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一直困惑於同理心之定義、工具(究竟評量什麼?)以及其臨床效能為何?
上週開始動筆彙整相關文獻 並 提出自己的見解:
我採用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 模式以協助呈現同理心之概念與應用(含評估與介入):
知識:對同理心內涵/概念(或定義/行為)之瞭解程度
(通常以self-report評估)
態度:對同理心(用途/價值)之觀點/看法 (self-report)
行為(能力):同理心為一種能力可以察覺、瞭解/確認互動對方之想法、感受與情緒,並給予適當回應/支持,且為對方認同 (observation)。
同理行為(能力)之執行歷程/順序可再分為:
1.
感知對方情緒/想法 (知覺為主,從對方之言行感知)
2.
掌握互動時,需要同理之情境 (知覺與認知--會談前事先預期會談主題以極可能發生之同理情境[認知],再加上1之感知,綜合掌握同理情境)
3.
瞭解/確定對方之想法/感受/情緒 (認知與溝通--詢問與確認。包含開放式/全面 詢問個案之想法/感受/情緒,並確認之!)
4.
同理反應 (推理與言行),適當回應、給予支持(包含接受個案想法/感受/情緒,且合理化之,之後可轉移焦點至個案的「目標設定」,詢問個案今日有何治療目標,若無再給予建議。。。)
5.
上述能力/應對,獲得對方認同(這只能事後問個案/家屬)
上述分類與層級/歷程 可當成後續「評估」與「介入」同理心之理論架構!!
以下列舉字典或文獻對於同理心之定義:
Cambridge:
Empathy: the ability to share someone else's feelings or experiences by imagining what it would be like to be in that person's situation [my comments:光想像,不夠吧]
Merriam-Webster: the action of understanding, being aware of, being sensitive to, and vicariously experiencing the feelings,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of another of either the past or present without having the feelings,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fully communicated in an objectively explicit manner [my comments: 缺fully communicated in an objectively explicit manner 卻少溝通/確認]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topic/empathy/definition
Empathy as the ability to sense other people’s emotions, coupled with the ability to imagine what someone else might be thinking or feeling. [只 sense & imagine, 沒確認/回應]
維基百科:同理心或稱做換位思考,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沒有確認/回應]
這些字典或文獻對於同理心之定義,我覺得都比較「狹義」(同理能力之執行歷程1&2,以察覺/想像為主,未含確認與回應)。我擬採用 較廣義/完整的 概念---「同理心為一種能力可以察覺、瞭解/確認互動對方之想法、感受與情緒,並給予適當回應/支持,且為對方認同(observation)。」如上述同理能力之執行歷程1~5。這廣義/完整的 同理心概念,對於臨床應用(提升溝通效能以及以個案為中心)以及同理心教學皆能提升效能!
找些文獻支持自己的見解(哈哈,額外話題:這多主觀阿!我上課也這樣講喔--研究人員挑選文獻的主觀偏差--在論文的前言以及討論(結果解釋)之文獻選擇,幾乎皆主觀。即使有同儕審查,也難以避免!)
"Empathy is a tool with which to ascertain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erspective of others."
McKinnon, J. (2018). In their shoes: An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mpathy in nursing practic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7(21–22), 3882–3893.
Levett-Jones T, Cant R. The Empathy Continuum: An Evidenced-Based Teaching Model Derived From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Contemporary Nursing Literature. J Clin Nurs. 2020;29(7-8):1026-1040. 此文獻整理諸多 empathy 定義,其中不少作者採用定義包含:同理行為(反應)以及確認對方之想法/感受/情緒等。
評估方面,一般同理心評估工具,可能評估「知識」「態度」或「同理行為」。因為同理心之定義多元,所以使用者必須先確認定義以及擬評估之概念,始能挑選到合適的評估工具。若就以上我擬採用的定義,我們幾可確定一定需要發展自己的工具,才能符合未來研究所需!!
介入(教學)方面,順序上,可先教導同理知識,再教導同理行為(包含概念與虛擬演練)。主要成效之評估可包含「知識」與「同理行為」,次要成效包含「態度」「溝通效能」「滿意度」「順從度/投入」以及效用 (utility) 等。
對同理心態度之調查,宜明訂同理心之定義,否則雞同鴨講,差異必大。
介入(教學)方面,順序上,可先教導同理知識,再教導同理行為(包含概念與虛擬演練)。主要成效之評估可包含「知識」與「同理行為」,次要成效包含「態度」「溝通效能」「滿意度」「順從度/投入」以及效用 (utility) 等。
對同理心態度之調查,宜明訂同理心之定義,否則雞同鴨講,差異必大。
相關但不同之概念----
同情:或有助於關懷但個案恐不買單
憐憫:或有助於關懷但個案恐不買單
同感:有利於掌握同理情境,但可能不利於做出客觀/專業判斷(易受個案影響)
Theory of Mind:瞭解對方想法/感受/情緒,類似狹義同理心
幽默感:或可用於關懷/支持
幽默感:或可用於關懷/支持
同理行為(能力)各執行歷程/順序之介入方式芻議:
1. 感知對方情緒/想法 (知覺為主,從對方之言行感知)
臉部表情/聲調情緒測驗
情緒/感覺/動機/想法(含肢體語言)之影片測試【評估受測者之知覺與感受/反思/討論】---評估與訓練知覺以掌握同理情境
臉部表情/聲調情緒測驗
情緒/感覺/動機/想法(含肢體語言)之影片測試【評估受測者之知覺與感受/反思/討論】---評估與訓練知覺以掌握同理情境
2. 掌握互動時,需要同理之情境 (知覺與認知--會談前事先預期會談主題以極可能發生之同理情境[認知],再加上1之感知,綜合掌握同理情境)
事先預習 (列舉) 會談議題/情境所可能遭遇之同理情境+虛擬情境練習/回饋
事先預習 (列舉) 會談議題/情境所可能遭遇之同理情境+虛擬情境練習/回饋
3. 瞭解/確定對方之想法/感受/情緒 (認知與溝通--詢問與確認。包含開放式/全面 詢問個案之想法/感受/情緒,並確認之!)
練習如何詢問/確認對方之想法/感受/情緒+虛擬情境練習/回饋
練習如何詢問/確認對方之想法/感受/情緒+虛擬情境練習/回饋
4. 同理反應 (推理與言行),適當回應、給予支持(包含接受個案想法/感受/情緒,且合理化之,之後可轉移焦點至個案的「目標設定」,詢問個案今日有何治療目標,若無再給予建議。。。)
練習如何執行同理反應 (推理與言行),適當回應、給予支持+虛擬情境練習/回饋
練習如何執行同理反應 (推理與言行),適當回應、給予支持+虛擬情境練習/回饋
5. 上述能力/應對,獲得對方認同(這只能事後問個案/家屬,確認獲得理解/支持)
另亦需包含合適的態度/語氣,如與個案互動之語氣/態度友善與熱誠(Oct. 3, 2021新增)
以上包含準備教材(同理時機、影片、評估工具、詢問/確認方式、同理反應以及如何給指支持等) + 虛擬情境/回饋演練。(順序2--同理心知識評估、執行方式教學與虛擬演練教學)
更早之前須準備【同理心教學】(順序1--同理心知識教學)
之後為臨床情境錄音/逐字稿與遠距回饋 (順序3--臨床實習之同理心實務演練/評估與回饋)
請惠賜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