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3-aspect BI 之初步分析結果 與 後續研究設計

* ability, actual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difficulty 三項分數,在剛住復健病房患者,之相關程度很高(>0.88),可能原因?

Q:
三者雖然概念不一,但結果一致,故毋須區隔 !?
還是我們的施測程序 (同一治療師於單一時間點,一併施測 3 aspects) 所造成?
病人發病不久,三者之體驗不深,難以區隔?

A:
後續可考慮: 1. 施測於慢性OPD病人; 2. 三者分開測試 [但這蠻花時間/資源的]

3 則留言:

  1. 在此主題上或許我可以提供點意見...
    三者在概念和理論上的確是有所差異 故老師研究相關性高的原因有可能是:

    1. 會不會是住院患者在這三者的區分較薄弱 仍以注重提升ability為主? (同老師意見)
    2. 受文化影響...比方東方患者比較不著重在actual performance? 可能都以ability來回答...
    3. BI所測量的活動有限 範圍不廣 且這些活動是基本(或身為人所必備)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標 在三者的概念上或許較難區別(共依性強)

    暫時就想到這些嚕 參考之即可 :)

    回覆刪除
  2. 請問:原本的研究假設,是預計ability, actual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difficulty 三項分數應該要有顯著的差異或是有從高到低的排序嗎?

    此外,個人猜測住院個案的ADL執行得少,
    可能不容易看出三者的差異(如果三個分數有差異的話)。
    如果改成對照剛開始做復健與慢性OPD個案,
    會不會比較容易看出差異呢?(如果也沒有差異,可能三項分數真的很接近)

    回覆刪除
  3. 想回應一下大家所提的意見

    的確若無說明清楚 病人是會容易以ability來回答
    但施測的過程與指導語已清楚地分辨出actual performace以及ability的部份
    尤其ability之評分是施測者當下觀察並判斷的結果,應不會與actual performace混淆

    不過因亞急性之病人 的確本身能力所及可從事的ADL就不多
    所以可能造成難以看出ability與actual performace之差別

    以上是我的淺見 :)

    詠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