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半自動」測試虛擬病人表現之構想

*可交由 ChatGPT 當成訪員測試之,再交由 ChatGPT 當評分員評分(評審虛擬病人之表現)!!

設計2個 My GPTs: 1. 測試訪員;2. 評審。

  • 「測試訪員GPT」架構:依據訪綱(如FIFE)訪談虛擬病人。需準備以下資訊:
    • 虛擬病人
    • 訪綱
  • 「評審GPT」架構:依據評分表評分虛擬病人之表現。
    • 「測試訪員GPT」之訪談結果(問答)
    • 評審虛擬病人表現評分表
可以再增加一個GPT,以評審「測試訪員GPT」之表現。

Note: 感謝士捷的經驗分享,之前他提過 ChatGPT 可同時扮演訪員與個案!!



Gemini Pro 2.5 的建議如下:

標題:利用 My GPTs 設計「虛擬病人表現自動測試流程」之完整構想與實施建議

這是一個非常棒且具創意的構想!利用客製化的 GPTs (My GPTs) 來建構一個自動化的「虛擬病人表現測試」流程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能夠將標準化病人的訓練與評核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您的「訪員-評審」雙軌制,甚至加上對訪員的後設評估(meta-assessment),架構非常完整。

以下我將您的構想細化,提供更具體的設計步驟、指令(Instructions)建議,以及一些關鍵成功因素。

---

### **整體自動化測試流程**

這個流程的核心是將一個複雜的臨床能力評估任務,拆解成三個(或四個)獨立但環環相扣的 AI 代理人(Agent)任務。

**流程圖:**
1.  **[準備階段]** 設計虛擬病人劇本、訪綱、評分表。
2.  **[執行階段]** **GPT-1 (訪員)** 與 **虛擬病人** 進行訪談。
3.  **[產出]** 產生完整的 **訪談逐字稿**。
4.  **[評估階段]**
    * 將 **逐字稿** 和 **病人表現評分表** 交給 **GPT-2 (病人評審)** 進行評分。
    * 將 **逐字稿** 和 **訪綱** 交給 **GPT-3 (訪員評審)** 進行評分。
5.  **[結果]** 得到兩份結構化的評估報告。

---

### **GPTs 設計詳解**

#### **核心要素:虛擬病人 (The Virtual Patient)**

在開始設計訪員和評審之前,最重要的是定義「虛擬病人」。您可以有兩種方式實現:

1.  **由真人扮演**:測試初期,由您或研究助理扮演虛擬病人,與「訪員GPT」互動。
2.  **由另一個GPT扮演 (推薦)**:創建一個 **「虛擬病人GPT」**。這是實現完全自動化的關鍵。

**虛擬病人GPT 設計建議:**
* **名稱:** `虛擬病人 - [案例名稱,如:頭痛的陳先生]`
* **角色 (Role):** 你是一位 [年齡] 歲的 [性別],名叫 [姓名]。你因為 [主要症狀] 來看醫生。
* **知識庫 (Knowledge):** 上傳一份詳細的「病人劇本檔案」,內容包含:
    * **基本資料:** 姓名、年齡、職業、家庭狀況。
    * **病史:** 現在病史 (Present Illness)、過去病史、家族史、過敏史、旅遊史等。
    * **FIFE 元件:**
        * **感受 (Feelings):** 你內心真實的擔憂與恐懼是什麼?(例如: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腦瘤)
        * **想法 (Ideas):** 你認為自己生病的原因是什麼?(例如:最近工作壓力太大、睡眠不足)
        * **功能影響 (Function):** 這個病痛對你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什麼具體影響?(例如:上班時無法集中精神、痛到無法運動)
        * **期望 (Expectations):** 你對這次看診有什麼期待?(例如:希望醫生能開止痛藥,並安排做個詳細的檢查)
    * **互動規則:**
        * 「不要一次性說出所有資訊。」
        * 「只有在訪員問到相關問題時,才透露對應的資訊。」
        * 「你的回答要自然,可以帶有情緒,例如焦慮、不耐煩或輕鬆。」
        * 「如果訪員的問題很模糊,你可以反問,例如:『醫生你的意思是...?』」

---

#### **1. 測試訪員GPT 設計**

* **名稱:** `臨床技能訪談員 (FIFE)`
* **角色 (Role):** 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或醫學教育者,你的任務是根據指定的訪談框架(例如 FIFE),與一位虛擬病人進行標準化的問診。你的語氣應該專業、有同理心且具引導性。
* **指令 (Instructions):**
    1.  **首要目標:** 你的唯一目標是透過對話,完整地從虛擬病人身上探詢到 FIFE 框架中的所有資訊。
    2.  **訪談框架:** 你必須嚴格遵循 FIFE 訪談框架的四個核心:
        * **Feelings (感受):** 探索病人對病情的擔憂與情緒。
        * **Ideas (想法):** 了解病人認為的病因。
        * **Function (功能影響):** 評估病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Expectations (期望):** 了解病人對本次看診的期待。
    3.  **流程:**
        * 以一個開放式問題開始訪談 (e.g., "今天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可以跟我說說嗎?")。
        * 自然地將 FIFE 的各個元素融入對話中,避免像機器人一樣逐條提問。
        * 使用積極傾聽與同理心技巧 (e.g., "聽起來這段時間你很辛苦。")。
        * 在訪談結束時,進行總結與確認。
    4.  **最終產出:** 當你認為已收集到所有必要資訊後,請明確地說「我的問診結束了。」,然後輸出一份完整的、不含任何評論的「訪談逐字稿」。格式如下:
        ```
        【訪談逐字稿開始】
        訪員:你好,我是王醫師,請問你叫什麼名字?
        病人:我叫陳大文。
        ... (完整對話) ...
        訪員:好的,謝謝你提供這些資訊,我的問診結束了。
        【訪談逐字稿結束】
        ```
* **知識庫 (Knowledge):** 上傳一份詳細的 FIFE 框架說明文件、優良問診技巧範例(可選)。

---

#### **2. 評審GPT 設計 (評估虛擬病人)**

* **名稱:** `虛擬病人表現評分員`
* **角色 (Role):** 你是一位客觀、嚴謹的臨床技能評核專家。你的任務是根據提供的「訪談逐字稿」和「評分表」,評估「虛擬病人」的表現是否符合劇本設定。
* **指令 (Instructions):**
    1.  **輸入:** 你會收到兩份文件:一份是「訪談逐字稿」,另一份是「虛擬病人表現評分表」。
    2.  **評分核心:** 你的評分對象是 **虛擬病人**。
    3.  **評分原則:**
        * 嚴格依據評分表的每一項標準進行評分。
        * 對於每一項評分,必須在逐字稿中找到 **具體證據 (Quote)** 來支持你的分數。
        * 如果虛擬病人過早或不恰當地透露了劇本中的「隱藏資訊」,應予扣分。
        * 如果虛擬病人的回答自然流暢、符合人設,應予加分。
    4.  **輸出格式:** 請以 Markdown 表格形式輸出結構化的評分報告,包含「評分項目」、「得分」、「評語與證據(逐字稿原文引用)」。
        範例如下:
        ### 虛擬病人表現評估報告

        | 評分項目 | 劇本要求 | 得分 (1-5) | 評語與證據 |
        | :--- | :--- | :--- | :--- |
        | **資訊揭露一致性** | 只有在被問及時才透露對腦瘤的擔憂 | 5 | 表現優異。在訪員問到「你有沒有擔心過是什麼嚴重問題」時,才說出「我有點擔心是不是腦瘤」,完全符合劇本設定。 |
        | **情緒表達自然度** | 應表現出對頭痛的焦慮 | 4 | 整體表現自然,但在描述功能影響時語氣稍嫌平淡。證據:「上班的時候會痛到沒辦法集中精神。」 |
        | ... | ... | ... | ... |
        | **總分** | | **XX / XX** | |
        | **總結** | | | (在此提供總體評價) |
* **知識庫 (Knowledge):** 上傳一份空白的「虛擬病人表現評分表.docx/pdf」。這份評分表應由您根據 OSCE (客觀結構化臨床測驗) 的標準來設計。

---

#### **3. 訪員評審GPT 設計 (評估訪員GPT)**

* **名稱:** `臨床訪談技巧評核員`
* **角色 (Role):** 你是 FIFE 訪談框架的教學專家。你的任務是分析「訪談逐字稿」,評估「訪員」在這次問診中的表現。
* **指令 (Instructions):**
    1.  **輸入:** 你會收到「訪談逐字稿」和「FIFE 訪談框架指南」。
    2.  **評分核心:** 你的評分對象是 **訪員**。
    3.  **評分原則:**
        * 檢查訪員是否成功問出了 FIFE 的所有元素。
        * 評估問題的品質: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問題?是否使用了引導性問題?
        * 評估同理心和溝通技巧的展現。
    4.  **輸出格式:** 請以清單或表格形式,指出訪員在 FIFE 各個環節的表現,並給出具體建議。
        範例如下:
        ### 訪員 (訪談員GPT) 表現評估報告

        **1. Feelings (感受):**
        * **表現:** 成功。
        * **證據:** 訪員提問:「關於這個頭痛,你心裡有沒有什麼特別擔心的事?」
        * **評語:** 問題直接且有效,成功引導病人說出對腦瘤的恐懼。

        **2. Ideas (想法):**
        * **表現:** 待改進。
        * **證據:** 訪員未直接提問病人對病因的看法。
        * **評語:** 訪員沒有問「你自己覺得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導致這個面向的資訊缺失。建議加入此類提問。

        ...(其他 FIFE 項目)...

