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選擇研究題目的考量 -- 興趣 或 實務


以興趣為主,跟著自我感覺走,一般認為是最好的開始!至少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興趣,如何走得下去!?能夠持續多久?

然而,一般研究入門者有興趣的議題,通常非「基礎 議題」。也就是入門者因為經驗/能力不足,常常看不到關鍵/基礎議題。
如一般治療師/個案重視「療效」,因此最想探討「療效」與「機制」。

但探討療效與機制的「基礎」及「關鍵」在於「理論」及「評估工具(含實驗室儀器)」。而非「臨床療效驗證」。

質言之,影響職能表現(OT最重視的療效指標)的因素眾多,如果欠缺「理論」,也缺乏評估工具可以掌握影響因素,將造成療效的驗證,不易深入,也不易全面地掌握影響職能表現的因素,也就無法全面地介入。也就是很快就遇到瓶頸或成效有限。

這時候需要回到基礎,建構理論以及評估工具。甚至進行「觀察」描述型研究,以探索可能影響因素與協助建構理論,以利後續之療效驗證。

若未能回到基礎議題、解決基本議題(建構理論、發展評估工具),則難以突破瓶頸。研究也很快就告一段落了,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難以深入徹底地確認療效機制,或是確認最佳之治療模式與適用對象),遑論如何「提升」療效。如果沒回到基礎,那興趣之路大概就結束了。

選擇研究題目,必需兼顧「基礎」及「切入點」,必需規劃長遠的研究議題與策略!

這是一條比較辛苦的路,且短期間看不出「傲人」的成果,也不易受他人(尤其是局外人/行外人)之肯定。除非您的腦袋很清楚,知道自己各階段的定位與投入重點,否則不易持續、也抓不到長遠方向。

然而,如果您真的抓到「基礎」及「關鍵」研究議題,而且按步就班培養基本能力,一段時間(5-8年),養成紮實的基礎能力之後,即能突破、起飛!!

若能持續下去,則「興趣」就會產生了,因為您會嚐到別人沒有的甜頭,您的功力會讓您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關鍵議題。這時候,您會對研究,覺得非常有趣!!

所以,入門者以興趣為主的考量,如果沒有從基礎能力培養起,可能難以為繼。以實務為主的考量,至少實用/務實。後續因為「基礎紮實、漸入佳境」就會產生興趣的!!而且是一輩子的興趣!!

另外(Sep. 4, 2020 補充),如彭明輝教授所言:碩士階段不太重要,因為「你再喜歡的研究題目,到頭來都會恨它,因為經歷了學習,所有能力的提升,都伴隨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