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學期太長了,影響成效

一個學期 18 週,真的太長了。
我的博班學生最近3週以來,已被課程作業/考試佔用了所有時間。
心理計量課程,他們已無法做到預習與複習,學習成效當然有限!
又如何應付期末考/報告呢?

之後如何應對??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修課,至少少修1-2門。
再來就是期待,明天會更好!

還有其它嗎?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恭喜 子瑩 即將獲得博士學位

NYU 的博士學位,最近即可取得。

將在國內服務,祝福她: 家庭、事業皆圓滿。

還有未來有機會跟我同心協力!!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Tonlin's 英文學習過程與成效

小時候(4-6歲)暑假期間,上澳洲的幼稚園
在台灣的幼稚園,每天1小時英文課[外籍教師],同期間開始閱讀簡易英文圖書。
小學6年期間,每週上10-12小時的英文課[外籍教師],暑假期間皆在澳洲上小學。
平常他喜歡閱讀英文書籍,寫給青少年的暢銷書大都讀過了,迄今應已超過100本。
讀、寫、聽OK,表達能力稍差[與個性及環境相關]。
花了不少錢與青春。

Tonlin's interview questions

以博班生活為主,訪問問題很多,除了第1題為 must,同學可自行挑選5-8題。

童言無忌 Have a nice time!

1. Could you please briefly introduce yourself and describe your school life?

 Later I’ll ask you some questions that might be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So please use plain language that general population or a young person like me could understand.
2.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y would you like to study in the doctoral program? And why?
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the doctoral program so far?
4.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re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s in the doctoral program? And why?
5.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d be your research topics for your dissertation?
6.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y your research topics are important for the patients, their families, or clinicians?
7.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long your research topics would take? And why?
8. Do you have any ideas that what kinds of difficulties that you’d face to complete your dissertation?
9.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are the major challenges for your doctoral studies?

10.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y did you choose Dr. Hsieh as your supervisor?
11.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Dr. Hsieh? Why what you have learned form Dr. Hsieh is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 studies?
12. What kind of support have you received from Dr. Hsieh?
13. What kind of further support would you expect to receive from Dr. Hsieh?
14.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are there any difficulties for you to communicate with Dr. Hsieh?
15. Have you tried anything to overcome the above difficulties?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發展 FIFE 電腦 (適性) 問卷

給予臨床治療師實用的評估工具,以協助推動個案為中心的治療。
也可以讓實習同學及大三同學使用

問卷預計設計成電腦化測驗,IT 部分由子夏協助,問卷內容部分邀請姿誼協助

其中包含[醫療滿意度]乃NHRI計畫的一部分,未來將由專任研究助理 [姚老師指導的碩士畢業學生,預計農曆過年後上班] 負責。

未來包含 OT knowledge & education CAT。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復健部OT演講 for staff and students




演講後:
1. 後續提供相關器材,供臨床OT使用 ADL & Balance CAT。
2. 再約時間,提供 ADL & Balance CAT 使用教學。
3. 考慮合作發展OT知識題庫 與 教材。

2013 Aug 回顧:成效非常有限--臨床OT的迴響與投入幾乎是鴨蛋。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CAT的未來,考慮產學合作?

CAT的臨床應用與推廣,牽涉軟硬體資源。
美國NIH目前利用國家資源,提供研究與臨床者,免費使用。但未來如何發展?
臺灣的情況又將如何?我有足夠資源可以推廣嗎?如何加快發展?

考慮國科會產學合作或經濟部科技專案?這些計畫可帶來資源,但也帶來問題(智慧財產權與商品化),並不易處理。畢竟做研究與經營企業之核心價值是不一樣的。

2010/12/14 終於跟永齡健康基金會接洽了,主要理由包含:
1. CAT 的發展需要大量資源的投入,始能長期發展。但自覺政府並不可靠,需找企業/財團支持
2. 不能再拖延了,因為美國發展快速,再拖就延誤時機,差距越大,終將喪失競爭力

演講交流後,他們表達初步的興趣,並希望我提出
1. core technology 之發展計畫與願景
2. cancer-related application 之規劃與願景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尋找認知評量相關的專家

在籌辦明年研討會,邀請小兒OT專家時,找到 林鋐宇博士--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他的博士論文是 [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

幾次 e-mail 連絡後,今天以 Skype 暢聊一陣,對於後續合作計畫,初步結論如下:

1. 明年撰寫 NHRI 計畫,發展小兒注意力 CAT

2. 年底 NSC 告一段落後,將林博士發展的 兒童注意力測驗,做必要修改後,應用於中風病人,驗證其心理計量特性及實用性

3. 後續發展其它認知層面之CAT

* 年底 NSC 告一段落後,給林博士 NHRI 參考計畫,以供林博士確認主題、撰寫摘要、以及修改前言架構(次標題)

* 月底前,如果來得及,給林博士今年 NSC 計畫撰寫建議 [等林博士來函]

* 明年初,找俊宏出差高雄,跟林博士說明 IRT, CAT.俊宏出差前,我先準備主要參考文獻給林博士。[等林博士來函,再與俊宏確認時間]。


*** 很高興找到認知與心理計量專家--林博士,若能相互配合/支援,必有大成!!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明年的 NHRI 計畫

主要研究目的: 探討以個案為中心的職能治療提升中風病人 ADL 及 HRQOL 之成效。
特定研究目的:
1. 發展中風知識電腦適性測驗,以快速評估個案家屬對於中風之認知程度
2. 發展中風知識適性教育系統,以快速提升個案/家屬之中風相關知識
3. 發展[職能治療]知識電腦適性測驗,以快速評估個案家屬對於OT之認知程度
4. 發展[職能治療]知識適性教育系統,以快速提升個案/家屬之OT相關知識
5. 驗證以個案為中心的職能治療提升中風病人 ADL 及 HRQOL 之成效。
研究架構如下:

簡要說明: 因為提升個案家屬對於OT與中風疾病/預後知識,是推動以個案為中心/設定實務治療目標的前提。因此必須先完成1-4特定研究目的,方能有效推動以個案為中心之治療模式,進而提升醫病關係、順從度、滿意度,最終提升ADL&QOL。

To be continued...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The Neuro-QOL of NINDS's






Neuro-QOL is a multi-site NINDS funded project that aims to develop a clinically relevant and psychometrically robust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L) assessment tool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Since many of 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or functional measures of disease status do not adequately represent the full scope of the impact on an individual of chronic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their treatments, Neuro-QOL seeks to incorporate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of functioning, such a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This project began September 30, 2004 and will be completed in September 2010.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psychometrically soun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L) measurement tool that is accepted by the neurology clinical trials and clinical research communities.   

Specific goals of the study are:

1. To develop a core set of questions that will address dimensions of HRQL that are universal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urological disease
2. To develop supplemental questions or modules that address additional HRQL concerns that are specific to particular groups of patients defined by disease, age or other factors.

由BU的教授 Jette, Haley, & Coster 主導,所以也是發展C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NIH 的部門] 所推動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Fugl-Meyer CAT 研究計畫

1.      Fugl-Meyer CAT 之效率與同時效度
2.      Fugl-Meyer CAT 之反應性與預測效度
3.      Fugl-Meyer CAT 之inter-rater & test-retest reliability

1.   Fugl-Meyer CAT 之效率與同時效度 [第1優先]
研究對象: 亞急性與慢性中風病人,且能 follow instructions 完成測試。
程序: 傳統Fugl-Meyer test 與 Fugl-Meyer CAT 之施測順序為 counter-balanced. 同時收集一般人口學與病情資料。並請紀錄施測傳統Fugl-Meyer test之時間。[CAT的施測時間,電腦會自動記錄]

預期樣本數60人,預計3-4個月完成。

建議參與人士: 義大 宏嘉、高醫 李素

2.    Fugl-Meyer CAT 之反應性與預測效度
研究對象: 亞急性中風病人(中風發病2個月之內),能 follow instructions 完成測試。
程序: 追蹤評估,前後2次施測至少間隔2週以上,至多6週[可再依可行性討論決定之]。傳統Fugl-Meyer test 與 Fugl-Meyer CAT 之施測順序為 counter-balanced. 2次評估時皆須評估Barthel index。同時收集一般人口學與病情資料。

預期樣本數60人,預計10-12個月完成。

建議參與人士: 吳宏嘉、李素

3.    Fugl-Meyer CAT 之inter-rater & test-retest reliability

研究對象: 慢性中風病人,且能 follow instructions 完成測試。
程序: 追蹤評估,前後2次施測至少間隔7-10天 [可再依可行性討論]。傳統Fugl-Meyer test 與 Fugl-Meyer CAT 之施測順序為 counter-balanced. 每次之施測者皆隨機以亂數表決定,以避免記憶與預期效應。第2次測試時,需確認2次施測期間有無影響動作恢復之意外發生。同時收集一般人口學與病情資料。

預期樣本數120人,預計1年完成。

建議參與人士: 欣妏、惠菁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堂弟 謝醫師又想寫論文了

桃園榮民醫院精神科醫師,週六來找我,共識如下:
1. 找紀邦協助整理他的資料,確認追蹤時間(3個月、半年、及一年)之資料輸入與校對,並彙整各評估工具於各時間點之完成份數
2. 找博班學生,協助撰寫稿件[每週6-8小時,約半年至1年]。稿件題目以所收集資料之心理計量驗證(CTT & IRT)為主,謝醫師並協助支助博班生研究津貼[每月1萬元]。稿件由博班生主筆,我協助指導。博班生擔任第2或第1作者,視貢獻決定。
3. 謝醫師每月至少來台北或 Skype 討論一次進展。順利推動後,開設部落格,定期紀錄/討論進展。

Note: 稿件題目如: The PHQ-9 (或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使用於 abusers 之心理計量特性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2 good news

1. OTJR 主編 Dr. Jane Case-Smith 邀請我擔任該期刊2011-2013的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It's an honor. 若順利,我就變成繼 AJOT, HKJOT第3個 SCI/SSCI 期刊的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2. 有個美國藥廠邀我擔任顧問,以協助中風病人臨床試驗之 outcome measurement.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吸收知識、口語表達、寫作之差距

博班同學努力吸收知識,但(口語/書面)表達出所吸收的知識,常打折扣。

for example, 某項概念如果您懂8分(0-10),書面表達打折扣約7折,口語表達約8折。

那聽眾至多吸收到 0.8*0.8 = 64%, so....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近半年,此部落格之 觀 眾 [國別] 統 計

台湾
3,113
澳大利亚
1,058
美国
169
荷兰
33
加拿大
31
拉脱维亚
21
日本
17
比利时
11
中国
10
巴西
9


Looks interesting!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飯前閱讀論文,有助消化!?