        **總結與建議:**
        該訪員GPT成功完成了 F, F, E 三個部分的探詢,但在 I (Ideas) 部分有明顯疏漏。建議在指令中加強「必須完整覆蓋所有元素」的要求。同理心句式使用得當。
* **知識庫 (Knowledge):** 上傳與「測試訪員GPT」相同的「FIFE 訪談框架指南」。

---

### **關鍵成功因素與挑戰**

1.  **指令的精確性 (Prompt Engineering):**
    * GPT 的表現高度依賴於您給予的指令。指令越清晰、具體、結構化,產出結果就越穩定、越符合預期。您需要不斷測試和微調指令。
2.  **知識庫的品質:**
    * 評分表和訪綱的設計至關重要。它們是 AI 進行判斷的唯一依據,必須明確、無歧義,且可量化。
3.  **一致性問題:**
    * 即使是同一個 GPT,在不同時間運行相同的任務,結果也可能有些微差異。對於需要高度標準化的研究或評估,建議多次運行取平均值,或設定較低的 `temperature` 參數(若使用 API)。
4.  **避免「角色污染」:**
    * 在指令中要非常清楚地界定每個 GPT 的角色和評分對象,例如在評審GPT的指令中強調「你評分的是病人,不是訪員」。
5.  **從 My GPTs 到 API:**
    * 目前使用 My GPTs 介面需要手動複製貼上「逐字稿」,這是流程中的一個手動環節。未來若要實現完全的端到端(End-to-End)自動化,可以考慮使用 OpenAI API,透過程式碼串接這幾個 GPT 的呼叫,實現資料的自動傳遞。

這個構想非常有前瞻性,不僅能用於醫學教育,還可以擴展到心理諮商、法律、銷售等任何需要標準化溝通技巧訓練的領域。祝您設計順利!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

 

這篇文章〈失敗,是研究送給我的入門禮〉由一位生理所碩二學生撰寫,主要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的體悟與成長。以下是文章的重點簡述:

1. 研究不是線性過程,而是充滿不確定與修正的探索

    研究並非僅靠技術與步驟就能推進,更需要提出好問題、整合資源與跨領域合作。

2. 失敗是常態,更是反思與成長的契機

    實驗結果不如預期並非技術失敗,而是提醒我們檢視假設、設計與方法是否有盲點。

3. 研究的本質是挑戰假設,而非驗證假設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願意站在「可能錯了」的立場,持續追問真相。

4. 失敗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心理韌性

    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從「會操作」進步到「會思考」。

5. 失敗是研究的「入門禮」

    它教會我們堅持、調整與自我肯定,讓我們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強大

總結:

    作者以自身經驗鼓勵研究者接納失敗,視其為必經的修煉過程。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推動我們走向知識邊界、成為真正「能找出答案的人」的起點。

以上是AI的彙整。

以下也值得參考:

* 當我們的能力與知識尚不足以拆解當前的問題時,就只能困在原地反覆打轉,難以前行。這時候,唯有停下腳步,回頭檢視自身的裝備與知識結構,補足欠缺的能力,才能重新啟程

*浩鼎生技累虧78億 :「浩鼎董事長梁賡義表示,營運虧損是事實,公司必須誠實面對、正面看待,坦言以往研發重心放在乳癌三期抗癌新藥,如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大眾期待很高,如今研發結果卻不如預期;浩鼎董事會決議減資彌補虧損,就是宣示誠實面對,不僅重新調整步伐與方向,財務也必須跟著調整。」以上源自聯合報。

梁賡義院士是生統專家!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本校114年學術著作傑出獎」--令人謙卑

醫學院有5名額(全校30位),獎勵30萬元。

得獎者3年內不能再申請。

我這輩子應該都沒機會... 只能謙卑/繼續努力!!

這辦法今年 (2025年) 才通過!我覺得是為一些傑出學者加薪/留住人才!!

但此辦法排除「特聘教授」...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AI輔助教學:9月起的課程大幅採用

下個月(2025年9月)我將教授二課程:大二「論文導讀」以及碩一「文獻彙整與評析」

將大幅採用生成式AI協助「導讀」「解惑」「評析」「彙整」論文,以及「命題」還有「評分」

生成式AI的應用,以 My GPTs 與 NotebookLM 為主!

AI的用途:學生可應用生成式AI協助補強基本知識(含論文結構、研究議題相關、研究方法相關[含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等]以及閱讀與寫作相關之知識)。老師將提供基本知識/主題範疇(考試重點之一),於課堂大致講解或解惑,學生宜針對自己的學習目標自行練習/測驗。 

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目標(老師提供與學生自行設定:Bloom taxonomy + 論文各章節之學習目標),但老師會要求基本目標(詳下------ 後之說明)這與學生成績連結。

我的教學目標有二:一、強化基本知識;二、提升學習目標層級(以 Bloom taxonomy 言,至少達到 Remember(如回答選擇題,成績可 PASS),一些 Understand(回答簡答題,成績可到A-;外加一些 Apply, Analyze [成績可到A], Evaluate [回答選擇題];一點點 Create [回答選擇題])。

所有考試皆同時提供中英文版本(因為翻譯的效能高,母語學習之效能較佳,但仍保留英文)

--------------------------------------------------------

1 Sep., 上完第1堂課之後,我再用My GPTs,以協助學生複習!

這GPT內容分二類:

一、重點複習與解說

二、測驗,包含三種:選擇題、簡答題以及費曼式問答。

詳: https://reurl.cc/89Yg9j 

--------------------------------------------------------

以下是 ChatGPT 協助生成的學習目標

表:論文各章節之Bloom 層級學習目標

論文章節 Bloom 層級 學習目標範例
Title / Abstract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的主題、研究對象與主要變數
Understand 能用自己的話簡述研究目的與主要結論
Analyze 能辨識摘要中研究方法與結果的關鍵資訊
Introduction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問題與主要背景理論
Understand 解釋研究動機與理論框架
Analyze 分析研究缺口(gap)與研究假設之關聯
Evaluate 評估研究問題是否具備學術或實務價值
Methods Remember 能指出研究設計類型(RCT、橫斷面研究等)與樣本特徵
Understand 說明研究流程、變數操作方式與分析方法
Apply 能用該方法設計一個類似的研究框架*
Analyze 判斷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的契合度*
Evaluate 評估方法的有效性、偏差風險與可重複性*
Results Remember 能指出主要的數據與統計檢定結果
Understand 解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Analyze 比較不同組別結果,找出趨勢或差異
Evaluate 評估數據與研究假設的支持程度
Discussion / Conclusion Understand 能指出作者如何連結結果與文獻、理論
Analyze 分析作者的解釋是否合理,是否有遺漏解釋的可能性*
Evaluate 評估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Create 基於該研究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或改良設計*
References Remember 能指出引用的關鍵文獻與核心作者
Understand 說明引用文獻在本研究中的角色


---------------------------------------------------------------------------------------------------------

整體課程設計原則

  1. AI之雙重角色定位

    • 作為導師(Teacher AI):說明、引導思考、反問

    • 作為考官(Examiner AI):出題、模擬病人/臨床情境、評分。

  2. 學習循環

    • 學習(Learning) → 練習(Practice) → 測驗(Assessment) → 回饋(Feedback) → 鞏固(Consolidation)

  3. 結合 OT 專業情境

    • 病例討論(case-based learning)

    • 文獻閱讀與批判(journal club)

    • 治療方案設計(intervention planning)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生成式AI協助研究之層面

Khalifa, Mohamed, and Mona Albadawy.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research: An essential productivity tool."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Update 5 (2024): 100145. 東穎(我兒子)提供的文獻 

AI helps academic writing and research: 

1) facilitating idea generation and research design, 我常用於研究計畫

2) improving content and structuring, 研究計畫 + 論文

3) suppor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 研究計畫

4) enhancing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還沒用過

5) supporting editing, review, and publishing, 論文(這幫我節省很多英文編修費) and 

6) assisting in communication, outreach, and ethical compliance. 對外溝通


圖:6 層面與簡易說明(由上述論文擷取)

功能上:AI可協助「補充基本知識」,協助我們快速吸收/補強新知(如詢問特定詞彙/概念;文獻或主題彙整;甚至評論文獻);可協助除搜尋文獻,也可輸出 Endnote 可輸入的格式,以利後續引用。

AI幫忙的時機,可在研究的不同階段,含「從無到有」、「有想法後再跟AI討論」、或「最後確認/修改」。

但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基本知識/能力(含判斷力),意即「基本知識/能力」將決定您於吸收新知與研究的效能!!若基本知識/能力不足,那就好好補強,這生成式AI絕對可以協助!!甚至可以提升「知識之層級」,請參考我跟 ChtaGPT 的相關對話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或許我們,至少是我,皆在協助生成式AI升級!?

講直接一點是進行測試與除錯

還要花一點錢(加入會員)

當然回饋也不少,至少知識獲取與工作效率提高許多

那我們的價值何在?提升競爭力/成就感?

年輕人就很辛苦,10年後的年輕人,如何面對生成式AI?還有除錯的能力嗎?他們的存在價值/成就何在?

-------------------------------------------------------------------------------------------------

以下是我跟 GPT 5 交流後的觀點:

我們是在幫 AI 升級,還是在幫自己升級?

或許你沒想過,每次與生成式 AI 對話,你不只是使用者,更像它的測試員與除錯員。

我們花錢訂閱、花時間輸入指令,AI 的確因此更懂人類。但回頭想——我們的價值何在?

