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數據/稿件的起死回生!?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中文學術稿件轉換為英文稿件之流程建議
*適合具備一定英文閱讀能力者。
一、前置準備
1. 確認投稿期刊要求:
- 下載並仔細閱讀期刊投稿指南
- 注意格式規範、字數限制與章節要求
- 檢視該期刊近期發表的相關文章架構
2. 建立參考資源:
- 蒐集3-5篇目標期刊相關主題的範例文章
- 整理該領域常用英文術語對照表
- 準備文獻回顧部分的關鍵英文用語
二、中文稿件完善
1. 內容品質確認:
- 確保中文稿件內容完整度達到80-90%
- 與指導老師討論修改建議
- 特別注意研究方法與結果討論的邏輯性
2. 結構調整:
- 對照期刊要求,調整文章架構
- 確認各章節標題與內容符合期刊規範
- 必要時可請AI協助重組段落,以符合目標期刊風格
三、翻譯轉換
1. AI輔助翻譯策略:
- 將稿件分段翻譯,每段不超過500字
- 提供領域關鍵詞給AI,確保專業用語準確性
- 明確告知AI目標期刊的寫作風格要求
2. 翻譯品質確認:
甲、讓AI確認翻譯適切性:
- 提供原中文內容與上下文
- 說明特定術語的使用考量
- 請AI解釋翻譯選詞理由
乙、交叉驗證方法:
- 讓AI將英譯結果重新翻回中文
- 比對原意與回譯結果的差異
- 必要時重新調整英文表達
丙、多重確認:
- 在新對話中重新翻譯關鍵段落
- 比較不同版本,選擇最佳表達
- 整理疑難段落,請教專家
3. 學術寫作規範檢查:
- 確認時態使用的一致性
- 檢查專業術語的標準用法
- 注意該領域特定的寫作慣例
四、最終潤飾
1. 自我檢查重點:
- 檢視段落間的連貫性
- 確認引用格式的正確性
- 檢查圖表說明的完整性
2. 同儕/老師審閱(建議尋求):
- 標示特別需要確認的段落
額外提醒:
- 預留充足的翻譯與修改時間,建議至少2-3週
- 善用AI工具,但需要人工確認最終品質
- 建立個人常用學術用語對照表,有助未來撰寫
*歡迎閱覽者提供建議!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寫論文的高手指導新手的困境:分析與建議
1. 寫論文高手與新手的差異
寫論文的高手和新手之間存在顯著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多個方面:
- 寫作技巧和學術表達能力
- 研究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 文獻閱讀和綜述的深度
-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 時間管理和自我約束力
2. 成為寫論文高手的關鍵因素
成為寫論文的高手需要以下5項因素的結合:
a. **天分**(列在最前,非我認為最重要,而是我覺得這是新手認為最重要。以下4項,我覺得才比較重要):
- 語言表達能力
- 邏輯思維能力
- 創造性思維
b. **努力**:
- 持續的學習和實踐
- 反覆修改和打磨論文
- 主動尋求反饋和改進
c. **環境**:
- 良好的學術氛圍
- 充足的研究資源
- 優秀的導師和同儕
d. **投入時間**:
- 長期專注於研究領域
- 投入大量時間閱讀和寫作
e. **態度**:
- 對研究的熱情和執著
- 接受批評和建議的開放心態
- 追求卓越的決心
3. 高手指導新手的困境
a. **知識和能力差距**:
- 高手可能難以理解新手的困難點
- 新手可能無法理解高手的高階建議
b. **期望不一致**:
- 高手可能期望新手進步速度過快
- 新手可能期望得到更具體、直接的指導
c. **溝通障礙**:
- 高手使用的術語和概念可能對新手來說過於艱深
- 新手可能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問題和困惑
d. **時間和精力限制**:
- 高手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細緻的指導
- 新手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4. 克服困境的建議
a. **對高手的建議**:
- 耐心理解新手的起點和困難
- 將複雜概念分解為易於理解的小步驟
- 提供具體的例子和實踐機會
- 定期檢查進度並調整指導方式
b. **對新手的建議**:
- 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困難
- 主動學習和實踐,不過分依賴指導
- 培養接受批評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 尋求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反饋渠道
c. **共同努力**:
- 建立清晰的指導計劃和目標
- 營造開放、互信的交流氛圍
- 定期進行雙向反饋
- 逐步縮小差距,建立良性互動
通過雙方的努力和調適,高手和新手可以共同克服指導過程中的困境,實現更有效的學習和進步。
以上有 Claude AI 協助!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也是距離... 學術進展與臨床/專業期刊的距離
之前我們寫AI應用的論文,被AJOT的審查委員質疑,這樣的論文臨床OT難以消化.... 還好還給機會修改,【我的回應是AJOT是全球OT的領導性期刊,應該刊登甚至推廣新科技應用論文,以領導全世界OT】,最後被接受了。
最近恭宏在AI應用的方法學上有些突破性的應用,投到APMR,3個月後,僅有一句子的審查意見:There is a high volume of AI and Deep learning manuscripts submitted, and not sufficient capacity to review these articles. 被退稿了。沒等到任何建設性意見。也沒辦法怪主編,因為他們人才庫【這是指全世界復健領域的專家喔,APMR是有這樣人才庫】不足!!
這是:學術進展與臨床/專業期刊的距離...
只能改投!!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於一位學者之意義為何?
我問 ChatGPT三個問題:
- 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於一位學者之意義為何?
- 針對特定臨床議題之論文發表,僅發表一篇論文與一系列論文之主要學術差異為何? 請分別就【一位學者】以及【該臨床議題】之意義說明之。
- 就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一位作者若皆為這一系列論文的作者,那其作者序是否影響其貢獻? 相對於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僅有1篇是第一作者的研究者而言,哪 一位貢獻較大?
