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由 ChatGPT 當成訪員測試之,再交由 ChatGPT 當評分員評分(評審虛擬病人之表現)!!
設計2個 My GPTs: 1. 測試訪員;2. 評審。
- 「測試訪員GPT」架構:依據訪綱(如FIFE)訪談虛擬病人。需準備以下資訊:
- 虛擬病人
- 訪綱
- 「評審GPT」架構:依據評分表評分虛擬病人之表現。
- 「測試訪員GPT」之訪談結果(問答)
- 評審虛擬病人表現評分表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可交由 ChatGPT 當成訪員測試之,再交由 ChatGPT 當評分員評分(評審虛擬病人之表現)!!
設計2個 My GPTs: 1. 測試訪員;2. 評審。
下個月(2025年9月)我將教授二課程:大二「論文導讀」以及碩一「文獻彙整與評析」
將大幅採用生成式AI協助「導讀」「解惑」「評析」「彙整」論文,以及「命題」還有「評分」
生成式AI的應用,以 My GPTs 與 NotebookLM 為主!
AI的用途:學生可應用生成式AI協助補強基本知識(含論文結構、研究議題相關、研究方法相關[含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等]以及閱讀與寫作相關之知識)。老師將提供基本知識/主題範疇(考試重點之一),於課堂大致講解或解惑,學生宜針對自己的學習目標自行練習/測驗。
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目標(老師提供與學生自行設定:Bloom taxonomy + 論文各章節之學習目標),但老師會要求基本目標(詳下------ 後之說明)這與學生成績連結。
我的教學目標有二:一、強化基本知識;二、提升學習目標層級(以 Bloom taxonomy 言,至少達到 Remember(如回答選擇題,成績可 PASS),一些 Understand(回答簡答題,成績可到A-;外加一些 Apply, Analyze [成績可到A], Evaluate [回答選擇題];一點點 Create [回答選擇題])。
所有考試皆同時提供中英文版本(因為翻譯的效能高,母語學習之效能較佳,但仍保留英文)
--------------------------------------------------------
1 Sep., 上完第1堂課之後,我再用My GPTs,以協助學生複習!
這GPT內容分二類:
一、重點複習與解說
二、測驗,包含三種:選擇題、簡答題以及費曼式問答。
--------------------------------------------------------
以下是 ChatGPT 協助生成的學習目標
表:論文各章節之Bloom 層級學習目標
論文章節 | Bloom 層級 | 學習目標範例 |
---|---|---|
Title / Abstract | Remember | 能指出研究的主題、研究對象與主要變數 |
Understand | 能用自己的話簡述研究目的與主要結論 | |
Analyze | 能辨識摘要中研究方法與結果的關鍵資訊 | |
Introduction | Remember | 能指出研究問題與主要背景理論 |
Understand | 解釋研究動機與理論框架 | |
Analyze | 分析研究缺口(gap)與研究假設之關聯 | |
Evaluate | 評估研究問題是否具備學術或實務價值 | |
Methods | Remember | 能指出研究設計類型(RCT、橫斷面研究等)與樣本特徵 |
Understand | 說明研究流程、變數操作方式與分析方法 | |
Apply | 能用該方法設計一個類似的研究框架* | |
Analyze | 判斷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的契合度* | |
Evaluate | 評估方法的有效性、偏差風險與可重複性* | |
Results | Remember | 能指出主要的數據與統計檢定結果 |
Understand | 解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 |
Analyze | 比較不同組別結果,找出趨勢或差異 | |
Evaluate | 評估數據與研究假設的支持程度 | |
Discussion / Conclusion | Understand | 能指出作者如何連結結果與文獻、理論 |
Analyze | 分析作者的解釋是否合理,是否有遺漏解釋的可能性* | |
Evaluate | 評估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
Create | 基於該研究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或改良設計* | |
References | Remember | 能指出引用的關鍵文獻與核心作者 |
Understand | 說明引用文獻在本研究中的角色 | |
AI之雙重角色定位
作為導師(Teacher AI):說明、引導思考、反問。
作為考官(Examiner AI):出題、模擬病人/臨床情境、評分。
學習循環
學習(Learning) → 練習(Practice) → 測驗(Assessment) → 回饋(Feedback) → 鞏固(Consolidation)。
結合 OT 專業情境
病例討論(case-based learning)
文獻閱讀與批判(journal club)
治療方案設計(intervention planning)
我們在臨床收集到的團體錄影檔,應該超過100個團體/錄影檔。
現有AI的技術至少可以分析其音檔/逐字稿(順道做成錄影檔的字幕),且速度快!!
所以我們已啟動「主持人帶領團體表現」之評估與回饋研究計畫!!
另,臨床教學時,後續臨床帶領的團體影音檔,我們應可於2天之內及完成評估與回饋!!
