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能力培養-寫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search-研究能力培養-寫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如果你不能向一個六歲小孩解釋某個主題,那麼你自己也沒有真正理解它」

 費曼寫作法(Feynman Technique):一種學習和理解複雜概念的方法,受到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理念啟發而來。由科學作家兼企業家斯科特·揚(Scott Young)在他的著作和部落格中推廣和系統化。

核心理念: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一個概念,那麼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它。通過嘗試用最基礎的詞彙解釋複雜概念,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知識中的盲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

費曼寫作法基本上包含四個步驟:

  1. 選擇一個概念或主題進行學習
  2. 用簡單的語言解釋這個概念(寫下來),就像是在教導一個小孩子一樣
  3. 識別出解釋中的漏洞或不清楚的部分,並針對這些部分進行補充與修正(回顧原始資料,重新學習,或找高手討論)
  4. 再解釋(補充/修改/簡化之前的解釋)



我想這或是後續考試/測驗與學習的主要模式!!
我補充第5與6步驟:
5. 請 ChatGPT 協助評論給意見後,再修改,直到您跟 ChatGPT 皆滿意
6. 一個月後,再重新寫一次

另外,你如果不想寫或懶得寫,可以對著 ChatGPT 用講的(此用語音模式),再請 ChatGPT 幫你彙整/評論!
另可嘗試:利用比喻的方式,讓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後續可應用 ChatGPT 發展口試模式,可從同理技巧開始!!
詢問學員:
1. 特定詞彙之解釋或概念(what)
2. 其適用情境/對象(when/where/why/whom)
3. 如何執行/應用(how)

學員也可以請 ChatGPT 答覆(任何階段)或評論!!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中文學術稿件轉換為英文稿件之流程建議

*適合具備一定英文閱讀能力者。

一、前置準備

1. 確認投稿期刊要求:

   - 下載並仔細閱讀期刊投稿指南

   - 注意格式規範、字數限制與章節要求

   - 檢視該期刊近期發表的相關文章架構


2. 建立參考資源:

   - 蒐集3-5篇目標期刊相關主題的範例文章

   - 整理該領域常用英文術語對照表

   - 準備文獻回顧部分的關鍵英文用語


二、中文稿件完善

1. 內容品質確認:

   - 確保中文稿件內容完整度達到80-90%

   - 與指導老師討論修改建議

   - 特別注意研究方法與結果討論的邏輯性


2. 結構調整:

   - 對照期刊要求,調整文章架構

   - 確認各章節標題與內容符合期刊規範

   - 必要時可請AI協助重組段落,以符合目標期刊風格


三、翻譯轉換

1. AI輔助翻譯策略:

   - 將稿件分段翻譯,每段不超過500字

   - 提供領域關鍵詞給AI,確保專業用語準確性

   - 明確告知AI目標期刊的寫作風格要求


2. 翻譯品質確認:

   甲、讓AI確認翻譯適切性:

      - 提供原中文內容與上下文

      - 說明特定術語的使用考量

      - 請AI解釋翻譯選詞理由


   乙、交叉驗證方法:

      - 讓AI將英譯結果重新翻回中文

      - 比對原意與回譯結果的差異

      - 必要時重新調整英文表達


   丙、多重確認:

      - 在新對話中重新翻譯關鍵段落

      - 比較不同版本,選擇最佳表達

      - 整理疑難段落,請教專家


3. 學術寫作規範檢查:

   - 確認時態使用的一致性

   - 檢查專業術語的標準用法

   - 注意該領域特定的寫作慣例


四、最終潤飾

1. 自我檢查重點:

   - 檢視段落間的連貫性

   - 確認引用格式的正確性

   - 檢查圖表說明的完整性


2. 同儕/老師審閱(建議尋求):

  - 標示特別需要確認的段落

   - 提供原中文版本做對照


額外提醒:

- 預留充足的翻譯與修改時間,建議至少2-3週

- 善用AI工具,但需要人工確認最終品質

- 建立個人常用學術用語對照表,有助未來撰寫


*歡迎閱覽者提供建議!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學術用語庫」(Academic Phrasebank) --寫作原則與範例