- 專業成就:透過針對特定議題的研究與論文發表,學者可以展現其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不僅有助於建立學者的專業聲譽,也有利於在學術圈中建立自己的地位。
- 學術貢獻:透過對特定臨床議題的研究,學者可以為該領域提供新的見解和方法,推動學術界的發展。此外,這些研究成果可能對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定、診療方法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 跨學科合作: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的研究往往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合作,學者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並獲得不同學術領域的最新資訊。
- 職業發展:發表論文是學術界衡量學者研究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對於希望建立學術生涯的學者來說,大量高質量的論文發表將有助於在求職、升職或申請研究經費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
- 個人成長:從事特定臨床議題的研究,可以促使學者不斷學習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溝通能力。這對學者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發表一系列論文對學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專業成就、學術貢獻、跨學科合作、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等方面。透過這些研究,學者不僅可以為學術界和社會帶來實質
2-1. 對於一位學者而言,僅發表一篇針對特定臨床議題的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有以下幾點主要差異:
- 深度與廣度:僅發表一篇論文通常只能涵蓋該臨床議題的某一特定方面,無法全面地探討議題的各個層面。相反,發表一系列論文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該議題,對該議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 影響力:單篇論文對學術界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學術成果可能受到較少的關注。然而,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往往意味著該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持續性,這將有助於提高學者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 學術貢獻:僅發表一篇論文雖然可以為該領域帶來一定程度的貢獻,但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往往對該領域的學術發展有更大的推動作用。此外,一系列論文更容易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對後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
- 跨學科合作:單篇論文的發表可能僅涉及到某一特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而一系列論文則往往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這將有助於學者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並與其他領域的學者建立合作關係。
- 職業發展:對於學者的職業發展而言,一系列論文的發表無疑對其學術成就和聲譽更有利。一系列高質量的論文將有助於學者在求職、升職或申請研究經費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
2-2. 對於特定臨床議題而言,僅【發表一篇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點:
- 議題探討的全面性:單篇論文往往僅能闡述該臨床議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問題,可能無法對整個議題進行全面的探討。相對而言,一系列論文可以對該議題的各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對問題提供更完整的解答。
- 研究進展的持續性:單篇論文可能無法完全反映該臨床議題的研究進展,而一系列論文則可以更好地追蹤和呈現該領域的研究動態。這有助於推動該領域的學術發展,並對後續研究提供更多的啟示。
- 方法論的完善與優化:單篇論文往往僅對某一研究方法或技術進行探討,而一系列論文可以對多種方法和技術進行比較與分析,有助於該領域方法論的完善和優化。
- 實證基礎的積累:單篇論文的實證基礎相對有限,可能無法充分支持該議題的研究結論。然而,一系列論文可以累積更多的實證數據,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總之,針對特定臨床議題,僅發表一篇論文與發表一系列論文在學術上存在顯著差異。一系列論文的發表不僅可以對議題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討,還可以推動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方法論完善和實證基礎積累。對學者而言,發表一系列論文將有助於提高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聲譽。
3. 就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一位作者若皆為這一系列論文的作者,那其作者序是否影響其貢獻? 相對於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僅有1篇是第一作者的研究者而言,哪 一位貢獻較大?
