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給我的研究生(還有我自己)的一些提示

1. 您想學什麼:請考慮你的興趣/目標還有需求。

你的興趣/目標是你自己的,請自己列出來!也歡迎跟我分享!!

你的需求,請考量你應該具備/學習哪些核心/基礎知識/能力,才能達成你的興趣/目標。歡迎參考八大核心研究能力-欠缺這些能力,您應該無法追求興趣,達成目標。

2. 您預計投入多少時間:以未來半年為例,列出您可以投入的時間。如平均每週可投入幾個小時(或幾個半天)。

你必須要知道:一個全力投入的研究生,就跟上班一樣,每週40小時,沒有寒暑假!這時間只是低標!!

3. 您的方法或與策略為何?

請列出培養核心/基礎知識/能力(或達成目標)的方法

4. 養成記錄的習慣:

記錄與修改上述3項,且定期與我討論進展與困難。

*1~3應於一個月內記錄之,若可,可與老師分享

*至少每週記錄主要投入之學習事項/進度與困難,以及投入時間。

----------------------------------------------------------------------------------------------------

以下是我跟 ChatGPT Canvas 討論後的結果(我做一些調整/修飾):

「給我的新進研究生(還有我自己)的提示」

此文件是一份針對新進研究生所設計的基礎學習與自我管理方案,也是我自身一同回顧、計劃與成長的參考模式。本方案合併「自我探索/認識」「目標設定」、「時間管理」、「學習策略」與「總結反思習慣」之基礎元素,以下分項說明之:

【1. 為什麼是我?】 請思考:我是怎麼成為我的?我的特質是什麼?我過往的學習和經驗怎麼幫助我到現在?我的優點為何?我的不足之處為何?我所處的環境與我期待的未來有什麼聯繫?

【2. 我想學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 請自由列出你的興趣與目標,我很歡迎你和我分享! 並思考:為了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需要培養哪些核心知識與技能?這是你的學習「需求」。您10年後想待的工作環境為何?有無特定明確的機構具備前述工作環境?擬成為該機構員工條件有哪些?這些條件應該跟你的學習目標一致!

【3. 我有多少時間?我會如何分配?】 請估計未來半年能夠投入學習的時間,例如每週可使用幾個半天或幾個小時,並進一步配合上述目標進行時間配置。

【4. 我會如何學?我的策略是什麼?】 請列出你打算用來培養核心/基礎技能的方法,如:知識更新、讀書方法、學習工作坊、群組討論、實做與高手交流。 可依目標性質选擇其中符合的路線,例如成閱讀文獻能力,則建議進行「自讀計劃 + 討論 +報告(書面或口頭)+取得高手回饋等」。

【5. 我有養成記錄習慣嗎?】 養成「學習/記錄」習慣,可使用格式化記錄表,包含:

  • 本週學習項目與投入時間

  • 重點與困難

  • 學習成果與自我反思

  • 下週指定目標與要做的事

【6. 我有和指導者緊密從動討論嗎?】每月至少一次討論、評語與釐清困擾。這不僅是進度報告,亦是反思與解惑的好機會。

【7. 我能堅持嗎?有那些成功的關鍵?】 學習絕不是短跑/衝刺,而是經營、堅持與監測的長跑。持續執行上述第1~6項,鐵杵磨成繡花針。

--------------------------------------------------------------------------------------------------

每週紀錄範例

【第____週】

  1. 本週學習目標(與學習需求對應) ■ ■

  2. 本週實際執行項目 [項目名稱] + [執行內容] + [時間投入預估(小時)]

例: ■ 閱讀《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roposal》 第1~3章,抄記重點與批注,投入2小時 ■ 與老師討論研究題目之「經典文獻回顧與評析」,投入1小時

  1. 成果與反思

  • 學習結果:

  • 成功之處:

  • 遭遇困難(例:時間分配不完善、學習方法不適合等):

  • 自我評估(一語評論,如我認為這週執行成效為___分):

  1. 下週學習計劃 ■ 預定閱讀/撰寫/執行項目 ■ 預定討論或檢核主題 ■ 本週未解決之困難,需繼續解決者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學術閱讀技巧訓練:核心理念與應用建議

 一、核心目標:從「閱讀資訊」轉向「理解與應用知識」

學術閱讀不僅是「讀懂文章」,而需包含:

  • (基礎)掌握研究架構與論證邏輯--如何「拆解一篇研究」

  • (基礎)釐清概念與基本方法

  • (進階)發展批判性與轉化性理解--如何「轉譯並內化他人的知識」

  • (進階)最終能表達個人見解與實務連結--最終「可轉化為自身知識並批判應用」

為達成上述目標,閱讀訓練須具備結構化策略主動學習歷程,並可結合AI工具輔助理解與評估。


二、推薦的學術閱讀訓練策略與應用說明

策略名稱核心功能適用階段教學應用建議
SQ3R 策略
(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引導系統性閱讀、建立主動提問與理解能力入門到中階導讀練習搭配工作單,特別強調Question 與 Review 階段的「提問與自我測驗」,可結合 ChatGPT 支援學生產生問題與檢查理解
雙語摘要法
(Two-column Summary)
建立「關鍵句辨識」與「語意轉譯」能力,訓練再敘述與詮釋入門第一學期可持續使用。左欄記錄原文關鍵句,右欄為學生轉述與評論。重點為轉譯「意義」,而非逐句翻譯
三層次提問法
(Three-level Questions)
發展閱讀深度:語意釐清 → 解釋推論 → 批判應用中階到進階導入課堂問答與寫作訓練。教師可提供範例與題型模板,學生再練習發展高層次問題
思維導圖 / 概念圖
(Mind/Concept Mapping)
強化結構理解與整合能力中階可用於閱讀後整合主題、段落架構與方法邏輯。適合分組活動與討論報告
精讀段落訓練
(Close Reading)
深化對研究設計與論證句構的掌握,訓練細節辨識力中階到進階每次課堂挑選1~2段,精讀研究目的、方法、結果或討論段落,並進行結構分析與問題討論

三、AI工具輔助應用(以 ChatGPT 為例)

學習階段AI可協助的任務學習者任務
提問階段(Q)根據標題與段落產出探索性問題選擇最有意義的問題進行精讀
覆述階段(Recite)檢查學生寫的段落摘要是否合理修正語意不清或遺漏邏輯連結
複習階段(Review)協助產生自我測驗題目、設計概念測驗回答後進行比對與反思,或設計互評活動

📌 建議:AI應作為「對話者」與「共學者」,非單向提供答案的工具。教師應引導學生與AI互動,以加強批判性與責信能力。


四、整合建議:課程設計中的應用順序

為適應大二學生學習曲線,建議可依以下進程安排閱讀技巧訓練:

時間階段教學焦點建議策略
第1–3週入門引導、建立基本閱讀架構SQ3R(S+Q+R)、雙語摘要
第4–6週結構化理解、邏輯辨識三層次提問、導圖練習
第7–10週深度分析、詞句解析與精讀Close reading(每次聚焦段落)
第11–15週應用與批判、跨文獻整合三層次提問延伸、AI輔助應用、摘要與評論寫作

五、結語

「學術閱讀技巧訓練」不應僅停留在「讀懂」的層次,而應培養學生:

  • 如何「拆解一篇研究」

  • 如何「轉譯並內化他人的知識」

  • 最終「轉化為自身知識並批判應用」

結合結構化策略訓練AI輔助工具,不僅能提升閱讀效率,更能幫助學生建立長期可遷移的學術能力。


若您有意,我可進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台灣碩班生英文學習的再思考:AI時代的新挑戰

# 核心議題:在生成式AI普及的今天,台灣碩班生(母語是中文)是否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英文?

# 現況分析

## 傳統困境

- 英文是科學文獻主要語言,過去必須費力學習

- 缺乏優質師資和練習環境

- 閱讀能力培養困難,寫作訓練更是挑戰

- 投入時間長但成效有限(若對此不確定者,可自行進行英文文獻之閱讀測驗(可使用我發展的GPT--「期刊論文閱讀或報告後,理解程度問答」):閱讀英文文獻之後,以母語撰寫文獻重點,再請生成式AI批改即可知道--您閱讀英文之效能如何?)

## AI帶來的轉變

- 生成式AI已成為閱讀英文論文的主要工具

- 可直接用母語理解和學習知識(可使用我發展的GPT:JM/期刊論文閱讀與彙整;或解惑GPT 這是他人做的)

- 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 但直接接觸英文的機會減少,學習英文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 實際使用情況(英文)

- 多數碩士畢業生後續很少精讀英文文獻,更少釐清閱讀問題

- 撰寫英文論文的機會更少(未寫作則難以精準掌握語意)

- 英文能力難以持續進步

- 投資報酬率偏低


# 不同立場的論點

## 支持繼續學習英文

1. **學術品質考量**

   - 直接閱讀原文可掌握精確概念

   - 能判斷AI翻譯準確性

   - 理解作者論述邏輯

2. **職涯發展需求**

   - 國際會議/學者交流

   - 至國外工作

   - 繼續深造

## 支持調整學習策略

1. **效率優先原則**

   - 有限時間應投入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學習

   - AI工具效能持續提升

   - 語言障礙逐漸消失

2. **務實考量**

   - 達到專業英文溝通層級極其困難,若未達到專業溝通層級--就意義/價值有限

   - 缺乏真實使用環境

   - 即使於碩班學習英文後,之後因使用少,容易退步

# 建議方案

## 1. 分層策略

- **學術導向**:維持較高英文能力

- **臨床就業導向**:掌握基本專業詞彙

## 2. 新素養培養

- **AI工具使用能力**

  - 有效運用AI進行翻譯

  - 判斷翻譯品質

  - 整合多種工具

- **最小必要英文**

  - 專業關鍵詞彙

  - 圖表判讀能力

  - 基本檢索能力(需要專業關鍵詞彙)

