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
1. 技能多種且複雜(若以臨床任務分類,包含主訴訪談、病史訪談、職能史訪談、衛教/諮詢、評估與結果說明、長期目標設定與檢討、短期目標設定與檢討、治療計畫設定與檢討以及出院計畫等;若以核心能力分類,如溝通技巧、同理心、共享決策、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以及符合法規等)
2. 部分臨床技能不常見,尤其是進階技能(如共享決策、高階同理心、目標設定與檢討、以及治療計畫設定與檢討等),於臨床不常見,也就難以評估
3. 臨床專家之評估時間有限,不易深入或回朔情境(以明確凸顯參與者之技能問題)
4. 必須加入回饋甚至試前教育,否則參與者意願較低,但因上述限制,不易給予參與者有效率/深度之回饋
5. 現有評估工具少,且心理計量特性不佳(由於前3項之難題)
6. 參與者有限,尤其臨床人員似乎較無意願
突破:
1. 選擇優先且基礎之臨床技能,開始發展工具。基礎如主訴訪談、評估與結果解釋、溝通技巧等。進階者如長期目標設定與檢討、短期目標設定與檢討、治療計畫設定與檢討,若非建立於良好基礎,幾乎不可能。
2. 需先建構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評估架構,同時建立教學架構,以利透過事前教學與事後回饋,以讓參與者具備高階技能之知識與行為。
3. 評估時宜錄影或錄音+逐字稿,再匯集人力深入評估,才可能完成既廣且深又有明確實證之評估與回饋。
4. 需匯集人力完成2&3(先完成1,排定優先順序),才可能做好試前教育、試後回饋以及追蹤評估(甚至第2次回饋)。
5. 需匯集人力(包含研究人員、臨床專家以及助理),擬定長期【至少10年甚至20年以及加入AI,以提升效能】發展計畫,才可能逐步完成。
6. 從大三與大四實習學生開始吧!! 且須做好前5項,學生接受準備良好的教學內容、深入且明確的回饋、並有實質技能成長,即能號召較多學生參與,甚至後續也有臨床人員想參與。
Note: 沒有好的臨床技能評估工具,OSCE之品質與效能難以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