 「學術用語庫」(Academic Phrasebank) 是一個為學術寫作者設計的資源。

由曼徹斯特大學的 John Morley 創建,版權歸曼徹斯特大學所有。


它提供學術寫作中常用的詞組範例,並根據研究論文或學位論文的主要章節進行組織。此外,這些詞組根據學術寫作的溝通功能分類。

主要內容包括:

通用語言/溝通功能:含表達謹慎、批判、分類與列舉、比較與對比、定義術語、描述趨勢、描述數量、解釋因果關係、舉例、信號轉換、以及書寫過去。

研究論文或學位論文的章節:包含Introducing work, Referring to sources, Describing methods, Reporting results, Discussing findings, 以及Writing conclusions

這個資源的目標是協助作者思考內容和組織,並提供可直接使用或修改的詞組。這個用語庫的內容基本上是中性的,因此使用它們不會構成剽竊。雖然主要為非英語母語的學術和科學作者設計,但母語者也可能會覺得很有用。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善用 ChatGPT 練習英文之寫作與閱讀

ChatGPT絕對是一位英文超強、便宜、且隨時可互動/學習的 tutor!

有興趣者宜多使用「以英文給予ChatGPT提示」為主,也讓 ChatGPT的回應,以英文為主!

如果時間充裕,或於練習時間時:

就寫作言,給予提示時,盡量使用完整句子,且先讓 ChatGPT確定/修改你的文法與釐清你的語意,甚至請她明修改/釐清的緣由!! 直到提示符合「語意明確」、「語法正確」、且「情境/條件/回應設定清楚」等條件,再來回修飾提示,直到她的回應符合所需為止。

請再參考:Practices and formula for better promptingPrompt Engineering with ChatGPT: A Guide for Academic Writers & 如何請 ChatGPT 協助修改英文稿件 

Note: 給予英文提示之問答效能,比中文好很多,主因 ChatGPT的母語與主要資料庫皆為英文!!

就閱讀言若閱讀英文回應有困難,宜針對困難之處,再請ChatGPT以簡易英文解釋,直到完全瞭解為止!!

請再參考:如何提升英文文獻閱讀能力

最後可再請她翻譯成中文...以做最後確認!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研究計畫之內容與格式(新構想)

通常有建議格式/內容,但可自行增加內容。

最近才想到可增加「研究計畫相關主要詞彙與概念說明」次章節 (subsection),以提升與審查者之溝通效能(以免審查者不解或遺漏)。

呈現位置:文獻回顧與方法之間(以利回顧,且不會太早或太慢,也可當成一個休息站,讓審查者喘一口氣)

如最近「發展溝通成效評估工具」之研究計畫,該次章節至少可提到下列詞彙:

  • 反映性測量模式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說明略。
  • 形成性測量模式 (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
  • 單向度 (unidimensionality)
  • 潛在特質(latent trait)
  • 溝通成效
  • 溝通技巧
  • 結果評估工具(outcome measure),結果評估 (outcome assessment)
我們之前的心理計量詞彙網站,宜復活之!!
https://psychometricsindices.blogspot.com/
以累積「詞彙與概念說明」資料庫,隨著逐年研究計畫之撰寫/詞彙累積,後續的研究計畫可沿用/修改之!!

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2021年度報告--研究計畫篇

科技部(今年又改回國科會)計畫

合作計畫約12項,包含專業技能評估與介入(7)、應用AI發展工具(2)、發展CAT(3)。

預期通過率4成....

都是我的夢想級計畫.... 這讓我做夢... 還有夢想成功的可能!! 

感謝博後、博士生、以及助理(不同階層,包含繪圖)的協助,這皆有助於提升計畫的價值與可讀性(以及最後的通過率)... 不斷的修改/校對,雖然艱辛... 都是功力的磨練,必有助於寫作以及相關知識深入探究。

2021年還有 2項台大醫院計畫,皆為專業技能評估與介入

敏盛台大合作計畫(一項),也是專業技能評估與介入

還有約6項與其他醫院的合作計畫

願夢想成真,持續作夢,不要醒來....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自我抄襲

 比較嚴重的是一稿多投//重複發表

比較難判斷的是--主題概念/方法陳述內容/字句之重複程度,但因這牽涉到概念/方法,若是系列論文,作者不易一直修改寫作方式。如CAT之概念與應用,MDC之概念與應用等。

