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文獻閱讀及批判能力之養成

許多初學者面對閱讀原文論文以及如何思考/批判,常有困擾,以至於書讀不完,或讀的沒心得/沒成就感。

或可採用 what, how, and why 3W 閱讀/思考模式

what 是概念與語意澄清,這是第1步,也是基本。找人討論看不懂的地方是必要的,最好是以中文整理論文蓋要(非翻譯)*,再請他人(或是高手)給予建議。#

how 是指如何達成做到的,這就須要看懂論文的 Methods section。初學者只能挑重點(跟研究目的最相關之方法),慢慢學習。各種資料分析方法亦然,初學者只能挑重點或較常遇到的資料分析法。一般基礎的方法,通常 google 或 wikipedia 可查得到 如果查不到,排除查尋問題後,初學者毋須深入,以免自討沒趣。 想進階者,看懂該方法後,可講給聽眾(或是高手)聽。再請聽眾回饋即知您懂多少了。@ 如果看不懂,可找專家討論。

why 是指為何採用此法,還有其它選擇嗎? 優劣為何? 這是進階者,才須進入的領域。好好讀書並寫過3-5相關論文,經過國外專家審稿考驗後,就慢慢養成了。**

我想: 學生或助理跟我溝通/切磋學問或工作,亦可循此模式。確認 what, 知道 how, 至於 why, 就隨緣了。

另外,宜積極練習發現問題。如研究進行中,可隨時思考,各種遭遇到的大小問題。可先記錄下來,並思考解決之道,再與老師討論。 [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有關寫作的 blog 詳: http://fastcat-writing.blogspot.com/ 只是好久沒更新了,歡迎賜教!

* [蓋要]的整理,以[觀念/重點]為主,必須用自己的話表示。所以寫 蓋要 時,盡量把論文 [蓋起來] 不要看,否則受不了誘惑,就會翻譯了。 事實上,翻譯的難度很高,一般人太小看翻譯了。
# 姿誼已有一些整理大要的經驗,可跟她討論。
@ 更好的方法是請聽眾講給你聽。只是您要有心理準備,因為聽眾所言,一定讓您失望。
** 這是中高階境界了,需要 3-5年歲月[每週5天,每天10小時]的投入。

10 則留言:

  1. 用這個方法練一陣子之後,好像比較能掌握作者想要強調的主題了!(雖然還是很常有看不懂的東西)
    這應該是很不錯的方法吧!

    回覆刪除
  2. 老師這篇可以借我複製到我的部落格上嗎?
    我覺得文獻閱讀和批判功力都是很重要的能力~

    回覆刪除
  3. 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來說是很實用的建議,照著這個方法去練習應該能達事半功倍的效果,感謝老師的分享。我也希望老師能夠讓我將此篇複製到自己的部落格~謝謝老師

    回覆刪除
  4. Sure, so welcome to copy them. But I'll keep revising.

    回覆刪除
  5. 補充一點自己的感想~
    掌握what從"摘要"著手:這個看起來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過程,最近體會又更深了。以前雖然也會看摘要,但總急著想要跳進正文看作者怎麼做或是introduction有什麼重點,以致於摘要可能也是有看沒有到 XD 不過現在覺得摘要真的要好好看,甚至看完摘要後先想過一遍,到底作者想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發現了什麼?如果這部分摘要看完還不清楚的話,我會先翻discussion的第一段再確認一次。這樣練習下來,似乎比以前快掌握到文獻的目的與重點。

    中文整理論文概要真的很好用阿~~大推「Endnote」中的「Research note」欄位,每次看完後把概要整理在這裡,除了幫自己釐清思緒外,也是自己下次再看該篇文獻的備忘錄 (要花時間好好想跟寫是真的),寫完再copy & paste到blog上以利溝通就行了~(笑)

    現在的瓶頸是要怎麼將不同的文獻資訊作整合,得出一個有意義的結論與方向,感覺自己在這裡思考速率驟降><...還要多想想跟練習,也許是在how跟why的層級還沒有掌握好呢

    回覆刪除
  6. 針對Karine瓶頸,或許 1. 再確認(精簡)個別論文之目的與結果 (what); 2. 思考結果之學術與臨床意義,或與其它研究結果如何整合? (why).
    再來,可跟他人討論,看看後續相關論文,再寫寫幾篇論文,就能逐漸找到方向。

    回覆刪除
  7. 恩恩 謝謝老師的指引,我再朝這幾個方向確認~

    回覆刪除
  8. 自己覺得很汗顏,在學術研究這條路上懂得實在太少了,現在能做就是朝老師指出的這幾個方法去做,做中學,希望有朝一日能融會貫通 what, how, and why 這三大要素。

    回覆刪除
  9. 學術之路,就是學習之途。有人在前/後,境界差異,可能極大。努力提升自己的層次便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