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21年度報告--研究成果篇

最顯著的成果--AI應用的著作:

1. Lin GH, Li CY, Sheu CF, Huang, CY, Lee SC, Huang YH, Hsieh CL.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develop a short-form measure assessing 5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21 (in press).

2. Lee SC, Wang YC, Lin GH, Li PC, Lee YC, Chou CY, Huang CY,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short-form Stroke Impact Scale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in patients at subacute stag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021 (in press).

3. Lee SC, Chen KW, Liu CC, Kuo CJ, Hsueh IP, Hsieh CL.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discriminative power of the FERD screener in classifyi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healthy adul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292:102-107.

4. Lin GH, Huang CY, Lee SC, Chen KL, Lien JJ, Chen MH, Huang YH, Hsieh CL. A 10-item Fugl-Meyer Motor Scale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Physical Therapy. 2021;101:pzab036.

  • 2018年開始投入後,終於看到成果!!
  • 從主要作者(恭宏/士捷)即可看出,長期培養人才之成效。沒有他們,就沒有這些成果//進展!!
  • 上述成果也顯示資料庫的重要,以利於恭宏/士捷之學以致用(學習AI技術,立即有用武之地)!!我們的資料庫,還有美國的資料庫(海外系友提供/合作)
  • 相對於國際復健領域對於AI應用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讓我們處於領先位置!!審稿過程中,上述專業期刊很難找到合適的審稿委員(也延誤審查時間)!!
然而相關AI研究計畫的進展緩慢,收案費力,又碰到疫情干擾,收案數增加相當有限。

臨床技能教學/評估研究,已有國內期刊論文發表!國外期刊論文還有得等!!
但進展依舊緩慢... 人才培養(研究人才以及支援人才)也相當緩慢... 收案進展(資料庫累積)也是緩慢... 8年抗戰的決心少不了!!


待續....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國內很少數OT相關,以研究為主之職缺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職缺:  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職缺名稱】研究人員五名(助/副/正研究員不限)

【工作地點】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雲林縣虎尾鎮)

【專長領域】高齡醫學與長照相關領域(公共衛生、政策管理、社會福利、社會學、心理學、經濟、財務、智慧科技、長期照顧/護、分子生物/細胞/基因、臨床醫學…等)

【工作內容】執行高齡與長照相關計畫之研究。

【徵才條件】合於下列資格之一者:

在公立大學院校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或本院認可之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成績優異者....

這也是 OT 可申請的喔!!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第1篇也是第4篇AI論文

終於被接受刊登了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develop a short-form measure assessing 5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投稿日期--Jul 22 2020

接受刊登日期--Dec 10 2021

被接受2周後我才知道,沒收到信件,是我上網查的...且躲在好幾層下的網頁裡

這是實驗室撰寫的第1篇AI論文....被接受時已排到第4篇,因為投稿過程坎坷... 有空再細講

蠻好的期刊--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感謝許清芳教授的指導

恭宏/士捷/千瑀的努力!!

竟忘了,還有致瑩!

Lin, G. H., Li, C. Y., Sheu, C. F., Huang, C. Y., Lee, S. C., Huang, Y. H., & Hsieh, C. L. (2022).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develop a short-form measure assessing 5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in press).

Note: sorry 我記錯了,這應是第2篇。第1篇為 10-item Fugl-Meyer motor test. Fugl-Meyer 這篇投稿較順利 (2020 Feb. 年初投稿,2020 Dec.年底接受)...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Musk以15個守則培養出一流員工

 2021-12-11  陳宣懿/商業周刊---

Tesla 結合開明和鐵血---15個「反手冊」重點

1.信任

2.溝通

3.職責: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就問,別把「沒人告訴我」當藉口。

4.目標與反饋:主動詢問,別等

5.安全

6.出勤

7.遲到

8.病假

9.假期

10.無故缺勤

11.外部雇傭關係

12.蠢事

13.樂趣:我們希望你樂在工作。

14.訂出這些守則的用意:成為你自己也想要有的那種同事,以你希望被對待的那種方式待人

15.解決疑慮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資料或現象解釋--有所保留或多肯定!?

Omicron是「聖誕禮物」?專家:像感冒可加速終結疫情

Omicron變種病毒近日迅速傳播,讓民眾擔憂可能有新一波疫情,不過流行病學專家持相反意見,認為Omicron有機會讓疫情「比最初擔心的更早結束」、還將其稱作「聖誕禮物」。

根據報導,德國公衛專家勞德巴赫(Karl Lauterbach)把Omicron視為給全球的「聖誕禮物」,甚至有機會加強終結疫情。他認為Omicron光是棘蛋白就有32種突變,代表它能夠優化感染能力,但是會降低死亡機率,這與大多數呼吸道病毒進化的方式一致。

出處--2021-12-01 09:22 聯合報 / 編譯張君堯/即時報導

以下 highlight保留部分:

Omicron是「聖誕禮物」專家:像感冒可加速終結疫情

Omicron變種病毒近日迅速傳播,讓民眾擔憂可能有新一波疫情,不過流行病學專家持相反意見,認為Omicron有機會讓疫情「比最初擔心的更早結束」、還將其稱作「聖誕禮物」。

根據報導,德國公衛專家勞德巴赫(Karl Lauterbach)把Omicron視為給全球的「聖誕禮物」,甚至有機會加強終結疫情。他認為Omicron光是棘蛋白就有32種突變,代表它能夠優化感染能力,但是會降低死亡機率,這與大多數呼吸道病毒進化的方式一致。

英文報導: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研究室 第3篇AI論文 即將問世

"Development of a short-form Stroke Impact Scale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in patients at subacute stage" 今早剛被AJOT接受刊登!!

中間還有點曲折...

審查意見卡在第1個 editor超過3個月,我一直耐心等候...之後寫信詢問,但無回音

後來國外系友提醒那位 editor出了些狀況...建議我需跟主編聯絡

聯絡主編後,主編跟我道歉也接手處理.... 只是再送第3位審查...

後面這位委員... 蠻負向的,認為這AI論文OT讀者難以消化//不合適刊登於AJOT

還好主編還喜歡這主題....

負向意見如下: My main concern about this study is its fit with AJOT. The purpose and rational are important, but the methodology and implications are very complex for an OT journal. This seems to fit better to 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focused paper than an OT journal.

Response: Given that ML appears to be powerful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most research fields, we believe that starting to apply such methodology in OT-related research is crucial for our profession. In particular, the AJOT, as the top-rated OT journal in the world, can be a pioneer in introducing ML methods to OT readers. Regarding the concern about complex methodologies, we have added more explanations of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for the ML-SIS for our readers, such as how and why item contribution/importance was calculated. Moreover, the ML-related terms used in this article have been further explained to improve readability. For example, the procedure s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has been revised.

主編最後回應: I am confident that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will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to the journal. 

共勉之!!

感謝士捷、Inga、恭宏、沛綺、雅珍、佳燁與千瑀之協助!

Note: 

1. 此文的資料由Inga(海外系友)提供,將近2年的播種(學系50週年慶聯絡上的系友)與多人努力...才有此時的成果!!

2. 提醒我聯絡主編的那位系友,是另一位50週年慶聯絡上的系友... 我的貴人真多!!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AI的應用--即時聽打

詳: 防疫記者會即時字幕非聽打 就靠陽明交大AI語音辨識

2021-11-19 10:15 未來城市@天下 / 採訪、撰文・陳芳毓


語音辨識技術分二部分——

1.聲學,將不同腔調的發音轉成拼音;

2.語言學,將拼音轉換成正確的字詞。

但中文同音字多,AI 靠機率判斷。

例如,當人說出句子前三字時,AI就會根據語境,挑出出現機率最高的第四個字。

....

遇到沒談過的議題,製作單位可先將新詞鍵入系統,只要5分鐘,AI就能更新領域專有詞彙,訓練出一個新模型。

「語音輔助最重要的就是更新速度」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團隊合作-- Google 的方法

前HTC團隊做出最佳安卓機   為何進Google變更強?

2018,Google以約330億元收購HTC約2千人的手機團隊...

台灣已是Google海外最大硬體研發中心...

文件改放雲端開放討論.... 感謝同事,還能發獎金給他

4種音樂領導力,你屬於交響樂或爵士樂?

技能,是成為頂尖人才的入場券,但主動積極、聆聽、合作等軟實力,更是造就團隊的關鍵。

以上剪輯自  商週  雜誌   商業週刊 1774期  撰文者:張庭瑜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跟某臨床單位的合作,似有好的開始

主要目標為合作執行研究//撰寫研究計畫//發表論文

目前有主任帶領數位有興趣之同仁-每2週視訊討論一次(約一小時)

同仁依據興趣或個別考量,分組依據各自目標(特定主題方向與準備研究計畫)準備/執行之

我跟士捷協助之,協助範圍包含提供可能研究主題/相關資訊/諮商等

我們這邊也將目前執行中的計畫或未來擬執行的計畫,移師至該單位執行,或請他們協助

我們能夠攜手走多久.... 待續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研究室教學/研究資源--videos & PPT 教材

以上由王怡晴博士候選人主講

-----------------------------------

李沛綺博班生主講 Oct. 2021

------------------------------------------------------------------------

李士捷博士主講 

-----------------------------------

謝昀哲碩士生主講 Oct. 2021

    -----------------------------------

    部分研究室發展之測驗,可供線上測試。請點選上圖,可測試之。


    -----------------------------------

    謝清麟

    more to be added...