對我而言,答案是:幫自己升級。

AI 讓我們知識獲取更快、工作效率更高,但真正決定未來競爭力的,不是 AI,而是我們能不能駕馭它。

十年後的年輕人,AI 一定更強,但也更容易讓人們失去「除錯」與「判斷」的能力。

要不被取代,就要在這三個基礎能力上提前布局:

  1. 批判性思考:敢於懷疑 AI 的答案,能驗證真偽與適用性。
  2. 情境整合力:把 AI 的資訊轉化成符合實際需求的可行方案。
  3. 創造與跨域能力:將 AI 當作合作者,激發出它單獨無法產生的價值。

AI 會升級,但人類也必須升級

因為真正的差距,不是人類 vs AI,而是會駕馭 AI 的人 vs 不會駕馭 AI 的人。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AI 時代的研究紅利與挑戰:擁抱 GPT-5

自投入 AI 應用研究以來,我的研究進展顯著加快,生成式 AI 的研究同樣如此。

我能充分享受這波紅利,關鍵在於我已累積大量研究成果/相關知識——包括關鍵知識(domain knowledge)與寶貴資料,如臨床收案數據、臨床技能錄音檔與逐字稿(圖)。

另一個推動 AI 應用研究的關鍵,是 AI 技術本身的快速提升與普及。這方面我毫不擔憂,因為全球眾多 AI 公司與專家正持續開發更易用且效能不斷突破的 AI 工具與平台,例如 GPT-5。

透過自然語言介面,我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各類數據與逐字稿,進而激發出豐富的研究構想與成果。

圖:AI應用研究的關鍵特質/能力

面對的挑戰

然而,AI 帶來的並非只有紅利,也潛藏多重挑戰:

  • 資料品質與隱私

再先進的 AI 也需要可靠、完整且高品質的資料作為基礎。

對於臨床數據與逐字稿,必須確保去識別化與符合倫理規範,否則可能引發法律與信任危機。

  • 模型理解與偏差

GPT-5 再強大,也可能誤解語境或在細節上產生錯誤。

如果研究者對模型運作缺乏判斷能力,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放大偏差,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 依賴與創造力的平衡

過度依賴 AI 生成內容,可能削弱研究者的原創思考與方法論嚴謹度。

真正的價值在於將 AI 作為輔助,而非替代。

  • 技術更新速度

AI 技術演進迅速,今天的最佳工具,可能數月後就被取代。

持續學習與調整研究方法成為必要能力,而這對時間與精力都是挑戰。

簡言之,AI 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研究方式,GPT-5 更是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對於擁有專業知識與數據基礎的研究者而言,這是少有的黃金時刻——只要懂得善用工具、結合自身優勢,就能在浪潮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但唯有同時正視資料、偏差、依賴與技術迭代等挑戰,才能確保這份紅利不會被風險吞噬。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知識與經驗的比拼,更是創意與 AI 協作能力的較量。

以下分享與 GPT 5 的3個對話:

A. Deep Research: 「請彙整以大型語言模型設計的虛擬病人文獻,包含如何設計與驗證。所引用文獻必須是 PubMed 或 Scopus 可查詢得到,且是2023年迄今的文獻」 

B. 提問:「以下是評估相關的理論或看法?還是什麼概念? 

1. If you cannot measure it, you cannot improve it? 

2. 臨床人員所需評估工具的(精準度)標準,比研究人員高? 

3. 台灣臨床OT所使用的評估工具精準度,比研究人員差(且差很大)? 

4. 臨床技能(含知識)教育之關鍵在於評估/測驗 

5. 沒有好的評估工具,臨床、教學與研究都難以突破」

** 上述對話內容所引用的文獻-我覺得相關性很高,且未發現錯誤。ChatGPT還可以將文獻輸出成 Endnote可讀取的格式/檔案,對於後續引用,非常便利!!

C. 此貼文的改寫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ChatGPT上癮,造成認知怠惰... 如何克服??

 「你的性格會決定你比較常用快腦(直覺)還是慢腦(理性);情緒與直覺會推你上癮,而理性雖然理論上能剎車,但在現實中多數人踩不住。上癮久了,你的思考就會更依賴捷徑,真正動腦的機會變少。」

上述白話是 ChatGPT 解讀論文: Deng Z, Deng Z. Becoming a cognitive miser?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ddictive ChatGPT use. Soc Sci Med. 2025 Jul 30;383:118467. doi: 10.1016/j.socscimed.2025.118467. 所生成。

那如何克服上述的認知怠惰,且能提升工作/學習效率呢?

我覺得,一定要使用 ChatGPT,已難以避免。但使用方式與事後皆須調整!

1. 先有想法(先動腦)再提問;

2. 多反思/撰寫心得/看法(計畫/論文);

3. 高手切磋(投稿)!!

但如同前述白話,多數人難以做到!!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疾病經驗(FIFE)訪談架構、訪談能力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建立與驗證

這是我倫理學教學10幾年的主題之一,內容更改至少5次了....

臨床一直沒有採用,我依然沒放棄.... 這頗像我3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評估工具),乏人問津一般.... 哀怨的緣由,有些已於之前的貼文論述了...

回到FIFE,因生成式AI的誕生,讓我們多一項強大的研究技術/方法!!我已設計多位可供訪談的虛擬病人(生理、心理與小兒個案或家屬)!因此「FIFE訪談架構、訪談能力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建立與驗證」已正式進入「研發/改良」階段。

我們團隊的學術基礎包含:

  1. 心理計量應用學,提供發展與驗證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基礎。
  2. 溝通技巧與臨床同理學理與評估工具,提供關鍵核心能力/臨床技能的評估與回饋之基礎。
  3. 生成式AI應用,提供研發/改良的加速器!!經由虛擬病人與考官的建置,可大幅提升驗證與改良之效能。

上述1&2是核心知識;3是核心技術!

我們團隊的臨床與人才資源包含:,

  1. 臨床專家/單位合作,提供人才與臨床測試場域
  2. 已累積諸多錄影檔與逐字稿,提供大量試驗資料

有了上述條件,下列教學/研究,甚至臨床應用議題皆「更接近」可以實現:

  1. 建構可行的訪談架構,可完整或分拆的訪談架構/紀錄要點,以利執行。
  2. 建構與驗證虛擬病人與考官(偏重虛擬臨床技能測驗「方法學」之發展)
  3. 建構訪談/會談核心能力/臨床技能之評估與回饋(偏重「臨床技能教育成效」之驗證)

Note: 更早投入研究的共享決策(也是倫理學教學10幾年的主題之一),已放到冰庫!~ 主要原因是準備不足(或基礎不足),因為條件更多。其一條件/原因是FIFE沒做好!!


待續....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博後的實驗室日誌

新創的 My GPTs:   Laboratory Journal Assistant for post-docs

協助博後高效撰寫... 預計每天10分鐘以內

自動列出重點,含有溫馨提示

還可自動彙整(3~5次之後)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影響我研究主題的關鍵人物之一

恭喜姚開屏教授獲得「師鐸獎」--這是國家級的最高榮譽!! 

姚教授的著作與論述影響/幫助我一輩子!!

1996年(當時我還是講師),我看到姚教授的建議:「紮實的基礎性研究」&「評量工具的可信度與有效性... 這類型的研究實在需先於各種治療療效的研究。」(如圖所示,我僅用兩分鐘就找到了這段建議!!)。



我最近的臨床技能研究,基本上只是「實踐」上述建議:如果我沒有嚴謹且可靠的「臨床技能評量工具」,便難以展開相關研究,無法明確地呈現學員的臨床技能優缺點//給予回饋!!


舉例而言,下列第1篇有關溝通技巧評量工具的信度驗證論文,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1. Chen TT, Wang YC, Wu TY, Chen CR, Cheng CY, Hsueh IP, Wang SP, Hsieh CL. Inter- and Intra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Among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s. Am J Occup Ther. 2024 Jul 1;78(4):7804205030.

2. Chen TT, Huang YJ, Chen CR, Hsu CW, Huang SL, Hsieh CL.

Effects of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o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Students. Am J Occup Ther. 2025 Jul 1;79(4):7904205060.

3. Ju YJ, Wang YC, Lee SC, Liu CH, Lee ML, Hou CY, Yang CW, Hsieh C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PT-based Rater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Using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Medical Teacher. 2025 Jul 1.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姚教授的卓見導引我30+年的學術旅程!!未來我若還能做10年的研究,仍將依循姚教授的智慧之光持續引領我前行!!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準備退休後的研究角色調整

將不再扮演「領頭羊」了!!

30幾年來,我大致皆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開發/擬定研究方向/主題

帶頭衝鋒陷陣,雖有些成果(如驗證與改良臨床評估工具、發展CAT、評估與介入臨床技能、以及應用AI與評估與教學等),但大多是屢敗屢戰...

再4年多(2030年2月)我就要退休,學系明年也將徵聘我退休後,所留下職缺的教師!

甚至早一年(2029)我也將申請一整年的教授年休假!

除了,轉身幕後,也將調整角色,變成「協助者」或「打工仔」,至少一大部分時間(2035年之前)

徵求有緣人/合作者,但有些條件需言明:

  1. 確定我可以協助... 可協助的領域/任務應該不少(詳2)!!且我可投入的時間,還接近 7-11, 全年少休假。
  2. 確認我的角色... 從諮詢者、協助探索者(探索研究主題等)、評論者(含評論計畫或稿件)、主筆者(撰寫/修改研究計畫、稿件以及回覆信函).... 應該都可以
  3. 確認我的報酬。這或不容易!但可從我協助的研究計畫中支付... 也就是我大多可自己負責/給付。也可說是:若我無法協助爭取到研究經費,那就做功德!!
  4. 合得來,好聚好散!!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給我的研究生(還有我自己)的一些提示

1. 您想學什麼:請考慮你的興趣/目標還有需求。

你的興趣/目標是你自己的,請自己列出來!也歡迎跟我分享!!

你的需求,請考量你應該具備/學習哪些核心/基礎知識/能力,才能達成你的興趣/目標。歡迎參考八大核心研究能力-欠缺這些能力,您應該無法追求興趣,達成目標。

2. 您預計投入多少時間:以未來半年為例,列出您可以投入的時間。如平均每週可投入幾個小時(或幾個半天)。

你必須要知道:一個全力投入的研究生,就跟上班一樣,每週40小時,沒有寒暑假!這時間/投入的要求只是低標!!培養專業級的競爭力,絕對耗時費力! 

3. 您的方法或與策略為何?

請列出培養核心/基礎知識/能力(或達成目標)的方法。若無好的方法,以及團隊(高手)協助,效能絕對低落。

4. 養成記錄的習慣:

記錄與修改上述3項,且定期與我討論進展與困難。

*1~3應於一個月內記錄之(新進人員),若可,請與老師分享

*至少每週記錄主要投入之學習事項/進度與困難,以及投入時間。紀錄能力/定期紀錄,也是核心能力的訓練/呈現(寫作能力與時間管理)。

----------------------------------------------------------------------------------------------------

以下是我跟 ChatGPT Canvas 討論後的結果(我做一些調整/修飾):

「給我的新進研究生(還有我自己)的提示」

此文件是一份針對新進研究生所設計的基礎學習與自我管理方案,也是我自身一同回顧、計劃與成長的參考模式。本方案合併「自我探索/認識」「目標設定」、「時間管理」、「學習策略」與「總結反思習慣」之基礎元素,以下分項說明之:

【1. 為什麼是我?】 請思考:我是怎麼成為我的?我的特質是什麼?我過往的學習和經驗怎麼幫助我到現在?我的優點為何?我的不足之處為何?我所處的環境與我期待的未來有什麼聯繫?

