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大數據,如何取得?

1. 自己建立是其一,但辛苦/費資源,且不易形成大樣本!

在美國只要是去識別化的數據便不屬於個人數據,All of US的創舉便是研究人員只能看到經過處理去識別化的數據,達到保護個資。在英國會將各醫院資料收集彙整後再給各院,如此一家醫院可用到所有醫院的資料。如何在開放、合理的平台上進行合作與交換,在台灣可由政府透過非營利法人再進行協調,才能物盡其用。」來源:聯合報-民意論壇

2. 依賴他人或機構,輕鬆多了,但不易期待其內容/品質。

對特定主題/樣本有興趣者,宜建立長期追蹤之資料庫,雖然辛苦,但值得!!若以臨床人員為主,可先依據資源(臨床與資金)做到初步規畫,再持續調整之。若以研究人員為主,資金或是最關鍵,才能長期持續收案。

我最近擬規劃中風個案之中期收案計畫(發病初期至半年,至少4時間點,若經費充裕再延至1年),研究主題包含評估工具之改良,特定功能恢復型態之探究與預測... 

也想擬定 精神疾患的中長期收案計畫(包含認知/社會認知/體識能//ADL之中長期追蹤,約每半年至一年評估一次),研究主題包含評估工具之改良,特定功能恢復型態之探究與預測... 這需要臨床單位的配合,我們團對或許已掌握此資源。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