有回去吃晚餐,帶篇論文過去,以便在等候的時間閱讀。

後來看見一位醫師,帶小孩過來吃飯,點完餐,安頓好小孩後,就拿起論文閱讀。

Interesting! We're doing the same things.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ADL CAT 施測平台問世了



目標: 評量 OPD 中風病人之 actual performance,分數範圍為0-10分[由 IRT 分數轉換]。

特色:
1. 項目含 ADL & IADL 項目,且為 unidimension.
2. 考量性別差異,因為部分 IADL 項目女性較男性常從事,對她們而言,較簡單。
3. 快速、精準[約3-5題即可達成信度 0.90]


待改善之處: 目前題庫只有 34 題,極端值 [ADL功能極高或極低] 信度偏低

稿件撰寫中,希望能於明年被接受刊登。

歡迎試用  http://140.112.116.44:3366/cat/、並給意見。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研究 與 剽竊 的差異

畢卡索(Picasso):好的藝術家懂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

If you steal from one person, that’s plagiarism. If you steal from ten, that’s research. If you steal from 100, you are a professor. [Source: unknown]

The pessimist sees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The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ies in every difficulty.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研究設計的考量

研究設計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 [有效性]
然而通常沒有完美的研究設計
但可以致力於設計 [最佳化] 的研究,也就是兼顧 [品質] 與 [可行性] 之研究

舉例而言: 3 個 raters 之 inter-rater/test-retest reliability 比 2 個 raters (inter-rater) 及1個rater (retest)佳

如果時間人力充裕,則選 3 raters. If not, 盡力做到 2.

人力/資源/時間,在此決定品質!

國外的研究團隊,如 Dr. 賴金雪所屬,規模是我們10倍以上。台灣的職業棒球隊 就是打不過美國大聯盟的任何球隊阿。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Dr. Thomas M Gill: 世界級的 ADL (disability) 專家


Thomas  Michael  Gill, MD

Humana Professor of Medicine (Geriatrics) and Professor of Epidemiology (Chronic Diseases) and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Co–Director, Yale Program on Aging; Co–Director, Claude D. Pepper Older Americans Independence Center and Director, Research Career Development Core; Co–Director, Yale Fellowship in Geriatr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Epidemiology; Director, Yale Center for Disability and Disabling Disorders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Gill TM, Gahbauer EA, Han L, Allore HG. Trajectories of Disability in the Last Year of Life. N Engl J Med 2010; 362:1173-1180.
2. Gill TM, Allore HG, Holford TR, Guo Z. Hospitalization, Restricted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ability Among Older Persons. JAMA 2004; 292:2115-2124.
3. Gill TM, Baker DI, Gottschalk M, Peduzzi PN, Allore H, Byers AL. A Program to Prevent Functional Decline in Physically Frail Elderly Persons Who Live at Home. N Engl J Med 2002; 347:1068-1074.
4. Hardy SE, Gill TM. Recovery from Disability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JAMA 2004; 291:1596-1602.
5. Gill TM, Desai MM, Gahbauer E, Holford TR, Williams CS. Restricted Activity Among Community-living Older Persons: Incidence, Precipitants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n Intern Med 2001; 135:313-321.

還有很OT的論文及研究計畫:

a. Gill TM, Gahbauer EA, Van Ness PH.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scale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bathing disability.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9;90(6):987-93.
b. Gill TM, Han L, Allore HG. Bath aids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bathing disability in community-living older persons. J Am Geriatr Soc. 2007;55(11):1757-63.

研究計畫:
1.  Yale PEP Study: Epidemiology of Disability and Recovery in Older Persons
2.  Enhancing Independent Bathing in Community-Living Older Persons

好好看看 Dr. Gill 的著作後,應可啟發許多/國際級的 ADL 研究題材!!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這也是 cutting edge 的研究: 強力磁鐵吸腦 右撇子改用左手

最新研究發現,強力磁鐵可對大腦產生影響,暫時改變慣用手,磁鐵移除後效果就消失。
麻省理工學院今年初亦發表一項強力磁鐵可改變人類行為的研究。

機器人的尖端研究: 谷歌無人駕駛車 加州上路測試

也看看台灣人的學術成就: 莊明哲獲 NARSAD 傑出成就獎

3-aspect BI 之初步分析結果 與 後續研究設計

* ability, actual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difficulty 三項分數,在剛住復健病房患者,之相關程度很高(>0.88),可能原因?

Q:
三者雖然概念不一,但結果一致,故毋須區隔 !?
還是我們的施測程序 (同一治療師於單一時間點,一併施測 3 aspects) 所造成?
病人發病不久,三者之體驗不深,難以區隔?

A:
後續可考慮: 1. 施測於慢性OPD病人; 2. 三者分開測試 [但這蠻花時間/資源的]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NIH Toolbox

美國 NIH 推動,以發展簡短、完整的神經行為評估工具,評量 motor , cognition, sensory, and emotion. 適用於3-85歲個案。
部分評估工具為 現有工具
主要測驗為電腦化或適性化。
預計2011年完成,之後可提供給全球使用者免費且 royalty-free 翻譯及使用。

詳細 domain 分類如下:

Cognitive function
   • Executive function [恩琦請留意之]
   • Episodic memory
   • Working memory
   • Processing speed
   • Language
   • Attention
Emotional health  [姿誼請留意之,尤其是跟 PROMIS 重疊之部分]
   • Negative affect
   • Positive affect
   • Social relationships
   • Stress and coping
Motor function
   • Locomotion
   • Strength
   • Non-vestibular balance
   • Endurance
   • Dexterity
Sensory function
   • Vision
   • Audition
   • Vestibular balance
   • Somatosensation
   • Taste
   • Olfaction

NIH Toolbox 網頁:


Note: 將來勢必有一群人翻譯/驗證 NIH 驗證/發展的評估工具,應該也很適合臨床使用!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美國 NIH 推動的 尖端計畫

Grand Challenges: $40 Million Awarded to Trace Human Brain's Connections


Figure: Diffusion spectrum image shows brain wiring in a healthy human adult. The thread-like structures are nerve bundles, each contain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nerve fibers. Source: Source: Van J. Wedeen, M.D., MGH/Harvard U.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臨床經驗交流:雞同鴨講!? 續集

有效的臨床經驗交流,首先需要明確描述個案之狀況,也就是 [完整] [詳細] [低誤差] 之評估數據,甚至個案之復健目標 (不是醫療人員之目標,應是個案與醫療人員充分溝通後,個案選擇的治療目標)。

然而目前臨床所使用的評估工具,既不完整也不詳細,誤差又大,且對個案的復健目標相當模糊。

最近訪問幾位從事臨床約10年之OT,問他們主要治療對象(診斷),針對該對象評估之完整性(for clinical reasoning, patient description, outcome measurement)以及誤差。
他們的回答: 完整性約5-7成,誤差約3-5成(也就是精準度約5-7成)。
若以最佳完整性與精準度各7成,臨床意義為何??
0.7*0.7 = 0.49
overall  error = 0.51

So, 我們提不出完整、詳細、精準的評估數據,也就是我們對 討論的個案之掌握相當模糊 (overall  error = 0.51,這還是低估的誤差值喔!!),對於個案的變化 (依據 MDC 是 SEM 的 1.96 * sqrt(2) 倍) 的掌握度更低,也就是對個案的現況與變化掌握度低, 如何跟他人交流!?

Fact: 臨床個案討論會時,醫師、PT、OT雖然進行許多評估結果報告,但所使用評估工具之完整性與精確度不足,也常聽到不一致的評估結果。
Q1: 目前臨床對於個案復健目標之調查方法,精準有效嗎? 如何協助病患訂定 [最佳] 的治療目標?
Q2: 上述是一個基礎的研究問題嗎?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壯大團隊的關鍵之一

協助成員 爭取研究資源 與 發表成果。


爭取國科會(NSC)計畫為基本要件,但國衛院 (NHRI)因為可升請5年千萬計畫,因此才是 [主戰場]。


近4-5年來,因為團隊具有充裕的研究經費 (NSC + NHRI),使得延攬/摘培人才,研究成果皆能順利。


昨天很高興知道: 薛老師的NHRI 5 年計畫 通過了:
中風病人自陳醫療結果電腦適性評量系統之發展
Developing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for Measuring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of Stroke


擁抱人才與資源,我們很多夢想/計畫得以繼續推動!!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團隊的經營 與 壯大

週三高雄一行,主要的目的是至高醫PT研究所授課,再跟 林昭宏教授 之 團隊交流。
我協助提供意見給他們的團隊參考,他們目前主要進行2個 RCTs, 其中一個為 thermal stimulation (今年已發表1篇 Stroke 論文),後續佳苓可參觀他們的 fMRI 及TMS部分計畫。

我也趁此機會,提供自己的研究構想,if possible, 讓他們的助理/研究生協助我蒐集資料,包含:
1. CAT-FM & balance CAT 之 test-retest reliability & inter-rater reliability
2. FM & CAT-FM 之 MID
3. CAT-FM 之 efficiency & validity 測試

另外,與高醫汪宜霈老師規劃發展小兒 CAT 之計畫,協助汪老師明年申請NHRI計畫,以利後續發展。汪老師已有 Rasch 基礎,發展CAT 若有決心應該不難。也請汪老師安排我過去演講/授課事宜,以利雙方交流。

後來,跟大同復健科主任陳醫師,談後續合作計畫,含: 協助他們的 staff 撰寫院內研究計畫(我協助提供研究構想與指導撰寫計畫)、協助推動後續3年之遠距復健的評估內容設計、再考量申請經濟部科專計畫。

相互支援/分享 是經營團隊的主要理念之一!

Note: 林教授是我的直屬學長,大我3屆。陳主任是林教授的大學同班同學。
我跟林教授合作10年以上,已共同發表多篇SCI論文,今年有2篇 Stroke 論文。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研究團隊的建構

研究團隊的人才數量及專長決定團隊的陣容強度
學術界通常利用 [演講] 相互交流,以及尋找合作、壯大陣容的契機
我的團隊裡,如 Drs. 許清芳、王文中,皆是如此找到合作機會的。
其中許教授是我找來演講,王教授還是其他老師邀請的。
So:
1. 了解自己團隊所缺的人才,找相關人才蒞臨演講,找尋合作的機會。
2. 到研討會去找人才與瞭解自己團隊之不足
3. 培養 合作能力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博班生的學習/成就曲線

有點不幸,卻是事實,是B曲線 (前1-2年,3分耕耘1分收穫,有點暗無天日)。
剛開始的進展緩慢,幾乎令人窒息。這段時間真的難熬,但毋須擔心進展如何,持續努力即可。
保持樂觀,多跟老師聊聊瓶頸與困難所在,就會過得踏實且 快速!!

