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創造知識、解決問題,且因爲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所以無可取代。OT臨床治療的多數瓶頸,唯有多投入學術研究,才有突破的機會。
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重點與原則(之前已提,不再贅述),基本上很簡單,就是練習、開放性討論、再練習。所以只要抓到原則、just a matter of time. 但因為早期的功力養成緩慢,挫折多於成果,所以就變成知易行難。但是也有學生抓不到重點/原則,毫無章法、滿是挫折,那就知難行難了。
然而若能掌握上述功力培養要點,積極練習,且瞭解這是3-5年才有一定的基本功力,且之後功力亦能持續提升,心態正確,勤練習而已,就能知難行易了。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我現在好像在知難行難與知易行難之間徘徊。
回覆刪除最近跟開始寫論文的同學討論,
發現幾個人都有「別人的研究題目很(更加?)有趣」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漸漸深入自己投入的領域,知其難,而生退意?
或是因為進展緩慢,而想「轉進」呢?
還好老師一開始就不斷強調:學術研究的前幾年進展甚慢,
但只要培養了核心能力、持續努力,
累積10年、20年的功力,一定能專精於某個領域。
這真的是很重要的心理準備啊!
練習真的很重要,以前做學問真的就在於練習當中了解其中的道理,且身植在腦海中。
回覆刪除練習也是需要花時間的,對現在的我,我會督促自己學習後要練習,但在學習前要"預習"而言,有時就覺得分身乏術。
課前未預習,直接影響上課之吸收效能,也突增課後複習的困難與時間。
回覆刪除如果您已/將分身乏術,那要考量您有無抓到重點(還有比上課學習更重要的事?)還是您要得太多,那會貪多嚼不爛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