- 在學術界,作者序對於評估一位學者在論文中的貢獻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通常情況下,第一作者被認為是該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主導了研究的設計、實驗和結果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而通訊作者(或最後一位作者)通常是指導和監督整個研究的資深學者。其他位於中間的作者按照其在研究中的貢獻程度排序。
- 對於一系列論文(至少5篇論文)而言,如果一位作者在所有論文中都是作者之一,即使他/她並非所有論文的第一作者,他/她在這一系列研究中仍然具有顯著的貢獻。相對而言,僅在這一系列論文中擔任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的研究者雖然在該篇論文中貢獻較大,但相對於連續參與整個研究系列的作者,其在整個研究議題上的貢獻可能較小。
-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因領域、團隊和研究內容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況下,僅擔任一篇論文第一作者的研究者可能在某一特定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對整個研究議題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判斷學者在一系列論文中的貢獻大小不能僅依賴於作者序,還需綜合考慮其在研究過程中的具體貢獻和影響。
總之,作者序對於評估學者在論文中的貢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實際貢獻的評估應更全面地考慮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工作和成果。
以上【跟我既有的看法】幾乎一致,節省我很多撰寫/修改的時間, I love ChatGPT very much!!
因應讀者的建議,再問 ChatGPT:
「A於多篇系列論文擔任作者,但其中幾篇為第一作者」 相對於 「B於多篇系列論文擔任作者,但非第一作者」,哪 一位貢獻較大?
- 一般來說,擔任第一作者意味著該作者在研究過程中負責主要的工作,如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撰寫論文等。因此,在這個情況下,A在多篇系列論文中擔任第一作者可能代表他/她在這些論文中的貢獻較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B在整個研究中的貢獻一定較小。
- 實際上,貢獻大小的評估需要考慮的因素遠不止於作者的排序。研究過程中的具體工作分配、負責的研究部分、解決的難題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影響等都應該被納入考慮範疇。此外,不同學科和研究團隊的作者排序規則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僅憑作者排序來判斷貢獻大小。
總之,若要比較A和B在一系列論文中的貢獻,不能僅根據作者序來判斷。實際貢獻的評估需要綜合考慮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具體工作、所負責的研究部分以及對整個研究議題的影響等因素。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稿件被接受後,後續如何處理的SOP
通知所有共同作者這好消息(亦可附上此時此文可引用的內容/格式,如一般參考文獻的陳列格式,不確認的卷期,就改成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同時可藉此跟作者確認機構名稱(剪貼稿件中的作者資訊),可請作者校對之。
之後出版社會通知校稿(時間不一),此時通常是唯一修改的機會,千萬謹慎。
除了內容圖表的確認,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個人資訊---務必要請每位作者自行確認。我們難以協助他人確認,故絕勿承擔此責。
最近偷懶(交代給他人,但個人未確認),很快就受到報應//懲罰!!至少有2篇論文,造成很難彌補的錯誤[因為已經線上刊登,所以一般不接受修改,否則讀者就會有不同版本。只能要求勘誤(corrigendum)。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研究室 第3篇AI論文 即將問世
"Development of a short-form Stroke Impact Scale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in patients at subacute stage" 今早剛被AJOT接受刊登!!
