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雖然目前評量臨床情緒的工具少、使用頻率低,
回覆刪除但情緒與動機對於個案整體功能恢復和生活品質都有影響。
建議可以考慮把情緒的面向獨立出來,
或許更能凸顯它的重要與價值。
1.在層面部分,是否可考量輔具需求的滿足。有時個案能力不足,但可以輔具代償,而達到獨立。
回覆刪除2.其他的部分似乎也可做為療效的指標,例如情緒穩定對於個案本身與家庭來說可能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3.所謂的重要性依個案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就OT對中風病人評量效能的評估,個人覺得可以不用另外加權。
4.治療滿意度是否可伴隨每一層面來評量,也就是說每一層面都有一客觀評量與主觀評量。
以上是我目前想得到的。
評量目的與完整性/重要性之間的關係不容易馬上看出,例如"生活品質"在評量目的4大目的都有強關係,但重要性加權只有1。這之間的差異不太容易明白。若重要性加權系根據評量目的而來,或可把該欄位直接放在評量目的旁。
回覆刪除感覺上完整性是與[是否有工具可用]有關,而重要性則與[治療師是否選擇評量]有關。若是,或許直接分開為2個獨立欄位會更清楚。
另,個人認為感覺的評量與預測預後關係亦強,因為感覺缺失會影響患者的學習,但目前臨床上雖固定有評量,但多缺乏標準化工具,準確度我覺得可能只有60%。
最後,效能估計為何不直接呈現加權後的估計值呢?
以上建議供老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