作者至少宜避免完整句子一模一樣,也需適當引用。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研究生 使用母語或英文 撰寫學位論文

以英文撰寫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是國內研究人員絕對必要

及早/持續練習一定是關鍵

然以「語言」而言,寫作,相對於聽說讀,一定最難

我已好好帶過 >20位研究生,教過 >100位研究生

老實說,這些研究生的中文寫作,都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

因為他們至少需同時面對三大難題:1.主題難以含括廣度與深度(不含閱讀、批判與彙整困難)[主題通常是做完研究之後,較可能深入的];2.研究方法(含設計與分析)不熟悉[這更是做完研究之後,才有深刻體悟研究方法之優缺點];3.基本寫作訓練不足(一般學生少有學術寫作課程歷練)。所以他們很難運用有限的寫作能力,精簡/明確或有架構地表達有一定深度的「相關主題」以及「研究方法」,更難以論述/比較。。。

前言與研究方法 或許還可以模仿其它論文,但結果與討論,必有其獨特性,那就很困難了。

因為研究生遭遇的困難實在夠多。。。有些學生可投入時間還有限。。。

我年輕時,經常鼓勵英文還不錯的學生,以英文撰寫。。。。但最近這10年,幾無例外,皆以中文撰寫。但我大多還是改得很辛苦,因為研究生碰到的難關太多。。。如果中文/母語都寫不好,英文有可能嗎?

如果特定的內容,一週的時間,以中文都寫不好,英文需要多久??
可以試試看喔!!

另外,對於定義/概念較不明確者(如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of Mind),或欠缺良好中文文獻介紹者,此時,我們僅能從英文吸收相關概念/知識。然而,當我們閱讀這些英文文獻時,我們習慣將之轉換成母語,再吸收/消化之。但當我們寫論文時,若以英文撰寫,則須將以中文習得之概念(至少有10%誤差),再以較不孰悉之英文表達之(至少有20%誤差),所以寫出來之英文離原意,已有一段距離。當然,學生有另一種作法--剪貼、拼湊再修改,這種寫法的結果,通常是語意零碎、難以連貫,且自己不太清楚所寫究竟為何,看的人更不可能。

還有,就學習成效之確認與交流,一定是以母語為主。如上述定義/概念較不明確者,若學生以中文書寫/表達之(其撰寫速度一定較快),都不太理想(這極為常見,因為知識之吸收/文字表達皆有一定難度),那以非母語撰寫的內容,一定離理想更遠,意即老師與學生更難確認學習成效,遑論交流。如前述,你需要多久可以將習得之知識,以母語寫作,精準/明確表達之!?若母語有難度,那使用非母語一定更難!

研究生要學的實在很多,中文寫作,我想是優先於英文寫作,至少學習/表達/溝通效能較佳。英文寫作來日方長,實在不急!

另外就是學位論文的篇幅遠大於期刊論文,所以難度更高,更費時間/力氣。
等到中文學位論文都學好了,前面提到的困難,大部分解決了,此時若真的有心力發表英文期刊論文,絕對不會太慢。。。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助理/研究生 blog 撰寫指引 2.0

  • 以(研究取向)助理為例
紀錄內容可分成
1. 研究核心能力養成相關(含任務、進展、困難與投入時數等)
    如閱讀與寫作能力--彙整期刊論文之時限、進展與困難等
        資料分析--由彙整期刊論文瞭解特定統計分析方法之功能/目的
        研究設計--由彙整期刊論文瞭解特定研究設計之優缺點(研究限制)
這相關任務數目與上班可投入之時間,對助理言,較為有限,故進展慢。且核心能力養成速度本來就很慢!!
但核心能力最為重要,故每周需確認投入時數,若過少(<4 hours),那就拉警報,宜找老師好好討論是否需要調整任務,以投入更多時間於核心能力養成

2. 研究經歷相關(含任務、時限、進展與困難等)
    如IRB準備與修改、收案,協助設計working memory 工具,協助準備研究計畫內容等
這相關任務是助理最主要的工作範疇,也是相當基礎的研究工作/事務。這些任務沒做好,研究品質/效能必受影響。故相關任務之經歷與執行效能,對於研究經驗之養成,相當關鍵!!
宜每周檢視/找老師討論。

   多數研究經歷之內涵,含括【時間管理】【溝通】以及【建構團隊】等核心能力,這三種能力,幾乎是任何工作或生活必需之能力。助理/學生宜參考上述能力之建構要點,平時多加留意、記錄與交流,這些核心能力將步步高升!

