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AI輔助教學:9月起的課程大幅採用

下個月(2025年9月)我將教授二課程:大二「論文導讀」以及碩一「文獻彙整與評析」

將大幅採用生成式AI協助「導讀」「解惑」「評析」「彙整」論文,以及「命題」還有「評分」

生成式AI的應用,以 My GPTs 與 NotebookLM 為主!

AI的用途:學生可應用生成式AI協助補強基本知識(含論文結構、研究議題相關、研究方法相關[含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等]以及閱讀與寫作相關之知識)。老師將提供基本知識/主題範疇(考試重點之一),於課堂大致講解或解惑,學生宜針對自己的學習目標自行練習/測驗。 

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目標(老師提供與學生自行設定:Bloom taxonomy + 論文各章節之學習目標),但老師會要求基本目標(詳下------ 後之說明)這與學生成績連結。

我的教學目標有二:一、強化基本知識;二、提升學習目標層級(以 Bloom taxonomy 言,至少達到 Remember(如回答選擇題,成績可 PASS),一些 Understand(回答簡答題,成績可到A-;外加一些 Apply, Analyze [成績可到A], Evaluate [回答選擇題];一點點 Create [回答選擇題])。

所有考試皆同時提供中英文版本(因為翻譯的效能高,母語學習之效能較佳,但仍保留英文)

--------------------------------------------------------

以下是 ChatGPT 協助生成的學習目標

表:論文各章節之Bloom 層級學習目標

論文章節 Bloom 層級 學習目標範例
Title / Abstract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的主題、研究對象與主要變數
Understand 能用自己的話簡述研究目的與主要結論
Analyze 能辨識摘要中研究方法與結果的關鍵資訊
Introduction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問題與主要背景理論
Understand 解釋研究動機與理論框架
Analyze 分析研究缺口(gap)與研究假設之關聯
Evaluate 評估研究問題是否具備學術或實務價值
Methods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設計類型(RCT、橫斷面研究等)與樣本特徵
Understand 說明研究流程、變數操作方式與分析方法
Apply 能用該方法設計一個類似的研究框架*
Analyze 判斷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的契合度*
Evaluate 評估方法的有效性、偏差風險與可重複性*
Results Remember 能指出主要的數據與統計檢定結果
Understand 解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Analyze 比較不同組別結果,找出趨勢或差異
Evaluate 評估數據與研究假設的支持程度
Discussion / Conclusion Understand 能指出作者如何連結結果與文獻、理論
Analyze 分析作者的解釋是否合理,是否有遺漏解釋的可能性*
Evaluate 評估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Create 基於該研究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或改良設計*
References Remember 能指出引用的關鍵文獻與核心作者
Understand 說明引用文獻在本研究中的角色


---------------------------------------------------------------------------------------------------------

整體課程設計原則

  1. AI之雙重角色定位

    • 作為導師(Teacher AI):說明、引導思考、反問

    • 作為考官(Examiner AI):出題、模擬病人/臨床情境、評分。

  2. 學習循環

    • 學習(Learning) → 練習(Practice) → 測驗(Assessment) → 回饋(Feedback) → 鞏固(Consolidation)

  3. 結合 OT 專業情境

    • 病例討論(case-based learning)

    • 文獻閱讀與批判(journal club)

    • 治療方案設計(intervention planning)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生成式AI協助研究之層面

Khalifa, Mohamed, and Mona Albadawy.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research: An essential productivity tool."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Update 5 (2024): 100145. 東穎(我兒子)提供的文獻 

AI helps academic writing and research: 

1) facilitating idea generation and research design, 我常用於研究計畫

2) improving content and structuring, 研究計畫 + 論文

3) suppor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 研究計畫

4) enhancing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還沒用過

5) supporting editing, review, and publishing, 論文(這幫我節省很多英文編修費) and 

6) assisting in communication, outreach, and ethical compliance. 對外溝通


圖:6 層面與簡易說明(由上述論文擷取)

功能上:AI可協助「補充基本知識」,協助我們快速吸收/補強新知(如詢問特定詞彙/概念;文獻或主題彙整;甚至評論文獻);可協助除搜尋文獻,也可輸出 Endnote 可輸入的格式,以利後續引用。

AI幫忙的時機,可在研究的不同階段,含「從無到有」、「有想法後再跟AI討論」、或「最後確認/修改」。

但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基本知識/能力(含判斷力),意即「基本知識/能力」將決定您於吸收新知與研究的效能!!若基本知識/能力不足,那就好好補強,這生成式AI絕對可以協助!!甚至可以提升「知識之層級」,請參考我跟 ChtaGPT 的相關對話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或許我們,至少是我,皆在協助生成式AI升級!?

