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國科會取消 RPI 計算。。。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 我們該如何看待「科研指標」



3 則留言:

  1. 看完彭教授的評論,就只覺得國科會的做法是換湯不換藥。
    "各學術處爾後會強化複審會議的功能,用比較細膩的討論過程,來取代以往用呆板指標簡化學術判斷的流弊"。相對RPI,前者的作法增加人員的工作loading。

    回覆刪除
  2. 我想現在評論,仍過早。
    未來仍須看「學術處長提附一封cover letter,向評審說明他們所期待的評審準則」以及如何執行。
    批評容易,然而彭教授所強調的「我堅持學術研究是為了台灣社會(因此我寧可去做對台灣社會有用而無法在國外期刊發表的研究),同時學術研究必須兼顧學生的需要(因此必須視學生的未來發展斟酌給學生的題目,但這樣下來就無法進行福特式量產,產能必然嚴重下降,業績一定比較不亮麗)。」是否又是另一種「偏頗」?
    如何判定研究主題跟台灣社會無關/未兼顧學生的需要??
    我認為所有「醫學相關研究」幾乎都跟台灣民眾有關,不是嘛!?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國科會所提階段性轉換是有必要的,畢竟很多研究的內容是不能僅以一些計算公式來評斷的,而且公式的結果某種程度反映的是那是現在主流很夯的研究主題,當時間/空間推移後,內容的價值或許就不同了...加上一些人文主觀判斷是有必要的,關鍵只在於標準如何訂定?

    不過我覺得彭教授提出的這個觀點值得深思:國科會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學者個人的「學術卓越」,而是思索台灣整體社會的挑戰、困境、危機與未來,針貶台灣社會的價值,引領台灣社會走向一個更好、更值得發展的方向。
    學術整體發展與個別自由發展,兩者如何取得平衡,應是國科會的職責。
    但若說追求高品質的研究(i.e.,較嚴格的審查標準)就是與社會脫節,似乎也太過偏激呢
    我想朱教授為何提出科研指標的改革,為的就是鼓勵「對台灣社會有用而無法在國外期刊發表的研究」(一定無法發表嗎?) 以及 規模較小但有趣的研究議題的發展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