中間還有點曲折...
審查意見卡在第1個 editor超過3個月,我一直耐心等候...之後寫信詢問,但無回音
後來國外系友提醒那位 editor出了些狀況...建議我需跟主編聯絡
聯絡主編後,主編跟我道歉也接手處理.... 只是再送第3位審查...
後面這位委員... 蠻負向的,認為這AI論文OT讀者難以消化//不合適刊登於AJOT
還好主編還喜歡這主題....
負向意見如下: My main concern about this study is its fit with AJOT. The purpose and rational are important, but the methodology and implications are very complex for an OT journal. This seems to fit better to 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focused paper than an OT journal.
Response: Given that ML appears to be powerful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most research fields, we believe that starting to apply such methodology in OT-related research is crucial for our profession. In particular, the AJOT, as the top-rated OT journal in the world, can be a pioneer in introducing ML methods to OT readers. Regarding the concern about complex methodologies, we have added more explanations of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for the ML-SIS for our readers, such as how and why item contribution/importance was calculated. Moreover, the ML-related terms used in this article have been further explained to improve readability. For example, the procedure s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has been revised.
主編最後回應: I am confident that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will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to the journal.
共勉之!!
感謝士捷、Inga、恭宏、沛綺、雅珍、佳燁與千瑀之協助!
Note:
1. 此文的資料由Inga(海外系友)提供,將近2年的播種(學系50週年慶聯絡上的系友)與多人努力...才有此時的成果!!
2. 提醒我聯絡主編的那位系友,是另一位50週年慶聯絡上的系友... 我的貴人真多!!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修改---研究的特質也是研究人員的愛與恨
修改/再修改.... 修改方向如果正確/實用,那就是改良,甚至創新!!
修改題目、修改研究設計、修改分析方法、修改結果呈現、修改稿件.... 都是一改再改
通常要修改到一段落或時限,如碩論研究計畫報告後、碩論送學校前、計畫開始執行、研究計畫截止日、稿件投稿為止
老師一個修改建議... 助理/研究生/合作者皆須花費不少青春/力氣以因應修改【這也造成很多助理/研究生適應困難...甚至哀怨、懷疑...】
事實上,我長期一直修改我主要的研究題目/研究設計/研究計畫....
通常我都有修改的理由...
- 為了更好/可行
- 發現之前的不足
- 有新想法/目標....
助理/研究生可試著瞭解老師的想法/考量,以提升個人接受度
研究生更需徹底瞭解緣由(why!),這是批判能力或研究經驗養成的必經之路
通常越改越好,功力也隨之提升
但您若有疑惑或有不同看法,宜即早交流/取得共識... 否則會很哀怨...
即使多次修改後,研究人員還是經常被退稿....
對於初學者而言,真是備受打擊...但也讓我們知道此主題未來的研究方向
SDM 準備多時,卻擬知難而退,那又如何退。。。
以上連結,請卓參
iPhone 13版了,他們的研發人員/工程師團隊,必定經歷諸多修改/再修改....改良、創新!!
這路途必定艱辛,甚至徒勞.... 成功率有限... 吾輩只能強化相關知識、專家討論、持續努力/試誤...祈求一點機運!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proof reading (論文校稿) 務必邀請所有作者確認
其他人難以協助確認,因為錯/漏了,皆難以承擔/負責
所以【自己確認/自己負責】
主筆者務必再細看內容,以避免遺漏/疏失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稿件審查意見回應 vs 如何跟指導教授學習 要點/原則一致
多數學生卡關在,難以接受審查者的道理(或何時成立),也無力講清概念。這時需跟指導教授好好交流,究竟審查委員的道理何在!!