    Note: 使用 Youtube 的原因有三: 1.無儲存空間限制,2.可協助長期保存,3.閱覽便利。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退休人才庫

    集結退休人才... 以協助OT臨床、研究與教學!!

    也是一種(研究)團隊

    也是為自己準備後路,哈哈

    登錄人才(專長)/服務時間/形式(現在有網路/視訊,實在方便許多!!)公開提供服務!!

    屆齡退休者,約可繼續提供服務至少10年(至少是兼職或義工形式);何況提早退休者。

    待續....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ADL 執行能力評估之標準化 vs 個別化

    在設計 ADL 執行能力評估之流程,我們遭遇3項難題(僅限於basic ADL,不含IADL;IADL一般毋須評執行能力):

    1. 標準化之價值與難題:ADL 執行能力之評估應於標準化之情境評估,始能獲致一致/穩定的評估結果。但如何標準化(包含如何決定ADL各項目內容與器材,如何確認內容與器材之代表性/實用性)?這可是大工程,且不易與實用者(臨床人員)達成共識!

    2. 標準化與個別化之衝突:評估ADL 執行能力之主要目的為--發現個案執行ADL之困難/問題,以作為ADL訓練之標的。上述議題需考量個案之需求與執行ADL之情境,否則難以符合個案所需,影響評估效能。

    • 個別化ADL執行能力評估結果之用途:確認個案執行ADL項目(於其日常情境或類似情境)之困難所在,以利進行訓練、規劃輔具或環境改造。

    3. 評估執行能力之價值何在?ADL 執行能力並非常用的療效指標(平常表現[失能程度]才是常用療效指標),故ADL 執行能力之評估或不需徹底標準化,而需以個案需求/特質為主要考量。意即個案/家屬若無ADL(整體或特定項目)訓練需求,則毋須評估其執行能力,亦能節省時間/提升效能。

    • 還有一項小問題:執行能力之評估可否使用輔具!?我認為若個案尚未使用輔具,則毋須使用輔具,若已使用輔具,則可於使用輔具時,接受評估(以符合個別化原則)。【歡迎給意見】但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需求:治療師需進一步確認/評估該輔具之合適性!!這在專業領域,故需確認/評估之。但非一般ADL評估之範疇。

    故完整ADL 之評估流程與重點(含平常表現,需求、困難程度以及執行能力)【適用於初評】,大致如下(圖,肋頤繪製):

    1. 初步篩檢:確認個案有無評估ADL之必要性
    2. 說明評估ADL之內容、價值以及所需時間
    3. 確認個案接受評估之意願
    4. 評估個案ADL 之「平常表現」,以確認個案之失能程度【這通常以Barthel index評估,另說明之】
    5. 說明ADL 「平常表現」之評估結果
    6. 確認個案(含家屬)有無提升ADL功能(減少失能/依賴程度)之需求(整體或特定項目,並記錄之)
    7. 若上述為 yes, 則評估各需要訓練項目之困難程度【困難程度之評估,另說明之】
    8. 針對上述個案表達具有訓練需求,且有困難程度之項目,進行「執行能力評估」
    9. 確認上述ADL項目(有需求,且有困難者)之評估內容範疇(列清單供挑選),並請個案準備個人器材(另約時間評估)[器材分為個別化與一般化器材。以個別差異大小區隔個別化或一般化器材。個別化器材由個案準備;一般化器材由治療師統一準備]
    10. 執行個別化ADL執行能力評估與記錄【詳細流程待補】
    11. 說明評估結果與後續訓練重點
    12. 追蹤評估與說明評估結果,直至結案



    以上或是ADL完整層面之評估架構,或許值得寫個計畫徹底規劃/驗證之!
    研究計畫主題有二:
    1. 發展醫療人員評估ADL能力量表(含心理計量特性驗證驗證)
    2. 發展醫療人員評估ADL之教材與教育方案(含成效驗證)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博後的挑戰與關卡

    取得博士學位,絕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與里程碑!!
    但這只是起點,精彩的還在後面!!

    至少需檢視以下四點,以面對後續挑戰與關卡,始能向上提升!!
    • 核心能力檢視
    • 學習能力進階
    • 調適能力
    • 規劃與佈局
    八大核心研究能力,較缺者(自評+高手評,低於6分者)宜補齊

    面對學習方式/習慣之不足,必要時找高手檢視,以及早改善/進階

    如何融入新環境,創造雙贏? 宜跟老闆討論訂定明確目標,且定期檢討

    能夠往前看多遠? 如何規劃與佈局?

    實力才是王道!!謙卑學習才是關鍵!!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歡迎博後 朱玉正 博士

    臺大心理學博士(2021)

    朱博士將協助「認知評估工具之發展與驗證」

    他的研究興趣包含

    • Mind Wandering and Consciousness • Attention • Mindfulness and cognition enhancement

    統計分析: 變異數分析、一般線性模型、混合線性模型、潛在成長模型、結構方程模型

    程式軟體: R, Python, Psychopy, Matlab (SPM), SPSS 

    博後旅程的關鍵在於能否培養完全獨立的研究能力【博士階段還是有指導教授,故非完全獨立,或可說獨立研究之「實證」有限】

    主要任務有二:寫計畫、寫論文

    次要任務有二:協助推動研究計畫、協助指導研究生

    如果還有心力/時機,尚可協助授課/培養教學能力。

    以上的重點/能力培養,皆為下一職涯階段準備!

    所以博後需同時規劃後續生涯發展--開發潛能、擘劃未來!

    前者需面對不足

    後者需登高遠望

    博後若能跟老闆,做到以上(好好規劃/執行),假以時日,必定雙贏!!

    【Note: 聘任朱博士之資源來自學校,也是學校給予的獎勵:已聘任博後之教師,可再聘任第2位博後。這使小團隊更為茁壯!!】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文章分類說明

    本blog文章分類方式:主要以內容、對象分類

    • 以內容分類方面,分為5大類,包括Life、News、Research、Thoughts、其他
    • 以對象分類方面,分為5種,包括在學生、研究助理、剛畢業、博班、碩班

    另外,「MUST!」標籤代表必看重點文章!

    以下為詳細文章分類說明:


    ★Life 生活相關文章


    ★News 資訊分享


    ★Research 研究相關文章

    • 研究主題
    • 研究能力培養


    ★Thoughts想法


    其他 範例文章:政策對OT發展之影響

    for 在學生/研究助理/剛畢業/博班/碩班 適合不同對象閱讀之文章

    MUST!  必看重點文章,範例文章:臨床比較難還是學術比較難

    以上為芮瑜製作,非常感謝!!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政策對OT發展之影響

    這是醫療社會學的議題之一

    政策/法令,可從上而下,其影響既深且遠。這是政策或政治/管理,迷人之處。

    然而,政策/法令/政治皆是眾人之事... 利益團體眾多(各種專業團體、民間團體、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各憑本事,難有共識。

    前幾年,政府推對居家照護,「OT所」如雨後春筍開張,但好景不常,影響諸多OT的工作與收入...

    去年吧,PT/OT想修改法令,私下用力經營,看似水到渠成,但引起其它醫學會的抵制,最後被擱置...

    就OT群體而言,我們的集體力量如何?

    就政府官員而言,他們參考誰的意見?

    有少數OT擔任衛生主管機關之官員,這些OT官員又如何決策?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溝通技巧/同理心投入多,迄今成果卻有限

    難度高又耗資源... 且我們是新手,還在經驗累積期,這三者應是關鍵 

    我們能否發表一系列3+篇SCI/SSCI論文??

    主題一:我們發展的溝通評估工具及其後續心理計量驗證

    主題二:我們於精神科會談與生理的溝通介入成效驗證

    主題三:現有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這三主題皆要等到明年年中,才較有足夠的樣本數

    所以最快後年::才能確認我們能否發表系列3+篇SCI/SSCI論文

    主要隱憂是我們發展的工具可能失敗,就難有發表機會...只能再修改/再測試

    另一隱憂是,若無SCI/SSCI論文,必將影響研究計畫申請之通過率(因欠缺相關研究成果)

    一群人投入快三年了... 只能繼續努力!!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擴增合作夥伴/單位--壯大團隊

    週四五到花蓮某醫院(臨床資源/個案數皆多),他們熱忱招待我跟士捷!!