【2. 我想學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 請自由列出你的興趣與目標,我很歡迎你和我分享! 並思考:為了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需要培養哪些核心知識與技能?這是你的學習「需求」。您10年後想待的工作環境為何?有無特定明確的機構具備前述工作環境?擬成為該機構員工條件有哪些?這些條件應該跟你的學習目標一致!

【3. 我有多少時間?我會如何分配?】 請估計未來半年能夠投入學習的時間,例如每週可使用幾個半天或幾個小時,並進一步配合上述目標進行時間配置。

【4. 我會如何學?我的策略是什麼?】 請列出你打算用來培養核心/基礎技能的方法,如:知識更新、讀書方法、學習工作坊、群組討論、實做與高手交流。 可依目標性質选擇其中符合的路線,例如成閱讀文獻能力,則建議進行「自讀計劃 + 討論 +報告(書面或口頭)+取得高手回饋等」。

【5. 我有養成記錄習慣嗎?】 養成「學習/記錄」習慣,可使用格式化記錄表,包含:

  • 本週學習項目與投入時間

  • 重點與困難

  • 學習成果與自我反思

  • 下週指定目標與要做的事

【6. 我有和指導者緊密從動討論嗎?】每月至少一次討論、評語與釐清困擾。這不僅是進度報告,亦是反思與解惑的好機會。

【7. 我能堅持嗎?有那些成功的關鍵?】 學習絕不是短跑/衝刺,而是經營、堅持與監測的長跑。持續執行上述第1~6項,鐵杵磨成繡花針。

--------------------------------------------------------------------------------------------------

每週紀錄範例

【第____週】

  1. 本週學習目標(與學習需求對應) ■ ■

  2. 本週實際執行項目 [項目名稱] + [執行內容] + [時間投入預估(小時)]

例: ■ 閱讀《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roposal》 第1~3章,抄記重點與批注,投入2小時 ■ 與老師討論研究題目之「經典文獻回顧與評析」,投入1小時

  1. 成果與反思

  • 學習結果:

  • 成功之處:

  • 遭遇困難(例:時間分配不完善、學習方法不適合等):

  • 自我評估(一語評論,如我認為這週執行成效為___分):

  1. 下週學習計劃 ■ 預定閱讀/撰寫/執行項目 ■ 預定討論或檢核主題 ■ 本週未解決之困難,需繼續解決者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學術閱讀技巧訓練:核心理念與應用建議

 一、核心目標:從「閱讀資訊」轉向「理解與應用知識」

學術閱讀不僅是「讀懂文章」,而需包含:

  • (基礎)掌握研究架構與論證邏輯--如何「拆解一篇研究」

  • (基礎)釐清概念與基本方法

  • (進階)發展批判性與轉化性理解--如何「轉譯並內化他人的知識」

  • (進階)最終能表達個人見解與實務連結--最終「可轉化為自身知識並批判應用」

為達成上述目標,閱讀訓練須具備結構化策略主動學習歷程,並可結合AI工具輔助理解與評估。


二、推薦的學術閱讀訓練策略與應用說明

策略名稱核心功能適用階段教學應用建議
SQ3R 策略
(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引導系統性閱讀、建立主動提問與理解能力入門到中階導讀練習搭配工作單,特別強調Question 與 Review 階段的「提問與自我測驗」,可結合 ChatGPT 支援學生產生問題與檢查理解
雙語摘要法
(Two-column Summary)
建立「關鍵句辨識」與「語意轉譯」能力,訓練再敘述與詮釋入門第一學期可持續使用。左欄記錄原文關鍵句,右欄為學生轉述與評論。重點為轉譯「意義」,而非逐句翻譯
三層次提問法
(Three-level Questions)
發展閱讀深度:語意釐清 → 解釋推論 → 批判應用中階到進階導入課堂問答與寫作訓練。教師可提供範例與題型模板,學生再練習發展高層次問題
思維導圖 / 概念圖
(Mind/Concept Mapping)
強化結構理解與整合能力中階可用於閱讀後整合主題、段落架構與方法邏輯。適合分組活動與討論報告
精讀段落訓練
(Close Reading)
深化對研究設計與論證句構的掌握,訓練細節辨識力中階到進階每次課堂挑選1~2段,精讀研究目的、方法、結果或討論段落,並進行結構分析與問題討論

三、AI工具輔助應用(以 ChatGPT 為例)

學習階段AI可協助的任務學習者任務
提問階段(Q)根據標題與段落產出探索性問題選擇最有意義的問題進行精讀
覆述階段(Recite)檢查學生寫的段落摘要是否合理修正語意不清或遺漏邏輯連結
複習階段(Review)協助產生自我測驗題目、設計概念測驗回答後進行比對與反思,或設計互評活動

📌 建議:AI應作為「對話者」與「共學者」,非單向提供答案的工具。教師應引導學生與AI互動,以加強批判性與責信能力。


四、整合建議:課程設計中的應用順序

為適應大二學生學習曲線,建議可依以下進程安排閱讀技巧訓練:

時間階段教學焦點建議策略
第1–3週入門引導、建立基本閱讀架構SQ3R(S+Q+R)、雙語摘要
第4–6週結構化理解、邏輯辨識三層次提問、導圖練習
第7–10週深度分析、詞句解析與精讀Close reading(每次聚焦段落)
第11–15週應用與批判、跨文獻整合三層次提問延伸、AI輔助應用、摘要與評論寫作

五、結語

「學術閱讀技巧訓練」不應僅停留在「讀懂」的層次,而應培養學生:

  • 如何「拆解一篇研究」

  • 如何「轉譯並內化他人的知識」

  • 最終「轉化為自身知識並批判應用」

結合結構化策略訓練AI輔助工具,不僅能提升閱讀效率,更能幫助學生建立長期可遷移的學術能力。


若您有意,我可進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台灣碩班生英文學習的再思考:AI時代的新挑戰

# 核心議題:在生成式AI普及的今天,台灣碩班生(母語是中文)是否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英文?

# 現況分析

## 傳統困境

- 英文是科學文獻主要語言,過去必須費力學習

- 缺乏優質師資和練習環境

- 閱讀能力培養困難,寫作訓練更是挑戰

- 投入時間長但成效有限(若對此不確定者,可自行進行英文文獻之閱讀測驗(可使用我發展的GPT--「期刊論文閱讀或報告後,理解程度問答」):閱讀英文文獻之後,以母語撰寫文獻重點,再請生成式AI批改即可知道--您閱讀英文之效能如何?)

## AI帶來的轉變

- 生成式AI已成為閱讀英文論文的主要工具

- 可直接用母語理解和學習知識(可使用我發展的GPT:JM/期刊論文閱讀與彙整;或解惑GPT 這是他人做的)

- 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 但直接接觸英文的機會減少,學習英文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 實際使用情況(英文)

- 多數碩士畢業生後續很少精讀英文文獻,更少釐清閱讀問題

- 撰寫英文論文的機會更少(未寫作則難以精準掌握語意)

- 英文能力難以持續進步

- 投資報酬率偏低


# 不同立場的論點

## 支持繼續學習英文

1. **學術品質考量**

   - 直接閱讀原文可掌握精確概念

   - 能判斷AI翻譯準確性

   - 理解作者論述邏輯

2. **職涯發展需求**

   - 國際會議/學者交流

   - 至國外工作

   - 繼續深造

## 支持調整學習策略

1. **效率優先原則**

   - 有限時間應投入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學習

   - AI工具效能持續提升

   - 語言障礙逐漸消失

2. **務實考量**

   - 達到專業英文溝通層級極其困難,若未達到專業溝通層級--就意義/價值有限

   - 缺乏真實使用環境

   - 即使於碩班學習英文後,之後因使用少,容易退步

# 建議方案

## 1. 分層策略

- **學術導向**:維持較高英文能力

- **臨床就業導向**:掌握基本專業詞彙

## 2. 新素養培養

- **AI工具使用能力**

  - 有效運用AI進行翻譯

  - 判斷翻譯品質

  - 整合多種工具

- **最小必要英文**

  - 專業關鍵詞彙

  - 圖表判讀能力

  - 基本檢索能力(需要專業關鍵詞彙)

## 3. 時間重新配置

將原本學英文的時間用於:

- 深化專業研究能力

- 學習AI工具進階應用

- 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 跨文化理解能力

# 結論

在AI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國際化能力」:

- 從「精通英文」轉向「善用AI工具進行跨語言協作」

- 從「英文寫作能力」轉向「母語思考+AI輔助表達」

- 從「語言學習」轉向「工具素養+專業深化」

這不是放棄英文學習,而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務實選擇。關鍵在於認清AI工具的能力邊界,並據此制定個人化的學習策略

以上是我跟生成式AI (Claude) 對話後的結論。歡迎惠賜意見!

5年後(AI功力/即時翻譯效能大增後)-這議題(如何選擇)應會更明朗!!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常用 GPTs 推薦

1. Universal Primer: 回答任何問題,適用於所有人!!

2. Prompt Engineer: 建立或修改 Prompt,適用於使用生成式AI者!!

3. Writing Assistant: 協助修改英文寫作,中文也可喔!!

4. Write for me: 從無到有,中英文皆可,適用於所有人!!

5. JM/期刊論文閱讀與彙整

6. 快速瀏覽論文重點(只需上傳論文,但須提醒她使用「繁體中文」--日文介面)

7. 多種論文評析(RAPID, 詳下之說明)

8. Scholar GPT (論文檢索/閱讀/評論等,詳 *** 後之介紹)

9. PubMed Buddy

10. PsycINFO Search

11. 論文寫作原則複習與測驗

待補充/彙整....

