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研究目的:
1. 發展中風知識電腦適性測驗,以快速評估個案家屬對於中風之認知程度
2. 發展中風知識適性教育系統,以快速提升個案/家屬之中風相關知識
3. 發展[職能治療]知識電腦適性測驗,以快速評估個案家屬對於OT之認知程度
4. 發展[職能治療]知識適性教育系統,以快速提升個案/家屬之OT相關知識
5. 驗證以個案為中心的職能治療提升中風病人 ADL 及 HRQOL 之成效。
研究架構如下:
簡要說明: 因為提升個案家屬對於OT與中風疾病/預後知識,是推動以個案為中心/設定實務治療目標的前提。因此必須先完成1-4特定研究目的,方能有效推動以個案為中心之治療模式,進而提升醫病關係、順從度、滿意度,最終提升ADL&QOL。
To be continued...
看起來很棒耶!
回覆刪除快速閃過一個問題,針對"[職能治療]知識適性教育系統",要做到 Evidence-based level嗎? 因為個案/家屬最想知道的或許是 "有沒有效",其次是 "怎麼做會有效"。
今天在看書的時候想到,中風知識系統應該與增加患者的「病勢感」有關 (i.e. 患者對自己本身身體狀況的 self-awareness),而病勢感好的人,預後較佳。
回覆刪除而 Mindful Awareness Attention Scale (MAAS)據說是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領域評量個人 everyday awareness的gold standard。
研究目的1-4對於瞭解與提升個案及家屬的中風知識、擬定治療目標看起來相當合理且可行。
回覆刪除整個研究計畫看起來會是個耗費大量人力的研究,
不過結果應該很可觀。
又,中風個案的病識感到底能揮發多少作用,
跟個案本身的價值觀與治療成效多少有關。
之前在臨床曾遇過幾位中風的老人,
儘管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
但不願改變生活方式,因為覺得反正也「醫不好」,再活也沒多久了,
再次中風也是命,何不快樂過日子就好?
一開始為了要勸他們接受治療真是煞費苦心,
後來覺得:既然已善盡告知的義務,最後的決定還是在他們,
也就不勉強了!
Yes, 知情同意後,個案/家屬自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