講直接一點是進行測試與除錯

還要花一點錢(加入會員)

當然回饋也不少,至少知識獲取與工作效率提高許多

那我們的價值何在?提升競爭力/成就感?

年輕人就很辛苦,10年後的年輕人,如何面對生成式AI?還有除錯的能力嗎?他們的存在價值/成就何在?

-------------------------------------------------------------------------------------------------

以下是我跟 GPT 5 交流後的觀點:

我們是在幫 AI 升級,還是在幫自己升級?

或許你沒想過,每次與生成式 AI 對話,你不只是使用者,更像它的測試員與除錯員。

我們花錢訂閱、花時間輸入指令,AI 的確因此更懂人類。但回頭想——我們的價值何在?

對我而言,答案是:幫自己升級。

AI 讓我們知識獲取更快、工作效率更高,但真正決定未來競爭力的,不是 AI,而是我們能不能駕馭它。

十年後的年輕人,AI 一定更強,但也更容易讓人們失去「除錯」與「判斷」的能力。

要不被取代,就要在這三個基礎能力上提前布局:

  1. 批判性思考:敢於懷疑 AI 的答案,能驗證真偽與適用性。
  2. 情境整合力:把 AI 的資訊轉化成符合實際需求的可行方案。
  3. 創造與跨域能力:將 AI 當作合作者,激發出它單獨無法產生的價值。

AI 會升級,但人類也必須升級

因為真正的差距,不是人類 vs AI,而是會駕馭 AI 的人 vs 不會駕馭 AI 的人。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AI 時代的研究紅利與挑戰:擁抱 GPT-5

自投入 AI 應用研究以來,我的研究進展顯著加快,生成式 AI 的研究同樣如此。

我能充分享受這波紅利,關鍵在於我已累積大量研究成果/相關知識——包括關鍵知識(domain knowledge)與寶貴資料,如臨床收案數據、臨床技能錄音檔與逐字稿(圖)。

另一個推動 AI 應用研究的關鍵,是 AI 技術本身的快速提升與普及。這方面我毫不擔憂,因為全球眾多 AI 公司與專家正持續開發更易用且效能不斷突破的 AI 工具與平台,例如 GPT-5。

透過自然語言介面,我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各類數據與逐字稿,進而激發出豐富的研究構想與成果。

圖:AI應用研究的關鍵特質/能力

面對的挑戰

然而,AI 帶來的並非只有紅利,也潛藏多重挑戰:

  • 資料品質與隱私

再先進的 AI 也需要可靠、完整且高品質的資料作為基礎。

對於臨床數據與逐字稿,必須確保去識別化與符合倫理規範,否則可能引發法律與信任危機。

  • 模型理解與偏差

GPT-5 再強大,也可能誤解語境或在細節上產生錯誤。

如果研究者對模型運作缺乏判斷能力,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放大偏差,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 依賴與創造力的平衡

過度依賴 AI 生成內容,可能削弱研究者的原創思考與方法論嚴謹度。

真正的價值在於將 AI 作為輔助,而非替代。

  • 技術更新速度

AI 技術演進迅速,今天的最佳工具,可能數月後就被取代。

持續學習與調整研究方法成為必要能力,而這對時間與精力都是挑戰。

簡言之,AI 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研究方式,GPT-5 更是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對於擁有專業知識與數據基礎的研究者而言,這是少有的黃金時刻——只要懂得善用工具、結合自身優勢,就能在浪潮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但唯有同時正視資料、偏差、依賴與技術迭代等挑戰,才能確保這份紅利不會被風險吞噬。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知識與經驗的比拼,更是創意與 AI 協作能力的較量。

以下分享與 GPT 5 的3個對話:

A. Deep Research: 「請彙整以大型語言模型設計的虛擬病人文獻,包含如何設計與驗證。所引用文獻必須是 PubMed 或 Scopus 可查詢得到,且是2023年迄今的文獻」 

B. 提問:「以下是評估相關的理論或看法?還是什麼概念? 

1. If you cannot measure it, you cannot improve it? 

2. 臨床人員所需評估工具的(精準度)標準,比研究人員高? 