A 曲線就像臨床治療師的成就曲線。
A, B 曲線何時交叉!?交叉」約發生於博士畢業前後,對於博班生而言,就是關鍵的里程碑!! 之後的情勢就可能徹底改觀了。

競爭對手

跟慶麟合寫  EORTC QLQ-C30  之多向度 Rasch 分析, 但剛查到學者發展/發表  EORTC QLQ-C30 之CAT。
1. 感慨自己/團隊的速度慢
2. 還好我們的方法稍有不同,雖然將來也是想朝 CAT 邁進。

Note:
1. EORTC QLQ-C30 應用於癌症病人。
2. 分析的資料來自於陽明大學的老師。之前她來台大演講,我看到她的資料量大,已跟她合作發表一篇 EQ-5D 心理計量論文。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新的 stroke-specific QOL 問卷

 非洲 奈幾利亞人 Mayowa Ojo Owolabi 發展 HRQOLISP-40

The HRQOLISP comprises 2 spheres and 7 domains.
The physical sphere include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ecosocial domains
The spiritual sphere consists of soul, spirit, and spiritual interaction domains.
各 domain 分數0-100
總分為各向度之算數平均數

References:
1. Owolabi MO.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HRQOLISP-40: A Novel, Shortened Multiculturally Valid Holistic Stroke Measure.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0 Sep 16. [Epub ahead of print]
2. Owolabi MO, Ogunniyi A. Profile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Nigerian stroke survivors. Eur J Neurol. 2009;16:54-62.

Note: 1. 非洲人發展,恐不易推懬
2. 2 spheres, sum scores 驗證不足
3. 僅40題,恐不夠精準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投入研究 與 生活品質

今天跟參與暑期研究之學生 交流,他們提出的問題之一為: 投入研究,是否影響生活品質!?

我的答覆是,如果您的研究做的還不錯,although it takes time 就可以讓您 [自我實現],可達到 Maslow 需求滿足的最高層級! 所以越投入,就越滿足,生活品質越高。

同學再提,他的需求層級不高,只想求溫飽。

我說研究助理薪水也不錯,溫飽沒問題,還可累積研究功力,持續努力還可爭取研究所獎學金(如啟文的3年3百多萬),臨床工作努力10年還存不到300萬吧!!

Note: 啟文明年即將到昆士蘭大學OT從事 post doc 研究3年,年薪比我還高許多, GREAT!!
這是青出於藍的實例!!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小兒 CAT 發展之 SWOT 分析

優勢 (Strengths): 我們已有CAT發展經驗與團隊,也有許多心理計量專家與臨床評估經驗
劣勢 (Weaknesses): 小兒之診斷欠明確,診斷專家不多
机会 (Opportunities): 臨床需求龐大,* 未來可推廣至中國大陸。甚至到對岸去蒐集資料,更又效率。
威脅 (Threats): 國外競爭團隊,以 Dr. Haley & Dr. 賴金雪他們的團隊最強 


Note: 小兒的CAT從 motor, behavior, mood, IQ (cognition) 至少有10個 unidimensional CAT 需求龐大、值得發展。 長期發展,再以 multidimensional IRT 整合之,效率更提升!!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發表論文之動機

發表論文的過程很艱辛/折磨人,尤其是研究生涯的前幾篇,或是想要投到 high impact factor 期刊

所以,動機 [長期持續10年以上的動機] 就很關鍵,否則誰會想要 [找罪受] !!

相關動機包含:

畢業
升等
獲得獎勵
找到好工作
獲得研究成果的最終產物*
您有好的想法與數據要跟人分享
您想測試所學是否符合國際期刊(專家)標準
自我提升(挑戰國際相關領域之專家,獲得他們的認同)

您的動機為何??

還有其它動機嗎?

*論文發表於 學術期刊 才是研究成果的最終產物,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學位論文都不是。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SEM: 臨床評估分數的呈現

最近5年,約寫了20篇論文有關 SEM/MDC。
主因是臨床/研究評估與資料解釋的要求,越來越科學/精準了。

SEM/MDC應用的層面包含: 1. 個別評估所得之資料解釋 (評估誤差),2. 個別個案 二次評估所得之資料(變化/進步或退步)解釋 (評估誤差與統計顯著),3. SEM% or MDC% 之應用 [比較評估誤差大小], 4. heteroscedasticity 驗證與MDC應用之調整,5. 研究數據之解釋 [MDC group; MDC proportion] (translation)

有這麼多應用層面,當然價值斐然!!

研究一般呈現 mean/median (SD) 代表全體數值及變異

臨床個案評估所得分數應提供 評估分數 (SEM) 以呈現分數(隨機誤差)可能分佈之範圍。
SEM: 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

就認知測驗而言,可能很複雜,因為學習效應的影響,造成 SEM 不易估計。

目前我們收集數種認知測驗 5 次再測數值,除了可以估計學習效應,也可計算SEM/SRD之變化,也就是就同一個案而言,測量越多次 SEM/SRD 應該越低。

SRD: smallest real difference 亦稱為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MDC), 還有許多 terms 代表同樣意義。

Note: 臨床個案評估所得分數應提供 評估分數 (SEM) 或 評估分數 (SEM, MDC) 以同時提供前後測之變化有無超過測量誤差。  只是可能有點多餘,因為 MDC 可由 SEM * 1.96 * sqrt(2) [也就是2.77] 取得。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危機管理:如何補破網

研究中經常碰到問題,有些是不良的研究設計或問卷設計所造成。

最佳的危機管理理論是:最好避免危機(問題)的產生,也就是盡量設計好研究(問卷)在開始執行研究。

可是 it's almost mission impossible. 研究(問卷)設計自覺(或團隊覺得)差不多,也就要擊鼓開始了。否則也不知道要等到何時,研究(問卷)設計才能「完美」。

那之後還是碰到問題,怎麼辦,如何危機管理!?

1.如果可以,就更改研究(問卷)設計,早改比晚改比較好
2.如果不可以(如:將破壞研究設計(或資料收集)的一致性),那就很痛苦了,可能只有事後檢討,或下一個研究再改了。

做研究如此危機管理,做人與做事的原則一般,不是嗎!?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恭喜佳苓

在澳洲的主要研究成果: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Sep 8;9:CD006430. 


這是第2篇喔,顯然澳洲老師給予的訓練,蠻多元紮實的。


我們的碩班學生,大多沒有這麼多或好的成果。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基礎研究 或 尖端研究

如果我帶博班學生,心中有具體帶領他們投入的研究方向。
那就是建議學生從事 基礎研究 或 尖端研究。

佳苓屬於後者,我幫忙有限,就牽線讓他進入台大尖端研究室,並提供研究經費與津貼。
最近的學生,就屬於前者。這裡的基礎研究並非 [動物實驗],而是OT或復健領域 屬於fundamental 且他人(其他國家)不會代勞(或很少人投入)的研究方向。

從事尖端研究可以傑出
進行基礎研究才能厚實

香港 Polytech U (理工大學)徵求OT老師

徵求 系主任 及 小兒老師,條件優渥,薪水福利還可協商。應徵面談時,對方還會出機票費。

類似機會不少,以後亦然!!

問題是: 我們準備好了嗎!?

一般OT博班學生準備擔任大學師資之時間 約 3-5年
準備擔任系主任[資格] 的時間需 10-20年
我們都有充足的時間,不是嗎?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後知後覺太難了

一般人即使想要吸收論文新知,以跟得上醫學的進展。
隨著大量論文的發表,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皆有點複雜,* 因此閱讀/消化大量論文的難度隨之增加
上述想法,已變得越來越 mission impossible。


若後知後覺都做不到,那不就不知不覺了。。。

so....


* 我已提供心理計量概念說明的中文書籍章節,但博班生報告心理計量之相關方法,他們仍覺得困難重重。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World Stroke Congress

全世界神經科的中風專家的大集合,內容也蠻重視復健的。
我本來想投口頭報告,結果被歸為「海報」1031篇之一,規模龐大!!

見到 Stroke 前 10 年的主編 Dr. Hachinski, 也看到新主編 Dr. Fisher.
Stroke 的投稿篇數,逐年增加,目前已超過 3000 篇。接受刊登比率略低於 20%.
Dr. Hachinski 的研究領域是中風及失智症,有幾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 2000次。

Internation Journal of Stroke 主編 Dr. Alexandrov 演講如何撰寫期刊論文,主要參考文獻可免費下載

下一次會議是二年後,在巴西,對我而言,太遠了。如果近一點,就值得參與。
尤其佳苓,或許可回巴西!!
也聽到研究團對開始做 tDCS 的大型臨床試驗(>200 subjects),實在沒得比。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論文審查意見 與 作者特質

上個月幫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審查一篇論文,我給了作者大概10個意見,其中3-5個意見,我想作者會很難回答,因為那是他們研究設計瑕疵所造成的問題。

今天收到主編的來信,告知他對稿件的最後決定 [reject and resubmit] ,也就是作者如果可以依據審查意見修改,還有機會。
主編也寄來其它2位審稿者的意見。我看大概還有20-30個問題,其中也有好幾個問題,作者會很難回覆

我覺得絕大多數的審查意見都很好,也就是,如果作者可以吸收的話,功力將大增!!
只是,作者可能不易回覆,只能改投其它期刊,期待遇到比較 kind 的審稿者。
另外,作者若要真正吸收到審查意見的精華,他們必須重新設計研究,才有可能。
事實上,作者們我認識,他們基本上是 part-time 進行相關研究的,也就該稿件是 副產品。所以,我想除非他們想要投入「心理計量」的領域,否則應不會重新設計研究的。
也就是說 part-time (amateur) 與 full-time (professional) 作者 [新手與老兵]寫出的論文水準,會有一段差距。
你們分辨得出來嗎!?你們知道哪些是 part-time 哪些是 full-time 的作者??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反向思考:您目前遭遇到的「問題」可能是未來稿件撰寫時的「討論題材」

準備ADL aspects 資料/稿件時, Jenny 很慎重地跑來告訴我一個嚴重問題
我們問卷中用的詞彙,與主要參考文獻不一。
我告訴她,再找其它文獻支持即可。

這問題,也讓我們的稿件,多了一個討論題材(段落)。ADL aspects 的詞彙,如 ability, capacity, capability 等,就跟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的 terms 一般,皆無一定的用法。

各種 terms的使用,短期內難以統一,但作者應盡量使用常用的詞彙,並加以定義,以免造成讀者或未來彙整文獻者混淆。
 
Note: 問卷是 Jenny 協助設計的。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凋零:部落格的內涵與回應

最近可能大家都很忙,學生與助理的部落格內容,廣度與深度,皆縮水不少。
連回應老師部落格內容的意見,也七零八落。

學生修太多課了嗎?助理工作太多了嗎?

學而不思則罔。。。

*課太多了,若消化不良,或需考慮退選??工作負擔過重,應找我聊一下。。

* 還是時間管理/讀書方法不當!?

