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學術討論的特質 及 參與者之功力成長

學術討論(面對面 或 書面)的特質包含:對事(議題)不對人、論述邏輯清楚、來回(交鋒)澄清等。

一般學者(或計畫/論文審查者)通常會先講/寫一些課套(好聽的)話,再切入正題。

然而如果時間不夠,或是彼此已熟悉,客套話(文字)通常就省略。

一般研究入門者,通常難以接受直接切入正題以及直接來回交鋒,因為太尷尬(尤其被指出自己的弱點或不足)、太直接、太刺激。

然而若不直接/明確,如何有效溝通呢??

學術人員所提的意見/評論(尤其是針對您的計畫/論文),基本上可分為3類:
1. 澄清問題
2. 評論缺失: 2a, 真的缺失; 2b, 假的缺失(評論者誤解或錯誤);2c. 不易判定
3. 讚美

平心靜氣而言,無論您遇到上述任何意見,您皆宜 appreciate!! 因為這是您很好成長/茁壯的機會,這也是學術環境所特有的學術功力成長的機制之一。

因為 1. 通常是因為您沒講(寫)清楚,或為針對聽眾程度而講(寫)。您若能接受,則可提升表達能力!
2a. 及 2c: 因為您的論述有爭議/缺失,若您可瞭解,並且修正之,您可獲益(成長)良多。 
至於 2b. 您就抱者「教學相長」的態度,互相切磋吧!!如果是論文/計畫因此被 reject, 您除了自認倒楣,是可上訴。然而這在學術界並不流行,因為天涯何處無期刊(換個期刊就好了)。。。計畫也可改投其它機構。 毋須鑽牛角尖。
3. 就感謝之。

所以,有效率、大數量的學術討論(審查意見),是研究人員功力成長的關鍵途徑,過程相當紮實/刺激!若能適應/接受者,則研究功力可在「外人(甚至高手)」的協助下,逐漸提升。若否,那只能靠自己閉門練功一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