歡迎推薦

-------------------------------------------------------------------

RAPID是一份快速但全面的指南,教你如何在閱讀論文時,如何充分運用RAPID。

1️⃣ 明確你對文章的需求 在開始之前,請釐清你的目標:

  • 批判性評估(評判品質、偏誤、效度)
  • 摘要(簡潔版 vs. 詳細版)
  • 方法學檢視(統計、抽樣、研究設計)
  • 教育性學習(學習評估框架、統計概念)
  • 證據整合(跨研究比較) 你越明確,我就越能客製化整個流程。

2️⃣ 選擇評析表 我可以使用正式評析表之框架客製化工作流程

  • CASP – 適用於質性研究及一般臨床研究
  • STROBE – 觀察性研究
  • CONSORT – 隨機對照試驗
  • PRISMA – 系統性回顧/統合分析
  • JBI – 護理及健康相關的質性/量性研究

📌 小提示:如果你不確定該選哪個,告訴我研究類型,我會幫你選擇。

3️⃣ 提供文章(PDF/DOCX格式最佳) 直接上傳檔案。我會:

  • 提取方法、結果和討論部分
  • 標記缺失細節或不一致之處
  • 識別統計缺陷(如缺失信賴區間、不明確的p值)
  • 建議你可以向作者詢問的問題 如果是圖像檔或掃描檔,我可以執行OCR來讀取。

4️⃣ 決定深度和風格 我可以提供:

  • 簡潔的重點摘要 → 「200字內的關鍵發現和限制」
  • 逐步深度分析 → 逐一檢視每個評估準則
  • 教學模式 → 解釋某事為什麼重要並舉例說明

5️⃣ 使用互動式問題 要深入探討,可以嘗試:

  • 「哪些偏誤可能影響這些結果?」
  • 「考慮到研究設計,證據強度如何?」
  • 「樣本數對於結論是否足夠?」
  • 「哪些替代分析方法能改善這項研究?」
  • 「告訴我這如何與[主題]的其他研究相契合?」

6️⃣ 超越論文本身 我可以:

  • 與較新的文獻交叉檢驗發現
  • 建議後續研究問題
  • 協助建立多項研究的比較表格
  • 為患者或非專業人士製作通俗摘要

7️⃣ 注意RAPID的「紅旗警示」 我會指出:

  • 統計紅旗 – 測試方法誤用、缺失效應量
  • 方法學缺陷 – 隨機化不佳、盲法不明確
  • 報告缺陷 – 挑選性結果呈現、表格不完整
  • 倫理疑慮 – 同意書問題、資料隱私漏洞

**************************************************************************

📚 文獻精讀與批判性閱讀 10 種方法

方法名稱簡介適用情境輸出成果
1. 📜 摘要與提問(Summarize & Question)先用簡潔語言重述文獻重點,再提出 3 個有深度的問題。想快速掌握文獻重點並引發思考時。摘要 + 問題清單
2. 💡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Inquiry)提出 3 個挑戰作者觀點或方法的問題,檢驗論證合理性。評估研究的可信度與嚴謹性時。批判性問題
3. 🆚 對比分析(Contrast Analysis)將多篇文獻的觀點、方法或結果進行表格化比較。系統性文獻回顧、差異分析。比較表
4. 🗝️ 核心概念提煉(Key Concept Clarity)抽取文中最關鍵的概念,並用簡單語言解釋。建立研究知識基礎時。概念清單與定義
5. 🧠 結構導圖(Structure Mapping / Mindmap)用圖形化方式呈現文獻的章節架構與內容關聯。複雜內容的視覺化理解。思維導圖
6. 🔍 多視角觀點搜集(Perspective Research)搜尋並整理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與結論。平衡多方觀點、避免偏見。多觀點整理報告
7. 💬 反思引言(Reflective Quotation)挑出文中關鍵引文並附上個人反思。對研究內容有個人觀點時。引文 + 評註
8. ❌ 事實查核(Fact Check)驗證文中資料、數據或結論是否與外部可靠來源一致。檢驗研究真實性。錯誤或正確性清單
9. 🧐 假設辨識(Assumption Identification)找出作者未明說但影響結論的假設。分析研究背後的邏輯前提。假設清單
10. 🖼️ 概念圖解(Diagram)將研究的關鍵過程、模型或理論框架製作成示意圖。教學、報告展示。圖解檔案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實習學生常遇到的臨床問題--AI回應的表現

主題:生成式AI輔助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實習生學習之提問效能研究

研究目的:

1. 探討不同生成式AI平台(如ChatGPT、Claude、Gemini)在生理疾病職能治療相關提問之回應準確性與實用性

2. 分析職能治療實習生使用生成式AI時的提問策略與模式

3. 設計並驗證提問技巧訓練介入對實習生使用生成式AI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數據/稿件的起死回生!?

數據不好的研究結果,為何可以改變其命運(結果變得比較好,且發表於著名期刊):一個特例!

今年我們發表二篇論文,皆大致發現:GKCSAF displays acceptable intra-rater but po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linical scenarios.(心理&生理領域)(二篇論文皆有 inter-rater reliability 驗證,但ICC結果皆差,二文結論也如此定位--po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我應發表>50篇類似論文了,資料分析與解釋,絕對經驗豐富!)(Note: GKCSAF 是國際著名的溝通技巧評估工具)

因為上述2論文皆有錄音/逐字稿,故我們去年提出新的研究構想:設計 ChatGPT 使用 GKCSAF 以評估逐字稿中學員的溝通技巧,再跟前述2篇論文專家 raters 的評估結果比較。

我們初稿的重點(牛肉)放在「發展 ChatGPT rater」 以及「ChatGPT評估結果跟專家評估結果無顯著差異(如 Figure 1所示:ChatGPT評估的總分大多在專家評估總分之間)」,後者我們的解釋為:代表 ChatGPT rater 或可替代專家評估。那時,我們未驗證效度.... 且ChatGPT與專家評估結果之ICC差(如同已發表論文之結論)...
Figure 1. Total scores of the ChatGPT rater (blue) and human raters (gray).

審稿後,有位審查委員認為我們既沒有驗證效度,主題就勿稱為 "validation", 另一個委員建議我們繪製下圖(各種raters 之評分總分比較) 

Figure 2. 所有 raters 之評分總分比較

Figure 2 讓我們更清楚:各raters 評分結果真的差別有限(總分皆在很窄的區間)!!若此為真(當然要相信數據,但哪一項統計指標的數據?), inter-rater reliability 真的不好嗎?且我們可否將多位專家 raters評分的平均值,當成效標,以驗證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所以在修改稿件時,我們就增加 "mean absolute error" 以及 "mean absolute error %"二統計指標(這比是否統計顯著,可呈現更直觀的總分差異大小), 再將多位專家 評分的平均值,當成效標,驗證效度!! 我們發現GKCSAF總分在"mean absolute error" 以及 "mean absolute error %"結果不錯(inter-rater reliability & concurrent validity二驗證皆類似),所以支持 ChatGPT rater 總分的 inter-rater reliability & concurrent validity至少是 acceptable!! 我們也說明ICC因為總分差異小(如 Figure 2 所示),故可能造成ICC值被低估。

就這樣(事實上,主筆者--玉正努力了許久/被我嚴厲折磨...)稿件被 (Medical Teacher主編) 接受了!!

此稿件已成為我自認的代表性著作:Ju YJ, Wang YC, Lee SC, Liu CH, Lee ML, Hou CY, Yang CW, Hsieh C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PT-based Rater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Using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Medical Teacher. 1st July, 2025.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有興趣者可參考玉正的反思與心得

衍生的議題:如這貼文第2段所提--今年我們發表二篇論文,皆大致發現:... po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 這解釋可能有誤阿!!已請玉正個別分析之,再思索是否寫信給主編更正解釋 或 撰寫 letter-to-editor.....以還 GKCSAF 公道!還有自我修正!!

感謝 reviewers 的評論, 讓我們成長,還有接受我們的論文!!

音檔轉逐字稿與校對--SOP

先用雅婷逐字稿將音檔轉成逐字稿(正確率最高)

再用 Gemini 校對/更正(顯而意見)錯誤(適用長篇逐字稿,可設定 Gem 以自動化校對重點/輸出格式)

再以 NotebookLM 彙整重點(較不會生成新內容)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OSCE真人考官 vs AI 考官之回饋內容與品質比較

不能比速度!!

那能比較內容與品質嗎?

先說如何提升回饋品質!!

先以2~3個AI (e.g., ChatGPT+Gemini+Cluade)依據評估表給予回饋,彙整後,再請專家確認。

最後可以產生三種AI回饋版本:1. AI+專家確認之完整版(未限制AI);2. AI完整版(未限制AI);3.以真人考官回饋之字數版本(限制AI回饋字數版)。上述3版本再與真人考官之回饋比較。

評估表可為國際現有知名量表如 GKCSAF或我們自行發展的量表(COT或REST)。

-------------------------------------------------------------------

以下是Claude AI的評論:

這個研究構想很有實用價值,針對醫學教育中的客觀結構式臨床考試(OSCE)回饋機制進行創新探索。讓我分析這個設計的優勢與可能的改進方向:

研究設計優勢

多層驗證機制 您採用的「AI初步評估→專家確認→多版本比較」流程很周全,能有效控制AI回饋的品質與可靠性。

版本控制策略 三個版本的設計巧妙地區分了不同變因:

  • 版本1控制專家介入的影響
  • 版本2評估純AI能力
  • 版本3控制回饋長度對品質的影響

提升回饋品質的建議

評估標準化

  • 建立明確的回饋品質評估指標(如具體性、建設性、可操作性)
  • 設計評分量表供後續比較分析使用

AI協作最佳化

  • 考慮使用不同AI模型的專長領域分工(如GPT-4處理溝通技巧、Claude處理臨床推理)
  • 設計AI間的交互驗證機制

專家參與深度

  • 明確專家確認的範圍(僅修正錯誤 vs 全面改寫)
  • 記錄專家修改的類型與頻率,作為AI改進依據

潛在挑戰與解決方案

評估一致性 真人考官間的回饋品質本身可能存在變異,建議:

  • 增加多位真人考官的回饋作為對照
  • 建立考官間信度測試

情境適應性 不同OSCE站別可能需要不同的回饋策略,可考慮:

  • 按臨床技能類別分組分析
  • 針對溝通技巧 vs 技術操作設計不同評估重點

這個研究架構為醫學教育的數位轉型提供了實證基礎,有望為未來的混合式評估模式奠定基礎。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發展「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表現評估表」--適用於團體帶領逐字稿或錄影檔

「治療團體帶領」之準備、執行、成果與檢討---這些過程極為複雜!!

