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者特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者特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

 

這篇文章〈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由一位生理所碩二學生撰寫,主要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的體悟與成長。以下是文章的重點簡述:

1. 研究不是線性過程,而是充滿不確定與修正的探索

    研究並非僅靠技術與步驟就能推進,更需要提出好問題、整合資源與跨領域合作。

2. 失敗是常態,更是反思與成長的契機

    實驗結果不如預期並非技術失敗,而是提醒我們檢視假設、設計與方法是否有盲點。

3. 研究的本質是挑戰假設,而非驗證假設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願意站在「可能錯了」的立場,持續追問真相。

4. 失敗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心理韌性

    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從「會操作」進步到「會思考」。

5. 失敗是研究的「入門禮」

    它教會我們堅持、調整與自我肯定,讓我們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強大

總結:

    作者以自身經驗鼓勵研究者接納失敗,視其為必經的修煉過程。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推動我們走向知識邊界、成為真正「能找出答案的人」的起點。

以上是AI的彙整。

以下也值得參考:

* 當我們的能力與知識尚不足以拆解當前的問題時,就只能困在原地反覆打轉,難以前行。這時候,唯有停下腳步,回頭檢視自身的裝備與知識結構,補足欠缺的能力,才能重新啟程

*浩鼎生技累虧78億 :「浩鼎董事長梁賡義表示,營運虧損是事實,公司必須誠實面對、正面看待,坦言以往研發重心放在乳癌三期抗癌新藥,如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大眾期待很高,如今研發結果卻不如預期;浩鼎董事會決議減資彌補虧損,就是宣示誠實面對,不僅重新調整步伐與方向,財務也必須跟著調整。」以上源自聯合報。

梁賡義院士是生統專家!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投入研究的動機、決心、毅力或興趣

該文提到的「全英高教」... 是指要招收國際學生...
讓我較有同感之處主要是:「我認為臺灣學生的學習動機都相當薄弱...」

我就翻一下我的 blog posts...
Sep. 10, 2016 分享的內容如下(粉綠標示為今日加上的):

【我想】一般學生對學術研究的瞭解,就是很辛苦,需要讀很多論文,將來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所以怎麼會有興趣或動機?? 即使剛開始 有一些興趣或動機,也很容易因為挫折、瓶頸、知難而退,之後打死也不幹了。。。。

剛畢業的學生如此,臨床人員亦然。這些夥伴之中,即使是研究所學生,要有【長期】動機做研究,【持續】費力培養8大核心能力,或持續發表論文的機率很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碩士畢業之後不再做研究,遑論發表論文了。找我應徵博後工作的博士們,竟有高達一半之博士,已發表之期刊論文數量竟然<=1... 這樣的陽春博士很難找到學術研究工作,若畢業幾年後,仍無突破,大概這輩子就沒機會了

我年輕時,因為想不到更好的OT出路,所以去念研究所。工作之後想升等,很快就知道關鍵在論文【也是算慢才知道】,因此我是受到【需求】的驅力,讓我努力投入研究
後來嘗到研究的樂趣,倒吃甘蔗,樂在其中,就更投入,又待在良好的【環境】,【良性循環】就產生了!!這時就【樂此不疲】【動機強烈且持續】

那樂趣【從何】或【何時】到來 !? 簡言之,【需有成就才有真實的樂趣】,意即從頭到尾【從構想、設計、執行、分析、撰稿與投稿】苦幹實幹完成一篇論文,就會有成就感,多幾篇之後樂趣/興趣就來了。這從頭到尾一路走來當然辛苦,若有團隊加持,你會少苦一些,但仍然很苦,因為本身功力不足,不易突破。這時【決心】與【毅力】就扮演關鍵的腳色。

所以僅憑【動機】或【需求】不足以持久,更難以樂在其中。

決心與毅力、持續努力,加上良好的團隊與環境才是關鍵!!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修改---研究的特質也是研究人員的愛與恨

修改/再修改.... 修改方向如果正確/實用,那就是改良,甚至創新!!

修改題目、修改研究設計、修改分析方法、修改結果呈現、修改稿件.... 都是一改再改

通常要修改到一段落或時限,如碩論研究計畫報告後、碩論送學校前、計畫開始執行、研究計畫截止日、稿件投稿為止

老師一個修改建議... 助理/研究生/合作者皆須花費不少青春/力氣以因應修改【這也造成很多助理/研究生適應困難...甚至哀怨、懷疑...】

事實上,我長期一直修改我主要的研究題目/研究設計/研究計畫....

通常我都有修改的理由...

  • 為了更好/可行
  • 發現之前的不足
  • 有新想法/目標....