3. 研究成果相關(含任務、時限、進展與困難等)
    如準備研討會論文(口頭或海報)、期刊論文(中文論文為主)等
有志於研究者,必努力準備之。剛開始每年度各一篇就很厲害了!!
每月檢視一次進展與困難足已。

4. 其它任務與心得
  • 以研究生為例
除了前述之前3項,可再加上上課(或與高手切磋)收穫/問題、每周擬跟老師討論之議題與結果。

SOP: 每天務必留下半小時時間,好好思考與記錄,至少先記錄重點(如前述4項紀錄內容),或補強之前紀錄的重點。


Note:
1 投入越久、功力越強
2 跟研究執行效能相關,做越多、效能越高
3 成績單,持續累積
4 哲學
slow and steady.....

以上撰寫指引/內容之主要目的為「協助老師/助理於浩瀚學術生涯之中,掌握努力方向與進展」

請惠賜意見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閱讀/批判 自己寫作內容之能力

這包含寫作(表達)能力,自己對所撰寫內容/概念(知識)之清楚程度,以及閱讀能力

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問題,或是常態。

以下 2方法或可嘗試

1. 熟悉基本寫作/閱讀原則(如主題句,句意連貫,主詞是否清楚等),這可用於閱讀/檢核他人與自己的寫作內容,也可發現自己的寫作問題

2. 請高手給建議,確認哪些寫作問題、概念不清或閱讀問題。你宜具體記錄之,後續寫作時,自行檢核之(有無再患同樣錯誤)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不好),如何撰寫

心中有印象 Dr. Hobart 寫過類似論文
就上PubMed查查
竟發現好多篇,而且發表在很好的期刊:
1. Hagell P, Tornqvist AL, Hobart J. Testing the SF-36 in Parkinson'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reporting rating scale data. J Neurol. 2008;255:246-254.
2. Cano SJ, Thompson AJ, Bhatia K, Fitzpatrick R, Warner TT, Hobart JC.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Short Form 36 in cervical dystonia. Mov Disord. 2007;22:122-126.
3. Baron R, Elashaal A, Germon T, Hobart J. Measuring outcomes in cervical spine surgery: think twice before using the SF-36. Spine (Phila Pa 1976). 2006;31:2575-2584.
4. Hobart JC, Williams LS, Moran K, Thompson AJ.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after stroke: uses and abuses of the SF-36. Stroke. 2002;33:1348-1356.
5. Hobart J, Freeman J, Lamping D, Fitzpatrick R, Thompson A. The SF-36 in multiple sclerosis: why basic assumptions must be tested.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1;71:363-370.
6. Freeman JA, Hobart JC, Langdon DW, Thompson AJ.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a key factor in outcome measure selection: the 36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in multiple scleros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68:150-156.

難怪是我的 model scholars 之一!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PPT的製作原則

1. 以綱要呈現,文字宜盡量精簡/洗鍊。勿以完整句子呈現,因為難以閱讀
2. 標題明確且與綱要呼應。勿呈現攏統標題(如討論議題I、前言、方法或資料分析I、II、III等),讀者將難以快速、明確掌握內容
3. 每個  slide 僅呈現一個主題,2~3個主題容易分散焦點
4. 每個  slide 8行以內,以提升可讀性
5. 字體大小至少18,以提升可讀性
6. 插入頁碼(字體大小至少16),以利討論時指出特定投影片
7.  盡量增加圖示,以呈現概念/模式/結果,可協助讀者吸收
8. 提供明確的 summary (take-home message)。

*表格內容盡量簡化,小數2位已足夠,.23 比 0.23 精簡
*標題/綱要句尾無須標點符號(可略)
*留意圖/表之解析度,可於PPT繪製,最為清晰
*插圖/動畫須避免讓讀者分心或與內容無關
*口頭報告時,游標或 pointer 之定位宜快速/明確,勿不斷重複劃圈圈,這會讓聽眾跟著團團轉

It takes a little time, but it's worth it.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撰寫 blog是磨練:思考、沉澱、表達與分享

寫 blog 的辛苦,我知道

因為不知寫甚麼,難以言之有物,難以下筆

但寫 blog 好處,我清楚!