我們已挑簡單的先下手--計畫書之評估與回饋,目前已可使用 ChatGPT 協助評估與回饋!!

之前我們已累積諸多團體帶領的錄影檔(如前一貼文所示)...

故我們下一階段 似可 推動以下研究計畫 A, B, C, & D:

A. 發展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表現評估表

研究目的:

1. 以 Cole 團體帶領7步驟為理論架構,發展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表現評估表

2. 驗證其內容效度與表面效度

適用情境:團體帶領/執行錄影之「逐字稿」或「錄影檔」 

         註解:錄影檔之評估,不論專家或AI皆很費力(或需要高階AI效能)... 逐字稿簡單多了,故可作為初步驗證之情境! 

-------------------------------------------------------

B. 以ChatGPT協助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品質之分析與回饋效能

研究目的:

1. 依據A計畫之評估表,發展治療團體帶領技巧評論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2. 依據上述B1之評估結果,發展治療團體帶領技巧回饋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3. 驗證上述工具之教學效能(預期學員於接受上述評估與回饋3次之後,即有明顯進步!)

-------------------------------------------------------

C. 以ChatGPT協助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之Yalom治療因子分析與回饋效能

研究目的:

1. 依據Yalom團體治療之11項治療因子,發展針對「團體帶領逐字稿」治療因子ChatGPT分析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2. 依據上述C1之分析結果,發展治療團體治療因子回饋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3. 驗證上述工具之教學效能(預期學員於接受上述分析與回饋3次之後,即有明顯進步!)

-------------------------------------------------------

D. 以ChatGPT協助精神病患職能治療團體帶領與計畫書所提治療原理之一致性分析與回饋效能

研究目的:

1. 依據團體帶領計畫書所提治療原理,發展針對「團體帶領逐字稿」治療原理之ChatGPT分析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2. 依據上述D1之分析結果,發展治療團體治療原理回饋之ChatGPT工具,再驗證其信效度

3. 驗證上述工具之教學效能(預期學員於接受上述分析與回饋3次之後,即有明顯進步!)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團體帶領的評估與回饋

我們在臨床收集到的團體錄影檔,應該超過100個團體/錄影檔。

現有AI的技術至少可以分析其音檔/逐字稿(順道做成錄影檔的字幕),且速度快!!

所以我們已啟動「主持人帶領團體表現」之評估與回饋研究計畫!!

另,臨床教學時,後續臨床帶領的團體影音檔,我們應可於2天之內及完成評估與回饋!!

也可交給帶領者自行操作,以快速獲得評分與回饋!!

加上之前計畫書的評分與回饋,即可更完整!!

我相信後續應可證實這些評估與回饋可讓團體帶領的品質與成果「顯著提升」!!

---------------------------------------------------------

上述教學或研究的關鍵在於:「治療師帶領團體表現評估表」之良寙!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Deep Research 的表現應已(遠)超過碩班水準

早上測試 ChatGPT vs Gemini vs Claude 之 Deep Research 表現 (June 8, 2025)。

我的 prompt: "請彙整2023年迄今,以大型語言模型發展虛擬病人或虛擬考官之實證論文,且可於 PubMed 或 Scopus 資料庫可查詢到的實證論文"

三者皆自動解讀 prompt,列出特定執行流程與範疇,以供使用者確認。

如 Gemini:

----------------------------------------------------------------------------

(1) 針對 PubMed 與 Scopus 資料庫,設定關鍵字組合進行檢索,關鍵字包含「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生成式AI」(Generative AI)、「虛擬病人」(virtual patient)、「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虛擬考官」(virtual examiner) 及「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 等,並將發表日期限定在2023年1月1日迄今。

(2) 篩選搜尋結果,識別出屬於「實證研究」性質的論文,排除純理論探討、評論或會議摘要等非實證文章。

(3) 針對每一篇符合條件的論文,詳細摘要其核心內容,包括:

(a) 研究使用的具體大型語言模型(例如 GPT-4, Llama 等)。

(b) 虛擬病人或考官的應用情境(例如:醫學教育、臨床技能訓練、能力評估)。

(c) 研究方法與設計,包含系統開發流程與評估方式。

(d) 主要研究發現、數據結果與成效。

(4) 綜合所有論文的資訊,分析當前以大型語言模型發展虛擬病人或考官的技術趨勢、主要挑戰(如:回答的準確性、安全性、倫理問題)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5) 比較不同研究在方法學上的異同,例如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評估虛擬角色表現的指標,以及衡量的教育成效。

---------------------------------------------------------------------------

我確認或修改後,他們就開始執行!!

約10分鐘後(可去喝茶/咖啡),就彙整出來了,包含參考文獻(正確率很高,皆可連結/驗證)!

效能一定超越碩班畢業生水準,因為時間效率(應是50:1--碩班畢業生至少要花50倍的時間,品質就不說了;博班生或是20:1)。

 ChatGPT vs Gemini vs Claude 三者表現差異呢? 我覺得差不多!!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很多精神科EPAs都是生成式AI的立即研究議題

 

出處:《醫療品質雜誌》 16卷1期 (2022/01) Pp. 70-75

綠色字部分(準備文本紀錄或計畫等任務):

4. 擬定適當且完整治療計畫。

5. 記錄與報告病人的臨床事件。

6. 記錄與報告精神疾病病人的臨床資料。

這是 LLMs 即可搞定/幫大忙的任務!!若僅以專家驗證信效度,則IRB頂多簡審!!

紅色字:訪談/諮詢部分,毋須(或較少)觀察, My GPTs 也可搞定!!

後續可行的研究題材超多!!

另一發現是,國內精神科醫學教育的研究成果極少!!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Generative AI for Med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GAMES )

生成式AI醫學教育標準---

後續宜發展「以生成式AI發展影音教材之SOP與評估標準」&「以LLM發展虛擬病人與虛擬考官之SOP與評估標準」,因為這些SOP與評估標準皆對於後續的醫學教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引與驗證需求。

---------------------------------------

以下是針對「以生成式AI發展影音教材之SOP與評估標準」的評論:

獨特價值:技術創新與教育結合:

  • 將生成式AI(如影片生成、語音合成、動畫製作)應用於醫學教育,開創新的教材製作模式
  • 大幅降低高品質教材的製作成本和時間
  • 能夠快速產生多語言版本,促進醫學教育的國際化

個人化學習的突破:

  • 可根據學習者程度/目標,自動調整教材難度和呈現方式
  • 產生多樣化的臨床案例變化,避免學習固定模式
  • 即時更新醫學知識,保持教材的時效性

教學設計整合:

  • 如何將AI工具整合到現有的教學設計流程
  • 教師在AI輔助下的新角色定位
  • 保持人文關懷在醫學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

「以LLM發展虛擬病人與虛擬考官之SOP與評估標準」

創新價值:

  • 解決臨床教學資源限制問題(標準化病人數量有限、考官時間寶貴)
  • 提供24/7的練習機會,增加學生接觸多樣化案例的機會
  • 能夠模擬罕見疾病或高風險情境,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

---------------------------------------------------

VP 驗證模式:

對話內容之一致性與正確性(>12項*2種對話來源[自然對話(>10 examiness)與設定對話(New Chat 3次)]*>5VP)

對話風格之一致性與正確性(>5項*2種對話來源[自然對話與設定對話]*>5VP)

專家設定對話,以FIFE言,可約12題(可驗證prompt有無舉例/設定)


VR (virtual rater) 驗證模式:

評分與回饋內容之一致性與正確性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翻新或製作「教學影音檔」之內容/題材

先考量需要(重要)性與急迫性

重要性如

生成式AI之於醫學教育之應用

精神個案會談(含FIFE訪談等)

-----------------------------------------------------------------------

再考量製作單元:

如「FIFE訪談」

1. FIFE之概念與價值

2. FIFE之訪談架構(與紀錄)

3. FIFE訪談之準備

4. FIFE訪談之執行流程

5. FIFE訪談之紀錄與後續追蹤

如「生成式AI之於醫學教育之應用」

  • 「期刊論文閱讀或彙整」(可再分為2主題: ChatGPT & NotebookLM之應用)
  • 「期刊論文閱讀或彙整之目標」整體與各層級學員
  • 「虛擬病人之發展」概念說明
  • 「虛擬病人之發展」實例說明
  • 「虛擬考官之發展」概念說明
  • 「虛擬考官之發展」實例說明
  • 「知識測驗之發展」概念說明
  • 「知識測驗之發展」概念說明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製作高品質「教學影音檔」之關鍵元素,還有 CapCut & ElevenLabs 可協助之處

接續翻修「教學影音檔」之構想,我需先掌握製作高品質「教學影音檔」之關鍵元素:

標準:內容的含金量與適當性+聽眾的專注程度、聽覺與視覺的享受程度!!