* 每天至少空下半小時,好好思考與記錄。。。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剛收到一位期刊主編的來函

是我一位合作者主要撰寫的
意見如下: Poor design quality. Somewhat flawed statistical design. Results are not novel, they are intuitive....
結果可想而知。

研究題材與研究設計二者,在研究完成後,是無法動彈/修改的,也就是無法改變的。
若上述評論屬實,這篇稿件大概沒救了。。

資料分析於事後還可以修改,頂多花點時間,換個方法。

各位的「研究題材」有無創新/獨到之處?
各位的「研究設計」是否合適/robust?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1994年回臺大任教

1994年7月,雖然快取得博士學位了,但因僅有碩士論文,未通過臺大醫學院審查,只能以助教起聘。[當初我如果選擇其它學校,應可被聘為講師]

1994年年底博士論文初審之後,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的協助,毋須修改,就獲得博士學位了。
加上幾篇論文(包含將碩士論文投稿至 AJOT) 1995年2月在醫學院 改聘為 [講師] (當初如果選擇其它學校,應可改聘為副教授)

講師當了3年半後 [那時是全國極為少數的博士講師,還當了那麼久],才改聘為副教授。

雖然臺大的升等標準嚴苛,但我還是很感謝臺大。
因為嚴苛,所以我剛開始就很投入 [研究],也感謝臺大的環境 [教學時數/負擔低,研究對象多]。
如果我未選擇臺大,而在1994或1995年到其它學校擔任副教授,或許會被[備課]的負擔,影響學術研究生涯起步時「基本研究能力」的茁壯。

到了副教授時,因為「在助教/講師4年期間」培養的研究功力,我就有信心,可以在不久的時間內升等教授。

之前提到,我一位合作伙伴,今年8月被它校聘為 助理教授,忙於備課,迄今皆無法投入研究 [撰寫研究計畫]。
這種情況,2-3年內若未能徹底改善,這位伙伴的學術之路,或將告一段落了。

Note: 好像開始寫回憶錄了。nah. 只是有感而發,學術之路,研究功力是生涯初期(10年內)的重心。把握好,學術功力紮實,以後[研究][教學]就悠然自得!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我的學生與助理之異同

他們一定忙/累,有些時候還蠻苦澀的。
但他們不一定很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忙/累,甚至辛苦?

助理至少還有薪水可領,也大都準時上下班。

但學生要繳學費,還常常熬夜,對於所學內容也不大確定,也未能全然把握,至少短期間(1-2年內)如此。。。

為何需要這麼辛苦!? 何時可以修得正果?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純粹老師的演講/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效率低落

有些同學聽過我跟姚老師,講過諸多心理計量特性的課程。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所剩有限,實在可惜。

事實上,授課方式與效率,早有統計:
同學當自強!!

如何因應呢!?
1. 務必自習,找出重點與問題,上課澄清問題
2. 課後找同學討論課程重點與內容,不清楚之處,再找老師澄清。
有點辛苦,但 no free lunch 不是嗎?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學術機構的 忌諱 與 因應

在學術領域,通常剛從原博士班畢業之學生,不宜直接進入原學系/所任教,也就是要避免無性繁殖之後果。所以多數學校都有規定:原系所畢業生需於其它單位工作2年後,才得以被原系所聘任。

遺傳學告訴我們:無性繁殖的結果,最後遺傳疾病顯著,也不具多樣性,通常走向滅絕。

因應方式包含先擔任博士後,同時再加強研究功力與成果,甚至也可先申請「兼任」教職,以加強資歷。這應是最佳的因應之道。

也可以先進入其他學校,之後再換教職。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分享的愉悅

慶麟說中山大學教務長,明示他協助學校之教學評鑑事務。

他覺得多一個「事務」,就少一些研究時間了。

我聽到後,卻相當興奮,因為慶麟將有很好的機會:
1. 免費掌握全校性學生填寫教學評鑑資料,以後資料來源量大且源源不絕
2. 目前教學評鑑之問卷設計與資料分析/解讀,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3. 可以改成電腦化適性測驗
4. 成效良好後,可以將此模式輸出至其他學校,甚至中國大陸
5. 跟學校/教育部/國科會申請經費!!
我請他1-2個月後,好好想想,我們再聊此事的後續!

好東西/想法,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STREAM 的發展者來信問 S-STREAM

最近 Professor Nancy Mayo (她是 STREAM 的發展者之一)來信問 S-STREAM 的相關應用與計算。她說看過我們所有發表有關 STREAM 之7 篇論文,她說 very impressive.這也是一種青出於藍吧!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零碎時間的應用

如搭車的時間,精神還可以的話,就用來思考。

思考下一節課的課程重點,甚至可以猜猜看老師講的重點,之後上課時就可以確認,您抓重點的功力。思考上一節課還有哪些待澄清的重點,上課前後,就跟老師確認。

思考今天的主要任務,本週的任務。
思考老師部落格的記錄(或跟老師討論的)重點,思考以前部落格的重點。

思考最想去哪一個國家/城市的研討會,有空上網準備一下資料。

海闊天空,抓到幾個方向/主題,深入思索,可能還要紙筆記錄重點。。。。

想像力是研究人員必備的基本能力,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 朱棣文在公忙之餘,腦袋還是在思考研究相關的事。。。

他在當部長的期間,還能發表在 Science/Nature 等級的論文。詳: http://cat-share.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1.html

我們學系林主任,在擔任系主任(同時擔任OT學會理事長、OT全聯會理事、復健部職能治療技術科主任)這3年多的研究成果,令人驚嘆!! 2010年以發表11篇論文於國際期刊,其中5篇第1作者,詳: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Lin,%20Keh%20Chung[Full%20Author%20Name]%20AND%202010[dp]&cmd=DetailsSearch
2011, 2012, 2013 之研究成果還持續步步高升!!

我相信他們很會利用零碎時間!!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別人的意見/投稿時之審查意見

投稿或學術討論時,常有意見相左的情況。
如何吸收別人的意見,開展自己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仍是學術功力持續成長的關鍵之一。

投稿時,吸收審查者的意見,通常是苦澀的,因為代表稿件需要許多修改。

投稿的意見修改,因為沒看到人,而且反應時間比較長,一般皆能慢慢接受,這也是資深學者一般建議投稿者接受審查意見,以海納百川。


一般學術討論時,吸納別人的意見,初時的感覺通常欠佳,因為可能代表自己的看法不完整、甚至有誤。面子上可能覺得掛不住。
直接/直覺反應,通常較不易相互接受。

我的學生/助理,跟我討論時,是否也不易接受我的見解!?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對研究主題的興趣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如何保持長久的興趣與投入!?

很多學生/臨床工作者,甚至研究人員,皆想研究/投入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不然如何長期投入呢?

但只有少數人的研究興趣(主題)可以持續一段時間

如果未能對一主題長期投入超過10年,我想很難深入,遑論取得突破/成就!

至少 6 個相關問題,可先思考:
1. 您有興趣的研究主題,您可擬出5-8個計畫[具備廣度與深度],或5-10年的進階計畫嗎?
2. 10 年後,您知道大概您會做甚麼主題的研究嗎?
3. 您目前有興趣的主題,您知道的國際頂尖學者,有幾人? 您是否已經閱讀他們的文獻至少超過5篇?
4. 您對研究主題的「研究方法」之優缺點,是否皆已掌握?
5. 您對研究主題的「評估工具」是否皆已準備齊全?工具的優缺點,是否皆已掌握?
6. 是否已具備足夠的臨床資源(如個案來源)?

如果以上(或大部分)皆是 negative, 代表您對該研究主題之瞭解有限,未來是否能夠長期投入,不確定性很高。

to be continued...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給學生難題與支持,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博班學生跟我討論,可能會發現蠻多困難的。
因為老師常常未回答問題,確又拋出許多難題。
可是不跟老師討論,又怕迷失!!

我想這是習慣與心態的問題:
1. 您是否問對問題了!? 那不澄清還得了。
2. 您對問題的瞭解與準備,有多廣闊、深入!? 沒有準備,哪可能深入。
3. 如果網路/Medline, 已有標準答案[if so, 就不用問老師啦],您查過了嗎? 檢索/查詢資料的功力,是最基礎/關鍵的研究能力。這能力被老師磨的還不夠嗎!?
4. 您想學會釣魚,還是想要老師直接給你魚吃!? 這就是老師最機車的地方!!
5. 您想知道的學問,就要堅持到底!! If you don't care, who cares? 「學」與「問」皆須主動/積極,還有堅持。
6. 許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能老師也難以確定。老師繼續問您問題,大多是協助您深入了解問題。
7. 誤入火坑,那就認命! 早知道了,不是嗎!?
8. 上述您都知道/做到了,假以時日,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就累積了!!

so 老師主要的任務即是: 不斷給學生難題,也給予導引與充分支持。養成學生面對、解決難題的習慣與能力,將來就不怕面對難題 [您的研究生涯,若未能解決臨床或學術上的難題,您會有成就感嗎!?]。

老師不斷撰寫研究計畫與投稿至國際級期刊,也就是不斷挑戰「難題」。近20年來的生活/工作習慣,不就是如此而已。

各位同意嗎?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A surprise from the NCBI

NCBI 剛通知我國內OT的論文,本週有1篇,詳細看了才確定,這是我的論文。
這是約2-3年前,參與一位馬偕 PT 的研究計畫,這應是她第1次寫論文。
我一直給她一些寫作/修改建議,後來她很艱辛地,一步一步完成論文。
結果刊登在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
她寫論文的步伐雖然生疏、蹣跚,但過程與結果令我佩服!!

Note: For details of the NCBI, please take a visit at http://www.ncbi.nlm.nih.gov/
此PT後來加入本研究團隊,只是後來又離開了!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博班學生最擔心甚麼?

1. 無法畢業:符合學系的畢業標準,基本上不難。事實上,無須擔心無法畢業,而須擔心[學術功力]是否與日(月)俱增,if so, 怎會畢不了業。所以,掌握關鍵,如何培養基本功力,才是該用心/擔心之處。

2. 怕踩到地雷:基本上學生有犯錯的本錢(犯錯也是學習/成長的良機),只要不是故意或持續的,無傷大雅,除了誠懇面對,其它毋須在意。

3. 進展緩慢:基本上這是必然的,很少人可以進展神速的,更不可能「一直」or「快速」成長。只能按部就班/踏實前進,就已經很理想了。若與到瓶頸或難題。可以及早找老師切磋!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博班課程之書面報告 與 投稿

博班課程之作業(書面報告),如果準備良好,可以投稿學術研討會,甚至學術期刊。

然而同學要有心理準備,學術期刊之要求標準最高、學術研討會次之、作業要求標準較低。

也就是,同學若有投稿的計畫,則需投入相當多的時間,也需準備長期抗戰。

畢竟,deadline 到了,作業交出去了,就有分數。投稿則不然阿!

