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1.定義多元
2.臨床人員之同理表現可能有限,尤其是高階同理心(如回應與支持)
3.很難發展/驗證同理心評估工具 (由於1&2)。 這也是目前【同理心評估工具】之測量概念非我們所要 以及 心理計量特性不佳的緣由
4. 同理心 之臨床效能未知 (由於1, 2, & 3)
突破:
1. 需自行定義同理心,以完全掌握其特質,且可同時掌握/預期同理心可產生的臨床效能
2. 需先發展較完整的同理技巧評估工具(依據自己的定義,詳1),以全面/深入評估/介入同理技能。但這勢必費時費力,宜同時建立影音資料庫,以及教學模式,以利之後以AI協助快速評估。
3. 需介入/教育實習學生(臨床人員)【依據2之工具,亦可加入4】,始能呈現/評估高階同理心,亦能呈現(驗證)臨床效能
4. 需以虛擬情境/標準病人演出【始能掌控同理情境以及所需不同同理技能階層】,較能引發/評估高階同理心。另此情境較可能使用短版同理心評估工具【因為所有情境與所需同理技能為研究人員所掌控,評估人員才可能使用短版工具】。
5. 需於臨床上或大學教育中,教導學生/實習學生(臨床人員)同理心、觀察/驗證實習學生(臨床人員)之同理表現【再給予回饋/教學】、再確認同理技巧之臨床效能(包含個案滿意度、個案投入醫療之程度(順從度)以及治療成效【這需長執行期追蹤研究】。
6. 5亦可同時解決【同理技巧之臨床效能未知】之問題。
1~5同時執行/驗證/改良同理心工具與介入模式,才可能做好同理心之評估與介入
這是大工程! 但應有創意與價值!!
Note: 有關同理心概念/定義之相關 posts
https://atriptouq.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12.html
https://atriptouq.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_24.html
我覺得老師將逆境與突破分開來、列點闡述的方式很高明,讓此議題變得更明朗、有助於思考。
回覆刪除以下分享我在評估溝通和同理技巧過程中的感受作為補充。
我認為相較於溝通,同理有以下特色:
1.每個人(病人/評估者)的主觀感受不同,甚至差別兩極。
比如:「哪有!明明有動啊!」、「不會啦!你可以的!」
評估時,有人將之視為鼓勵,有人則視為否定病人的觀點;而實際上該句話對病人造成的影響/聽在病人耳裡的感受,也可能有兩極的效果。
因此,未來或需特別留意: (1) 在試圖掌握同理的臨床效能時,我們預期的「表現與效能之對應」是否能解釋絕大多數的情形 (2) 標準病人的感受是否具相當的代表性。
2.教學時,可能需要更多「為什麼應該這麼做」的部份。
大部分溝通技巧的好壞、做不做的差異較直觀。(ex.沒講/講不清楚病人不懂)
同理中,因人而異、似是而非的情況似乎更多。因此除了告知有哪些同理技巧,或許也會需要說明:同理和同情的差別;哪些話看似安慰,但其實不合適;哪種病人適合用哪種方式同理等。
我也覺得這個主題很有意思,期待研究成果越來越豐盛!
1.每個人(病人/評估者)的主觀感受不同,甚至差別兩極。
刪除Re:【確認】是同理歷程的關鍵之一,醫療人員務必確認個案的感受與想法,才能避免【主觀認定】之差異。也就是不用猜測(不用本能臆測),好好確認才是王道。
高階【確認】亦包含確認個案有無獲得【支持】,才不會只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