    此行主要目標有二:介紹研究室發展的工具,以及尋求合作機會

    研究資源部分-該單位提供研究經費,治療師可提出研究計畫(每案可申請約15萬),主任可申請30萬。每年5~6月申請。 另可申請衛福部計畫與科技部計畫。

    該單位可投入研究之人員:治療師輪流投入研究/寫計畫/發表成果,主任皆會協助之。

    後續宜協助申請之(院內及院外計畫)。我預計提出想法(各層級計畫之研究主題),也參考他們的想法,再一起決定主題。或找士捷一起投入。最慢明年執行。

    另外,他們治療師每年至少有一次 seminar, 或可協助提供主題,甚至文獻,以及交流。

    該單位有數位系友,剛好一起敘舊,也到他們單位參訪,瞭解他們的個案與工作內容,讓我接地氣一些!

    Note: 此次介紹-我們發展的精神OT之認知/社會認知評估工具如下:


    上述工具,除了工作記憶,皆已有論文發表。另有 social knowledge CAT 論文已發表。但上述工具仍有心理計量驗證不完整以及工具待改良之議題。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修改---研究的特質也是研究人員的愛與恨

    修改/再修改.... 修改方向如果正確/實用,那就是改良,甚至創新!!

    修改題目、修改研究設計、修改分析方法、修改結果呈現、修改稿件.... 都是一改再改

    通常要修改到一段落或時限,如碩論研究計畫報告後、碩論送學校前、計畫開始執行、研究計畫截止日、稿件投稿為止

    老師一個修改建議... 助理/研究生/合作者皆須花費不少青春/力氣以因應修改【這也造成很多助理/研究生適應困難...甚至哀怨、懷疑...】

    事實上,我長期一直修改我主要的研究題目/研究設計/研究計畫....

    通常我都有修改的理由...

    • 為了更好/可行
    • 發現之前的不足
    • 有新想法/目標....

    助理/研究生可試著瞭解老師的想法/考量,以提升個人接受度

    研究生更需徹底瞭解緣由(why!),這是批判能力或研究經驗養成的必經之路

    通常越改越好,功力也隨之提升

    但您若有疑惑或有不同看法,宜即早交流/取得共識... 否則會很哀怨...

    即使多次修改後,研究人員還是經常被退稿....

    對於初學者而言,真是備受打擊...但也讓我們知道此主題未來的研究方向

    SDM 準備多時,卻擬知難而退,那又如何退。。。

    以上連結,請卓參

    iPhone 13版了,他們的研發人員/工程師團隊,必定經歷諸多修改/再修改....改良、創新!!

    這路途必定艱辛,甚至徒勞.... 成功率有限... 吾輩只能強化相關知識、專家討論、持續努力/試誤...祈求一點機運!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天上掉下來的研究經費!?

    年中敏盛醫院首度提出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暨附設醫院與敏盛綜合醫院合作研究計畫

    我那時正好有空,就準備試試

    也聯絡之前的同事--復健科林醫師(還忘了他目前是該院復健部主任)--這是申請條件之一(須跟敏盛員工合作)

    我提出一個3年計畫「提升職能治療師/實習學生以個案為中心之決策效能:從傳統方法過渡至人工智慧

    就當成訓練/準備下一個AI計畫....

    結果獲得支持,且經費都未刪減!!

    感謝怡晴的協助!!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算是新的---同理心問卷--2019

    昨天才看到的文獻 Gallese V. A bidimensional measure of empathy: Empathic Experience Scale. 2019, Plos One.

    Empathic Experience Scale 評估二向度:Vicarious Experience (感同身受,以下奇數題) &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直覺//偶數題)

    這問卷所評同理心-較似我們定義的內在同理心-而非外顯同理技巧。

    1.          While I see a friend crying, I feel myself getting teary-eyed.

    2.          Often, I am able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feel even before they tell me.

    3.          Scenes in movies where the main character cries because everything turns out for the best, give me tears of joy.

    4.          When a friend is angry, I am usually aware of it right away.

    5.          When I see someone get hurt in a movie, it’s as if I can feel the pain too.

    6.          I am usually able to understand instinctively when my friends are scared.

    7.          When I see someone hit his/her finger with a hammer, I feel pain too.

    8.          When someone feels worried, I am able to understand intuitively that person’s state of mind.

    9.          When I watch dramatic movies, I feel the same sadness as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10.      I know intuitively if someone that I love is angry.

    11.      Seeing an adult cry because of pain makes me suddenly get teary-eyed.

    12.      I know right away if someone is angry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to him/her.

    13.      When I see someone get hurt, I feel his/her pain as if I were hurt, without being able to distance myself from the pain.

    14.      I can understand intuitively how the people I love feel.

    15.      Those who know me tell me that I am not able to distance myself from the sadness of others.

    16.      During a phone call, I am able to perceive the tension in the voice of a person I know as soon as he/she starts talking.

    17.      Those who know me tell me that I am very affected by the emotions of others.

    18.      I can quickly intuit the state of mind of a person I know even if he/she tries to hide his/her real emotions.

    19.      My parents think that seeing one of my relatives cry completely upsets me.

    20.      I am able to know intuitively that a person feels uncomfortable even when I am in a group of people.

    21.      When someone standing close to me jumps suddenly because of an unexpected noise, I immediately feel my heart start beating excitedly.

    22.      My intuition helps me to understand if someone is angry.

    23.      When I see another person excited because of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to him/her, I feel excited myself.

    24.      I am good at intuitively understanding the feelings of others.

    25.      People that come with me to the movie theater tell me that I get completely involved with the emo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26.      I notice immediately if someone in a group feels uncomfortable.

    27.      Hearing about someone grieving from a recent loss immediately makes me feel sad.

    28.      People tell me that I am good at intuitively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s of others even if someone is trying to hide his/her emotions.

    29.      If someone feels anguish, my heart immediately starts beating quickly.

    30.      I can understand right away if a person I love is happy.

    Scoring: Please sum up odd items scores for Vicarious Experience and even items for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新助理宜瑄任務

    擬投入生理OT衛教之臨床技能評估與介入 

    任務之一:建立生理OT衛教題材、內容與有效之衛教模式(或含測驗)

    [先以中風病人/家屬為主之相關主題/重點(2層次)即可]

    如如何跟個案「介紹OT」、「說明跟中風與OT相關訊息」等題材,之前姿誼有相關內容,宜參考之[已於9月7日提供]。

        *瀏覽逐字稿,以探索衛教題材與治療師/實習學生之衛教表現,並彙整常見之專有名詞(易造成個案困或者)

        *訪談治療師/個案,以探索/確認衛教題材[主題/重點]

         * 建立常用專有名詞之白話版[依據主題/重點分類]

    任務之二:建立與測試「治療師衛教表現之評估量表」以評估治療師/實習學生之衛教表現並給予回饋。

    可先查詢如何評估衛教內容與形式?針對各種內容/形式,各有哪些評估項目

    任務之三:使用「治療師衛教表現之評估量表」以評估治療師/實習學生之衛教表現以及驗證此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信度、效度與反應性)。

    緣由:衛教是「目標設定」與「計畫設定」等臨床決策之基礎。多數個案對於OT以及病情瞭解有限,且臨床上欠缺系統性衛教或(考試)確認,嚴重影響臨床決策之效能。如個案/家屬不瞭解OT或疾病,那如何設立務實可行且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新助理肋頤任務

    擬投入ADL評估之臨床技能評估與介入 

    建立ADL評估之具體操作手冊、教學方案、評估表與回饋表單—跟雨彎分工合作併與怡晴討論;之後找雅珍協助(年底科技部計畫)

    任務之一:準備ADL能力評估之考題(以確認受測者之相關知識/概念),做為之後教導受測者相關知識後之成果驗收。

    閱讀相關研究計畫/教科書/怡晴彙整實習生ADL評估問題/現有ADL評估手冊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研究計畫書諮詢與協助---已有商業公司提供

    提供【全方位的研究計畫書的諮詢、修改與撰寫服務】

    上述是今日收到的廣告主旨

    my goodness....

    這代表我退休後,可做的事,多一個選項?

    這代表之後此諮詢費用也可核銷?

    這代表之後還有類似的商業模式/公司會產生?

    療效的解讀--如何解讀 effect size 的大小

    effect size 倍受推薦,因其能呈現療效之大小,且不受樣本數大小影響。如 Cohen's d, r, Hedge's g, 或 eta-squared皆為RCT中常見的療效大小指標。

    不同 effect size 指標可互相轉換,如 d 0.2 = r 0.1 (small effect); d 0.5 = r 0.3 (moderate effect); d 0.8 = r 0.5  (large effect)

    一般復健介入的成效,若有moderate effect 就不錯了! 但 moderate 究竟多大。Cohen認為 small effect 可代表具有臨床意義之進步。但 small effect 究竟多大呢?

    d = 0.5 ,通常解讀為 moderate effect,但多大呢? 若換成 r = 0.3 意指「介入」可解釋的變異量不到10%,未能解釋的變異量超過90%.... 也就是這樣的成效(或因果關係的解釋),實質上還是很低!?實驗組與對照組個案的諸多差異,90%無法以此介入解釋。if so 臨床人員應很難區隔/確認此介入之臨床成效。

    Note: 療效的解讀還可判讀 p value, 但這易受樣本數/變異性影響(意即樣本數大或變異小,則 p值易低),意即p 越小,不一定代表療效越大。另,療效的解讀還可判讀評估分數的變化/組間差異(如果讀者熟悉評估工具與其分數)。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嘗試「翻轉教學」...