So, 投稿當然好,充分準備/抗戰是必要的!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學術相關概念於部落格之記錄

學術概念/知識之吸收,有不同層級:
1. 看得懂/聽得懂
2. 講給別人聽,別人可以聽得懂(不是僅懂表面喔,老師常遇到僅聽懂表面/沒問題的學生。如果請她/他講給你聽,就露餡了。)
3. 寫下來,別人看得懂
執行 2 & 3時,才知道自己[看懂/聽懂]的程度。
所以有關學術概念/知識於部落格之記錄,各位可將參考文獻放一邊,自己獨立寫,否則邊看邊寫,多數在翻譯,不是您真正掌握的概念!
另一種做法是,閱讀後,隔幾天再寫,也不能再溫習參考文獻,就更能確認您還掌握多少概念了!!

Have a nice practice!!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歡迎 菀薈 加入我們研究團隊

她有特定的任務: 撰寫論文


暫定題目為: Responsiveness &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Balance CA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或是 A comparison of responsiveness &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PASS and Balance CA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預計投稿 Stroke, NNR, APMR 或 Physical Therapy

同時也可協助設計及推動 Inter-rater &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Balance CAT/short form  (管管/香香/詠如)

週一討論題目/任務、相關準備事項以及時限。

Have a great time!!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下一世代的認知測驗

背景 1: Sony Playstation 要出第4代了,依仗技術/科技提升,準備要搶奪 全球 Nintendo Wii 市場。我們的認知測驗,世代交替的時間需要多久??

背景 2: 認知測驗的臨床需求龐大,但國內相關的研究人員極度不足,使得國內臨床領域,絕大多數還在使用傳統 [舶來品] 測驗,嚴重影響臨床效能。

Q 1: 當代的認知測驗,可分為電腦化、虛擬實境、還有電腦適性測驗,何者是未來的主流??

Note: 認知測驗常受到文化影響,如文字、情境等。然國人甚少發展認知測驗,多數以翻譯國外測驗為主,測量誤差勢必比國外原發展地高! Q2: 國人發展認知測驗之困境何在?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學術之路: 知易行難 或 知難行易

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創造知識、解決問題,且因爲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所以無可取代。OT臨床治療的多數瓶頸,唯有多投入學術研究,才有突破的機會。

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重點與原則(之前已提,不再贅述),基本上很簡單,就是練習、開放性討論、再練習。所以只要抓到原則、just a matter of time. 但因為早期的功力養成緩慢,挫折多於成果,所以就變成知易行難。但是也有學生抓不到重點/原則,毫無章法、滿是挫折,那就知難行難了。

然而若能掌握上述功力培養要點,積極練習,且瞭解這是3-5年才有一定的基本功力,且之後功力亦能持續提升,心態正確,勤練習而已,就能知難行易了。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迎接開學的日子

未來1-2年,最忙碌/費心的事,就是帶博班生了!
能夠在她們最[青春/寶貴]的光陰,一起努力,也夠幸運了。
今天初步設計[心理計量特性之概念與驗證]課程大綱,也就是把我的主要論文寫作經驗,傳遞給她們。好好磨練1年,應可看到成果!!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研究興趣/樂趣何時產生??

研究新手(如碩博班生),對於研究產生興趣,甚至樂趣者,我的經驗告訴我可能不到3成,又能持續多年(5-8年)者,所剩無幾了。。

相對的,一部分碩博班生,對於研究充滿挫折與無力感,因為太多無法掌控的問題,如資料檢索沒效率、論文閱讀抓不到重點、資料分析/軟題操作困難、論文撰寫瓶頸、爲甚麼寫的論文老師看不懂。。。即使克服上述難題,也不確定未來的前(錢)途何在? 充滿艱辛與哀怨。之後,30歲不到,這輩子就跟論文絕緣了,也就可能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了!!

真的有人,很年輕時就對研究產生興趣? 而且持續20-30年甚至更久嗎?

他們都是天才嗎? 他們遇到問題都自然迎刃而解嗎?

to be continued...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update 最新論文訊息

研究人員勤於/樂於掌握最新論文發現,以掌握新知與趨勢,也免得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除了參與國際研討會,有效率取得資料庫或網路資訊,是為捷徑!

資料庫方面,可先以興趣領域/國際相關專家,建立檢索策略,定期檢索之。如 PubMed 之 NCBI 建立策略後,即可設定定期檢索與 e-mail 通知。It's a must!

Web部分,可訂閱相關期刊之 e-TOC,甚至定期流覽期刊有事先刊登完成排版但尚未正式刊登之論文。

享受掌握學術新知/脈動的樂趣!!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學生如何青出於藍

老師沒有留一手、師生可以有效率溝通,學生很努力,之後(年輕)學生就有很高機會可以[青出於藍],這也是我對自己帶領研究生的期待!

1. 抓到要點,全力投入
除了培養基本功力(如資料檢索、分析、論文閱讀、彙整、評論與寫作),其中最關鍵的撰寫/執行研究計畫,以及撰寫論文等整合功力
投入的時間/效率絕對是關鍵
2. 籌組研究團隊,使之日益茁壯。早點開始尋找合作對象,互相幫忙/支持,好好把握,這些貴人會跟你一輩子。
3. 好的研究環境一直缺人,重點是你準備好了嗎? 好的研究環境通常要找最優秀/敢於挑戰的人才,您的條件如何?這要準備多年,至少3-5年,甚至更久,但總是有機會的。例如台大OT,羅老師已開啟[退休潮],將來有許多人會陸續退休,您的機會有多高!?

4. 及早了解老師的瓶頸,尋求突破之道
我以前憑機運進入台大,如此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才得以悠遊於學術研究之殿堂。
回台大教書(1994.8.1)之前,不甚了解學術(研究)為何物,僅知道有個碩/博士學位,即可在台大OT取得教職。當時因仍未取得博士學位,僅以碩士論文申請講師,哪之時代/要求已慢慢改變,結果就 waterloo. 還好當時台大OT極缺教師,立即轉聘助教(工作與一般教師類似,非目前的行政助教)。也就是說: 我的研究啟蒙甚晚,多虧台大給我的環境與前輩,才有目前的造化。我學生不見得有此機運,但若能掌握前述 3 點,只要假以時日,功力絕對在我之上。

我的瓶頸詳之前的部落格: 小教授的大瓶頸 

如果覺得以上有點遙遠,可回顧:學術之路:倒吃甘蔗

有夢最美!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暑期研究營圓滿結束

高達14位(7組)同學參與,我也動員多位學生與助理協助,也可說是暑假的第1任務。
畢竟責任重大! 牽涉這麼多位莘莘學子/還有研究生/助理的寶貴時間。
我當初的目標是: 爲學生開啟一道 window 讓同學體驗學術研究殿堂的深度與廣度,也能培養一些基本的研究能力與精神。散播學術種子,期待10年後看到一些成果。
也讓研究生練習指導學生、培養教學能力,也體驗教學相長。
今年我也投入很多時間準備與指導,甚至在本身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也挪出一些研究經費給學生當獎學金。
I do believe that I'm doing the right things....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SS-QOL 論文寫太慢,新的論文出來了

我們想確認 SS-QOL 的domain 數究竟是 12 還是 8 個(原作者及後續學者各自提出的),寫了快2年了,還在拖拖拉拉。
結果昨天在更新參考文獻時,竟然找到 JNNP 發表 SS-QOL 的效度驗證,另有學者提出4或2個 domains 新見解。

這可能讓我們稿件的寫作,更添增困擾了。

Note:
1. QOL/HRQOL 的 domain 數目,一直是難解的重要議題!
2. 我們論文的另一重點是: SS-QOL 的各 domain 能否 加總計分,以形成一單一的 overall HRQOL 分數!? If so, 暨可各別看各 domain 分數,也可看整體分數,SS-QOL臨床與研究之應用價值就高許多。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培養[合作]能力

學術研究的樂趣也是挑戰之一,就是跟高手合作!
跟高手合作的樂趣來自於高手功力的分享,與最後成果的收穫。
但那也是挑戰,因為高手一定會給你評論,那或許同時呈現/暴露您個人的不足。您在心態上如何接受評論,而且還要針對評論繼續努力。。

我一直跟很多人一起合作撰寫論文,享受很多樂趣、承接許多挑戰

若不合作,單打獨鬥,難成氣候。

若要合作,當然找高手。

心態、溝通、效率與分享能力,應是[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

心態上,要有心理準備:高手的看法通常跟你不一樣,你要有準備學習/聆聽。如果她的看法跟你完全一致,你就要確認,她/她有無時間好好看/評論你的東西,也要確認她/她是否為真正高手。若以上皆是,你就可以投稿,找國際上的高手 [繼續] 切磋了。

溝通就是問個一清二楚,即使被電,也要[聆聽]確實掌握到底哪裡出錯或考慮不週詳。那也就是[成長]最佳時機了,比你自行摸索/閉門練功,成效好太多了。[Note: 閉門練功,未跟(國內外)高手切磋,容易造成 自我感覺良好,也可能是井底之蛙阿!!]

效率的基礎在於準備與投入,還有[準時]。新手常因抓不到重點,效率不佳或求好(完美)心切,以致於延宕時日。需知新手最後努力的成效通常有限,也就是最後衝刺時間之 marginal effects 通常有限。所以平常討論,尤其是時限到了,只要自覺(約8分)差不多,就可以了,毋需一定要9分10分。效率就是要給高手時間,高手通常同時做很多事,所以一定要給她/他充分的時間。效率也就是把握時限,誰喜歡跟沒有時間概念的人合作? 高手通常很有時間概念[也是時間管理的高手]的,否則他/她怎可能完成那麼多事?

分享的內容可包含 付出 與 收穫二大類,付出如[學術經驗/功力]、[勞力]、[時間]、[研究經費] ;收穫如[研究成果/論文作者序]、[研究經費]、[研究獎勵]等。暨要共患難也要同享樂。團隊成員不計較短期的付出與收穫,互助合作才能長遠,團隊也才能維持。 
今年我的研究經費縮減許多,爲了維持團隊的運作,開始跟團隊成員募款,迄今已超過100萬元。一則喜,代表我以前應該待人不薄,團隊運作成功。一則憂,應該要更努力了,不能變成團隊的負擔!!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部落格文章轉寄學生與助理

利用 blog 自動轉寄的功能,以提升溝通效率!
再次提醒各位,盡量跟老師交流,多給老師部落格內容意見或澄清,一起切磋與成長!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想像力與執行力,如何培養?

My new Ph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rite something important on their blog on a daily basis.
我猜測他們的心情,大概如下:

很想看別的 PhD 學生的部落格,以觀摩別人的進展,甚至看看老師的回應,學點東西。
所以撰寫與觀看部落格,已逐漸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了。

但有點害怕打開自己的部落格,由其是腦袋空空,且又到了傍晚時刻!!