也可交給帶領者自行操作,以快速獲得評分與回饋!!
加上之前計畫書的評分與回饋,即可更完整!!
我相信後續應可證實這些評估與回饋可讓團體帶領的品質與成果「顯著提升」!!
---------------------------------------------------------
上述教學或研究的關鍵在於:「治療師帶領團體表現評估表」之良寙!
最近因朋友有需求,我就開始玩玩複製聲音(Voice Cloning)...
APP至少有3種以上了...功能至少有5:
我目前使用 ElevenLabs (for AI 語音技術),也在玩玩 Capcut (剪映 for AI 影像編輯)
快速作品一:OT倫理學課程總結 (點選後可直接播放或需下載 mp3 音檔)
快速作品二:介紹特定研究(英文)
作品一的創作流程:1. 提供PPT請 ChatGPT 生成演講稿;2. 修飾/補充演講稿;3. 使用 ElevenLabs 幫我「演講/念稿」。
作品二:只是改成英文文稿....
-----------------------------------------------------------------------------------------------------
以下是生成式AI對於上述技術於「後續教學應用」的看法:
作為教授,「語音複製技術」在教學中有許多實用的應用場景:
1. 課程內容製作
- 預錄講課內容,讓您能夠輕鬆創建一致品質的線上課程
- 不必每次都重新錄製,只需編輯文字稿即可生成新的語音內容
2. 多語言教學
- 將您的講課內容翻譯成不同語言,但仍保持您的聲音特徵
- 協助國際學生更熟悉您的教學風格
3. 自適應學習資源
- 為不同程度的學生創建客製化的補充教材
- 製作解說影片或音頻指南,解釋複雜概念
4. 教學效率提升
- 節省重複錄製相似內容的時間
- 在身體不適但需要提供教學內容時派上用場
5. 學生輔導資源
- 創建常見問題的語音解答庫
- 製作學習指南和複習材料
6. 無障礙教學
- 為視障學生提供更多音頻學習資源
- 將教科書或文章轉換為音頻格式
7. 虛擬辦公時間
- 回答常見問題的自動化語音回應
- 為無法親自參加的學生提供錄製的解釋
使用這類技術時,建議向學生透明說明部分內容是使用AI語音生成的,並注意確保生成內容的準確性。同時,請考慮您所在機構對此類技術的政策規定。
--------------------------------------------------------------------------------------------
後續應用:
1. 諸多課程或臨床技能教材,皆可套用之。
2. 新知介紹亦然(如新的論文,先以 ChatGPT 產生文稿,確認內容後即可....或是任何擬以語音通知他人之內容)
3. 可結合 NotebookLM 的 Podcast, 提供學員更多選擇。
作品 3:「本貼文之介紹--由本人介紹」「NoteBookLM Podcast」
* NotebookLM 可將音檔轉成逐字稿!!
主題有二:
1. 生成式AI(ChatGPT)應用於訪談任務之教學、測驗與回饋
2. 需要協助/合作事項
協助建立學員訪談表現/虛擬病人/虛擬考官表現評量表協助確認虛擬病人與考官表現(效度驗證)協助測試訪談(年輕醫師)作者
小劉、謝與簡師或可幫忙!
費曼寫作法(Feynman Technique):一種學習和理解複雜概念的方法,受到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理念啟發而來。由科學作家兼企業家斯科特·揚(Scott Young)在他的著作和部落格中推廣和系統化。
核心理念: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一個概念,那麼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它。通過嘗試用最基礎的詞彙解釋複雜概念,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知識中的盲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
費曼寫作法基本上包含四個步驟:
適用對象:師生討論或研究室會議
目的:提供腦力激盪與會議紀錄
使用時機:寫作/改寫/議題討論
緣由:ChatGPT可提供寫作與構想諸多建議,討論中有老師可提供判斷力支援,可提升討論與使用 ChatGPT效能。
----------------------------------------------------------------------------------------------------------
Claude AI:
優勢:
可能改進的方向:
實施建議:
您可以考慮設計一個簡單的原型流程:
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討論效率,還能培養學生與AI工具協作的能力,這在未來職場中將越來越重要。
----------------------------------------------------------------------------------
以論文寫作和改寫為例,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在研究室討論和師生合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一個結構化的應用模式:
準備階段
文獻綜述輔助:
研究架構建立:
草稿撰寫階段
內容生成與改進:
學術寫作優化:
修訂完善階段
同儕評審模擬:
實際應用場景
想像一個研究生正在撰寫關於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應用的論文。在週會中:
研究生提出自己的初稿和遇到的困難:「我不確定如何有力論證AI教學工具與學習成效的關聯」
教授和AI同時參與討論:
即時改寫與評估:
教育價值
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論文寫作效率,更重要的是:
這種結合人類專業判斷與AI輔助的模式,可以顯著提升學術寫作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作為培養下一代研究者的重要教學工具。
1.從研究結果探究,查詢最近10~15年著作,主要核心成果/專長(方法學)為何?
