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疼痛」相關研究主題

6/6:與神經科謝松蒼教授(專長於 neuropathic pain之神經生理機制探討)討論,記錄如下:

  1. 謝教授認同我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語詞/本土問卷發展/疼痛機制探討)之臨床與學術價值。疼痛語詞與問卷之發展,未來可應用於華人地區。語詞與問卷發展可協助探索「疼痛類型」與「疼痛機制」。個案主觀之疼痛感受應與生理損傷呼應。然目前國內尚無完整/明確的疼痛語詞(也因此欠缺國人適用的疼痛問卷),影響醫病溝通、難以掌握疼痛類型與變化,也影響疼痛機制之探究。
  2. 他建議可從 cervical spondylosis (or HIVD) 造成之 neuropathic pain 開始探討語詞(LBP 的 pain 較複雜)。或是從臨床上明確外觀變化(如 arthritis,但非 neuropathic pain)開始,較為單純。
  3. 臺大語言學研究所 蘇以文教授,因為本身疼痛問題,對於「疼痛語詞」相當有興趣,後續應可協助語詞研究(如一般常用語詞之定義,甚至重新定義,或定義語詞)。
  4. 後續語詞或本土問卷之發展,若需客觀之生理評量,謝教授應可協助。
  5. 我跟饒紀倫醫師/徐瑋勵老師討論後,彙整明確之未來幾年之研究主題後,再請謝教授指導。
5月底:想關研究主題修改如下:


  1. 臺灣人(醫療人員、一般人與個案)之疼痛語詞探索 (基礎研究,有利於醫病溝通與工具發展)(以國語為主(因為台語終將式微))
  2. 發展疼痛評估工具(可先驗證常見之疼痛問卷之心理計量特性,現有評估工具之測量誤差一定很高。之後,等語詞收集完後,即可發展適於國人的疼痛評估工具)
  3. 發展主要(常見)疼痛類型之標準產生法,以利臨床應用(校對病人之疼痛語詞使用,以提升醫病溝通效能;亦有利於語詞研究)
  4. 主觀疼痛類型之鑑別診斷能力驗證(有利於臨床人員確認診斷與後續治療)
  5. 常見特定疾病之疼痛類型與嚴重度變化之長期追蹤 (建立疼痛 profile有利於預測預後與臨床決策)
  6. 前5主題有一定成果之後,有助於探討「疼痛機制」(學術與臨床價值兼具)[[確認疼痛類型與生理機制(個案主觀陳述 vs 生理損傷或特徵,如 image finding)]]
1, 2 & 3 是基礎研究,必須先做。
5 需與臨床合作長期收集資料






4/9:團隊人才之徵詢上,已找到2位PT老師與1位治療師,還需復健科醫師,以協助確認診斷。

4/7:
最近半年來,由於個人的「疼痛」經歷,對於「疼痛評量與應用」之相關主題,有更深刻的想法,至少有6大主題:
1. 疼痛類型之鑑別診斷能力
2. 特定疾病之疼痛類型與嚴重度的變化與影響因素
3. 臺灣人(醫療人員、一般人與個案)之疼痛語詞探索 [慢速進行中]
4. 發展疼痛評估工具(可先驗證常見之疼痛問卷之心理計量特性,SEM一定很高。之後,等語詞收集完後,即可發展適於國人的疼痛評估工具)
5. 發展主要疼痛類型之標準產生法,以利臨床應用(校對病人之疼痛語詞使用,以提升醫病溝通效能)
6. 前5主題有一定成果之後,有助於探討「疼痛機制」

3, 4 & 5 是基礎研究,必須先做。
2 需與臨床合作長期收集資料

現況簡介:目前臨床以 0-10 VAS為主,研究時,常用 VAS + 問卷。然2者之MDC偏高,造成臨床應用困難。且因國情差異,問卷之有效性仍待實證與修改。

個人經歷:中文之疼痛語詞有限,每人之疼痛語詞也有限


上圖為 一種 簡易手持 algometer (痛覺計)可用以計量造成疼痛之最小壓力

待續。。。

8 則留言:

  1. 我依據老師列出來的主題,也排了一下相關主題研究的發展順序,
    不知道這樣合不合適呢?

    短期:
    蒐集疼痛語詞、疼痛語詞與疾病類型配對 3.+2.
    發展疼痛評估工具4.
    中期:
    疼痛類型之鑑別診斷能力1.
    長期:
    疾病的疼痛變化與影響因素探討(似乎與疼痛機制很像) 2.

    另外,我看不太懂第5點「發展主要疼痛類型之標準產生法」。
    想請問的意思是指要發展區辨不同疼痛種類的方法嗎?或是區辨疼痛程度的標準呢?

    回覆刪除
  2. looks good!
    發展「產生」特定疼痛的方法(如產生刺痛、神經壓迫疼痛的方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解答。
      「產生特定疼痛的方法」聽起來好先進喔!
      又,我覺得「產生特定疼痛的方法」與第1.似乎可以互相輔助,適合作為中期研究的主題。

      刪除
  3. 另外,適不適合之判斷,須有依據。
    我想您有依據,宜提出。始能深入討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的判斷依據有3個:
      1.排比較前面的研究先做,後面的研究才容易發展。
      2.排比較前面的研究比較容易做出成果。
      3.排比較前面的研究範疇較小。

      這是我自己的想法,請老師再指導喔!謝謝。

      刪除
  4. 老師 如果HIVD 的診斷依據是影像 建議團隊中加入放射科專業人員.. ..

    回覆刪除
  5. 老師 由於HIVD的細分種類繁多 壓迫的位置和組織也都有可能不同 倘若要以影像診斷當作分類依據 建議團隊裡還加上放射學相關判讀人員 有助於解剖病理狀態和主觀感受之間的關聯

    回覆刪除
  6. yes, 診斷是關鍵! 一定要找到專家判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