一天沒有記錄,好像過了空洞的一天。

想記錄,又難找到有營養、可供別人觀摩、以後自己還想再看的素材!?

對於部落格,真是又愛又恨 XD。

一個好的研究人員,一定是一個思想家,也是實踐者,充滿想像力與執行力,有浪漫無邊的思想,又有自律。

想像力與執行力,如何培養!??

我建議我的學生,先培養[執行力],撰寫部落格務必今日事今日畢,至少也要在週末補齊進度, It's a promise and responsibility for yourself (for being a PhD student or being Dr. Hsieh's student).

有關於記錄部落格內容的部分,可隨身帶著筆記本,將重要可記錄之內容歸類,有空的時間[多思考並記錄要點],之後再整理於部落格。隨時利用時間思考/記錄,想像力就擴展開來了!!

You'd love your blog sooner or later.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撰稿/投稿中稿件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ProgressPrimary author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S-QOL70%I-Ping
ADL aspects adopted in stroke clinical trilas60%Ching-Lin
Development of a CAT for the Fugl-Meyer motor test40%WH
Responsiveness of the PEP-3 80%K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EP-3 Care-giver Report 60%CP
Development of an ADL-performance CAT5%I-Ping
MID of the S-STREAM (STREAM) 1%??
Development of an ADL-perceived difficulty CAT0%??
Responsivenes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Balance CAT1%??
Development of the Barthel index to assess 3 aspects of ADL0%??
Responsivenes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Hierarchical Balance short forms0%??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NIHSS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hemiparesis0%CD/WH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一下子就被退稿了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functional hierarchical balance short forms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was submitted to the 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

This study did not reach a high enough priority score for this journal. In addition, new tools ought to show their advantages across the spectrum of severity of impairment and disability for a disease, as well as sensitivity to change.

無實質審查,主編看看就退稿了。可能是 cover letter 或 abstract 寫得不好。唯一較明確的問題是欠缺 responsiveness 驗證。

擦掉眼淚,修改摘要及 cover letter 以突顯價值。預計改投 Physical Therapy or APMR.
另一方面持續 responsiveness/predictive validity 研究,將來說不定,需要合併後再投稿。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Ongoing projects










TopicProgressNote
ADL-performance CAT development俊宏資料分析中部分IADL題目有DIF
ADL-difficulty CAT development雅珍/玉雲輸入/校對資料中約500筆資料,樣本數有點小
Motor CAT development目前約3-400筆資料,詠如資料收集中筱文/宛蓉/宏嘉資料收集
Responsivenes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Balance CAT (short forms)目前約3-40筆資料,詠如資料收集中宛蓉收集
Stroke Rehabilitation Registry目前約250筆資料,詠如/逸欣/玉芬/郁芬資料收集中宛蓉/岱潔/林昭資料收集
Learning effects of some cognitive tests目前約20筆資料,玉芬資料分析中岱潔資料收集
tDCs/task-oriented approach舒眉測試中佳苓參與
STREAM MID/patients' & clinicians' ratings目前Videos 約30片詠如資料收集
Development of 3-aspect Barthel index目前約30筆資料,詠如收集資料中預計至少50位
Development of FIFE questionnaires慧珊測試中takes time

To be continued...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恭喜啟文,在高度競爭下,取得澳洲昆士蘭大學的 post-doc

I'm proud of him!!

看到他的接受信函寫著: "Competition of these awards has been extremely strong and your success recognises the very high quality of your research as an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令人興奮!
Click here for more details.

We could expect him as a rising star in 10 years!

啟文預計明年2月開展,另一個澳洲城市(Brisbane)的學術旅程!!祝福他!

啟文幫忙整理澳洲 post-doc 的機會與待遇,詳
澳洲博士後研究員內容,申請和名額

博班生最關心的事

IssueMy opinion
3-5年畢業掌握學系/老師的要求,及早規劃,掌握進度
若已落後ㄧ段,盡早找老師確認瓶頸!
畢業後出路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大學、研究機構或醫院),先瞭解何者是最愛,及早準備。機會一定有,只是要準備(研究功力與成果)。另外,若能準備好英文,國外機會更多。
研究主題除非你早已決定一輩子只想做單一主題的研究,否則只要能夠順利畢業的題材,並且能從中學習基本/關鍵研究能力/方法者,就是好的題目。
如何培養基本/關鍵研究能力掌握重點,勤加練習,找人切磋,尤其高手。
功力累積的速度,遠比你想像的慢。不用急,因為急不來。急來的,不紮實!

學術的境界,廟堂之盛,3年, 5 年只能表淺體會。10年20年,還是仰之彌高! You'd love it very much then! I hope to see you at that stage!
時間管理及早掌握重要要求(如完成博班各階段的要求),及早準備。
作息規律,運動/休閒不能少。
生活費期待老師的研究計畫獲得補助(也可用力協助老師寫好研究計畫)、擔任研究生助教、跟家人商量、助學貸款或勒緊褲帶。
跟老師的意見不同從ㄧ個特別角度看,這是好現象,代表你有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有些時候,你的看法會比老師高明。這也是你會青出於藍的機會!!
你先想清楚自己看法的依據,再找時間,好好了解老師的看法與依據。如果你還是難以接受老師的看法,你可以提起勇氣,跟老師說明自己的看法與依據,再聽聽老師的意見。最後如果你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就Believe in yourself!! 勇敢地跟老師講,您想試試自己的想法是否行得通!
老師的看法?還是你的意見!?師生見解不同是常態,通常[事前]難以確認哪個見解較為高明。如果你依據老師的看法去做,最後並未成功。你的確可以怪罪老師,但你也需瞭解自己為何沒有更高明的想法,或未能說服老師??
基本上你若接受老師想法/意見了,老師的意見就變成你的想法了,所以你ㄧ定要了解老師的看法之依據為何?如果你沒有更好的想法,或有想法但未能說服老師及堅持自己想法,那你只能心態上/與實務上將老師想法當成(變成)你自己的想法!!毋須三心二意,優柔寡斷。下定決心,才是關鍵。最後即使失敗,跟老師討論一下,掌握原因,爬起再戰。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若不能掌握原因,並徹底改善!
* 學術功力(也可說是發表論文的質與量)的培養,最為關鍵!也是未來競爭力與成就感的主要來源!!
3-5年功力,事實上只是基礎/必備而已,之後再10年,才可觀!
博班可以紮實,未來可以有夢!
功力可以培養,境界可以提升!
作息規律,運動/休閒不能少。
重要的事(如表列)通常急不來,就按部就班,日積月累!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3 P's of Success: Passion, Perseverance, Patience
心情低落時,看看科普書,找朋友聊聊,跟老師講講您瓶頸/困難。無須閉門練功,以免走火入魔!!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博班生開課計畫: 心理計量概念與驗證 (上下學期 各2 學分)

不開新課,以「進階獨立研究」課程教授,今年10月第1週開課。

請雅珍/恩琦/姿誼皆修課,菀薈也參與。

授課時間(暫定): 每週二 5:30-7:10,以便助理也可聽課。

年度學習目標:
1.培養閱讀與評析心理計量相關論文能力
2.培養相關研究設計能力
3.培養相關資料分析能力
4.培養撰寫相關論文之能力、並完成投稿




















作業 (暫定):
第1學期: 5-7次口頭報告、2篇外文文獻彙整、SPSS作業、1篇英文稿件撰寫(含研究目的、方法與結果。資料由謝老師提供)。

第2學期: 1篇稿件撰寫(完成上學期之稿件)、5-7次口頭報告、2篇外文文獻彙整。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博班(研究功力)急不來

研究功力,是博班最關鍵的能力培養,但一點也急不來。
因為ㄧ般博班生也只有3-5年的功力,博士後更重要,境界與層次更高,也是學術的深度!
另種層面的思考:學術功力是可以累積的,若能累積2-30年功力,會很驚人的,也會很有成就感的!!
相對於其他工作(如臨床),基本上功力/經驗,若超過5年,就很難向上提升了!!很容易被年輕人超越/取代,不是嗎!?

*時間管理的原則之ㄧ,就是先判斷哪些事是重要的,重要的事有空就做,持續做!
且不讓重要的事,變成緊急/拉警報了。

研究功力因為一點也急不來,所以不用急/不用慌!

掌握事情的輕重緩急,就踏實多了!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研究倫理議題

哈佛大學著名心理系教授郝瑟(Marc Hauser)被指偽造研究數據,而校方的調查作業拖延隱晦,使郝瑟及其學生在其他不同領域發表的研究報告也受到質疑。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shoddy research at Harvard

最新「刺胳針傳染病期刊」刊登1種「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 NDM-1)新基因,幾乎所有抗生素對其罔效。由於印度首都被拿來為超級細菌命名,引發印度醫界、醫政當局不滿

論文抄別人 博士碩士都沒了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Comments and queries are welcome!

閉門練功,我想很難進步。
互相切磋,才有機會吧!
請給我一些刺激吧!!

Comments and queries are welcome on this blog!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復健領域期刊論文最常被引用的論文

[論文被引用次數]是判斷論文品質的主要指標之一
今天有點時間逛逛 APMR 期刊網頁看到:

Shadgan B, Roig M, HajGhanbari B, Reid WD.
Top-cited articles in rehabilitation.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0;
91:806-15.
作者 Identified the 100 top-cited articles ever published in rehabilitation journals.

* 我竟然發現前2名皆是評估工具發展與驗證論文,前10名中高達8篇也是評估工具發展與驗證論文。這數據至少有2點啟示: 1. 復健領域的研究還在起步中,(評估)工具論文代表基礎論文,所以常被引用。2. 我們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向符合國際學術發展之過程,先基礎後應用。

如果有熱心人士,仿照此論文之方法,查詢台灣復健領域學者所發表論文之 top-cited articles, 我相信結果類似。也就是說我們研究團隊之前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總次數以及排名,預估應該蠻前面的

* 皆是歐美澳洲地區發表的論文,沒有亞洲地區發表的論文。

這也代表 [亞洲地區復健領域的學者] 影響力/知名度皆有限。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大同醫院之後

如前所言,mission impossible. Just let it go.
現另有想法,擬跟南部一家大型醫院合作發展 CAT 以提升門診效能,並充實研究資源。
未來復健部的A1 (Asia #1) 計畫,或許也將以此為主題,以提升復健門診效能。對象以慢性疼痛、SCI,年輕族群為主要對象。

週六奇美的 Rasch 研討會

我跟美國西北大學張志宏博士,各半小時的演講,皆以視訊形式(Skype)進行。
聽說主辦單位與聽眾,都覺得OK!
國際視訊研討會應是未來主流,也可節省諸多資源與時間!!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超過2000位OT了

這是OT全聯會今年4月份的統計數據(執業人數)
且之後每3年增加1000人考取執照 喔!!!
對於畢業生言,不易找到好工作了!!
或許更多人會選擇擔任助理或是就讀碩博班!?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神奇之旅 is ongoing

臨床20年了,開設養護中心。
完成2個碩士學位,就讀博士學位中。
數年兼任講師後,年初以論文升等為兼任助理教授。
8/1起正式獲聘為助理教授。
臨床與學術皆取得相當成就,令人佩服!!
Who is this professor!?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專職或兼職的研究人員

絕大多數的OT教師/研究人員都是[兼職]的研究人員,很難達到[專職]。

* 就投入時間而言,專職的定義,至少一半的工作時間或每週至少24小時吧!且需持續10年以上。

* 就研究成果而言,專職的定義,至少每年1篇主要論文(第1或通信作者且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2-3篇次要論文。且需持續10年以上 或10年內平均值有此成果。

就上述2條件,國內/美國/澳洲OT,有哪些人可以達到[專職]的投入與成果!?