以下是 Claude Sonnet 4.0 提供:如何提升「聽覺與視覺」品質的關鍵(個人實證經驗非常有限)

1. 視覺設計

畫面構圖與清晰度:確保畫面解析度至少1080p,文字大小足夠在各種裝置上閱讀。避免過於複雜的背景,保持視覺焦點明確。

色彩搭配:使用高對比度的顏色組合,確保文字與背景有足夠區別。

版面配置:採用一致的版面設計,重要資訊放在畫面中央偏上位置,符合觀眾視線習慣。

2. 音訊品質

語速與發音:適中語速(每分鐘約150-180字),發音清晰,適時停頓讓觀眾消化資訊。

音量平衡:確保旁白、背景音樂、音效間的音量層次分明,背景音樂不應干擾主要內容。

3. 內容結構

邏輯組織:建立清楚的學習目標,按照「引言→主體→總結」架構,每個段落都有明確主題。

節奏控制:適當運用停頓和轉場,避免資訊過載。複雜概念分段解釋,給觀眾思考時間。

重點強調:透過視覺提示(如箭頭、圈選、變色)或語音強調來突出關鍵概念。

4. 互動與輔助

字幕添加:提供字幕,有助理解。

視覺輔助善用圖表、動畫、示意圖來解釋抽象概念,文字與圖像相輔相成。(Note: 這就需要大幅補強了!!確認哪些「概念」「內容」分別需要圖表、動畫、示意圖!!我自己/學生以及 AI 應皆可協助挑選

導航設計:在較長影片中,加入章節標記或時間軸,方便觀眾跳轉到特定段落。

5. 技術考量

檔案格式:選用相容性良好的格式(如MP4),確保在不同平台播放順暢。

載入速度:適當壓縮檔案大小與品質間取得平衡,考量不同網路環境的觀眾。

行動裝置適配:確保內容在手機、平板上也能清楚呈現,文字大小和按鈕設計要適合觸控操作。

這些元素相互影響,需要整體考量才能製作出既專業又易於學習的教學影音內容。

--------------------------------------------------------------------------------------------------------------

CapCut在提升教學影音品質方面有許多實用功能,以下是特別適合的工具與注意事項:

CapCut的優勢功能

自動字幕生成:其語音識別功能可自動產生中文字幕,準確度高。但仍需人工校對,特別注意專業術語、標點符號的正確性。這適用於舊影音檔,以改良內容,提升含金量。

音訊優化工具:內建降噪功能可改善收音品質,音量均衡器有助調整不同音軌的平衡。善用「音訊修復」功能處理雜音問題。這適用於舊影音檔。

範本與轉場效果:提供教育類範本,但避免過度使用花俏轉場,簡潔的淡入淡出更適合。

文字動畫:豐富的文字效果可突出重點,但選擇時以清晰易讀為優先,避免過於炫目的動畫干擾學習。

          可複製聲音(voice clone): 

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字幕樣式設計

  • 選擇無襯線字體(如微軟正黑體),確保小螢幕上的可讀性
  • 字幕底色建議使用半透明背景,增加與畫面的對比度
  • 字體大小要在手機上測試,確保不會太小

色彩與視覺

  • CapCut的濾鏡雖然豐富,但教學影片建議保持原始色調或使用輕微調色
  • 利用「調色」功能統一整部影片的色調,保持視覺一致性

音訊處理細節

  • 使用「音訊分離」功能獨立調整人聲與背景音
  • 注意背景音樂音量,通常設定在主音軌的20-30%較適合
  • 善用「淡入淡出」避免音訊突然開始或結束

匯出設定優化

  • 選擇1080p 30fps作為基本標準
  • 位元率設定在8-12 Mbps,平衡畫質與檔案大小
  • 匯出前先預覽確認字幕、音訊同步無誤

實用工作流程建議

分段剪輯:先完成粗剪確定結構,再逐段精修,避免在細節上耗費過多時間。

多版本備份:CapCut會自動儲存,但重要節點建議手動「另存新檔」,方便回到先前版本。

行動端測試:由於CapCut主要為行動裝置設計,完成後務必在手機上觀看測試,確認字幕大小、按鈕位置等細節。

雲端同步:善用CapCut的雲端功能,可在不同裝置間無縫接續編輯工作。

記住,AI工具雖然便利,但教學內容的核心仍在於清晰的邏輯結構與有效的知識傳達。技術只是輔助,內容品質才是關鍵。

-------------------------------------------------------------------------------------------------------------

ElevenLabs在教學影音製作中有獨特優勢,以下是關鍵應用與注意事項:

ElevenLabs的核心優勢

高品質語音合成

  • 可提供自然的中文語音,包含多種口音與語調
  • 可調整語速、音調、情感表達,適合不同教學情境
  • 支援長文本轉換,適合完整課程內容

多語言支援

  • 同一內容可快速生成多語言版本
  • 保持相同語調風格,有助建立品牌一致性
  • 特別適合製作國際化教學內容

語音克隆功能

  • 可以你的聲音為基礎訓練專屬模型
  • 確保長期內容製作的聲音一致性
  • 適合大量內容製作時維持個人特色

教學應用場景

旁白製作

  • 為簡報、動畫添加專業旁白
  • 統一的語音品質,避免現場錄音的環境干擾
  • 可重複修改文本而不需重新錄製

多元內容形式

  • 製作podcast式的純音頻教學
  • 為視覺教材添加音頻解說
  • 創建互動式學習體驗的語音提示

重要注意事項

自然度調校

  • 適當調整停頓,特別在重要概念前後
  • 測試不同情感設定,教學內容通常適合「溫和、專業」的語調

文本優化

  • 為AI語音特別調整文本,避免過長的句子
  • 標點符號會影響語調,善用逗號、句號控制節奏
  • 專有名詞可能發音不準,需要特別標注或替換

品質控制

  • 長文本可能出現語調不一致,建議分段生成再串接
  • 定期檢查生成音頻的品質,避免出現雜音或切斷
  • 對於重要術語,可預先測試發音準確性

工作流程建議

前期準備

  • 準備完整、結構化的逐字稿
  • 標註重點強調位置和停頓點
  • 測試不同聲音模型找出最適合的風格

製作過程

  • 分段生成避免過長音頻檔案
  • 為每段設定一致的語音參數
  • 保留原始文本檔案以便後續修改

後期整合

  • 在剪輯軟體中調整音頻與視覺的同步
  • 適當添加背景音樂,注意音量平衡
  • 最終測試確保語音清晰度與理解度

成本與效率考量

優勢

  • 大幅節省錄音時間與後製成本
  • 可快速迭代內容,適合頻繁更新的教材
  • 消除錄音環境限制,隨時可以製作內容

限制

  • 按字符計費,長內容成本需考量
  • 某些情感表達仍不如真人自然
  • 需要網路連線,無法離線使用

建議將ElevenLabs作為教學影音製作的效率工具,特別適合標準化內容、大量製作需求,或是需要多語言版本的情況。但對於需要強烈個人風格或情感連結的內容,仍建議搭配真人錄音使用。

----------------------------------------------------------------------------------------------------

ElevenLabs與CapCut的整合運用可以大幅提升教學影音製作效率,以下是最佳實踐流程:

最佳工作流程

第一階段:內容規畫

  • 完成教學大綱與逐字稿
  • 在ElevenLabs測試不同聲音模型,選定最適合的語音風格
  • 為整個系列內容建立一致的音頻參數設定

第二階段:音頻製作

  • 使用ElevenLabs生成所有旁白音頻
  • 分段生成(建議每段3-5分鐘),便於後續剪輯
  • 同步生成多語言版本(如需要)
  • 將音頻檔案以統一命名方式儲存

第三階段:視覺整合

  • 將ElevenLabs生成的音頻匯入CapCut
  • 利用CapCut的自動字幕功能為AI語音添加字幕
  • 進行視覺與音頻的精確同步

協同優勢運用

音頻品質提升

  • ElevenLabs確保語音一致性,CapCut負責音頻後製
  • 在CapCut中調整ElevenLabs音頻的音量、EQ設定
  • 添加背景音樂時,以AI語音為主軸進行混音

製作效率最大化

  • ElevenLabs處理大量文本轉換,節省錄音時間
  • CapCut處理視覺剪輯與特效,專注於畫面呈現
  • 分工明確,可同時進行音頻與視覺素材準備

內容一致性

  • ElevenLabs保證聲音風格統一
  • CapCut確保視覺設計與轉場一致
  • 建立標準化模板,提升整體品牌形象

實務操作技巧

檔案管理策略

專案資料夾/
├── 01_原始文本/
├── 02_ElevenLabs音頻/
│   ├── 段落01.mp3
│   ├── 段落02.mp3
├── 03_CapCut專案/
└── 04_最終成品/

參數設定統一

  • ElevenLabs:固定語速(0.9x)、音調、情感參數
  • CapCut:統一音頻格式(44.1kHz/16bit)、匯出設定
  • 建立參數記錄表,確保系列內容一致

品質檢查流程

  1. ElevenLabs生成後立即試聽,確認發音準確
  2. 匯入CapCut後檢查音頻波形,避免爆音
  3. 字幕校對時同步確認音頻與文字對應
  4. 最終預覽時特別注意音頻切換點的順暢度

進階整合應用

批量製作模式

  • 一次在ElevenLabs生成整個課程系列的音頻
  • 在CapCut中建立母版範本
  • 套用範本快速完成多集內容

多版本管理

  • ElevenLabs生成不同語言版本
  • CapCut保持相同視覺設計
  • 快速產出國際化教學內容

A/B測試優化

  • ElevenLabs測試不同語音風格
  • CapCut製作不同視覺版本
  • 根據觀眾反饋調整參數設定

常見問題解決

音頻同步問題

  • 在CapCut中使用「音頻對齊」功能
  • 預留緩衝時間,避免音頻過於緊湊
  • 利用靜音片段作為段落間的自然分隔

檔案相容性

  • ElevenLabs匯出MP3格式,CapCut完全支援
  • 統一音頻參數設定,避免後製時出現品質差異
  • 定期備份專案檔案,避免資料遺失

成本控制

  • 在ElevenLabs生成前先預估字符數與成本
  • 善用CapCut的免費功能,減少付費需求
  • 建立內容模組化,提高素材重複使用率

這種整合運用方式可以將兩個平台的優勢最大化,ElevenLabs專注於高品質音頻生成,CapCut負責視覺整合與後製,達到專業級的教學影音品質。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也是生成式AI的後續---以複製的聲音協助演講

最近因朋友有需求,我就開始玩玩複製聲音(Voice Cloning)...

