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議題:在生成式AI普及的今天,台灣碩班生(母語是中文)是否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英文?
# 現況分析
## 傳統困境
- 英文是科學文獻主要語言,過去必須費力學習
- 缺乏優質師資和練習環境
- 閱讀能力培養困難,寫作訓練更是挑戰
- 投入時間長但成效有限(若對此不確定者,可自行進行英文文獻之閱讀測驗(可使用我發展的GPT--「期刊論文閱讀或報告後,理解程度問答」):閱讀英文文獻之後,以母語撰寫文獻重點,再請生成式AI批改即可知道--您閱讀英文之效能如何?)
## AI帶來的轉變
- 生成式AI已成為閱讀英文論文的主要工具
- 可直接用母語理解和學習知識(可使用我發展的GPT:JM/期刊論文閱讀與彙整;或解惑GPT 這是他人做的)
- 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 但直接接觸英文的機會減少,學習英文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 實際使用情況(英文)
- 多數碩士畢業生後續很少精讀英文文獻,更少釐清閱讀問題
- 撰寫英文論文的機會更少(未寫作則難以精準掌握語意)
- 英文能力難以持續進步
- 投資報酬率偏低
# 不同立場的論點
## 支持繼續學習英文
1. **學術品質考量**
- 直接閱讀原文可掌握精確概念
- 能判斷AI翻譯準確性
- 理解作者論述邏輯
2. **職涯發展需求**
- 國際會議/學者交流
- 至國外工作
- 繼續深造
## 支持調整學習策略
1. **效率優先原則**
- 有限時間應投入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學習
- AI工具效能持續提升
- 語言障礙逐漸消失
2. **務實考量**
- 達到專業英文溝通層級極其困難,若未達到專業溝通層級--就意義/價值有限
- 缺乏真實使用環境
- 即使於碩班學習英文後,之後因使用少,容易退步
# 建議方案
## 1. 分層策略
- **學術導向**:維持較高英文能力
- **臨床就業導向**:掌握基本專業詞彙
## 2. 新素養培養
- **AI工具使用能力**
- 有效運用AI進行翻譯
- 判斷翻譯品質
- 整合多種工具
- **最小必要英文**
- 專業關鍵詞彙
- 圖表判讀能力
- 基本檢索能力(需要專業關鍵詞彙)
## 3. 時間重新配置
將原本學英文的時間用於:
- 深化專業研究能力
- 學習AI工具進階應用
- 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 跨文化理解能力
# 結論
在AI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國際化能力」:
- 從「精通英文」轉向「善用AI工具進行跨語言協作」
- 從「英文寫作能力」轉向「母語思考+AI輔助表達」
- 從「語言學習」轉向「工具素養+專業深化」
這不是放棄英文學習,而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務實選擇。關鍵在於認清AI工具的能力邊界,並據此制定個人化的學習策略。
以上是我跟生成式AI (Claude) 對話後的結論。歡迎惠賜意見!
5年後(AI功力/即時翻譯效能大增後)-這議題(如何選擇)應會更明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