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研究設計之典範: examining responsiveness

研究設計若未遵循典範,研究結果就很難獲致明確的結論或令人信服。
如療效驗證,若未設計 RCT,結果難獲採信。

以 responsiveness (or MID) 之研究設計而言

應用於中風病人,responsiveness 研究設計很簡單/可行,只要追蹤評估急性或亞急性期個案即可。沒有人會懷疑中風病人在急性或亞急性期不會進步/恢復。

小兒需要久一點的時間【至少半年以上】,因為【發展】與【介入】之成效較慢

Psych 就比較麻煩,急性病人因為病情【起伏】,較為複雜,且急性時期也不易配合評估。慢性病人因為病情穩定,較不可能。So, 驗證評估工具應用於 psych 病人之 responsiveness 的研究,就相對很少!!

理論上,慢性病人因為病情變差,由機構住進急性病房,或是較佳的反應性驗證對象【設計】
但國內因為【健保之故】,不少病人是被刻意安排住進病房的。。。。若依據 consecutive sampling,則有反應【變化】的個案比例應該低落。。。if so, 那結果實在很難解釋。故在台灣,此難以成為 responsiveness 設計的典範

so 如何設計驗證用於 psych 病人工具的反應性??

若能想出來,也獲得支持,很多工具的反應性才能獲得驗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