APP至少有3種以上了...功能至少有5:

  • 錄製個人聲音樣本
  • 讓AI學習並複製您的聲音特徵
  • 讓AI用您的聲音自動朗讀文字內容
  • 用AI調整語氣、速度、音調等參數
  • 加入錄影檔+調整影音(可就從聲音跨到影像--加成)
  • 我目前使用 ElevenLabs (for AI 語音技術),也在玩玩 Capcut (剪映 for AI 影像編輯)

    快速作品一:OT倫理學課程總結 (點選後可直接播放或需下載 mp3 音檔)

    快速作品二:介紹特定研究(英文)

    作品一的創作流程:1. 提供PPT請 ChatGPT 生成演講稿;2. 修飾/補充演講稿;3. 使用 ElevenLabs 幫我「演講/念稿」。

    作品二:只是改成英文文稿....

    -----------------------------------------------------------------------------------------------------

    以下是生成式AI對於上述技術於「後續教學應用」的看法:

    作為教授,「語音複製技術」在教學中有許多實用的應用場景:

    1. 課程內容製作

       - 預錄講課內容,讓您能夠輕鬆創建一致品質的線上課程

       - 不必每次都重新錄製,只需編輯文字稿即可生成新的語音內容

    2. 多語言教學

       - 將您的講課內容翻譯成不同語言,但仍保持您的聲音特徵

       - 協助國際學生更熟悉您的教學風格

    3. 自適應學習資源

       - 為不同程度的學生創建客製化的補充教材

       - 製作解說影片或音頻指南,解釋複雜概念

    4. 教學效率提升

       - 節省重複錄製相似內容的時間

       - 在身體不適但需要提供教學內容時派上用場

    5. 學生輔導資源

       - 創建常見問題的語音解答庫

       - 製作學習指南和複習材料

    6. 無障礙教學

       - 為視障學生提供更多音頻學習資源

       - 將教科書或文章轉換為音頻格式

    7. 虛擬辦公時間

       - 回答常見問題的自動化語音回應

       - 為無法親自參加的學生提供錄製的解釋

    使用這類技術時,建議向學生透明說明部分內容是使用AI語音生成的,並注意確保生成內容的準確性。同時,請考慮您所在機構對此類技術的政策規定。

    --------------------------------------------------------------------------------------------

    後續應用:

    1. 諸多課程或臨床技能教材,皆可套用之。

    2. 新知介紹亦然(如新的論文,先以 ChatGPT 產生文稿,確認內容後即可....或是任何擬以語音通知他人之內容)

    3. 可結合 NotebookLM 的 Podcast, 提供學員更多選擇。

    作品 3:「本貼文之介紹--由本人介紹」「NoteBookLM Podcast

    * NotebookLM 可將音檔轉成逐字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ChatGPT 幫我介紹本人....!!

    介紹本人研究、研究生涯、還有一些觀點....

    詳ChatGPT 的 My GPTs (請點選/連結):

    我的職涯--研究旅程(研究為主、教學還有臨床)問答

    為何「您需要」考慮選擇「研究生涯」!!??

    生成式AI的研究構想

    這些 GPTs 有不同主題,皆有套餐(重點提示),也可以自行點餐(提問)或追問。

    您也可選擇語音模式,若有 ChatGPT 會員,但須有點耐心,因為ChatGPT聽中文雖然正確性高,但有點慢。

    或有疏誤,但皆可跟我釐清!!

    上述 My GPTs 主要取材於我的部落格貼文(已>1000篇,故幾乎無人看得完,有興趣者看看目錄或分類說明後,再說...),還有取材自最近的研究計畫,當然也沒有人想看我已發表的超過250篇論文....

    Have fun!!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臨時研究人員--可以幫我什麼??可以學到什麼??

    可能任務:

    1. 協助驗證虛擬病人與考官的表現(如 FIFE 訪談--中風病人與思覺失調病人)

        *ChatGPT扮演虛擬病人與考官//臨時研究人員於熟悉FIFE訪談之後,協助測試之

        *需要1~3位(可學習FIFE訪談技巧/溝通技巧/同理技巧)

        *後續可協助發展虛擬病人(學習提升ChatGPT之使用層級)

    2. 協助測試ChatGPT輔助期刊論文閱讀方法之效能

        *跟老師挑選一主題論文之後(至少3~5篇),排定閱讀順序,再測試之

        *「ChatGPT輔助期刊論文閱讀之方法」請參考之前的貼文(如何運用 ChatGPT提升期刊論文閱讀之效能)。

       *需要1~3位(可學習論文內容與提升論文閱讀效能)

        *後續可協助改良ChatGPT輔助期刊論文閱讀方法(含改良 GPT;學習提升ChatGPT之使用層級)

    3. 協助準備OT執照考--測試ChatGPT輔助文獻閱讀方法之效能
        *挑選科目/主題/教科書章節之後,排定閱讀順序,再測試之
        *測試方法類似2.
        *這應該每一人都有興趣(請勿幫忙宣傳--老師自我感覺良好),可以分工或一起!!但還需搭配前述任務1或2
        *目標:協助有效率地閱讀/吸收文獻內容(甚至知道如何應用)--可參考貼文「提升判斷力,以掌握生成式AI提供的資訊

    4. 協助更新教材之影音/文稿資料:包含 ElevenLabs AI 音效;Capcut 剪映之AI影音剪輯;以及 ChatGPT 之綜合應用(May 21, 2025 新增)
      • 將課程/演講之影檔擷取文稿(逐字稿)
      • 改良文稿(含去蕪存菁、更新內容、增添笑點 [對於超過20分鐘的影檔] 需與老師協作)
      • 改良或重新製成影音檔(可增加特效或加強音效),以提升可看性
      • 需要1~3位(可學習AI音效製作技巧、影片剪輯技術、內容優化能力,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多種AI工具)
      • 適合對數位內容製作、教育科技或多媒體設計有興趣者
      • 預估每週工作時數約>4小時
      • 不需要專業影音製作背景,但對學習新工具有熱忱者佳
      • 後續可生成新的教材,並協助發展更多元的教學資源,進而學習教材設計與製作的完整流程
      • 此任務將提供實際操作AI工具的經驗,對未來數位學習內容製作有所助益
      • 可同時複習或學習教材內容之知識

      應該可以學到 ChatGPT (與類似生成式AI)之使用、學到投入任務之知識/應用、還可以賺點小錢!!
      請自行登錄投入時間(跟老師討論的時間也算),以10分鐘為最小單位。每2週結算一次!時薪至少220(看績效調薪,或有個別差異,由老師決定)。請自行購買 ChatGPT Plus會員,老師提供費用(薪資外之報酬/每個月20美金)。

      FIFE 虛擬病人 GPT:鄭言英--71歲中風病人 (FIFE)
      期刊論文彙整/解釋 GPT:JM/期刊論文閱讀與彙整
      期刊論文閱讀後口試 GPT:期刊論文閱讀或報告後,理解程度問答
      文獻/講義重點彙整/解釋 GPT:文獻/講義閱讀助理
      文獻/講義閱讀後口試 GPT:講義/文獻之理解問答

      老師需要知道:
      1. 你想挑選的任務? 但毋須今日決定(一週內決定即可;若有不清,歡迎找我)
      2. 後續何時可以開始投入,以及預計每週可投入的時間?

      後續提醒:
      1.登錄投入時間於 Line 記事本
      2.每週一於Line提出預計可投入之時數
      3.每週找老師聊一下進展或困難(Line talk)
      4.每週請記錄進展或困難於 Line
      5.任何困難或變動,請及早告知(可於 Line 通知)

      提升判斷力,以掌握生成式AI提供的資訊

      請評論:「如何提升判斷力,以深入理解或掌握生成式AI提供的資訊

      1. 確認是否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可請AI給予測驗,選擇題至少答對8成。若重要的概念/知識,宜以問答形式為之)

      2. 確認是否具備良好的參考資料/教科書(可請AI提供,你閱讀/吸收後再回到步驟1)

      3. 將最終結論(所獲得的知識/概念),請其它AI評論,若評論過於 nice, 宜再以嚴謹的標準評論之。」

      先挑選一領域或擬深入理解之概念或相關概念,也可以找相關/經典文獻或網頁(以作為標準)。這也可請 ChatGPT或 Gemini 協助找相關/經典文獻或網頁!

      Gemini 2.5 強化版的流程可以是:

      1. 初步探索與知識評估:
        • 使用AI快速了解某個主題的概貌,提出初始問題。
        • (輔助) 可用AI生成初步測驗了解大致水平,但需謹慎看待結果。
        • (核心) 尋找並完成該領域可靠的基礎測驗或入門評估(如教科書練習題)。
      2. 深入學習與資源篩選:
        • 請AI推薦參考資料,但僅作為起點
        • (核心) 主動透過學術資料庫、圖書館、大學課程、專家推薦等渠道,篩選並確定權威、可靠的學習資源(教科書、核心論文、官方文件等)。
        • 進行主動學習(筆記、摘要、討論、應用)。
      3. 理解建構與批判性評估:
        • 利用AI輔助整理筆記、草擬摘要或解釋概念(將AI視為助手而非知識來源)。
        • (核心) 持續運用批判性思維,質疑AI提供的任何資訊,不斷與步驟2中確定的權威來源交叉比對。注意不一致、矛盾或過於簡化的部分。
      4. 驗證與深化:
        • (核心)將自己形成的理解/結論,與權威資料進行嚴格比對。
        • (核心)尋求人類專家、教師或可信賴同儕的意見和反饋。
        • 進行獨立的事實查核。
        • (輔助) 或許可以讓AI扮演「反方辯友」(Devil's Advocate)的角色,要求它從不同角度質疑你的結論,但對其提出的質疑點仍需獨立判斷和查證。




      關鍵在於: 將AI視為一個有效率的助手、靈感來源或初步資訊整理者,而不是知識的最終權威或驗證者。真正的判斷力提升,來自於你主動學習、批判性思考、多元驗證以及與真實世界(包括專家和權威資料)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