切記:
1. 無須因為他人的評論而感到沮喪,因為這是我們進步/提升的契機。有道理就接受,增廣見聞,功力就提升。沒道理,就好好講,表達能力隨之提升!
2. 一定要避免情緒反應,因為這只會讓你沮喪,甚至影響判斷力與學習能力。
3. 感謝給你評論的人,他們費時費力給你意見。
研究構想被老師否決。。。。
也是同學學習(功力提升)的重點
想法/作法 被 否決/評論 是研究初學者的常態
口頭報告/投影片/稿件被老師徹底修改,也是常態
老師不可能一次教你所有研究所需的能力
你也不可能一次學會
但老師的每一次評論,你一定要充分瞭解老師評論的重點(也就是你的弱點/不足之處)。好好面對自己的弱點,加以突破,你的功力,提升效能就快多了。否則繼續自己的土法煉鋼,閉門造車,慢慢爬。。。效能一定低落。同樣的弱點/問題,還會一直不斷出現!
另外,若當老師(事後或討論時)提出自己的看法時,有些學生會抱怨,為何不早講,讓學生翻滾數回/滿身泥濘。這通常是老師不忍/不想讓學生繼續翻滾,出手相救。。。。老師通常因材【意願】施教………博班生一定讓她/他多翻滾!!!不想繼續念博班的碩班生,我會很快出手,免得耽誤彼此的時間。介於中間的,還是折磨一下 >>> 以利早點「鐵杵磨成繡花針」,或是讓學生知難而退(這麼容易放棄,也就算了。何況將來還有更難的關卡!)。
我這幾天寫一份 response letter, 也可以說被 reviewer 否決一些想法/作法。。。
我通常盡量接受 reviewer 的意見,也再多看一些文獻,溫故知新或增廣見聞。。。再重複改寫 response letter, 也徵求 共同作者的意見(他們也會否決我的一些回覆內容,我也需要再修改)。。。。
這些「提出構想」、「徵求意見與修改」、「投稿」與「來回修改」,就是我20幾年來工作內容/功力提升歷程的縮影。
「提出構想」、「徵求意見與修改」、「投稿」與「來回修改」,從頭到尾,多做幾次(完成計畫/論文刊登),你就會倒吃甘蔗。
怡靜最近2篇論文的投稿歷程,「HLS-EU-Q_Rasch分析稿件投稿歷程」、「HLS-EU-Q_cancer稿件投稿歷程」一定讓她加速茁壯!!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機率:稿件被某期刊拒絕後,投其它期刊,又被同樣的審稿委員審到
二者機率當然很低
只是最近有位合作者竟然都遇到了
她因為有修改,所以同一審查者就欣然接受之
她審到的,因為沒修改,就「再次」拒絕之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久違了 Stroke 期刊
好久沒有的感受 what a feeling!
這是團隊第9篇 Stroke 期刊論文(全台迄今應未超過200篇,發表篇數超過我們團隊的應該很有限)
距離上一篇被接受刊登(2010年)已經7年了!!這期間共有「12篇稿件」連續被 Stroke拒絕,包含 Balance & ADL CAT....