2.從研究計畫探究,查科技部計畫,最近10~15年,主要核心專長/主題為何?
以我而言,皆以「應用心理計量學」為主,各應用領域/研究對象,只是表象(這只需閱讀與測試,短時間即可熟悉)。
主要專長,需要超過10年以上的功力,才純熟。至少有3個多年期計畫,發表過10篇論文以上。
這主要專長,應是年輕學者所需考量/長期投入者(意即一位學者終生應只有1~3個主專長-否則沒有10年功力//10篇論文,不算主專長)!!
另一種新方式為:至
這是「出國念博班」或是「擔任博後」的重要參考資訊!
1. 龐大數據庫:收錄3000萬學者、5.5萬機構的資料,包含2億份學術著作和30億次引用。2. 分類系統:將研究分為14個領域、177個學科,以及35萬個專業領域。3. 主要用途:- 尋找專家學者- 評估學術表現- 機構對標分析- 人才招聘參考適合學術界、企業、政府部門等各類組織使用,可根據需求進行客製化分析(如分析全球OT研究人員之專長與排名)。
還有:「研究計畫」可說是研究人員主動/精心規畫之研究構想!
若能查詢得到研究人員多年的研究計畫主題與走向,即可確認該員的長期研究主題、走向、甚至成果。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GRB」可查詢研究人員所主持或共同主持之研究計畫,所以一位超過10年的研究人員,其長期研究主題、走向、甚至成果皆可被快速掌握!
該系統還提供 word cloud 以呈現研究主題,還有共同主持人(含合作強度/計畫篇數),訊息豐富!!
以對話為主,VP 需具備以下特徵與內容:
1. 對話特徵或特色:
a. 語言表達方式:
- 詞彙選擇(包括方言、俚語、專業術語)
- 語音特徵(口吃、重複、語速)
- 句子結構和複雜度
- 個人化口頭禪
b. 半語言表現:
- 語氣和音調變化
- 停頓和沉默的使用
- 表達中的猶豫或堅定
c. 互動行為:
- 反應速度
- 對話參與度(主動性、被動性)
- 提問和回應方式
- 話題轉換能力
d. 認知表現:
- 理解能力
- 記憶特徵(短期記憶、敘事邏輯)
- 注意力集中程度
e. 情感表達:
- 情緒變化的語言體現
- 態度的表達方式
2. 對話內容:
a. 個人信息:
- 日常生活描述
- 工作和職業相關内容
- 家庭和人際關係
b. 健康相關:
- 症狀描述
- 病史陳述
- 治療經歷分享
- 對健康和疾病的看法
c. 知識與觀點:
- 特定領域知識的表達
- 對社會議題的看法
- 個人信念和價值觀
d. 文化和背景:
- 文化習俗和信仰的提及
- 教育和社會背景的體現
e. 興趣和偏好:
- 個人愛好的表達
- 對特定話題的興趣或厭惡
就研究生涯而言,我此時不該還有新議題!!
但考量機遇的出現(心理個案的大量體適能評估與訓練需求,且已有眾多臨床夥伴與個案),現只差有無博班生想投入!!
體適能相關研究,因為適用對象與議題眾多,絕對是一片藍海,也相當競爭!!
我們可投入的明確議題,還是可由評估切入!!
體適能(含老人身心社會功能)評估-目前皆以快速/簡便的工具為主-故似有我們團隊可突破/貢獻的空間。
如以「平衡能力」言,現有慢性心理個案的平衡評估工具相當有限,我們可投入的主題如下:
1. 比較現有平衡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
2. 發展適用於慢性心理個案的平衡能力 CAT 評估工具
3. 發展適用於慢性心理個案的平衡能力 AI 評估工具
初期【於院內計畫】可全面性比較體適能評估工具應用於慢性精神病患之心理計量特性,因目前於此族群之相關工具之心理計量比較論文仍少。也可藉此讓我們孰悉這些工具的優缺點。
以上應有撰寫數個國科會計畫,多個院內計畫的機會/題材。
長期的目標為發展快速/精準的體適能評估工具,以作為臨床介入計畫之規畫依據(以達成個別化治療之目標),以及成效指標。
Note: 目前的工具難以同時達成快速且精準。
方式:以「追蹤修訂」與「註解」給予修改意見
建議層級與相對應之研究者:
表:建議層級、內容與相對應之研究者
建議層級 | 對應的研究者 | 建議內容與方向 |
---|---|---|
初級建議 | 研究助理、碩士學生 | 主要針對文字修改,包括錯字、漏字的修正,以及語句是否通順等。 可直接修改之。 標註難讀或難懂的部分,請作者修改。 修正參考文獻格式。 |
進階建議 | 博士學生、博士後研究員 | 在包含初級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內容和架構的問題、錯誤或不足,並提醒作者考慮是否需要修改或改寫。 可指出研究方法的不足或論點的矛盾之處。 可評論文獻回顧的完整性和適當性,並對結果呈現方式提供修改建議。 |
高階建議 | 助理教授、資深博士後研究員 | 在包含初級和進階建議的基礎上,提出對主要內容不足與結構問題,並可提出修改方向。如下列: 1. 建議作者增加某個議題的論述、刪減一些不重要的內容,或者重新組織論文的結構以強調重點和提高讀者的理解度。 2. 對研究設計與方法提出更深入的評論與建議【適用於研究計畫】 3. 對討論議題與結論提出改進方向。 |
我問 ChatGPT三個問題:
總之,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學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專業成就、學術貢獻、跨學科合作、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等方面。透過這些研究,學者不僅可以為學術界和社會帶來實質
2-1. 對於一位學者而言,僅發表一篇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的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有以下幾點主要差異:
2-2. 對於特定臨床議題而言,僅【發表一篇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點:
總之,針對特定臨床議題,僅發表一篇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存在顯著差異。一系列論文的發表不僅可以對議題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討,還可以推動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方法論完善和實證基礎積累。對學者而言,發表一系列論文將有助於提高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聲譽。
3. 就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一位作者若皆為這一系列論文的作者,那其作者序是否影響其貢獻? 相對於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僅有1篇是第一作者的研究者而言,哪 一位貢獻較大?
總之,作者序對於評估學者在論文中的貢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實際貢獻的評估應更全面地考慮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工作和成果。
以上【跟我既有的看法】幾乎一致,節省我很多撰寫/修改的時間, I love ChatGPT very much!!