    擬從我開授的碩班必修課「職能治療文獻彙整與評析」開始

    之前該課程已「側錄」課程內容,加上PPT與參考資料,已具備初步條件!

    開學前,擬請研究生協助準備。請研究生確認「側錄」內容(老師講授部分)與參考資料之內容與品質,必要時剪輯/補充之。「側錄」內容將做成逐字稿,以利確認內容並提供另一種學習管道。我也會好好再閱/聽所有資料。

    授課前,老師授課課程部分,將要求學生事先預習(約3小時)包含:

    A.閱聽上述教材(約2小時)、

    B.彙整重點、回答問題、以及準備問題(於課堂釐清)(約1小時,於ZUVIO執行)。

    正式授課時(2小時以釐清問題/討論為主,最後為考試,以確認學習進度。

    課後複習:彙整重點/提出問題(修飾/補充 B [ZUVIO紀錄])(約30分鐘至1小時,於ZUVIO執行)。


    同學報告部分

    將要求學生事先預習(約3小時)包含:

    A.預習論文(約2小時)、

    B.彙整重點、回答問題、以及準備問題(於課堂釐清)(約1小時,於ZUVIO執行)。

    正式授課時(2小時:主報告同學以10分鐘報告論文重點,15分鐘評析論文。其餘15分鐘為釐清問題/討論為主,最後10分鐘為考試,以確認學習進度。

    課後複習:彙整重點/提出問題(修飾/補充 B [ZUVIO紀錄])(約30分鐘至1小時,於ZUVIO執行)。


    上述課程設計之原理與目標有二:

    透過預習與考試,以確保學生具備課程之基本知識,亦可提升課堂討論議題之深度。

    透過討論與複習,以強化甚至深入相關知識與應用。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基本能力的培養--英文能力

    2030年,我國將進入雙語國家 大學生一半修課課程,須以英文授課 故大學課程中,將有諸多課程以英文授課,包含醫學院 學校(系)

    因應之道為:徵聘新教師 需具備英文授課能力 

    就跟恭宏去北醫應徵時一般,需以英文演講! 

    學系今年起比照辦理--新聘教師演講,以英文講授!
    事實上,去年已開始以英文面試應徵教師了。
    今年執行時,連報告後的討論,皆以英文發問與回應。
    由於這次應徵者皆曾於國外求學多年,所以英文演講與應答,皆算流利/清晰。

    我們研究室早就超前部署:
    1. 從2013年聘請 Lynn 協助指導研究生助理英文之聽說讀寫,已經8年了 
    2. 寫作課包含3~5分鐘之英文演講,已實施多年

    已付出不少經費以及研究生/助理的青春 

    以前我建議學生偏重「讀與寫」之英文訓練,再來也要加強「聽與講」, 若聽說讀寫一併努力,這至少要3~5年,才有一點成果/成就。 

     加油,反則沒有競爭力/成就感!!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專業技能--溝通技巧研究的後續...

    至少有三:
    1.召開 workshop 或小型研討會,明年開始,每年或隔年舉辦
    2.撰寫溝通技巧評估與介入手冊,再結合文獻(含團隊發表之論文),草擬教科書「職能治療醫病溝通」
    3.規劃後續研究議題


    1的內容,基本上已備妥。我們已有諸多經驗與成果,包含小兒、生理以及心理的溝通技巧評估與介入,還有現有評估工具之使用驗證經驗。可主講者包含黃老師、王怡晴博班生、陳姿廷博班生、張雅涵碩班生,蔡劭彤碩班生、蔡函恩碩班生、蔡錦良治療師,當然還有我。主角夠強-主題夠多了!!

    2的內容已準備一半以上,「溝通技巧評估與介入手冊」早已持續撰寫,只待持續深入與修飾。目前以投稿1篇中文與1篇英文稿件,研討會稿件已多篇...年底前目標再寫一篇英文稿件。因已撰寫多篇研究計畫,所以諸多教科書的章節內容(如溝通技巧之重要性,溝通技巧評估、溝通技巧介入與成效)大半成形!

    3包含工具發展,從傳統完整版、簡版、電腦適性測驗、以及AI版之發展與驗證,再加上介入成效驗證與發展(包含形成型OSCE、形成型OSCE+深入回饋、問題為導向之介入等)。目前已執行完整版與電腦適性測驗,後續計畫重點以簡版與AI版為主!介入計畫後續主題以發展自己的介入模式與長期成效追蹤為主。

    歡迎更多的人才投入他們的青春....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興趣 vs (核心)能力

    興趣蠻抽象的,可持續深入者有限,因需要諸多條件配合。。。
    我年輕時最有興趣的運動是 golfing... 那是在澳洲才有的環境(便宜)且那時我未認真念 PhD(有時間,一個 game 含交通至少6小時... 每週約2次,還有練習場... 真悠哉!!)回台灣後,此興趣只撐了2~3年,1996年就棄杆了。。。
    近10年最有興趣運動是 tennis, 甚至還請教練。。。只是年紀已大,且此運動需要爆發力、速度與體力。對我的年紀而言,越來越不適合。所以play tennis頻率刻意降低之。。。最後因為運動傷害,2020年就棄拍了

    若是研究題目(主題)的興趣,那我研究主題就多的有點可怕了... 還好是在大學任教,可以讓我不斷嘗試不同主題/興趣....

    (核心)能力呢?包含閱讀、批判能力、寫作、研究設計/資料分析(詳8大研究核心能力)
    基本上這是追求興趣的關鍵... 也就是具備上述核心能力後,只要配合資源,即能好好投入!!
    還好我約35歲時(已畢業>10年),大致具備核心能力,所以即可投入【興趣】主題,且大多可以做出不少成果...那就更有趣了。

    30~35歲之前,好好培養紮實的核心能力,找到好的環境後,之後至少有30年,可以好好投入「興趣」或「主題」。

    培養紮實的核心能力的關鍵:環境/指導老師(具有深厚功力且願意指導的前輩)/努力/時間....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研究計畫的意義

    代表最新研究構想/與研究者想解決的問題

    內容代表相關主題之最新進展與瓶頸(含知識與技術)

    若能看到研究人員最近5年的研究計畫,那絕對可看出此研究人員的「夢想/理想」及其主軸,也可看出其專長之含金量,還有其表達能力以及用心程度

    研究計畫也代表「資源/經費」

    所以查詢研究人員最近5~10年的科技部計畫/經費-可以告訴我們諸多重要訊息,如下4項:

    1. 個人的研究主題/主軸與趨勢,還有經費
    2. 單位的研究主題/主軸與趨勢,還有經費
    3. 專業的研究主題/主軸與趨勢,還有經費
    4. 還可比較 OT vs PT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研究生解封後,可安排休假(2~3周之內)

    開學前

    通知我即可,或記錄於 blog

    Have a nice time!

    不帶回病毒...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我如何判斷一位副教授的實力與後續發展

    以下4方面應可看出

    • 核心能力(專長)

    主要發表文獻之系列性,含深度與持續性。這也是對對副教授的最大考驗。一般副教授深度方面,應可達中等或至少需達中等(由淺到深之系列論文至少3~5篇)。他/她後續能否更進階(系列論文至少6~8篇,其中必有高階論文 [高階方法學或突破性發現]),影響因素有三:1.基礎是否紮實,2.無持續投入/深入系列主題(還是轉換跑道),以及3.團隊/資源支持等。

    若副教授期間無法達到中等程度(深度),我想主因若是基礎/核心能力不足,那學術生涯很可能就提早結束。

    進階的成果,這要求高...有些老師/研究人員(like me)需到教授才得以呈現高階成果。

    • 研究計畫(主軸)

    近5年撰寫/執行之計畫,主軸為何?這也可看出系列性與發展願景。因為計畫主題可說是老師/研究人員實力與願景之展現最近5年計畫,可以看出前10年累積之實力(多年努力所奠定之基礎/核心能力)以及後5年之願景(後續發展)