主題是 "Refining three measures to construct an efficie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troke"
就是恭宏週一報告提到的 FAS
相關方法與資料,團隊已具備多年
之前團隊主要投入發展自己的CAT,故忽略之
但Balance & ADL CAT 叫好不叫座
去年才想到轉向,故挖出來。。。感謝怡靜與恭宏的努力
否則「第9篇 Stroke 期刊論文」、" what a feeling!" 不知還要等待多久。
Note: 審查流程交流:
1. 論文價值:初審委員應為2位臨床專家,對方法學評論較少,評論多為訊息不足,建議補充,但對研究主題價值較為保留。當時主編提到,即使審委對回覆沒意見,但仍可能因「價值不高」被拒絕。價值的判斷較為主觀,這沒辦法,只能尊重之。
2. 統計專家審查:後來修改R1後,資料分析已複雜 (multi-dimensional Rasch analysis and bootstrap)。還好我們的回覆,讓2位委員皆滿意,可能也因此們較為認同論文之價值。但審委應該認為資料分析過於複雜,故建議再送統計專家審查。所以我們又收到第3位委員之意見。。。造成R1審查又拖了很久[約5週],還好雖然久,意見不多,但又讓資料分析更複雜(加入 distribution overlapping)詳恭宏的 blog. 最後R2審查 拖了將近4週,被接受了。Sep. 20, 2016 投稿,March 19, 2017 接受。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修改研究計畫
有些是【被拒絕的計畫】修改再投
還好可以看到審查意見
這也是增強功力/補強計畫的機會
也可以看得到之前計畫/寫作的不足
有些審查委員蠻細心的,令人佩服
但仍有些意見,不甚合理。這些意見就需要補充多一點的說明,以讓後續審查委員,若有同樣問題,不至於再提出同樣評論。
計畫或稿件修改過程,或接受高手評論,都蠻辛苦的。但若欠缺這些接受評論/修改歷程,則個人要成長/突破,就變得機會渺茫。因為我們難以看到自己的缺點,也大多懶得修改/自我感覺良好。
Note: 科技部研究計畫的通過率約 40%,通過的計畫中,能有重大發現/突破、可寫出好論文者,相當有限。可從每年OT/PT/復健科醫師所發表論文的數量與品質即可知曉。
所以好好看看審查意見且加以修改,應有助於提升計畫成果之水準!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response letter/manuscript revision 之困境
基本上,如果你有信心可以解釋清楚(包含理論與實證),則可依據自己的意見,只是態度/語氣需平和/委婉,但需肯定。
您若無信心(通常是對相關議題不熟悉),且審查委員之意見是可接受,亦不會造成整篇稿件之結論/論述翻轉(除非您同意審查意見,該翻轉結論也要翻轉),則可接受之。
舉例而言,審查者希望你對研究結果於「結果」做 summary & interpretation,以利讀者吸收。但若接受其意見,一定會造成「討論」跟「結果」諸多重複,故只能接受部分建議。也就是「結果」不宜 interpretation,「討論」才是合適解釋數據的地方。
若你真的不確定,一定找高手確認之!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論文 proofs 之校對
出版社會通知通信作者校對 proofs,通常時間很短(1~2天)
主要可分成【內容】【作者姓名與機構】【致謝】三部分
主筆作者宜仔細校對內容/圖表,確認無誤
作者姓名與機構最好請該作者自行校對
致謝內容宜跟主要作者確認
這頗花時間,但若不小心,白紙黑字印出後,就很麻煩。。。。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被退稿的 衝擊 與 成長
看到不錯的結果 (信度良好且可轉化成量化數據),蠻高興的!
滿懷希望投稿之後,竟連被數個期刊接連拒絕
主要是認為該工具已 out-of-date, 且已有諸多良好/量化的類似評估工具
我們不死心,再比較它跟新工具的反應性,也得到不錯的結果,再投稿
還是被拒絕
多一個建議:
"I made my decis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the Brunnstrom recovery stages focus on changes in abnormal synergies and spasticity as markers of recovery, which is not necessarily consistent with contemporary thoughts regarding post-stroke movement recovery."
If so, 若如此主編的意見 synergies and spasticity as markers of recovery 不符合當代思潮
那就真的沒救了!!
也就是 Brunnstrom motor recovery stage 應該被淘汰了。。。。。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1篇稿件連續被3個期刊主編 退回 之省思與應對
Brunnstrom staging 的效度驗證與量化
竟然被 Stroke, Physical Therapy,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主編連續退,未進入實質審查
這還是我第一次遭遇
也使 Ellien 感受到一點震撼
自認為此論文有2項價值
1.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2.量化Brunnstrom staging
這些價值應是普世
但為何不被接受??
應是 Brunnstrom staging 甚少被國外臨床以及研究人員使用(也就是淘汰)
後續應對之道有二
1.持續投稿其它期刊,還有一堆期刊可投
2.加上其它資料證實 Brunnstrom staging 跟現行/主流評估工具如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or STREAM 之反應性(group level)旗鼓相當
我們可能雙管齊下!
