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投入 AI 應用研究以來,我的研究進展顯著加快,生成式 AI 的研究同樣如此。
我能充分享受這波紅利,關鍵在於我已累積大量研究成果/相關知識——包括關鍵知識(domain knowledge)與寶貴資料,如臨床收案數據、臨床技能錄音檔與逐字稿(圖)。
另一個推動 AI 應用研究的關鍵,是 AI 技術本身的快速提升與普及。這方面我毫不擔憂,因為全球眾多 AI 公司與專家正持續開發更易用且效能不斷突破的 AI 工具與平台,例如 GPT-5。
透過自然語言介面,我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各類數據與逐字稿,進而激發出豐富的研究構想與成果。
面對的挑戰:
然而,AI 帶來的並非只有紅利,也潛藏多重挑戰:
- 資料品質與隱私
再先進的 AI 也需要可靠、完整且高品質的資料作為基礎。
對於臨床數據與逐字稿,必須確保去識別化與符合倫理規範,否則可能引發法律與信任危機。
- 模型理解與偏差
GPT-5 再強大,也可能誤解語境或在細節上產生錯誤。
如果研究者對模型運作缺乏判斷能力,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放大偏差,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 依賴與創造力的平衡
過度依賴 AI 生成內容,可能削弱研究者的原創思考與方法論嚴謹度。
真正的價值在於將 AI 作為輔助,而非替代。
- 技術更新速度
AI 技術演進迅速,今天的最佳工具,可能數月後就被取代。
持續學習與調整研究方法成為必要能力,而這對時間與精力都是挑戰。
簡言之,AI 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研究方式,GPT-5 更是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對於擁有專業知識與數據基礎的研究者而言,這是少有的黃金時刻——只要懂得善用工具、結合自身優勢,就能在浪潮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但唯有同時正視資料、偏差、依賴與技術迭代等挑戰,才能確保這份紅利不會被風險吞噬。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知識與經驗的比拼,更是創意與 AI 協作能力的較量。
以下分享3個今日與 GPT 5 的對話:
A. Deep Research: 「請彙整以大型語言模型設計的虛擬病人文獻,包含如何設計與驗證。所引用文獻必須是 PubMed 或 Scopus 可查詢得到,且是2023年迄今的文獻」
B. 提問:「以下是評估相關的理論或看法?還是什麼概念?
1. If you cannot measure it, you cannot improve it?
2. 臨床人員所需評估工具的(精準度)標準,比研究人員高?
3. 台灣臨床OT所使用的評估工具精準度,比研究人員差(且差很大)?
4. 臨床技能(含知識)教育之關鍵在於評估/測驗
5. 沒有好的評估工具,臨床、教學與研究都難以突破」
** 上述對話內容所引用的文獻-我覺得相關性很高,且未發現錯誤。ChatGPT還可以將文獻輸出成 Endnote可讀取的格式/檔案,對於後續引用,非常便利!!
C. 此貼文的改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