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思考模式與提問

研究生較常問問題,大學生就少多了。
提問的問題大致可分為 what, how, & why 3種類型
What 類型的問題[如名詞解釋],通常 wikipedia 或 google 即可查到,所以研究生若問此類問題,我通常較不直接回答。因為這通常已有標準答案,也易於網路查得到,何必問老師咧!?
How 類型的問題[如如何設計問卷]常牽涉[方法學或數學],需有基本知識以及邏輯思考後,較易進入情況,甚至還需要[實務經驗],才能補充方法學[過於理論]之不足。這類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基礎,老師不易回答,因為幾乎至少要上一堂課,一堂[填鴨教育],效果不佳的。所以我通常會看學生的基礎再答覆,甚至請學生先看看相關的方法學文獻[這也是網路上容易找到的],再來討論。
Why 的類型[如目前的評估工具為何未達理想境界],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與批判能力,甚至主觀判斷。這類型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或是見仁見智。我樂於討論這類問題,但常先詢問學生/助理的見解,之後再補充。但各位想必知道:學生/助理鮮少提出見解/批判,因此我就會請學生/助理多想想,之後再議。那就看他們有無後續了。

我也常問助理或研究生問題,甚至交叉提問上述3種類型的問題,通常被問者,在"what"類型就被我電到了,因為我會追問各種情況,確實掌握清楚。助理/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觀察力甚至記錄能力,否則常常表達不完整,難以滿足老師的[求知慾]。如果我再繼續問 how 或 why 的問題,結果如何,即可推知。想必我的研究生/助理,皆有深刻的印象。

舉個例子,若欲吸收臨床治療師的[臨床經驗],您只需問她/他這3類型的問題:
what: 您的哪種治療技術對於哪類病人最有治療成效? 治療技術之重點為何? 發展此技術花費多少時間?療效的呈現指標為何? 有效的個案比例為何? [請留意順序,因為越後面的問題越難回答。]如果該治療師有多種[珍藏]技術,則一一依序詢問之。
how: 治療機轉為何? 如何再突破以提升療效或縮短治療時程?預計約需多少時間?
why: 為何同樣的治療對於有些個案有效,但有些無效?原因為何? 如何排除臨床上看到的治療成效是因為其它因素(如接受物理治療或自然成長/復原)所造成的進步? 對於效果不佳者,有無其它治療模式? 如何及早選擇/轉換最適合個案的治療模式!?

我這樣的思考模式,也常發生在我跟太太與小孩的日常生活中,結果我常常被[白眼]相待,或不被理睬,有點無奈阿! 但同時也可了解我的研究生/助理跟我討論時的哀怨阿!!


這樣的思考甚至學習模式,可能源自於我在博士班以及之後的學習模式。那時自己訂定研究題目、摸索方向,全靠自己。

3 則留言:

  1. 看到這篇文章,真是既想同意又想笑啊 XD
    請問:文中提到的三個層次的問題,可以借轉錄到掬水弄花的第一步嗎?
    雖然層層遞進有點逼迫感,
    但是邏輯很清楚啊!

    回覆刪除
  2. Yes, you're welcome to cite or quote the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