    以上核心能力(專長)& 研究計畫(主軸)至多2個,3個就分散時間/心力了,3個以上則跨大/失焦

    • 團隊

    查一下 Scopus 即可發現其主要合作者,跟多少強者合作幾篇論文,持續多久,一覽無遺。還有同儕(一起成長)合作者有多少?沒有團隊/同儕,可說沒有未來。

    • 環境

    單位(有無博班)與承接哪些職務(含學公會服務),前者攸關能否培養自己的博班生(這關係研究主題能否深入),後者嚴重影響學術投入時間(是否強化學術發展)。


    系列論文,以 Fugl-Meyer motor test (中風領域最常用的動作量表)為例說明:

    1. Hsueh IP, Hsieh CL. Responsiveness of two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instruments for stroke inpatients receiving rehabilitation. Clin Rehabil. 2002;16:617-24. 【初階--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2. Hsieh YW, Hsueh IP, Chou YT, Sheu CF, Hsieh CL, Kwakkel G.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Stroke. 2007;38:3052-4. 【中階--短版工具發展/Rasch analysis】
    3. Hsueh IP, Hsu MJ, Sheu CF, Lee S, Hsieh CL, Lin JH. Psychometric comparisons of 2 versions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and 2 versions of the 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8;22:737-44. 【初階--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4. Hou WH, Shih CL, Chou YT, Sheu CF, Lin JH, Wu HC, Hsueh IP,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stroke patient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93:1014-20. 【高階--CAT發展】
    5. Chen KL, Chen CT, Chou YT, Shih CL, Koh CL, Hsieh CL. Is the long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more responsive than the short form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95:941-9. 【中階--獨特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6. Wang YL, Lin GH, Huang YJ, Chen MH, Hsieh CL. Refining 3 Measures to Construct an Efficie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troke. Stroke. 2017;48:1630-1635. 【中階--多工具短版工具發展/Rasch analysis】
    7. Lin GH, Huang CY, Lee SC, Chen KL, Lien JJ, Chen MH, Huang YH, Hsieh CL. A 10-item Fugl-Meyer Motor Scale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Phys Ther. 2021;101(4):pzab036. 【高階--AI短版工具發展】
           以上幾乎皆發表於IF學門排名15%以內的期刊,有些還是 impact factor >5 之期刊。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後續PGY課程--如何確保學習成效

    除了課堂教學與演練,需有臨床實務應用之觀摩,以確實做到學以致用。意即講師需至臨床觀摩PGY學生之應用情況,再給予個別回饋。最好能安排數次(追蹤成效)!!或是學生提供錄影檔案,以供講師觀看/評分/回饋。

    收費!?先收費,再視學生學習情況退費(學的越好,退費越高)。類似保證金制度。或是,學生於授課後,自行繳教學費(學生自行決定金額)。類似市場/價值決定學費。

    學習成效的評量有二:一、紙筆測驗,以確認知識吸收程度;二、臨床觀察,以確認技術與學以致用之程度。


    系友分享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如何提升專業技能--以同理心為例

    若套用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s (Skills) 行為改變架構而言,包含教導知識,提升正向態度,繼而改變行為(技術)... 

    理論上,改變或強化行為(技術)時,可提升對於該技能之知識理解層次,亦能見證該行為(技術)所帶來的臨床效益,眼見為憑,則可更加提升對於該技能正面態度。

    以同理心或臨床同理技巧而言,後續我們的任務如下:

    1. 制定 (臨床)同理之概念與操作定義
    2. 分類常見同理情境
    3. 制定如何區辨(是否為)同理情境之原則
    4. 整理(評估)現有受測者對於同理情境之回應
    5. 制定理想同理回應之準則與範例
    6. 準備上述內容之教材
    7. 測試與改良上述任務
    8. 發表論文--包含三大類:「實習學生之同理表現與困境」、「同理心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以及「同理技巧教學模式之效能驗證」等。

    • 工具包含現有工具以及自行發展之工具
    • 同理技巧教學模式包含多種:課堂教學、模擬演練、OSCE、臨床應用與回饋等... 如何找出最佳模式等。

        + 撰寫計畫、以及撰寫教學與評估之執行手冊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建構團隊//培養人才--博班學生

    這絕對是最關鍵的人才培育

    關係研究生/博班生個人的職涯發展

    也影響一個專業的發展【如果我們無法培養為數眾多的高階研究人才,那一定進步緩慢;臨床的瓶頸就只能慢慢等,才能突破了】

    10年來,我已寫過不少相關主題:

    是否就讀博班的相關主題:

    攻讀博士的疑惑與澄清 

    博班生/博後 於研究團隊的 角色與影響 

    博班生最關心的事 

    好消息: 博班獎學金 每月4萬元 


    如何就讀/學習/成長:

    碩博班修課(專長養成)建議

    博班(研究功力)急不來 

    博班生的學習/成就曲線

    Aim high, consistently prepare & then enjoy 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

    我兒子,博班念不下去了

    大樹下的 宿命與突破

    但很無奈,從我們學系數年來的博班生招生情況,即可知:我們培養高階研究人才的進展相當緩慢...發展遲緩

    希望各位能逆向思考:機會一直存在,只待有心人!!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研究方向與臨床專長

    二者皆為大工程... 需長期投入... 影響深遠

    共通點有四:

    1. 掌握核心知識/技術
    2. 掌握資源
    3. 培養人才/壯大團隊
    4. 投入越久,成果/成就越好

    以我們團隊而言,核心知識/技術為:「古典測驗理論、現代測驗理論、電腦適性測驗以及AI」+ADL & postural control... 後續為溝通技巧等專業技能
    皆須長期投入/鍛鍊/茁壯

    資源主要為收案管道與研究經費(科技部+醫院研究經費等),缺一不可

    人才來源有三:研究所、臨床(合作)人員以及合作教師,要做好就必須兼顧

    做到前述3項,若能持續10年,必為國內專家,若是20年,必為國際知名

    臨床專長之養成幾乎類似....

    就人才部分,仍須團隊,絕非單打獨鬥,也需培養人才,才能壯大/掌握核心知識/技術;
    亦須參與研發,爭取經費,始能領導該領域/專長,也才有資源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恭喜冠緯博論口試通過

    本研究團隊培養的第10位博士!

    冠緯(遠從高雄,還擔任主任)是第2位在職攻讀博士,首位是呂文賢主任。

    1. 成冠緯110年 發展適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電腦化情緒辨識影音測驗
    2. 李士捷107 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篩檢暨評估之多向度臉部情緒辨識測驗
    3. 尤菀薈106 發展與驗證iPad版選擇性注意力測驗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心理計量特性(薛漪平教授指導)
    4. 林恭宏106 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之電腦化多階段工作記憶測驗組
    5. 黃怡靜106 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工作社交技巧電腦化多階段角色扮演測驗
    6. 古佳苓 104 「經顱直流電刺激結合感覺輸入調節治療模式」於慢性中風患者上肢動作復原之療效與機制驗證
    7. 吳姿誼104 中風相關職能治療知識適性教學與測驗系統之發展
    8. 呂文賢104 職能治療參與度量表發展與應用─以中風病人為例(與中正大學連雅慧教授共同指導)
    9. 邱恩琦103 思覺失調症執行功能表現測驗之發展(薛漪平教授指導)
    10. 李雅珍103 巴氏量表-補充量表之發展暨應用於中風病人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薛漪平教授指導) 
    他們多年的付出... 修得正果!!

    Number talks. 竟然高達60%的博論為發展schizo評估工具!且最近5位博士(近5年)皆然。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博班獎學金 & 人培育危機

    最近科技部又再推動【博班生獎學金】每個月至少3萬元...

    給全職投入的學生....

    去年學系掛蛋...因為資格皆不符合

    今年應有一位新生有資格,但競爭力恐不足

    哀阿... 對一個專業而言,新的學年,全國OT的博班新生竟然這麼少... 這是人才養成的危機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退休前的發想與準備 -- 發展PGY課程與成效驗證

    投入「臨床技能教學與評估」,已超過3年,目前以實習學生為主。後續或可包含PGY學員。

    if so, 之後擬慢慢執行以下任務:

    1. 調查目前PGY課程之優缺點【對象:畢業/新就職3年內之治療師以及單位主管】
    2. 調查PGY課程需求【對象:同上】
    3. 依據1&2以及專家意見,以發展 PGY課程並測試其成效【對象:PGY學員或有興趣者】
    4. 延攬師資,以利開課【師資包含已退休或將退休者(像我這類的)、大學教師以及學經歷豐富之資深治療師】

    "PS"我的假設如下:

    • 目前的PGY課程或有廣度但缺系統與深度,且無具備鑑別力之考試/驗證。
    • 學員有需求,但投入學習時間有限,亦缺「資深治療師長期督導」
    • 單位主管有需求但以應付為主【主因應是有心無力】

