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改革電子病歷的瓶頸

目前主要難題有二:
1. 治療師因為負擔已重,不想增加評估負擔。
2. 專業之間(如PT/OT/醫師)的競爭,使得各專業互不信任,評估資料難以分享。 

若各專業之評估結果可以分享,彼此分工/資料分享,則可省去諸多「重複」評估之業務,即可解決評估負擔。

然而各專業之間長期存在競爭態勢,也不易信任其它專業,使得以上的瓶頸難以克服!

復健部應有制高點可出面整合,然而目前似未看到復健部主任有此想法與行動。

2 則留言:

  1. 目前我大致已經和staff一對一溝通電子病歷量表的使用及意義何在,尤其針對是三大核心主軸:動作(S-STREAM)、平衡(HBSF)及日常生活(BI-3)。有關老師的兩項難題反應如下,困難一:治療師擔心增加負擔就是需多花很多時間評估,項目多又難,可能多個10~15分鐘就有困難。老師的三大量表屬於簡版,item少又不複雜,一位臨床Staff很快能上手,很多item平常就會評到,例如S-STREAM很多item就跟Br. Stage很像、平衡很多item看者病人一進治療室門口來就可以開始評估,這些量表甚至可能簡單到可以背起來,無需像評估小兒量表一樣(好幾十樣items)要拿操作手冊對來對去,簡單來說就是把平常治療師都會觀察的東西做有效率的整合量化紀錄。面對目前高醫體系電子病歷還在規劃中,到底一開始實施一位病人需要評估多久,會比傳統紙本評估還慢嗎?其實不得而知,治療師也多採觀望態度,我請嘗試staff先看看,統計半年一年或是累積個案數達一定程度的使用情況,如果真的實際運作會很花時間,再針對電子病歷的內容做改善或改版。困難二:這點治療師多反應正面態度,如果專業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而節審評估時間,當然可行性高。我覺得治療技術上專業間可能存在著競爭關係,但是在同一院所在評估上應該不會區別哪位治療師或哪專業間比較會評估或專長評估,因此評估較少存在競爭關係,再者量化評估的意義之一在於前後療效分析,研究上亦常避免治療者和評估者同一位(盲設計),因此如果專業間互相信任亦代表評估結果更客觀化。最後如果復健部或高層在制高點出面整合當然可以執行上很容易,但如果在實際執行面上的治療師沒有認知為何要做評估?為何值得花時間去評估?最後可能流於形式作業有檢查才做有評鑑才做,且評估的資料也可能誤差大。

    士峰

    回覆刪除
  2. 如果貴單位各專業間之評估可以分工/分享,我相信第1個難題的難度(障礙)即可下降許多!!
    樂觀其成!!
    找時間 Skype 討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