郁芬/玉芬的 訓練課程

1. 下週開始正式獨立作業! 安排互相觀摩/切磋(每週1-2次)至少持續一個月。
2. 閱讀認知與注意力的中文回顧文獻。
3. 練習 Medline & Endnote 練習中風認知評估相關之文獻及找尋 model papers (認知評量相關之主題) [與暑期研究迎同學一同練習 Medline 與 Endnote] 2 weeks 找導3-5篇 model papers
4. 後續練習model papers文獻彙整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研究生的困惑與難題

研究生或研究的 beginners 剛開始  一定遭遇很多難題[論文看不懂、統計不懂、寫出來的東西老師看不懂。。。時間不夠用],夠挫折/傷心的!

看到不足,是解決問題/也是成長的首要。

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克服上述問題/不足之處??

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研究生,否則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長期接受填鴨教育的台灣學生,在此難題上很難突破。表象一是:不會自己找解決之道;二是: 提不出自己的看法;三是: 期待[標準答案]。

如果研究生未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常我就不給研究生[我的看法/解決之道],因為這會給學生[標準答案],又回到[填鴨教育],難以培養[獨立思考/批判能力]。也就是說,我可能會讓研究生[更挫折],但不讓研究生[學習/強迫思考與自行解決問題],他們可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還是等待他人的協助!? so....

研究生如果看到自己的問題,也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之道,我很樂意[加油添醋/錦上添花],否則就繼續磨練了。。。。

Your feedbacks are deeply appreciated!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來澳洲一個月了

Time flies....

論文寫作的進展,依然遲緩。還好侯醫師的 balance short forms 已接近可投稿。

其它稿件 如 ADL perspectives, SS-QOL 仍待積極努力!

下個月,將有3個博班學生加入我們的研究團隊,陣容將更為堅強。如果配合良好,3年後,第1波成果可期。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心理計量最難之處

是各種心理計量特性之概念、意義、還是如何計算比較難?
我想信度、效度、反應性之概念雖然有點抽象,還不難了解。
傳統計量(古典測驗理論)較易計算,但現代測驗理論就比較難了。
但我想最難的是他們的深層或臨床意義究竟為何?好一點或差一點的心理計量特性,如何影響臨床人員的判斷與決策? 如果未能計量這些差異,恐難讓臨床人員重視。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研究生/助理最想跟我學甚麼?最不想聽到我的甚麼回饋?

研究能力還是研究精神?
需要多久?
如何可以有效率一點?
哪些急得來?哪些急不來?
我的哪些言語/舉動?可能研究生/助理聽了/看了有損信心。
歡迎給我回饋,匿名信也歡迎,以免尷尬。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研究生涯無國界

OT博班畢業後,如何往國外發展!?
趁早準備必要條件:1.研究功力(這是競爭力與成就感的核心能力)、2.英文、3.對目標國家的了解(含地理、人文、移民政策及相關學者)。
澳洲及加拿大基本上皆是移民國家,也就是OT可以[技術移民]移居。
您可先準備技術移民,取得身分後,再找博士後研究或大學教職。
你也可透過相關學者協助升請博士後研究,再申請移民。
基本上,您要比當地的博士畢業生具備更強的研究功力,才可能爭取得到博士後研究員或教職。
還有,另有蹊徑,博一或博二時,申請澳洲或加拿大之博班,若有獎學金就去念,畢業時同時升請移民以及博士後研究員或教職。澳洲博班畢業生容易升請移民,加拿大我就不確定了,可向 Jenny 詢問。
這不簡單,但讓您的世界/視野更開闊!!
有志者及早準備, it takes time and effort.... but it's worth it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思考模式與提問

研究生較常問問題,大學生就少多了。
提問的問題大致可分為 what, how, & why 3種類型
What 類型的問題[如名詞解釋],通常 wikipedia 或 google 即可查到,所以研究生若問此類問題,我通常較不直接回答。因為這通常已有標準答案,也易於網路查得到,何必問老師咧!?
How 類型的問題[如如何設計問卷]常牽涉[方法學或數學],需有基本知識以及邏輯思考後,較易進入情況,甚至還需要[實務經驗],才能補充方法學[過於理論]之不足。這類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基礎,老師不易回答,因為幾乎至少要上一堂課,一堂[填鴨教育],效果不佳的。所以我通常會看學生的基礎再答覆,甚至請學生先看看相關的方法學文獻[這也是網路上容易找到的],再來討論。
Why 的類型[如目前的評估工具為何未達理想境界],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與批判能力,甚至主觀判斷。這類型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或是見仁見智。我樂於討論這類問題,但常先詢問學生/助理的見解,之後再補充。但各位想必知道:學生/助理鮮少提出見解/批判,因此我就會請學生/助理多想想,之後再議。那就看他們有無後續了。

我也常問助理或研究生問題,甚至交叉提問上述3種類型的問題,通常被問者,在"what"類型就被我電到了,因為我會追問各種情況,確實掌握清楚。助理/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觀察力甚至記錄能力,否則常常表達不完整,難以滿足老師的[求知慾]。如果我再繼續問 how 或 why 的問題,結果如何,即可推知。想必我的研究生/助理,皆有深刻的印象。

舉個例子,若欲吸收臨床治療師的[臨床經驗],您只需問她/他這3類型的問題:
what: 您的哪種治療技術對於哪類病人最有治療成效? 治療技術之重點為何? 發展此技術花費多少時間?療效的呈現指標為何? 有效的個案比例為何? [請留意順序,因為越後面的問題越難回答。]如果該治療師有多種[珍藏]技術,則一一依序詢問之。
how: 治療機轉為何? 如何再突破以提升療效或縮短治療時程?預計約需多少時間?
why: 為何同樣的治療對於有些個案有效,但有些無效?原因為何? 如何排除臨床上看到的治療成效是因為其它因素(如接受物理治療或自然成長/復原)所造成的進步? 對於效果不佳者,有無其它治療模式? 如何及早選擇/轉換最適合個案的治療模式!?

我這樣的思考模式,也常發生在我跟太太與小孩的日常生活中,結果我常常被[白眼]相待,或不被理睬,有點無奈阿! 但同時也可了解我的研究生/助理跟我討論時的哀怨阿!!


這樣的思考甚至學習模式,可能源自於我在博士班以及之後的學習模式。那時自己訂定研究題目、摸索方向,全靠自己。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帶小孩與帶助理/學生的相似之處


因為兒子放寒假,所以課程結束6/18日就安排到澳洲,以協助太太帶 2 位孩子(13歲 & 10 歲)[西元2010年]。

不管在家裡或外出,2位小孩就是一直吵鬧,我一直就不是有威嚴的爸爸,對於管教小孩實在無能為力。

還好媽媽管得動小孩,不過還是常常受不了吵鬧。

我跟太太很容易看到小孩的一些個性缺點,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勸導,但似乎也是幫不上忙

想想自己帶助理或帶學生,我已看過/帶過不少助理與學生,也容易看出他們的優缺點,但似乎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天命已定或是我的能力有限
(或看不到自己的盲點),也是幫不上多少忙。

我又不想順從[宿命論]無為而治,小孩方面只能盡量跟孩子[當成朋友交往。如果將來他們遇到問題,可以想聽聽父母的意見,不用自己孤軍奮鬥。]

助理/學生方面,除了知情同意:努力讓助理/學生充分了解學術研究的重要、進而終身投入,其餘就是助理/學生自主了。如果可能,也是當成朋友,助理/學生遇到問題,會想聽聽我的意見,不用自己單打獨鬥。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研究構想 與 助理工作

Barthel index 之修改版(評量performance, perceived difficulty, and ability) 加入復健部中風 registry 評量 (詠如執行!?)
Jenny 熟悉 COPM 嗎? COPM 在台灣中風病人的適用性如何!? 只是目前的實證顯示[COPM代表 client-centered assessment & approach]似未能提升FIM變化。Colquhoun H, Letts L, Law M, MacDermid J, Edwards M. Routin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Effect on functional outcome.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2010;57:111-117.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找到 研究題材 與 培養 批判能力

研究題材的選擇,可分為系列性與單獨題材。
各種題材的選擇皆須 [批判能力],也就是批判目前文獻的不足或缺陷。

就單獨題材而言,只要能夠評論/批判最新文獻之不足,而且自己能夠克服之,設計更好的研究,其結果通常即有發表的價值/機會。

最常見(或最易評論)的新文獻不足,主要是方法之缺陷與不足,如樣本數小、代表性不足、研究設計缺陷(如療效驗證,但未設計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 未長期追蹤成效等)、驗證之層面(如重要心理計量特性未被驗證/比較)不夠完整等。

比如說,您看到不錯的期刊最新刊登的論文,有些缺陷/不足,而且你可以補其不足,則你的論文若投稿至該期刊,則蠻有機會被接受刊登的。因為你的研究填補了缺陷,也提升了目前研究的境界。

至於批判能力的培養,理論上,好好學習[方法學]即可培養批判能力。如療效驗證的方法學,評估工具發展與驗證的方法學,統計學等。但這些 [學問] 通常過於理論,以致於評論容易,但執行困難,也就是 [知易行難]。

批判能力的另一種養成法,是在閱讀他人文獻時,仔細閱讀作者如何批判之前文獻之不足 [通常論文之前言,必有此論述/評論],亦可模仿/學習之。也就是 [模仿是學習的第1步]。

還有一種養成法--多投稿,審稿者就會告訴你:哪裡不足!  當然在投稿前,你必須進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你會看到許多不足(如評估工具不足,難以做到良善的研究設計,如難以達成雙盲的研究設計,難以收到足夠的樣本數等。) 這些不足,會讓你被同儕/指導老師批判,這也是投稿/研究過程中,學習批判能力的管道。常被他人刮鬍子後,就會刮他人的鬍子!