    Q: PGY以及之後的治療師(或畢業後的5年內),一般修過幾小時的進修學分(包含PGY課程或學公會課程,但不含研究所課程)? 
    說明:「學分數之計算」請比較或對照碩班課程的學分數(一學分為每學期15~17小時),如以論文評析課或統計課而言,2學分的課程,學生應投入包含預習約2小時,上課參與/釐清問題約2小時,課後複習、討論、準備報告/考試每周約2~4小時。
    意即每一學分,每周應有3~4小時的準備/投入/練習/報告或討論。尤其報告與討論(含報告/考試後的問題討論)至少需要佔所有時間的20~30%(以讓老師驗證學習成效/發現不足,並於報告/考試後再討論問題/缺點,以確認/提升學習成效)。其餘70~80%為預習、投入與練習等(這些時間皆為準備做出好的報告)。【謝謝昀哲的補充意見--報告/考試後再討論問題/缺點】

    Note: 
    1. 上述學分數計算,也代表該學科/技能之深度與價值。易言之,若該學分輕易取得,怎可能有深度/價值!? 別人很快就追上。
    2. 與醫學系人才培養/訓練時間對照,大學6年,PGY 2年,專科醫師訓練4~6年,總共12~14年。

    以上內容待修改/補充,歡迎給意見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研究生模式

    這裡的「研究生」是指「很投入研究」但「功力不足」者

    幾乎所有碩班生皆符合「功力不足」,絕大多數的博班生也符合

    很投入的標準是--每天至少8小時,每週至少5天... 主要投入上課/做研究/寫作業/閱讀文獻/分析資料/寫計畫/寫論文/討論等

    鐵杵要磨成繡花針.... 時間/磨練為必然的歷程,無人能免

    也就是沒有捷徑,更何況還需要培養多種能力(請參考八大研究核心能力)

    這時間投入,還需加上好的學習態度與能力(最好還有好的環境/指導老師)

    快則3~5年,慢則5~8年,才能養成足夠的功力與學術成果,才足以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可以進入研究型大學任教/研究)。最好的工作一定在最好的環境,也要求最有競爭力者

    就我所見,OT的研究生中,約30%可以做到一年,能持續3~5年進入研究生模式,應該在10%以下.

    結果可想而知:絕大多數的研究生難以取得足夠的功力/競爭力(「獨立研究能力」那就更遙遠)。

    大部分研究生皆以「兼職」或「休閒」模式...培養功力/執行此「腦力與時間密集」的任務,所以挫折大,也難以突破....

    除了慎選環境之外,長痛不如短痛!!

    年輕時,早點覺悟....持續投入,加上結交好友...一定讓你的人生更上層樓!!


    -------------------------------------------------------------------------------------------------------

    以下補充研究生之修課/學習模式

    修課/學習歷程有 5:
    1. 預習(預先掌握重點/難題),睡好覺(明天上課才有精神,學習效能才高);
    2. 好好上課/釐清難題;
    3. 複習與準備作業/考試/報告;
    4. 報告/討論
    5. 跟老師/高手討論報告/考試所呈現之優缺點,並確認如何改善
    每一學分的課程,學生應投入包含預習約1小時,上課參與/釐清問題約1小時,課後複習、討論或準備考試/報告/再討論/回饋,每周至少約2~4小時。
    意即每一學分,每周至少應有3~5小時的準備/投入/練習/準備考試或報告以及討論
    尤其考試/報告與討論至少需要佔所有時間的20~30%(以讓老師驗證學習成效/發現不足,以確認/提升學習成效)。其餘70~80%為預習、投入與練習等(這些時間皆為準備做出好的報告與考試成績)。

    換句話說,
    如果你未好好投入這些時間
    你未好好準備報告/考試
    你未找老師討論/釐清問題
    如果老師未好好給你考試,給報告/考試回饋
    你能學到什麼?有何功力/層級?

    我相信你若做到上述 5 點,你投入多少時間,就能收穫多少!!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建構團隊//培養人才--碩班學生

    因為我主授碩班必修課之一【論文評析】,所以每年都會帶領至少10位碩班生...

    加入團隊的研究生,每年約2~3位,我都會特別留意,跟他們有很多交流

    個人覺得碩班生最大的考驗有三:

    1. 何時可確認自己適合長期投入學術研究,當成職業/終生志趣
    2. 何時可確認自己的能力足以克服學術研究的挑戰
    3. 能否看清楚學術與臨床生涯之差異(臨床之瓶頸難突破,學術生涯剛開始雖苦但甚有潛力)

    很不幸,這三項皆難於碩班期間確認

    因為學術生涯的喜怒哀樂/利弊得失,短期間體會/了解有限【碩班期間短,難窺學術殿堂之奧祕】

    且剛開始嚐到學術研究的滋味通常苦澀... 因為自身功力有限,要學的太多,且難度皆高

    臨床的瓶頸在於環境,欠缺學習的環境與科學方法,亦少有時間/機會跟高手交流 [絕大多數臨床人員鮮有主動徵詢高手意見(或接受觀摩/評審),所以很難有機會進步/提升能力]... 這對年輕人的專業能力相當不健康。好處是入門容易,容易上手... 很快即可跟上資歷高者,但這也造成專業能力/薪資差異有限

    學術生涯如倒吃甘蔗,碩班生因為功力有限/難度高,一定會吃盡不少苦頭...2~3年內顯有甜頭。造成多數碩班生不敢邁步前行/及早退卻【甚至有些一開始就抱定回臨床的決心

    上述考驗,亦為否繼續攻讀博士的關鍵

    若未繼續攻讀博士,那學術能力/生涯大概就GG了

    迄今成功率蠻低...

    我還是屢敗屢戰

    另外,這過程中,較有趣的是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這或能看穿他/她的一輩子(頂多再追蹤2~3年)!!

    我想學習態度主要是「如何面對困難/本身不足」...這比能力更關鍵

    跟態度相關的是「習慣」,讀書/時間管理的習慣... 久了就影響深遠

    有關學習能力,只要面對(自己的)問題,高手切磋/勤加練習... 熟能生巧/勤能補拙而已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遠距實習--構想篇

    已完成設計/測試的「溝通技巧/臨床技能OSCE」,因為疫情目前無法收案,但卻可用在【遠距實習】!

    9站OSCE,含訪談(如主訴/病史/職能史)、評估(MoCA,巴氏量表)、衛教(行動輔具、副木穿戴)、決策(目標與計畫設定),皆可派上用場。【行動輔具、副木穿戴或需器材】

    缺點:

    • 考站內容主要缺點:欠缺介入計畫執行教案,此因遠距,難以克服。Note 6 提出【考官代理】之代償方式。
    • 肢體語言/副語言闕漏【育禎提出】

    就實習言:

    • 參與者--學生:可一對一或多對一(其他學生觀摩)
    • 參與者--SP:可為一般SP、研究助理、實習指導老師,也可考慮邀請病人擔任之
    • 錄影/音:yes!
    • APP: 選項1. Google Meet. 優點有四:方便/易於操作(介面簡單)、穩定、錄影方便(請考生和病人開視訊鏡頭)、電腦手機都可使用(但手機須事先下載app)。只要事先建立各會議(考場)網址,時間到讓他們加入!【以上意見由怡晴與怡儒提供】若有更好選項,將再提出。
    • 鏡頭:SP/病人與學生開鏡頭,考官不開鏡頭【怡儒提供】
    • 回饋:以現場/即時回饋為主(我們已設計現場評估表),可一對一或一對多。若具備足夠時間/人力,亦可考慮試後給予深度回饋。

    準備:

    • 訓練SP:一般SP、研究助理、實習指導老師
    • 演練:標準化以及發現問題(每一站需增設一位APP操控者【甚至操控鏡頭】,考官或可代理之)
    • 負責人:譽騫,先挑選3~6考站(至多需要小幅修改者),再找助理/研究生測試之。預計6月中旬完成測試。若順利,可再考慮增加考站(但這或需臨床人員協助設計)。
    • 跟薛主任報告

    Note: 

    1. 可評分並之後考量給予認證 
    2. 後續若有更多需求/參與者:可增加考站
    3. 我們的教學影音資料庫IRB剛好可派上用場
    4. 可開放給全國大四學生參與
    5. 以上教材/執行模式可成為日後實習前之練習、或大三實習用。
    6. 介入的部分或可採用【考官代理執行介入--學生告訴考官如何代理執行介入】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建構團隊//培養人才--助理篇

    人數最多,也是資料收集/品質的關鍵... 

    好的助理還可(及早)發現問題/避免惡化,有些還可提供品質提升建議

    有些助理會念碩班/博班... 成為長期學術夥伴!!

    有些助理會出國... 不論臨床或學術... 皆有交流/合作機會

    有些助理會至臨床... 多少都有研究需求或培養專長之需求,也可擔任臨床專家提供諮詢,故可持續交流/相互支援


    那助理可在參與/協助研究過程中,學習/觀摩甚麼?