你可思考:
你有何進展? 整理一下,寫下來
你有何困難/瓶頸? 整理一下,寫下來
你有何想法,最近在想甚麼? 整理一下,寫下來
你最近學到什麼?  整理一下,寫下來
跟老師/同學討論哪些問題?結論為何?  整理一下,寫下來

每天花點時間思考上述議題、先寫下來,再修改,就會更具體/明確,也一定值得分享!

進展寫下來,可有成就感
困難/瓶頸寫下來,就容易抓到問題核心,越接近突破困境
想法寫下來,可更具體明確,越接近實現
學習成果寫下來,就更明確
討論結論寫下來,就可掌握議題

寫 blog 也是寫作/思考/邏輯的練習!

如果你一週之內,未好好花時間思考/整理/撰寫上述議題,我想你會覺得有點空虛。。。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如何提升學習效能

我在研究所念書/上課時,盡量做到【預習】【坐在最前面專心聽講】【課後立即澄清問題】與【複習】,所以自認學習效能頗高。

這幾年教授寫作課或指導研究生的經驗,看到學生的資質基本上差異不大,努力程度也差不太多,然而學習成效/進度,卻可看到不少差異。。。

以下是我建議或有幫助:

1. 徹底釐清概念,跟高手切磋,並記錄之

2. 重要的概念(或關鍵的瓶頸)一定會持續出現,這是溫故知新【重新省視紀錄】【修改紀錄】的契機

3. 持續寫作/交流【包含投稿】

重複以上的練習,我想一定可以提升學習效能

就我經驗,不少人卡在 1
只有少數人做到 2
持續1~3者,只有極少數。。。

所有同學幾乎都有記錄 論文寫作課 的重點
然而有無持續應用/省視/修改紀錄。。。。這應是學習效能與功力提升的關鍵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結論的撰寫,如何精準不誇大

一分證據講一分話

以下有幾篇論文/結論
A. Titl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in Patients With Tendon Injury and Dupuytren Disease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pport our hypotheses and, thus,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OPM in patients with post-surgery hand conditions.
[Note: 以下內容是我看到3份意見後,再提出的各任看法。其他 [] 內容皆然。  結論提到 "the results"也就是此研究的結果是必要的,然而適用對樣竟誇大為post-surgery hand conditions]

B. Title: Investiga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Framework Underlying the Original and Modified Dynamic Gait Index.
Conclusions: Support for the environmental framework underlying the mDGI extends its usefulness as a clinical measure of functional mobility by providing a rationale for interpretation of scores that can be used to direct treatment and infer change in mobility function.
[結論冗長難懂]

C. Title: Development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Patients' Experiences in Post-Acute Outpatient Physical Therapy Settings (PEPAP-Q)
Conclusions: The PEPAP-Q is a reliable test-retest and the scales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All the scales are distinct and unidimensional.
[is/are 已很誇大,結論又未提研究對象]

D. Title: Reproduc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Questionnaire in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Conclusions: Further study with a larger sample size is necessary to obtain precis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estimates. Nevertheless, inadequate agreement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PASE questionnaire's ability to assess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patients after THA surgery.
[結論很保留,也是很適當,不過這樣結果一般不易被接受刊登,作者的運氣相當好]

E. Tit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s Test (BESTest) in people with subacute stroke.
Conclusions: The BESTest is reliable, valid, sensitive, and specific in assessing balance in people with subacute stroke across all levels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is 已很誇大,研究對象 across all levels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有點誇大]