批判能力也是撰寫論文/研究計畫 [前言] 時,最重要的論述與應有的功力 (評論昔日研究之不足,也就是您欲研究之題材/解決之問題[也就是研究目的])!

欲發展系列性的題材,研究者必須對特定主題具備廣度與深度的了解,也需要充分的研究資源與時間,還有功力始能建構。若能完成,則貢獻良多/成就非凡。這也是一個研究人員畢生想追求的目標!
簡單的系列性題材,如發展評估工具,全面地驗證心理計量特性(含信度、效度、反應性、MID等),也可比較相關評估工具之優劣(含心理計量與施測效率)。進階者尚可結合其他評估工具,以全面地驗證這些工具之臨床效益與療效呈現。

比如說,我們已發展 Balance CAT,目前再發展 以 Balance CAT 題庫為基礎的 short form。同時再準備驗證 Balance CAT/short form 之反應性/預測效度/施測者間(內)信度,就各約有3篇論文可以撰寫(e.g., CAT, responsiveness &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inter-rater and intra-rater reliability)。如果再加上 MID 或 data interpretation,即可各再寫1篇。撰寫這些論文,讓這些工具之心理計量更明確完整,使用者也更有信心! 研究者也能充分掌握此工具之優缺點,對於CAT之發展與驗證,更能深入掌握。這一系列的研究,從工具之發展算起,至全面驗證心理計量特性,至少需要5-8年的時間

還有[職能治療卓越模式]的建構--從完整精準的評估、病人資料庫的建立、臨床試驗到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的建置(詳418前的海報或之前的部落格)。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另外如療效驗證,除了設計良好的研究(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arge sample size)初步證實療效後,後續可再設計長期追蹤,以證實 [長期療效]。也可改變治療量(intensity, # of treatment),以探究[最佳治療量]。亦可比較哪些特性之個案治療成效較佳,以確認[最適治療對象][或最適治療時機]。當然還需要證實產生療效的機制。這些成果足以撰寫5-8篇論文,這一系列的研究,從初步療效之確認算起,致完全確認機制,至少需要8-10年的時間

to be continued...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暑假澳洲行

未來還有7個暑假皆計畫前來澳洲,直到小兒子上大學‧
真是一條冗長的路﹗﹗
在這裡工作時間有限,更需保握重點﹗
利用時間多運動,因為體能變差了。
也再花些時間,好好了解澳洲OT進行的研究。
還有 澳洲OT雜誌 已被 SCI(非SSCI)收錄,也可研讀一番。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承德將到清大「師資培育中心」任教

8/1上任,負責「統計」及「心理測驗」教學。
上任前,將到我們研究室完成NIHSS資料分析及稿件撰寫,之後協助 fatigue 或 EORTC 之資料分析及稿件撰寫 [盡量擔任第1作者]。
後續再與慶麟一起合作發展 Cancer PRO-CAT。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如何讓學生敢於作夢,且逐步實現

如果學生的夢想不大。。。如何激勵他/她?
如果學生有夢。。。如何協助他/她逐步實現?
如何不讓學生做白日夢?
如果學生的夢碎了,如何調適?至少[曾經]有夢,而且奮戰過!!

主要合作者的喜訊

復健部王顏和主任,榮升教授。他說以年紀言,慢了我17年。。。
呂文賢榮升「兼任」助理教授,「兼任」還升等,相當特別!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Mentoring manuscript writing

1. Setting primary research questions
2. The concept/value of primary research questions
3. Model articles and primary references
4. Setting outlines
5. Time line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美國NYU與澳洲 Monash 的學費與生活費

NYU(紐約):每年學費- 2.2 萬美金;生活費約2-2.5萬美金(共約4.5萬美金即150萬台幣)

Monash(墨爾本):每年學費- 2.5萬澳幣;生活費1.5萬澳幣(共約4澳幣金即110萬台幣)

目前 NYU 不到一半的博班學生獲得學校提供的獎學金。 Monash 不到1/3的博班學生獲得學校提供的獎學金。

感謝當地留學生提供之訊息!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研究團隊規模

之前提過「研究團隊規模」是我的研究瓶頸之一,各位可參考公衛學院流行病所 陳為堅教授的 "crew" http://wei.mc.ntu.edu.tw/crew/crew.htm

同時也可以知道台灣大學之教授們,規模大小差多少了。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佳苓的博論方向大致底定

方向為找尋中風病人上肢嚴重偏癱之最佳治療模式以及恢復機制。

這非我的專長,所以我們將組成「強大」的 committee

含影像專家:曾文毅教授(光電所);神經科專家:鄭建興副教授;物理治療專家:林昭宏教授,湯佩芳助理教授;復健科醫師:陳文翔副教授,OT專家:薛漪平副教授。

也考慮物理治療專家:王瑞瑤教授;黃英修教授。 以及動物研究專家陳思甫博士(以協助探索治療強度與時機以及機制探討)。還有OT專家:張志仲教授。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局外人的研究議題

part-time 進行 自閉症研究也有2-3年了,目前主要的重點在於「驗證 PEP-3 以及家長問卷」與發展FIFE訪談問卷。

最近請中珮分析家長問卷部分的信度及效度,發現 inter-rater ICC 僅有 0.6 - 0.7 代表 caregiver 所給予治療師之訊息「不太一致/穩定」。

另外,問卷之收斂效度數據,也很獨特,只有 self-care 與 PEP-3 有較高的關聯程度,其他二者 problem behavior & adaptive behavior 跟 PEP-3 之關聯性低,代表 caregiver 所掌握訊息與 PEP-3 不同。 然因加上上述 inter-rater reliability 差,我們也就不易掌握問卷所的訊息,究竟為何?

以上也帶出一個研究議題:如何有系統地掌握/記錄 caregiver-report information?尤其在忙碌的臨床,零碎時間。。

目前發表成果如下:
Fu CP, Hsieh CL, Tseng MH, Chen YL, Huang WT, Wu PC, Chiang FM.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smallest real 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third edi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0;4:89-94.
姜富美,傅中珮,謝清麟,黃瑋恬,吳佩,瑾陳玉蘭。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個別化評估工具:心理教育量表第三版之心理計量特性回顧。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010;6:66-71.
醫學中心職能治療部門對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評估工具使用狀況之探討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一般同學對「研究」的瞭解有多少?

研究的價值何在?研究有哪些價值,是臨床無法達成的?反之,臨床有哪些價值,無法以研究達成的?

對研究的興趣能否於短期內(如半年、一年)體會或掌握?

研究能力的培養,需要多久?

研究人員的「出路」有哪些?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與 研究生 會談記錄

1. 願景:博班畢業後的出路,可放眼全世界,毋須劃地自限於國內發展。研究生可以更有企圖心,未來的成就/境界可以超越自己的想像範疇!!

2. 研究核心能力培養:研究方法,批判/邏輯能力,論文寫作。上述核心能力可概化至多數研究領域。另外,任何領域的研究,皆須十年以上的投入,始有小成。年輕的研究生,毋須擔心博班之研究主題為何,核心能力的養成以及後續的終身研究方向的確認,才是最關鍵的!也就是說在碩博班階段,能夠學到多深厚的核心能力,比研究主題為何重要多了。

3. 研究哲學:為何要做研究?研究對臨床(個案)的意義何在?從研究的發現,到臨床的應(採)用,需要多久?為何研究人員需要長時間/密集投入工作?那不會很無聊嗎?那麼投入是否窄化生活領域了?研究是在象牙塔裡鑽牛角尖嗎?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教職難求 博士爆流浪潮--相關報導

教職難求 博士爆流浪潮

博士生:我的未來在哪裡

博士學歷 老闆看了倒退嚕

短期內OT博士生,應尚無此困擾。

若能培養國際(核心)競爭力(研究能力及英文),則毋須煩惱!

沈醉一下

早上接到 Stroke 雜誌的論文接受刊登信函, feel wonderful... again.

這是個人第 7 篇 Stroke 論文(以 Taiwanese 為主要作者的 Stroke 論文,至今84篇)。

目前也有 7 篇 Physical Therapy 論文(以 Taiwanese 為主要作者的 Phys Ther 論文,至今34篇),竟然超過1/5, a bit strange。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AJOT 近況報告

這2年參與 AJOT 的 editorial board, 5 月初 AOTA 年會時,召開年度編輯會議,主要會議記錄整理如下:

1.    2010年3月起採用線上投稿與論文刊登。
2.    2009年之稿件接受刊登比例為31%。投稿到接受刊登平均日期為91天。從接受刊登到期刊刊出日期為16個月
3.    近2年刊登之論文以成人及小兒領域居多,約7成。精神領域低於5%。
4.    2010刊登論文之優先順序為:A. 療效驗證(含meta-analyses); B. 醫療品質(如提升滿意度/順從度以及醫療成本/效能);C. 評估工具之驗證;D. 連結職能投入 (occupational engagement)及參與 (participation)/健康;E. 探索專業相關議題之研究。
5.    推動4大策略,以提高期刊之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A. 編輯群考慮投稿稿件被引用之可能性,僅有被引用可能性高者,才刊登之。B. 增加刊登系統性回顧論文;C. 縮短論文接受刊登後,距離正式刊登之日期;D. 增加每年刊登論文篇數。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與學生會談,學生的紀錄

以下是那天跟老師聊過之後的重點整理:

1.研究所?

研究所是個過程,重點還是在研究所畢業後想要做什麼;
如果現階段不確定自己的性向、喜好到底是什麼,可以先念研究所,接觸研究領域之後,也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喜歡、真正適合。

2.未來職業?

若往學術領域走,要把念博士的數年,一起放入人生規劃中,
學術研究用客觀的證據來證明許多難以量化的OT情形,也可以做專業的提升,是很根本的解決問題。
(但我真的喜歡嗎?如果我選擇這個,我會開心的走得長久嗎?)
如果往臨床方向走,可以第一線的服務個案,但是常常臨床工作的loading就相當重,往臨床工作的人,想要走回研究是很困難的,因為「學術方向」的入門門檻是比較高的。
臨床的風險,在於幾年後就會遇到瓶頸,當治療成效進步有限時,OT自己的成就感就會相對變少,這時候還會有熱誠嗎?

3.印象最深刻的?
真正思考後,才驚覺如果純粹走臨床工作,遭遇瓶頸的速度這麼快,
但自己也還沒從「學術研究」中找出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夾在兩個選擇之間,
其實也還沒確定要往哪個方向。

會讀研究所是一定的,不過是台大的?國外的?
我還需要有更充分的準備,以迎接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

其實,真的很謝謝老師和我聊聊,
雖然我還沒下什麼決定、雖然我還是很苦惱XD,
但我覺得看清楚的東西比之前更多一些了,
真的很希望自己不是懵懵懂懂的前進,
所以很謝謝這個能夠和老師聊聊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