    • 收案方面,雖然枯燥/甚至挫折(被拒絕)... 但常可以深入評估/跟個案/家屬交流,這可是一般臨床人員雖然有時間/機會做到的。故可累積大量/深入評估/收案之經驗
    • 可觀摩其它研究,瞭解其內容與應用潛力(增廣見聞),多數知識/概念未來用得著(因為臨床領域寬廣,個案差異大。研究室的絕大多數主題,臨床皆有應用機會)!!
    • 與其他研究生/博後交流/交友/增廣見聞,通常年紀差不多,可共事/合作超過30年!!
    • 部落格的寫作或是最枯燥... 但這如同實驗室日記或病歷,非常基礎/重要的任務。也可練習觀察、記錄與彙整能力。有時我會協助示範如何改寫,若我漏了,就提醒我。
    • 如果還有空(意願/毅力之考驗),可找個相關主題/論文,練習彙整(一篇一篇精讀/討論/彙整,歡迎找老師詳談)。這練習絕對可以提升閱讀能力!!也可找到閱讀/寫作的瓶頸。
    • 擔任助理也是探索自己的「研究潛力」,或可開創新的人生坦途/格局!

    以下是昀哲的分享(May 31, 2021):

    好處:

    1. 比較熟悉測驗的發展過程,原來是那麼窒礙難行,哈哈:因為通常題目改一個的地方,整筆資料就需重收。討論的時候「要不要改題目」之相關討論,我覺得可訓練自己觀察、邏輯與表達能力。也可訓練自己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權衡的能力

    2. 可以提升某部分(觀察)的臨床能力:雖非提升實質的介入技巧,但觀察能力的確會進步很多。就像老師說的1對1深入評估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其中我覺得滿能夠驗證各種對個案能力的揣測。以人際問題解決技巧影片為例:很常出現的問題是個案的能力缺損到底是ToM還是真的認知策略的問題。加上如果臨床老師又願意跟你討論評估的結果/個案概況的話(感謝精神部的老師),我覺得很有意義。試想不用交個案報告,還有人陪你討論個案多棒。

    3. 暫時脫離研究室,哈哈,我覺得:適時換換環境有助於身心靈健康。

    4. 可跟臨床老師建立非上下的關係(也是人脈)。

    壞處:

    1. 一直重複一樣的事,如果測驗已定稿,就需當機器人。

    2. 收案經驗好壞,受到臨床單位/教師特質影響大。有些單位就把你丟在那裡,所以就得不到上述好處。

    3. Key資料/處理資料十分枯燥。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研究室 第2篇 AI 論文

    還是很興奮!!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discriminative power of the FERD screener in classifyi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healthy adults "

    士捷的博論資料,他運用AI讓 the FERD screener 提高應用效能!!

    投稿時,雖然被幾個期刊拒絕審查,但後來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之審查過程/效率高!!

    感謝士捷的努力!!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國內外同樣問題--治療師與個案之治療目標不一致

     Patient-Centered Goal Setting in Developmental Therapy: Discordance between Documented Goals and Caregiver-Perceived Goals

    Pediatr Qual Saf 2019;4:e199; doi: 10.1097/pq9.0000000000000199

    The overall mean Gwet’s AC1 value was −0.03 (SD = 0.71, range = −1.00 to 1.00). 也就是一致性趨近於0!!

    Sixty-five percent (79 of 120) of the therapist-caregiver pairs revealed poor agreement (ie, AC1 < 0.20), 
    11.7% (14 of 120) demonstrated moderate agreement (ie, AC1 = 0.41–0.60), and 
    18.3% (22 of 120) demonstrated perfect agreement (ie, AC1 = 1.00).

    這跟我們生理OT實習學生 vs 病人的治療目標,可說問題同樣嚴重!!

    Note: 這是我在準備新的研究計畫所找到的論文... 很高興看找到這樣的論文,但看到結果,令人嘆氣!!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因應疫情,助理/博後之上班(收案)模式調整

    5月17日開始:

    1. 若自覺可遠距上班者,就請遠距上班。但請每天上班時,於部落格寫明本日任務,並於下班前整理當天任務進度與問題。Blog 寫好/更新後,皆請通知老師。

    2. 收案部分,先暫停2週,請通知個案。

    3. 若需至辦公室上班者,請自行調整時間,盡量避免交通尖峰(人多)的時間。

    4. 討論改成遠距。

    5. 請遵守防疫規定。

    若有問題/建議/困難者,請隨時聯絡。

    Good luck to us!

    研究生可比照辦理,若有困難/建議,請聯絡。


    在家工作效率不佳又好累 專家:幾種小技巧就能改善

    2021/05/21 中時新聞網 蘇尹崧

    「醫學人文(Medical Humanities)專家夏夫納(Anna Schaffner)建議,就算在家中工作,也應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建立明確界線。包括劃作息時間表,將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確實分開;盡量將工作與生活空間隔開,如將空房間作為工作室、或固定僅在某張桌子上工作等;並在工作時換上特定服裝,勿直接穿著睡衣或其他日常服飾等。

    根據心理學中的「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理論,這是利用特定行為,對人的潛意識進行刺激,以產生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藉此明確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界線,讓人們能在工作時專心工作、休息時好好放鬆,降低長時間在家工作引發心理疾病的風險。」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動腦筋/磨練學生之英文聽與講: IRT & CAT Journal Meeting

    參與成員:怡晴、昀哲與TL(還有士捷,繼續磨練他, ha ha)

    每周約100分鐘:每次皆為4人輪流全英文報告與討論,每人報告約6~8分鐘。

    報告與討論以論文內容為主,以練習自由英文表達為主,不含英文教學

    每次一篇論文(由士捷指定,以配合 IRT/CAT教學進度)

    報告內容分為2大部分(第1部分:前言與方法(含出處);第2部分:結果與討論)。

    每人每次負責1部分報告,每部分皆有2人重複報告(以互相觀摩)。

    報告時皆錄影,事後/每週/每人盡可能另與TL約時間討論錄影/報告內容(以英文教學為主),討論時間以一小時為原則。

    預計6月開始,可遠距執行。

    Note: 學習英文聽與講需要有好的環境與師資,TL非英文老師,但可交流/切磋如何使用合適的英文表達。

    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發展短版工具之方法與結果比較

    我們團隊使用過4種方法 以發展短版工具【簡化良好的標準化評估工具,以提升施測效能】:

    1.傳統計量(如挑選信度與反應性良好之項目,或簡化量尺)

    2.多向度 Rasch model (利用向度間關聯以提升信度,故可刪減題數且保持信度)

    3.電腦適性測驗

    4.AI

    代表性著作對應如下

    1. Chou CY, Chien CW, Hsueh IP, Sheu CF, Wang CH, Hsieh CL. Developing a short form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for people with stroke. Phys Ther. 2006;86:195-204

    2. Hsieh YW, Hsueh IP, Chou YT, Sheu CF, Hsieh CL, Kwakkel G.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Stroke. 2007;38:3052-3054

    3. Hou WH, Shih CL, Chou YT, Sheu CF, Lin JH, Wu HC,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stroke patient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93:1014-1020

    4.Lin GH, Huang CY, Lee SC, Chen KL, Lien JJ, Chen MH, et al. A 10-item Fugl-Meyer motor scale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Phys Ther. 2021;101

    優缺點如下

    1.傳統計量之優點為簡易/直觀,可換算成原始分數;但缺點為評分簡化,個別層級反應性變差。

    詳:Chen KL, Chou YT, Yu WH, Chen CT, Shih CL, Hsieh C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short form berg balance scale in people with stroke. Clin Rehabil. 2015;29:468-476

    2.多向度 Rasch model 短版之優點包含 Rasch 分數具有等距特質;但分數為標準分數,除了無法對應原始分數,一般使用者不易解讀。一般使用者需要APP轉換為 Rasch 分數。

    3.電腦適性測驗之施測項目最少;但分數為標準分數,且施測者須孰悉所有項目,訓練較花時間。且施測須電腦,造成臨床人員不便。

    4.AI短版之優點為項目少且可獲致類似原始總分之分數,亦可預測其它未施測項目之分數(此功能將於之後的稿件發表);目前唯一缺點為需要APP轉換分數。

    我們可寫篇 review article 比較這些方法(或其它相關方法)之優缺點,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有興趣者歡迎找我。

    Note 1: 萌生此構想之緣由有三:1.之前 Stroke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 (2016) 所推薦的評估工具(包含多個我們發展的CAT),作者不熟悉CAT,但提到其未來性。這是遠因。2.最近的AI短版稿件(2021),editor 不熟悉CAT與AI短版之差異,希望我們說明。這是近因。3.時機到了...我們有多人參與此歷程/我們經驗/成果豐富/方法也夠先進!! 自我感覺/信心良好!!
    Note 2. 傳統計量方法這篇 "Developing a short form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for people with stroke"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Google 約200次).... CAT 那篇被引用的就少很多(約30次)...  目前解釋為:曲高和寡。那AI短版呢?? 我蠻有信心的喔!!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釣 魚

    我的職涯後期重心,已轉向教學以及教學研究

    主要目標是學習擔任伯樂,甚至姜太公

    以及學習如何傳道、授業與解惑

    • 如何讓學生/助理,具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誘發其學習動機/潛能、迎接挑戰、甚至堅毅不拔...還要具備信心!!   一直是我努力的重點!!