F. Titl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balance and mobility scale in individual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Conclusions: The CB&M displayed moderate convergent validity, excellent known-groups validity, and high test-retest reliability. The CB&M can be used as a valid and reliable tool to assess dynamic balance and mobility deficits in people with knee OA.
[can be used as a valid and reliable tool 還是有點誇大,因為作者驗證的信效度類別有限]

您覺得哪一篇之結論寫得最合宜 (精準不誇大)
您覺得哪一篇之結論寫得最不合宜 (誇大)

請惠賜意見。我的評論將等待至少3分意見之後,再提出。

我的看法: D 最合宜 [但不易模仿]。C 最誇大,E次之。歡迎討論。

hints: 時態/寫法 & 有無引述/或限於研究結果
以上論文皆來自於一個著名期刊(2014年),但水準不齊,這也造成讀者/研究生/新進研究人員的困惑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寫論文的基本條件(能力) 與 寫作能力提升

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修改】研究生/合作者的論文或研究計畫
我經常看到寫作者的主要瓶頸

寫好一個段落或一篇論文,須符合有三個基本條件:
1. 對擬寫作主題內容/概念  瞭解  清楚/透徹
2. 孰悉科學文獻寫作原則
3. 中文或英文寫作能力

初學者,通常三個條件皆不足。。。
if so,
* 那須先【回頭】準備好第一個條件,如深入閱讀相關文獻、找人(含老師)討論,以確認是否符合第一個條件【清楚/透徹瞭解擬寫作主題之內容/概念】。

* 再回顧/確認 科學文獻寫作原則【如主題句是否明確、支持句是否連貫(甚至論文前後文是否連貫;主要名詞之使用,前後是否一致)、結語是否合理明確等,最後再求精簡明確】

* 不論中文/英文寫作之建議【對於句子層級】,我最常給學生的建議是:語意不完整/不明確,也就是讀者看不懂或有諸多解釋。
中文常見的問題包含【主詞】【主旨】不清,冗長【欠缺斷句】等。
英文因為非我們母語故常有【詞不達意】以及【文法】問題。
中文的問題【準備好前二條件之後】容易找他人切磋討論,即可改善。
英文的問題,同樣必須【準備好前二條件之後】,則須找母語是英文且孰悉科學文獻寫作者【面對面諮詢/修改】,否則難以改善。這是花時間又花錢的。。。否則效能低落。

進階者則須判斷  問題出在那裡?才能對症下藥。

image source: http://college.wfu.edu/writingcenter/wp-content/uploads/note-to-self-writing.jpg

Source: http://www.jeffkorhan.com/images/2012/12/2012-12-28-better-writing.png

Source: http://rudolphmusngi.com/wp-content/uploads/2014/06/bad-grammar-4.jpg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提升閱讀與寫作的效能的方法之一:猜測與確認論文內容

論文各 section 內容,皆有其特定內容。

稍有閱讀經驗的讀者(或已熟悉各 section 特定內容者),可以練習看過 title 以及 abstract 之後,可以猜測「前言」之撰寫重點。

若再看完「方法」及「結果」亦可先猜測「討論」之重點。

這些練習將有助於「掌握論文」的重點,以及批判作者之寫作能力,還有瞭解自己之閱讀及寫作能力,也可增加閱讀之趣味性。

剛開始有點難(或猜測錯誤),功力增加之後,閱讀、批判及寫作能力皆可逐漸提升!!

Enjoy reading articles!!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Checklists for writing

JCE 近年來刊登一系列提升寫作效能之檢核表與說明,摘錄如下:











References: 
1. Kotz D, Cals JW.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part I: how to get started. J Clin Epidemiol. 2013;66:397.
2. Cals JW, Kotz D.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part II: title and abstract. J Clin Epidemiol. 2013;66:585.
3. Cals JW, Kotz D.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part III: introduction. J Clin Epidemiol. 2013;66:702.
4. Kotz D, Cals JW.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part IV: methods. J Clin Epidemiol. 2013;66:817.
5. Kotz D, Cals JW.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part V: results. J Clin Epidemiol. 2013;66:945.
6. Cals JW, Kotz D.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part VI: discussion. J Clin Epidemiol. 2013;66:1064.
7. Kotz D, Cals JW. Effectiv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part VII: tables and figures. J Clin Epidemiol. 2013;66: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