3. 台灣臨床OT所使用的評估工具精準度,比研究人員差(且差很大)? 

4. 臨床技能(含知識)教育之關鍵在於評估/測驗 

5. 沒有好的評估工具,臨床、教學與研究都難以突破」

** 上述對話內容所引用的文獻-我覺得相關性很高,且未發現錯誤。ChatGPT還可以將文獻輸出成 Endnote可讀取的格式/檔案,對於後續引用,非常便利!!

C. 此貼文的改寫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ChatGPT上癮,造成認知怠惰... 如何克服??

 「你的性格會決定你比較常用快腦(直覺)還是慢腦(理性);情緒與直覺會推你上癮,而理性雖然理論上能剎車,但在現實中多數人踩不住。上癮久了,你的思考就會更依賴捷徑,真正動腦的機會變少。」

上述白話是 ChatGPT 解讀論文: Deng Z, Deng Z. Becoming a cognitive miser?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ddictive ChatGPT use. Soc Sci Med. 2025 Jul 30;383:118467. doi: 10.1016/j.socscimed.2025.118467. 所生成。

那如何克服上述的認知怠惰,且能提升工作/學習效率呢?

我覺得,一定要使用 ChatGPT,已難以避免。但使用方式與事後皆須調整!

1. 先有想法(先動腦)再提問;

2. 多反思/撰寫心得/看法(計畫/論文);

3. 高手切磋(投稿)!!

但如同前述白話,多數人難以做到!!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疾病經驗(FIFE)訪談架構、訪談能力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建立與驗證

這是我倫理學教學10幾年的主題之一,內容更改至少5次了....

臨床一直沒有採用,我依然沒放棄.... 這頗像我3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評估工具),乏人問津一般.... 哀怨的緣由,有些已於之前的貼文論述了...

回到FIFE,因生成式AI的誕生,讓我們多一項強大的研究技術/方法!!我已設計多位可供訪談的虛擬病人(生理、心理與小兒個案或家屬)!因此「FIFE訪談架構、訪談能力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建立與驗證」已正式進入「研發/改良」階段。

我們團隊的學術基礎包含:

  1. 心理計量應用學,提供發展與驗證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基礎。
  2. 溝通技巧與臨床同理學理與評估工具,提供關鍵核心能力/臨床技能的評估與回饋之基礎。
  3. 生成式AI應用,提供研發/改良的加速器!!經由虛擬病人與考官的建置,可大幅提升驗證與改良之效能。

上述1&2是核心知識;3是核心技術!

我們團隊的臨床與人才資源包含:,

  1. 臨床專家/單位合作,提供人才與臨床測試場域
  2. 已累積諸多錄影檔與逐字稿,提供大量試驗資料

有了上述條件,下列教學/研究,甚至臨床應用議題皆「更接近」可以實現:

  1. 建構可行的訪談架構,可完整或分拆的訪談架構/紀錄要點,以利執行。
  2. 建構與驗證虛擬病人與考官(偏重虛擬臨床技能測驗「方法學」之發展)
  3. 建構訪談/會談核心能力/臨床技能之評估與回饋(偏重「臨床技能教育成效」之驗證)

Note: 更早投入研究的共享決策(也是倫理學教學10幾年的主題之一),已放到冰庫!~ 主要原因是準備不足(或基礎不足),因為條件更多。其一條件/原因是FIFE沒做好!!


待續....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博後的實驗室日誌

新創的 My GPTs:   Laboratory Journal Assistant for post-docs

協助博後高效撰寫... 預計每天10分鐘以內

自動列出重點,含有溫馨提示

還可自動彙整(3~5次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