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主題大致為5大項:
1. 相關概念/定義確認與修改
含同理情境之概念與定義... 這最關鍵!!
2. 評估工具發展與驗證
依據1發展,以專家評估為主,後續發展自評與個案評版本。先發展長版在發展短版或電腦適性測驗版
3. 介入模式與驗證
需要1&2之基礎。目前以「教學」「評估」「深入回饋」為主。另準備發展新模式,預計年中可測試之。
今年可初步驗證成效!!
4. 影響機制探究(含臨床效能驗證)
資料累積中。目前以病人參與治療程度(OT參與度)為主,今年可初步驗證之!! 後續宜考慮擴展機制驗證範疇(增加影響因素與成效指標)
5. OSCE
目前以遠距/視訊為主,這目前以經驗累積與資料庫累積為主,尚無具體發表論文之題材(努力思考中)
- 以上分別於生理與精神領域執行,因各主題幾乎同步執行,故進展「相當」緩慢。
由於相關評估「費時」且需「受訓」,也是進展緩慢的因素。
隨著「錄音檔/錄影檔(OSCE)/逐字稿」等資料庫的累積(每年生理與精神領域皆>50份),就待有心人的投入與開創!!
已備妥一篇英文稿件(COMPAT & COT)
準備另二篇英文稿件中(溝通技巧評估之不同觀點差異【專業人員vs學生vs個案】;GKCSAF之inter-rater & intra-rater reliability)--皆為精神領域資料。年中後應有生理資料,至少可寫2篇論文【邵彤碩論為其一】。
- 年底前看看能否撰寫「心理實習學生溝通技巧教學之成效驗證」,明年寫「生理實習學生...」目前的資料皆為「single-group 前後測(心理有三次,生理只二次)」,但可透過 rater 的 blinding 設計,以排除 bias,仍可初步探究成效。樣本數至少30位,最好50位以上!成效指標包含 GKCSAF & COT。
- 介入模式可於【今年5~7月間】調整/強化,今年5月與之前的資料即可作為對照組
- 累積資料庫(包含質與量),以作為後續AI分析使用
- 透過論文發表與高手切磋,強化相關知識(domain knowledge),以教導A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