## 3. 時間重新配置

將原本學英文的時間用於:

- 深化專業研究能力

- 學習AI工具進階應用

- 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 跨文化理解能力

# 結論

在AI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國際化能力」:

- 從「精通英文」轉向「善用AI工具進行跨語言協作」

- 從「英文寫作能力」轉向「母語思考+AI輔助表達」

- 從「語言學習」轉向「工具素養+專業深化」

這不是放棄英文學習,而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務實選擇。關鍵在於認清AI工具的能力邊界,並據此制定個人化的學習策略

以上是我跟生成式AI (Claude) 對話後的結論。歡迎惠賜意見!

5年後(AI功力/即時翻譯效能大增後)-這議題(如何選擇)應會更明朗!!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實習學生常遇到的臨床問題--AI回應的表現

主題:生成式AI輔助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實習生學習之提問效能研究

研究目的:

1. 探討不同生成式AI平台(如ChatGPT、Claude、Gemini)在生理疾病職能治療相關提問之回應準確性與實用性

2. 分析職能治療實習生使用生成式AI時的提問策略與模式

3. 設計並驗證提問技巧訓練介入對實習生使用生成式AI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數據/稿件的起死回生!?

數據不好的研究結果,為何可以改變其命運(結果變得比較好,且發表於著名期刊):一個特例!

今年我們發表二篇論文,皆大致發現:GKCSAF displays acceptable intra-rater but po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linical scenarios.(心理&生理領域)(二篇論文皆有 inter-rater reliability 驗證,但ICC結果皆差,二文結論也如此定位--po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我應發表>50篇類似論文了,資料分析與解釋,絕對經驗豐富!)(Note: GKCSAF 是國際著名的溝通技巧評估工具)

因為上述2論文皆有錄音/逐字稿,故我們去年提出新的研究構想:設計 ChatGPT 使用 GKCSAF 以評估逐字稿中學員的溝通技巧,再跟前述2篇論文專家 raters 的評估結果比較。

我們初稿的重點(牛肉)放在「發展 ChatGPT rater」 以及「ChatGPT評估結果跟專家評估結果無顯著差異(如 Figure 1所示:ChatGPT評估的總分大多在專家評估總分之間)」,後者我們的解釋為:代表 ChatGPT rater 或可替代專家評估。那時,我們未驗證效度.... 且ChatGPT與專家評估結果之ICC差(如同已發表論文之結論)...
Figure 1. Total scores of the ChatGPT rater (blue) and human raters (gray).

審稿後,有位審查委員認為我們既沒有驗證效度,主題就勿稱為 "validation", 另一個委員建議我們繪製下圖(各種raters 之評分總分比較) 

Figure 2. 所有 raters 之評分總分比較

Figure 2 讓我們更清楚:各raters 評分結果真的差別有限(總分皆在很窄的區間)!!若此為真(當然要相信數據,但哪一項統計指標的數據?), inter-rater reliability 真的不好嗎?且我們可否將多位專家 raters評分的平均值,當成效標,以驗證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所以在修改稿件時,我們就增加 "mean absolute error" 以及 "mean absolute error %"二統計指標(這比是否統計顯著,可呈現更直觀的總分差異大小), 再將多位專家 評分的平均值,當成效標,驗證效度!! 我們發現GKCSAF總分在"mean absolute error" 以及 "mean absolute error %"結果不錯(inter-rater reliability & concurrent validity二驗證皆類似),所以支持 ChatGPT rater 總分的 inter-rater reliability & concurrent validity至少是 acceptable!! 我們也說明ICC因為總分差異小(如 Figure 2 所示),故可能造成ICC值被低估。

就這樣(事實上,主筆者--玉正努力了許久/被我嚴厲折磨...)稿件被 (Medical Teacher主編) 接受了!!

此稿件已成為我自認的代表性著作:Ju YJ, Wang YC, Lee SC, Liu CH, Lee ML, Hou CY, Yang CW, Hsieh C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PT-based Rater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Using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Medical Teacher. 1st July, 2025.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有興趣者可參考玉正的反思與心得

衍生的議題:如這貼文第2段所提--今年我們發表二篇論文,皆大致發現:... po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 這解釋可能有誤阿!!已請玉正個別分析之,再思索是否寫信給主編更正解釋 或 撰寫 letter-to-editor.....以還 GKCSAF 公道!還有自我修正!!

感謝 reviewers 的評論, 讓我們成長,還有接受我們的論文!!

音檔轉逐字稿與校對--SOP

先用雅婷逐字稿將音檔轉成逐字稿(正確率最高)

再用 Gemini 校對/更正(顯而意見)錯誤(適用長篇逐字稿,可設定 Gem 以自動化校對重點/輸出格式)

再以 NotebookLM 彙整重點(較不會生成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