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病歷紀錄是醫療品質指標之一??如何改良病歷成為 有用的大數據

這不是好問題,幾乎無人會答 NO

但顯然臨床OT之病歷紀錄品質堪憂(各領域皆然)
多年(數十年)未改善
還有專業人員的紀錄品質,可能比不上實習學生(可能因為時間不足/個案太多)
專業人員的紀錄品質,因為欠缺有系統的評核,故幾乎難有品質上的進展/提升

一些OT領域還在努力進行「質性描述」,但這些紀錄結果,之後如何查閱?運用?

如果OT的病歷資料無法累積成有效的 big data, 那眾多 clinicians 留下的臨床經驗如何轉化成有效的知識或有價值的資訊。。。這就 mission impossible!!
還是只有治療師的經驗 (難以具體化/難以寫下來的)。。。這更不可靠

Darwin 應是觀察紀錄的典範。
我們從OT有史以來的病歷紀錄   可獲得甚麼實證/智慧!?


我之前有一陣子 蠻熱衷投入【病歷改良】,但這牽涉臨床實務運作以及電子化病歷內容改變。。。需要改變治療師的習慣還有病歷系統。。。難度/阻力皆大
我最後可說是【模摸鼻子】下台一鞠躬

但我沒放棄,只是轉進。。。。

我不再期待現階段可以改變醫療人員習慣(增加評估與記錄),也不期待修改電子病歷之內容

我期待AI。。。由AI協助評估與記錄,再提供給醫療人員確認/參考
所以目前的努力方向是 教導 AI如何執行評估、記錄以及呈現結果//個案變化(也就是教導AI評估之後,順道寫病歷,連給病人的報告一併呈現!!)

我可能是受到挫折,做個更大的夢。。。只要不破滅(不醒來)持續努力  就有希望!!


2 則留言:

  1. a clinician research said:
    臨床人員在臨床環境通常有時間不夠的狀況,導致在病例記錄上難做到詳實仔細。另外因為個案表現觀察等質性描述也依據個人主觀的描述,因此也較難累積達到所謂的大數據,所以我認為找到更精準且一致的行為指標,並且放入病歷格式裡或許才能解決當前病歷提供資訊有限的問題。
    大數據需要時間累積也需要良好的品質,我覺得依靠臨床人員確實不太容易。經驗傳承還是多依靠質性描述,可能還是需從經驗取向找出更為精緻的行為指標定義,並且有長時間的紀錄,才能累積數據,因此AI不失為當前可行的方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台灣,AI恐是唯一解方了
      【所以我認為找到更精準且一致的行為指標,並且放入病歷格式裡或許才能解決當前病歷提供資訊有限的問題。】這需要不斷修改,僅有研究人員可做到
      之後交給AI,而非臨床人員。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