助理/研究生可試著瞭解老師的想法/考量,以提升個人接受度

研究生更需徹底瞭解緣由(why!),這是批判能力或研究經驗養成的必經之路

通常越改越好,功力也隨之提升

但您若有疑惑或有不同看法,宜即早交流/取得共識... 否則會很哀怨...

即使多次修改後,研究人員還是經常被退稿....

對於初學者而言,真是備受打擊...但也讓我們知道此主題未來的研究方向

SDM 準備多時,卻擬知難而退,那又如何退。。。

以上連結,請卓參

iPhone 13版了,他們的研發人員/工程師團隊,必定經歷諸多修改/再修改....改良、創新!!

這路途必定艱辛,甚至徒勞.... 成功率有限... 吾輩只能強化相關知識、專家討論、持續努力/試誤...祈求一點機運!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研究生的團隊能力

寫 proposal, 寫論文,或寫 IRB、研討會論文,或口頭報告
有太多的機會,可以找他人幫忙或互相討論、彼此協助
但每個人都很忙,也可說自顧不暇。。。
如何兼顧「本身的任務」又能「互相協助」「增廣見聞」,這關係著研究生的「能力養成」以及「時間規畫」。

研究生宜養成主動跟他人分享/切磋的習慣,含公開(如參與國內外研討會)或私下(如找其他同學或老師交流)
跟他人交流之前,務必做好準備,也必須 appreciate 他人的評論或觀點。否則他人會覺得您準備不足、未盡本分,也不 open 難以接受他人的意見。
這交流過程也是研究生「尋覓」長期合作團隊成員的歷程。

「時間規畫」找人切磋方面,若是隨機討論,宜留意對方是否正在忙。若須對方先看資料再討論,宜留意有無給對方「充分」的時間。時間方面若是同學之間,平常若有用心或交流,應該可以很快瞭解對方是否有時間。

回應他人的討論或請求協助時,宜充分了解對方的期待與內容,再斟酌自己的時間,給予明確的回覆。

教學相長,多付出必有回饋!!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的閱讀心得


正解: 研究功力培養的關鍵,也是Newton's first law (慣性) 的應用而已。

這個暑假,我讓幾個博班生,幾乎沒有假期可言。我持續鍛鍊他們的研究相關功力(養成慣性),我想他們的功力應有進展(如果學生沒有如此感受,可要反應阿!!)。
再過一段時間,希望能夠鐵杵磨成繡花針(換個角度想,學生如果是鐵杵的話,感受如何阿!?還好學生是磨杵者,只要持續(養成慣性),用對方法,功力就有進展!!)。 Newton's first law works!

圖的部份原發表於 2011/4/12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研究人員的特質為何?

這是 Jenny 提出的問題,我在網路上找到以下蠻貼切的描述:
“The researcher should be a creative and highly motivated individual, a good problem solver who sees problems as challenges to be overcome rather than avoided.
They should be able to work as a member of a team and to take direction.
They should also possess excellent oral and written skills,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easily, effectively, persuasively on the phone and in writing.
Proven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a multidisciplinary academic background, good visual sense, demonstrable interest in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basic word-processing skills are advantageous.”
More at: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are_the_characteristics_of_a_good_researcher#ixzz1LoVt2duk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好的研究人員可以培養,優秀的研究人員就要天分了

Good researchers 的特質包含:持續吸收研究主題相關之知識、長期研究特定主題、具備(或學習)批判能力、習於解決問題、努力做研究、習於聆聽他人(含審搞者)之意見、合群。以上的關鍵在於學習、養成習慣與環境,相輔相成。
Excellent researchers 的特質:除了以上 + 天賦(創意與領袖特質)。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博班生的學習/成就曲線

有點不幸,卻是事實,是B曲線 (前1-2年,3分耕耘1分收穫,有點暗無天日)。
剛開始的進展緩慢,幾乎令人窒息。這段時間真的難熬,但毋須擔心進展如何,持續努力即可。
保持樂觀,多跟老師聊聊瓶頸與困難所在,就會過得踏實且 快速!!

A 曲線就像臨床治療師的成就曲線。
A, B 曲線何時交叉!?交叉」約發生於博士畢業前後,對於博班生而言,就是關鍵的里程碑!! 之後的情勢就可能徹底改觀了。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發表論文之動機

發表論文的過程很艱辛/折磨人,尤其是研究生涯的前幾篇,或是想要投到 high impact factor 期刊

所以,動機 [長期持續10年以上的動機] 就很關鍵,否則誰會想要 [找罪受] !!

相關動機包含:

畢業
升等
獲得獎勵
找到好工作
獲得研究成果的最終產物*
您有好的想法與數據要跟人分享
您想測試所學是否符合國際期刊(專家)標準
自我提升(挑戰國際相關領域之專家,獲得他們的認同)

您的動機為何??

還有其它動機嗎?

*論文發表於 學術期刊 才是研究成果的最終產物,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學位論文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