因應讀者的建議,再問 ChatGPT:
「A於多篇系列論文擔任作者,但其中幾篇為第一作者」 相對於 「B於多篇系列論文擔任作者,但非第一作者」,哪 一位貢獻較大?
總之,若要比較A和B在一系列論文中的貢獻,不能僅根據作者序來判斷。實際貢獻的評估需要綜合考慮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具體工作、所負責的研究部分以及對整個研究議題的影響等因素。
請製表比較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與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之差異
形成性測量模型 | 反映性測量模型 | |
---|---|---|
定義 | 形成性測量模型中,指標是構念的原因。 | 反映性測量模型中,指標是構念的結果。 |
方向性 | 指標對構念的影響 | 構念對指標的影響 |
測量誤差 | 形成性指標間的測量誤差不會互相影響。 | 反映性指標間的測量誤差可能會互相影響。 |
指標互換性 | 指標互換性較低,每個指標對構念的貢獻都很重要。 | 指標互換性較高,單一指標的缺失不會對構念造成太大影響。 |
指標間相關性 | 指標間可能存在低或無相關性。 | 指標間通常具有高度相關性。 |
指標增減 | 增加或刪除指標可能改變構念的含義。 | 增加或刪除指標不會改變構念的含義。 |
驗證方法 | 使用外部標準進行驗證。 | 使用內部一致性(如克朗巴赫α)進行驗證。 |
請補充二種模型更多的驗證方法
形成性測量模型的驗證方法:
反映性測量模型的驗證方法:
透過這些驗證方法,研究者可以確保形成性和反映性測量模型的可靠性和效度,從而更好地解釋和預測構念之間的關係。
please make a table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In this table, I 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These two models refer to the typ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ucts and their indicators (observed variables) in statistical analyses.
Aspect |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
---|---|---|
Definition | Indicators cause the construct. | Indicators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nstruct. |
Directionality | Indicators influence the construct. | Construct influences the indicators. |
Measurement Error | Measurement errors among indicators do not affect each other. | Measurement errors among indicators may affect each other. |
Indicator Interchangeability | Indicators are less interchangeable, each contributes uniquely to the construct. | Indicators are more interchangeable, the absence of a single indicator has minimal impact on the construct. |
Indicator Correlations | Indicators may have low or no correlations. | Indicators typically have high correlations. |
Adding/Removing Indicators | Adding or removing indicators may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 | Adding or removing indicators does not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 |
Validation Methods | Validated using external standards. | Validated us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e.g., Cronbach's Alpha). |
These differences make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s i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modeling.
please provide commonly used methods to examine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or the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respectively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By applying these methods, researchers can
ensu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s, lead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ucts.
Certainly, here are some additional methods
to examine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or the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s: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These additional methods can further
support researchers in evaluat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rigor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ucts.
請於下周五中午之前,提出評論(無需評論中文翻譯是否合適),並針對【效度驗證】提出修改建議或補充。請以 Skype 提出【各自傳給我】。老師給獎勵!!
ChatGPT的回應給我重要啟發,給我們溝通技巧評估工具蠻多種【效度驗證】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