    去年年終開始,還多一個考驗,帶自己的兒子...

    數10年來,我【釣魚/找到或培養千里馬】成功率不高【魚池中前後超過100隻】,如果找不到系統且解釋力強的因素,就只能碰運氣。。。

    我迄今所掌握因素之解釋力應不超過30%,也就是常看走眼 (還好絕大多數是被我高估)。故目前累積的經驗,可謂只是【個案】【實證層級低落】... 難以概化/應用至下一位學生/助理/大魚/千里馬。

    或許有些重點因素,仍有參考價值。就學生/助理層面而言,

    • 成就動機(企圖心)
    • 學習能力
    • 自我管理/習慣
    • 調適能力
    • 主動積極

    這5項應是基礎條件,還有【如何面對困境】--應是學習與調適能力的綜合能力,也是基礎條件**... 

    剩下就是8大核心能力.... 還有毅力--通過時間的鍛鍊/考驗,投入越久,功力才越深厚

    我兒子的基礎條件/核心能力都在【起步】的階段...拉拔空間很大,我能有多少貢獻!?

    【時間】可說明一切,提供最佳/最後證據

    5年只是基本門檻,>3/4跨不過去

    另一個5年是進階期,只剩不到1/10

    後續階段,才精彩。只是 浪濤盡多少英雄好漢..   time tells!!

    *自我感覺良好:我提供的環境,國內應該難有可比者... 隨時歡迎給建議--如何讓我們的學習環境更佳!! 如有人建議提高 psychological support。我可提高知覺層級(還有認知層級--知道學生/助理或有此困擾... 如同理等級),學生/助理也可主動表達/交流 feelings....
    **我太挑剔了,若有這些條件... 去哪都是一條大魚、千里駒!!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研究歷程之品質管控 -- 一起努力

    研究各歷程,皆可能出現疏漏,影響品質與結果。

    資料輸入/校對、資料分析/彙整、稿件撰寫等,皆可能出現大小錯誤....

    我們最近就花不少時間補救之前(助理/研究生)的疏漏--可避免的疏漏

    也提醒我留意是如何或誰造成的疏漏 -- 這也是我的學習能力//避免同樣的錯誤繼續發生 

    疏漏多了或持續一段時間,一定影響個人/團隊聲譽!!

    一起努力!  提升效能、維持自己/團隊的聲譽!!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恭喜啟文升等副教授了!!

    他擔任我的助理時,跟我發表過不少論文喔:

    1. Chien CW, Hu MH, Tang PF, Sheu CF, Hsieh CL. A comparis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mart balance master system and the 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in people who have had mild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7;88:374-380. 這篇已被引用超過100次 (Google)

    2. Chien CW, Lin JH, Wang CH, Hsueh IP, Sheu CF, Hsieh CL. Developing a short form of the 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people with stroke.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7;21:81-90

    3. Chien CW, Wang JD, Yao G, Hsueh IP, Hsieh CL. Agreement between the WHOQOL-BREF Chinese and Taiwanese versions in the elderly. J Formos Med Assoc. 2009;108:164-169

    4. Chien CW, Wang JD, Yao G, Sheu CF, Hsieh C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WHOQOL-BREF Taiwanese audio player-assisted interview version for the elderly who use a spoken dialect. Qual Life Res. 2007;16:1375-1381

    5. Chou CY, Chien CW, Hsueh IP, Sheu CF, Wang CH, Hsieh CL. Developing a short form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for people with stroke. Phys Ther. 2006;86:195-204. 這篇已被引用超過200次 (Google)

    他下一個目標應該是升等教授!!

    我們海外系友,很罕見的教授!!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研究計畫---經費申請

    最近敏盛醫院提供醫學院教師研究經費... 每年6月中旬申請,單一計畫可申請經費高達150萬。雖然不能申請人事費用,但算很有誠意了。

    這也是臺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的研究資源!!

    這讓醫學院教師無須擔心研究經費!!

    只要有想法、有團隊!! 申請研究經費之管道多元/經費充裕!!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無心插柳---應用於精神領域OT的工具發展

    部分投入精神領域OT的工具發展,已超過5年!

    以下為已發表論文之工具*

    1. 電腦化符號數字轉換測驗 (Tablet-based 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T-SDMT)
    2. 電腦化數字警醒測驗 (Computerized Digit Vigilance Test, C-DVT)
    3. 表現導向之執行功能測驗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of Executive Functions, PEF)
    4. 社會知識電腦適性測驗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of Social Knowledge, CAT-SK)
    5. 臉部情緒辨識電腦適性測驗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of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CAT-FER)
    6. 電腦化弦外之音測驗 (COputerized Implied MEaning test, COTIME)

    擬辦個研討會/工作坊,以饗讀者/治療師!!

    • T-SDMT

    1. Tang SF, Chen IH, Chiang HY, Wu CT, Hsueh IP, Yu WH,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ablet-based 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est-retest agreement,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practice effect, and ecological validity. Psych Res. 2018;260:199-206

    • C-DVT

    2. Lin GH, Wu CT, Huang YJ, Lin P, Chou CY, Lee SC, et al. A reliable and valid assessment of sustained att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e computerized digit vigilance test. Arch Clin Neuropsych. 2018;33:227-237

    • PEF

    3. Chiu EC, Lee SC, Kuo CJ, Lung FW, Hsueh IP,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of executiv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loS One. 2015;10:e0142790

    • CAT-SK

    4. Chiang HY, Lee SC, Lin PH, Chou CY,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social knowledge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m J Occup Ther. 2020;74:7404205050p7404205051-7404205050p7404205059

    • CAT-FER

    5. Lee SC, Lin GH, Liu CC, Chiu EC,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the CAT-FER: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of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for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a. Am J Occup Ther. 2021;75:7501205140p7501205141-7501205140p7501205111

    6. Lee SC, Liu CC, Kuo CJ, Hsueh IP, Hsieh CL.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test in classifyi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J Affect Disord. 2020;275:224-229

    • COTIME

    7. Lee SC, Chen KW, Huang CY, Li PC, Hsieh TL, Lee YC, Hsueh IP. Development of a Rasch-calibrated test assessing implied meaning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m J Occup Ther.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pr. 14, 2021]

    *還有蠻多未發表的工具... 失敗的通常比成功的多!!

    驗證評估工具應用於 schizo 心理計量的論文,也不少了。

    • Theory of Mind measures

    1. Chen KW, Lee SC, Chiang HY, Syu YC, Yu XX, Hsieh C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ree measures assessing advanced theory of mind: Evidence from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 2017;257:490-496.

    • 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fourth edition

    2. Chen KW, Lee YC, Yu TY, Cheng LJ, Chao CY, Hsieh CL.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convergent validity of the 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fourth edi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BMC Psychiatry. 2021;21:39.

    •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3. Chen KW, Lin GH, Chen NC, Wang JK, Hsieh CL. Practice effects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identical pairs 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ver four serial assessments.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20;35:545-552.

    •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4. Chiu EC, Hung TM, Huang CM, Lee SC, Hsieh CL. Responsiveness of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 2018;260:338-342.

    5. Lee SC, Tang SF, Lu WS, Huang SL, Deng NY, Lue WC, et al.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f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 2016;246:725-729.

    •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al therapy evaluation scale

    6. Chiu EC, Lai KY, Lin SK, Tang SF, Lee SC, Hsieh CL. Construc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al therapy evaluation scale (cotes)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m J Occup Ther. 2019;73:7306205060p7306205061-7306205060p7306205068.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ating scale (褚氏ADL測驗)

    7. Chiu EC, Lee Y, Lai KY, Kuo CJ, Lee SC, Hsieh C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ating scale III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LoS One. 2015;10:e0130702.

    • Lawto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8. Huang SL, Lu WS, Lee CC, Wang HW, Lee SC, Hsieh CL.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n the Lawto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n community-dwelli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m J Occup Ther. 2018;72:7205195020p7205195021-7205195020p7205195027.

    • two attention tests

    9. Lee P, Li PC, Liu CH, Hsieh CL.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wo attention tests in schizophrenia.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11;26:405-411.

    • 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II

    10. Lee P, Lin HY, Liu CH, Lu WS, Hsieh CL. Relative and absolute reliabilities of the 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II in schizophrenia.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16;31:769-779.

    • Purdue pegboard test

    11. Lee P, Liu CH, Fan CW, Lu CP, Lu WS, Hsieh CL.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the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f the Purdue pegboard test in schizophrenia. J Formos Med Assoc. 2013;112:332-337.

    • d2 test of attention

    12. Lee P, Lu WS, Liu CH, Lin HY, Hsieh CL.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f the d2 test of att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18;33:1060-1068.