因為後續還有 postural control assessment,我們勢將面對同樣議題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衛教/健康識能 之研究/投稿(論文)價值
國內研究人員對於【論文價值】,一定會考量 impact factor或學門排名,這也符合國際趨勢
這幾年我們團隊才投入【衛教/健康識能】
相關研究成果/稿件之投稿,除了疾病相關之期刊、一般醫學期刊,就是主題相關期刊
這次怡靜主筆被接受的期刊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屬於後者。
此期刊於 JCR 之 SCI 屬於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 學門
2-year IF 的排名為 39/162 (5-year IF 31/162)屬於中上排名期刊(臺灣大學歸為「優良期刊」)
於SSCI 屬於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學門
2-year IF 的排名為 3/93 (5-year IF 4/93)屬於高排名期刊(臺灣大學歸為「傑出期刊」)
因'此期刊同時被 SCI/SSCI收錄,故其排名可擇優認定之。
此期刊可擇訂為長期投稿之對象,原因有4:
1. 此期刊之歷年IF與排名相當穩定
2. 傑出期刊論文數量是臺大醫學院聘任教師以及升等論文之主要考量重點!
3. 科技部審查博後資格時,IF排名前25%之論文數量為關鍵指標!!
4. 這期刊同時是Official journal of EAC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 and AACH, the American Academy on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 之官方刊物,也因此容易接受「世界各國」之稿件!這是非常特別。
短期之內,我們於衛教/健康識能主題之研究,除非有特別創建/發現,否則很難被高 IF/排名之疾病相關、一般醫學期刊接受
所以能夠找到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這種「傑出期刊」,對於我們日後論文被「認定」之價值,將有相當之助益/肯定!
總言之,我們的研究成果能被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這種「傑出期刊」接受刊登,對於我們從事 衛教/健康識能研究是一大鼓舞,值得狂賀一番!!
【衛教/健康識能】是否具備研究價值或潛力,剛開始的判斷/取捨是一種【價值觀】,很主觀或需很強的判斷力
你要投入 顯學 或 有潛力 的領域??這代表一個研究人員之價值取捨,很主觀,尤其是年輕【經驗有限】的研究人員。
但有潛力嗎?
其價值何在??
1. 【衛教/健康識能】之成效如何? 包含提升醫病溝通、參與/投入治療、療效指標甚至疾病與失能預防。
2. 【衛教/健康識能】於疾病預防、急性與慢性醫療以及長期照護中,究竟扮演何種腳色??
我的看法是【健康識能】是個案/家屬疾病預防與處置的關鍵能力,這是公衛、預防醫學與醫療、長照領域人員 長期忽略 但 必須面對的關鍵議題。而衛教是提升【健康識能】的方法。因此我認為這研究領域 具備研究價值,值得長期投入!!
Note: Response to 怡靜的留言。
一般言,美國學者自認USA是全世界(美國人的世界觀)所以美國機構的官方雜誌通常比較排外(如果論文內容跟美國人之關聯有限,就蠻有可能被拒絕)。歐洲一直都是多國家/民族,所以比較容易接受不同國家的稿件。PEC是橫跨歐美二官方機構的雜誌,所以主要編輯群一定包含至少歐美各國,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不同國家的稿件。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被 reviewers 拉拔長大
但還是須要回應一些 "tough" "advanced" 的問題
如能否驗證 EXTERNAL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How? Show them!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的SC計算,似未考慮前後測量誤差之 covariance, why?
EXTERNAL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的問題,讓我們思考/提出前所未見(to our knowledge)的方法。
covariance 的問題讓我們更深入探索/瞭解 SC 的特性與缺失。
雖然 tough!! 但讓我們更 "advanced"!! 你如果可以 enjoy 這種歷程 "working on tough, advanced questions" 你一定會喜歡研究,也會持續【厚植功力】【向上提升】!!
歡迎怡靜有空時補充【相關歷練與心得】在她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