源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確保教授能夠為自己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支持,以確保研究的順利進行。
  • 溝通和互動:與指導教授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有助於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指導和建議。選擇一位易於溝通、樂於互動的教授,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 實驗室和研究團隊:選擇一個具有良好研究氛圍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實驗室和研究團隊,對研究生的學術成長和研究經歷具有重要意義。
  • 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了解指導教授過去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可以作為評估教授指導能力的一個參考。如果過去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這通常意味著指導教授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個人與教授的契合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個人與教授之間的契合度也是選擇指導教授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確保與指導教授的性格、價值觀和工作方式相互契合,有助於在研究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提高研究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研究生在選擇指導教授時,應該綜合考慮教授的研究興趣和專長、聲譽和學術地位、指導風格、可用時間和資源、溝通和互動能力、實驗室和研究團隊、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個人與教授的契合度等多方面因素,以確保在研究過程中獲得最佳的指導和支持。

我的看法---對誰都是一大難題,且影響深遠。找高手聊聊應是必然!!

ChatGPT將興趣排在第1位,所以我再問:

研究生如何確認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專長?可用哪些方法?需要多久較能確認?

研究生確認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專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研究生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專長:

  • 參加課程和講座:通過參加不同領域的課程和講座,研究生可以了解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研究動態,從而確定自己對哪些領域感興趣。
  • 廣泛閱讀:閱讀各種學術文章和書籍,對比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有助於研究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 與同儕和教授交流:與同儕和教授討論研究興趣和專長,可以獲得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有助於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 參加實習和實驗室工作:通過實習和實驗室工作,研究生可以實際參與研究項目,了解自己在實際操作和應用中的興趣和專長。
  • 參加學術會議和研討會:參加學術會議和研討會可以讓研究生了解不同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趨勢,有助於確定自己的研究興趣。

確認研究興趣和專長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有些人則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建議研究生在確認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專長時保持耐心,持續嘗試和學習,最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的看法---興趣雖以自覺為主,但自己了解/掌握多少!? 這絕非短時間可以確認。找高手聊聊也是必要!!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於一位學者之意義為何?

我問 ChatGPT三個問題:

  1. 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於一位學者之意義為何?
  2. 針對特定臨床議題之論文發表,僅發表一篇論文與一系列論文之主要學術差異為何? 請分別就【一位學者】以及【該臨床議題】之意義說明之
  3. 就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一位作者若皆為這一系列論文的作者,那其作者序是否影響其貢獻? 相對於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僅有1篇是第一作者的研究者而言,哪 一位貢獻較大?

1. 對於一位學者而言,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 專業成就:透過針對特定議題的研究與論文發表,學者可以展現其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不僅有助於建立學者的專業聲譽,也有利於在學術圈中建立自己的地位。
  • 學術貢獻:透過對特定臨床議題的研究,學者可以為該領域提供新的見解和方法,推動學術界的發展。此外,這些研究成果可能對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定、診療方法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 跨學科合作: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的研究往往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合作,學者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並獲得不同學術領域的最新資訊。
  • 職業發展:發表論文是學術界衡量學者研究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對於希望建立學術生涯的學者來說,大量高質量的論文發表將有助於在求職、升職或申請研究經費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
  • 個人成長:從事特定臨床議題的研究,可以促使學者不斷學習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溝通能力。這對學者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學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專業成就、學術貢獻、跨學科合作、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等方面。透過這些研究,學者不僅可以為學術界和社會帶來實質

2-1. 對於一位學者而言,僅發表一篇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的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有以下幾點主要差異:

  • 深度與廣度:僅發表一篇論文通常只能涵蓋該臨床議題的某一特定方面,無法全面地探討議題的各個層面。相反,發表一系列論文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該議題,對該議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 影響力:單篇論文對學術界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學術成果可能受到較少的關注。然而,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往往意味著該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持續性,這將有助於提高學者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 學術貢獻:僅發表一篇論文雖然可以為該領域帶來一定程度的貢獻,但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往往對該領域的學術發展有更大的推動作用。此外,一系列論文更容易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對後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
  • 跨學科合作:單篇論文的發表可能僅涉及到某一特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而一系列論文則往往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這將有助於學者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並與其他領域的學者建立合作關係。
  • 職業發展:對於學者的職業發展而言,一系列論文的發表無疑對其學術成就和聲譽更有利。一系列高質量的論文將有助於學者在求職、升職或申請研究經費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

2-2. 對於特定臨床議題而言,僅【發表一篇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點:

  • 議題探討的全面性:單篇論文往往僅能闡述該臨床議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問題,可能無法對整個議題進行全面的探討。相對而言,一系列論文可以對該議題的各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對問題提供更完整的解答。
  • 研究進展的持續性:單篇論文可能無法完全反映該臨床議題的研究進展,而一系列論文則可以更好地追蹤和呈現該領域的研究動態。這有助於推動該領域的學術發展,並對後續研究提供更多的啟示。
  • 方法論的完善與優化:單篇論文往往僅對某一研究方法或技術進行探討,而一系列論文可以對多種方法和技術進行比較與分析,有助於該領域方法論的完善和優化。
  • 實證基礎的積累:單篇論文的實證基礎相對有限,可能無法充分支持該議題的研究結論。然而,一系列論文可以累積更多的實證數據,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總之,針對特定臨床議題,僅發表一篇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存在顯著差異。一系列論文的發表不僅可以對議題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討,還可以推動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方法論完善和實證基礎積累。對學者而言,發表一系列論文將有助於提高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聲譽。

3. 就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一位作者若皆為這一系列論文的作者,那其作者序是否影響其貢獻? 相對於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僅有1篇是第一作者的研究者而言,哪 一位貢獻較大?

  • 在學術界,作者序對於評估一位學者在論文中的貢獻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通常情況下,第一作者被認為是該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主導了研究的設計、實驗和結果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而通訊作者(或最後一位作者)通常是指導和監督整個研究的資深學者。其他位於中間的作者按照其在研究中的貢獻程度排序。
  • 對於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如果一位作者在所有論文中都是作者之一,即使他/她並非所有論文的第一作者,他/她在這一系列研究中仍然具有顯著的貢獻。相對而言,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擔任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的研究者雖然在該篇論文中貢獻較大,但相對於連續參與整個研究系列的作者,其在整個研究議題上的貢獻可能較小。
  •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因領域、團隊和研究內容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況下,僅擔任一篇論文第一作者的研究者可能在某一特定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對整個研究議題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判斷學者在一系列論文中的貢獻大小不能僅依賴於作者序,還需綜合考慮其在研究過程中的具體貢獻和影響。

總之,作者序對於評估學者在論文中的貢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實際貢獻的評估應更全面地考慮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工作和成果

以上【跟我既有的看法】幾乎一致,節省我很多撰寫/修改的時間, I love ChatGPT very much!!

因應讀者的建議,再問 ChatGPT:

「A於多篇系列論文擔任作者,但其中幾篇為第一作者」 相對於 「B於多篇系列論文擔任作者,但非第一作者」,哪 一位貢獻較大?

  • 一般來說,擔任第一作者意味著該作者在研究過程中負責主要的工作,如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撰寫論文等。因此,在這個情況下,A在多篇系列論文中擔任第一作者可能代表他/她在這些論文中的貢獻較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B在整個研究中的貢獻一定較小。
  • 實際上,貢獻大小的評估需要考慮的因素遠不止於作者的排序。研究過程中的具體工作分配、負責的研究部分、解決的難題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影響等都應該被納入考慮範疇。此外,不同學科和研究團隊的作者排序規則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僅憑作者排序來判斷貢獻大小。

總之,若要比較A和B在一系列論文中的貢獻,不能僅根據作者序來判斷。實際貢獻的評估需要綜合考慮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具體工作、所負責的研究部分以及對整個研究議題的影響等因素。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我老了,還有多少調適能力--我的顧問建議 ChatGPT...

聽說苦口良藥,即使用心良苦,也難有效果

這或是我給學生/助理(或兒子)意見的成效寫照

我的研究顧問建議:可以問 ChatGPT-請她修飾我的評語/建議【包含內容與語氣/修辭--書面/文字形式】

於是「ChatGPT輔助給予教學評語之成效驗證」之系列論文構想於焉誕生....

*可能應用場域為「書面回饋/評語」的課程或作業//或是治療師給予個案/家屬之書面回饋

*操控ChatGPT變項:回饋內容之補充或補強、內容/語意明確程度、回饋語氣以及次數等

*考慮結合回饋原理/理論【聽說這是楊醫師的專長】

目前的「溝通技巧回饋」,給予生理與心理實習生的回饋,隨時皆可開始應用/測試... 聽說怡晴已開始請 ChatGPT協助修改給學生的回饋!!

我9月的必修課「職能治療學術論文導讀」課程,或可開始測試...

  • 研究設計可以雙盲
  • 成效指標可以多元,含接受度/評語明確程度/回饋品質/課程參與度/教師評鑑/學期成績....花費時間(撰寫回饋之時間)
  • 評估者可為專家與學生,設盲之專家評論書面回饋之品質與學生接受度等

我順便多學習/調適.... 只要不破壞/污染研究設計的完整性

老狗是否學得到新花招...請期待/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