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養成「建構團隊」的能力

以 KAP 解釋之:
1. 團隊作戰才能截長補短,互補不足
2. 團隊/跨領域才能讓研究主題暨深又廣,確實解決盤根錯雜的臨床問題
3. 團隊才能營造持續的動能/相互支援,不因個人的心情、困擾而有所延誤
4. 態度上,自覺有需求,否則自我感覺良好,不假他人,格局小。。。。
5. 態度上,瞭解分享(付出)是營造團隊的關鍵,若吝於付出/分享,則團隊難以形成/持續

具備上述知識與心態之後,
須規劃自己中長期(至少5-8年[或10年]以上)研究方向,瞭解所需之研究專長與資源
除了自己努力培養專長與尋找資源,其它就需要他人協助或支援
那就按圖索驥
持續努力「投入」「付出」與「分享」。。。

個人的經驗,常看到的是:researchers不知或無法體會團隊之好處,或不知臨床研究需要團隊才能做好研究。if so, 一切大概已到盡頭,除非她/他改行做數理研究,自己鑽研即可。
另一種是 researchers 捨不得「付出」與「分享」,常抱怨合作者付出少又佔便宜。。。結局各位可想而知。
還有一種也很棘手,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中長期的研究方向,騎驢找馬,當然就難以擘劃研究願景尋找高手加入。。。這只能再培養基本研究能力/瞭解本身臨床環境之資源與議題,或可先加入其它團隊,以觀摩學習,再思如何效法。

2012/4/28補充:
另外,建構團隊/聚集人才的關鍵包含:
如何滿足合作者的「需求」,尤其是剛合作者之「短期需求(通常是發表論文之壓力)」。
如何爭取研究資源,以擴大團隊資源並且合作者持續投入。

3 則留言:

  1. 就上個學期與農學院的研究生合作的經驗,我覺得運作良好的研究團隊的成果確實很可觀。
    尤其是大家可以互相截長補短地互相支援、學習,
    讓最後的成果盡可能地詳盡,即使是對自己原本不熟悉的領域,
    負責的人也能夠清楚地陳述,大家也能就不同層面提供建議,真的是很好的學習歷程。

    至於分工是否平均的問題,個人覺得如果大家都很盡心,
    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回覆刪除
  2. 我贊同團隊合作首重態度。
    與他人合作可集思廣益,讓想法更臻完善,
    但人際的互動才是大問題呀XD
    我也該學習如何付出與分享,而不要太計較回報!

    回覆刪除
  3. 個人所知有限,能力有限,團隊作戰除能截長補短外,通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個人覺得團隊作戰外,團員們應該更要有 “互助合作”的精神,若只是一味的要求回報或總是以自身利益出發,我想如抱持此種態度的話,合作關係可能無法長久,團隊也難建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